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怒吼吧,黄河第1课时_语文S版

合集下载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怒吼吧,黄河》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怒吼吧,黄河》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怒吼吧,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怒吼吧,黄河》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熟练运用。

4.通过课文,培养学生对于黄河的敬畏之情,增强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的培养。

2.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2.多媒体设备3.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导入(3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文阅读(15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课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教师板书整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课文分析(10分钟)1.教师解读生词,让学生了解关键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语音语调读练(15分钟)1.教师模仿读课文,给学生展示正确的语音语调。

2.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3.学生小组内互相朗读,评价改进。

生字词学习(15分钟)1.教师分解并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包括读音和意义。

2.学生跟读发音,并做相关练习,加深记忆。

情感体验(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音乐,再次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色。

2.引导学生表达对于黄河的敬畏之情和爱国情感。

课文默写(10分钟)1.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默写课文中的关键句子。

课堂小结(2分钟)1.教师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2.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对学习进行巩固。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怒吼吧,黄河》。

2.结合课文,写一篇对黄河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进行教学。

通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分析和理解。

通过语音语调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

同时,对生字词的解释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并掌握。

最后,通过情感体验和课文默写来巩固学习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9 怒吼吧,黄河 语文S版-最新教育文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9 怒吼吧,黄河 语文S版-最新教育文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19 怒吼吧,黄河
第 1 页
主备人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 精神。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19 怒吼学目标
1、学会本课 7 个会认字和 11 个会写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授课类型
理清文章的脉络。
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月 教 学 流 程 日 二次备课
第 1 课时(新授课)
安全教育: 1.讲卫生,勤洗手。 2.上下台阶不拥挤。 课前诵读一分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布置学习任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自主学习课文,学习生字。 2、 再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光未然,冼星海诗怎样 的人? 3、 小组讨论探究,交流学习情况。 4、 全班汇报讨论。 5、 质疑问难,师小结。 三、指导朗读课文。 四、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19 怒吼吧,黄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授课类型
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月 教 学 流 程 日 二次备课
第 2 课时(新授课)
安全教育: 1.讲卫生,勤洗手。 2.上下台阶不拥挤。 课前诵读一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布置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 自主学习、思考。 <1> 《黄河大合唱》有什么作用? <2> 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 2、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情况。 3、 汇报交流。 <1> 学了这篇课文你哟什么感受吗? <2> 把课文中最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再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4、 师小结,质疑问难。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并结合思想教育。 1、 汇报交流,课文讲的诗什么内容?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向光未然、冼星海学习热爱祖国,热爱中华 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五、主题阅读 1、根据提示自主阅读短文,并做批注; 2、同学交流,展示汇报,教师适当指导。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完成思考练习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 怒吼吧,黄河|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 怒吼吧,黄河|语文S版

19、怒吼吧,黄河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学习难点: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学习准备: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课:1.学习第二部分:①重点学第4自然段,感受光未然的爱国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出示:文章《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黄河》。

让学生自己读,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

他读的时候为什么声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越暮霭的林间小溪、浊浪排空的怒吼的黄河……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悲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表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朗读。

指名读②读中感悟5、6自然段A.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并对文本补白。

(“——”后为学生齐读内容)。

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了人。

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

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 怒吼吧,黄河|语文S版 (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 怒吼吧,黄河|语文S版 (1)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黄河录像视频)感受黄河的怒吼。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课:1.学习第二部分:①重点学第4自然段,感受光未然的爱国,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出示:链接的文章《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黄河》。

让学生自己读,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

他读的时候为什么声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越暮霭的林间小溪、浊浪排空的怒吼的黄河……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悲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表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朗读。

指名读②读中感悟5、6自然段A、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并对文本补白。

(“——”后为学生齐读内容)。

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了人。

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

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

他的声音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补白,可以多叫几位同学。

)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教案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教案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黄河象征意义的理解。

2.诗歌中抽象概念的具体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黄河的知识,如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历史文化等。

2.通过图片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二、诗歌朗读与感悟1.让学生自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三、诗歌分析1.让学生找出诗歌中描述黄河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针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展开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写作背景介绍1.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动机。

2.分析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三、诗歌欣赏1.让学生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欣赏、交流。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

2.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二、诗歌拓展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看法。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定南第二小学黄丹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时代背景。

2、了解光未然眼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词中的黄河,体会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以及歌词的感染力。

3、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重点:了解光未然眼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词中的黄河,体会光未然人物特点。

难点:品词析句,体会歌词的感染力。

二、教学准备:1、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查找相关资料,作好补充和拓展的准备。

三、教学程序:(一)导入,检查预习: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老师写个词“相持”,你认为“相持”是什么意思?(了解当时的背景)2、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是团结,是坚持,是决不屈服的精神。

为了鼓舞中华儿女抗日的斗志,许多爱国文人和艺术家,创作出了许许多多振奋人心的文学作品和歌曲戏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黄河大合唱》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二)品读课文: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以“体会光未然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为目的进行阅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指导理解课文与有感情朗读)(1)体会“眼中的黄河”:气势磅礴引读:光未然眼中的黄河是这样的——这样的黄河让我们觉得——(生说)指导读出这种感情。

(2)体会“心中的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的象征)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谁来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我们来合作读,我读反问句,你们读陈述句。

(换任务再读一次)你们觉得哪种表达好?为什么?(这样写更能体现出……)当你写文章想要表达强烈的感情时,不妨用上反问的手法,效果会更好。

让我们再次齐读感受光未然心中强烈的情感。

(3)体会创作意图: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爱国情、创作目的)他的诗会写些什么内容呢?(歌颂、赞美、诉说、控诉、描绘)3、“诗中的黄河”:下面我们来看看光未然诗中的黄河是怎样的,与我们的猜想是否相符。

(出示八个乐章的简介)这就是《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歌词都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使人闻之荡气回肠。

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9 怒吼吧,黄河教案设计 语文S版-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9 怒吼吧,黄河教案设计 语文S版-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怒吼吧,黄河【教材分析】《怒吼吧,黄河》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民族之魂”,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其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文章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学情分析】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文章的结构、其中的一些描写,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

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们对《黄河大合唱》这类歌曲已经有了一些的了解。

但是由于学生对这类歌曲情感接触较少,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作者对爱国情感的表达。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整个过程中,教者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2.本课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根据这一学情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播放音乐,激趣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1.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教案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教案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教案教学主题:《怒吼吧,黄河》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

2. 掌握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短语。

2. 学生的语感培养和朗读训练。

教学准备:1. 黄河的相关图片或短视频。

2. 课本或者课文复印件。

3. 相关音乐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约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黄河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朗读课文(约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整体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正确、自然地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

Step 3: 课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提问学生有关课文的问题,例如:诗人对黄河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用什么手法表达对黄河的赞美和敬重?Step 4: 词汇学习(约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喧哗”、“澎湃”、“蟋蟀”等。

Step 5: 分角色表演(约15分钟)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角色阅读和演绎课文。

鼓励学生在表演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Step 6: 创作环节(约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创作黄河的景象和感受。

可以用绘画、写作、音乐等方式进行表达。

Step 7: 总结(约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主要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黄河的敬意和对自然的感悟。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黄河,加深对黄河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一位专家或者地方文化宣传者给学生讲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的评价。

2. 学生对黄河的理解和描述的评价。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的评价。

教学延伸:1. 推荐给学生一些与黄河相关的读物,深入了解更多关于黄河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怒吼吧,黄河 2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

段导读:第1自然段写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 渡黄河,转赴吕(I u )梁山抗日根据地。

3当他们经过黄河时,光未然深深地被黄河 的气势所震撼:只见滔(t a o)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

惊涛(t a o)骇(h a i)浪扑面而 来,虎啸龙吟之声如雷贯耳。

[①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船工 们光着膀子,在滔天巨浪中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竭尽全力与河水拼搏。

[句导读: 这两句写光未然途中经过黄河,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浪大滩急的境地,目睹 黄河船工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到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这种 震撼人心的场景,人与自然顽强拼搏的精神震动每个人的心。

]4所有的一切,让诗 人心潮澎湃: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xu an yu a n)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 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y u) 精神吗?[②这两句话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 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2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 失陷。

沦,没落;陷入(不利的境地)。

3①比喻,把黄河的水声比作“虎啸龙吟”,描写了黄河壶口瀑布的雄壮气势 ,为下文诗人的创作作铺垫。

3 ②比喻和反问。

作者把黄河滔天巨浪的隆隆响声比作“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 , 真实地再现了壶口瀑布巨大的声势。

两个反问句极有力地加强了气势,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壶口瀑布发自内心的感慨、赞扬之情,也表达岀诗人内心的无比激动。

第1页明![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光未然带队路过壶口瀑布时被黄河汹涌的气势所震撼想写一首赞颂黄河的诗。

,光未然见到了作曲家冼(xi d n)星海。

这对在创作上曾两度成功合作的老朋友,如今重逢,他们的兴奋之状、欢愉之情可想而知。

畅谈中,光未然倾诉了自己在黄河边上行军的深切感受,冼星海倾吐了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

5[④这一句有什么作用?]两位挚(zh i )友同诉心曲,希冀? 着再度合作。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光未然遇到冼星海,两人互相倾诉心中的愿望。

6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光未然在黄河目睹船工与狂风巨浪搏斗而受到震撼,产生了写长诗歌颂祖国,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并希望与冼星海再度合作。

1939年3月11日晚上,皎洁的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

在一间宽敞的窑(y a o)洞里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7《黄河大合唱》歌词。

[句导读: 交代了朗诵的具体时间,强调这一时间对创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真实性。

]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d i)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8[⑤这句话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意在表现什么?]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

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9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一片寂静。

随即,掌声响彻窑洞。

[⑥“一:一位是诗人,一位是作曲家;一个是倾诉,一个是倾吐。

两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冲动,正是这种冲动使5④重点句解析得二人一拍即合,有了合作的可能。

为下文二人的合作埋下伏笔。

6?希冀:希望得到(多用于书面语)。

78⑤排比和比喻。

这组排比句强烈地表达出光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9片寂静”之后为什么又出现“掌声响彻窑洞”的情形呢?]段导读:第4自然段讲光未然当众朗诵《黄河大合唱》歌词,引起强烈反响。

,一直坐在门边的冼星海激动得站起来,一把将稿子抓到手里,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有把握把曲谱好!10一定能!” [句导读:“激动”“斩钉截铁”写出了冼星海听完光未然的朗诵后异常兴奋、激动的心情以及谱写好乐曲的决心和信心。

]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冼星海决心把曲谱好。

但是,就在六天后,冼星海竟然谱出了《黄河大合唱》的全曲。

11[⑦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没有写冼星海艰苦的创作过程呢?]仅仅六天,简直是一个奇迹!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就在一孔小小的土窑洞里,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冼星海谱出了这部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黄河大合唱》!12[⑧三个“就在”连用是为了表达什么?]段导读:第6自然段写冼星海克服重重困难,仅用六天就谱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曲。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光未然朗诵自己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只用六天就完成了这部音乐史诗的谱曲工作。

4月13日晚上,抗敌演剧三队正式演出《黄河大合唱》。

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一一陕北公学礼堂。

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13意气风发? 的光未然披着半身多长的黑色斗篷,站在舞台中央,担任朗诵人。

他充满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怒吼吧,黄河!14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向着全世界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队员们唱得那么投入,忘记了舞台,忘记了听众。

[句导读:描写了正式演出时的感人情景。

光未然激情地朗诵,队员们的掌声,则是队员们万分激动心情的最好表达。

正是这种简陋把冼星海炽热的爱国心衬托了岀来正是这种简陋衬托岀冼星海六天完成谱曲的神奇。

13?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⑥“一片寂静”说明队员们还沉浸在光未然的朗诵之中,回味着歌词的意境。

紧接着,爆发岀的响彻窑洞10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11 ⑦这样处理是为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2⑧这句话写出了冼星海谱曲时的困难程度。

没有明亮的灯,没有好的住处,没有钢琴,说明条件很简陋,也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艰难困苦,一心为国的强烈情感。

也14投入地演唱,他们已和乐曲融为一体,共同歌颂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勤劳勇敢,发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战斗的警号”。

]段导读:第7自然段写《黄河大合唱》公演中,光未然发出战斗的警号。

,台下立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15[句导读:观众“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再次表明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肯定,同时也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巨大感染力和震撼力。

]延安的军民完全被这深沉、激昂的歌声打动了,完全被这部作品伟大的气魄感染了。

[⑨两个“完全”突出强调了什么?]因为这部作品,16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怒吼吧,黄河!中国人民澎湃的抗日斗志一定能战胜侵略者保卫家园![⑩怎样理解结尾这句话?]段导读:第8自然段写《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讲《黄河大合唱》正式演出,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巨大反响。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如雷贯耳、刮目相看、惊涛骇浪、虎啸龙吟” 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

《黄河大合唱》的资料;词语卡片。

一导入1. 同学们,你们听。

(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谁知道它的名字?这部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激发起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

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2.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学生读课文。

15⑨重点句解析:连用两个“完全”,强调了这部音乐作品取得了成功,大家都被打动了并沉浸在音乐中。

16⑩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在敌人烧杀抢掠最为猖狂之时,人们听着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顿时心潮澎湃,抗敌的决心无比坚定,无数民众将拿起武器,冲向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 学生默读课文, 找出本课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出示:阶段陕西壶口赴吕梁惊涛骇浪滔滔虎啸龙吟铿锵有力窑洞浊浪自己读、指名读。

3. 同学交流易错字音、字形。

字音:“浊浪”的“浊”读zhu o ,不要误读为zhu oo字形:“窑”字易与“窖”字混。

(窑, 穴字头,表洞穴。

)4•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惊涛骇浪:汹涌可怕的波涛。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升起的样子。

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刮目相看: 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

意气风发: 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澎湃: 形容波涛互相撞击。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 读课文, 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本文讲的是光未然在黄河壶口瀑布被黄河磅礴的气势所震撼, 到延安后与冼星海合作完成了震惊中外的巨著——《黄河大合唱》, 以此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 书写民族的苦难、斗争与光明, 激发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的事。

2. 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围绕《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 介绍了哪些内容? 光未然在黄河目睹船工与狂风巨浪搏斗, 被震撼, 产生写长诗歌颂祖国, 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并希冀与冼星海再度合作。

(第1~3自然段)板书: 震撼。

光未然朗诵自己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 只用六天就完成这部音乐史诗。

(第4~6自然段)板书: 充满激情、异常艰苦。

这部作品正式公演, 引起巨大反响。

(第7、8 自然段)板书:巨大反响。

3. 默读课文,思考:光未然、冼星海是怎样的人?(具有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的人。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 指名读第1~3自然段。

从哪些地方, 你感受到光未然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抓住他的想法, 感受光未然的爱国精神。

出示:那隆隆的巨响, 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 来书写民族的苦难, 描绘斗争与光明!文章用反问句来表达诗人对壶口瀑布发自内心的感慨、赞扬之情。

轩辕、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正是他们的不断努力,才建立了华夏民族,他们身上的斗争精神, 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屈精神的写照。

2.教师结合时代背景, 说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抢掠,犯下种种罪行。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不屈不挠。

光未然要写这样一首诗, 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 来书写民族的苦难, 描绘斗争与光明, 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感。

3. 指导朗读。

自己读, 指名读。

教师引读。

小结:黄河船工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 深深打动了光未然, 使他产生了写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 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 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