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
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陋室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编排。
第六单元学习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反映的内容为古代生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部分“阅读"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新大纲规定古诗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为30%,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语文能力。
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册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认识生字、新词;熟读背诵全文。
②基本能力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4、教学重点与难点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
再者,该文抒写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这含而不露的思想感情不读难以领悟.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诵读全文,体会其感情内涵;指导方法,当堂背诵全文.古诗文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极讲究铸字、炼句,力求“以一当十”,“一字传神”.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不仅能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能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
《陋室铭》说课稿13篇

《陋室铭》说课稿13篇《陋室铭》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陋室铭》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是一篇精读课文。
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2、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见教案)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情境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学习__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合作探究阅读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3、诵读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生自由读,扫除文字障碍,师范读,从字音、节奏、语气方面做示范。
生齐读。
4、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
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5、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
作者借“陋室”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这篇铭文语言优美,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于抽象的情感和哲理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文章内容,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陋室铭的说课稿

陋室铭的说课稿一、说教材《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全唐文》中。
该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它通过描绘作者所居住的简陋房屋,展现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和崇高的品德。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句)描述陋室的环境;第二部分(4-7句)阐述作者在陋室中的生活情趣;第三部分(8-10句)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追求。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事迹,理解本文的背景。
(3)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朗读、复述等方法,感受文章的韵味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对文章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深入挖掘文章所表达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说教法在教学《陋室铭》这一课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感。
1. 启发法:我会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通过提问“刘禹锡为何选择以陋室为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步领悟文章的主旨。
2. 问答法: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11 说教材《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陋室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1 教材地位这篇文章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它不仅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11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陋室铭》,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赏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2 说教法12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文章的主旨。
122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12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说学法13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32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文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133 归纳总结法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和记忆。
14 说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刘禹锡的生平故事或展示与陋室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4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143 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点拨。
144 研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
145 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陋室不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46 总结全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作业。
15 说板书设计将文章的结构、重点字词、主题思想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陋室铭说课稿(优秀7篇)

陋室铭说课稿(优秀7篇)《陋室铭》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陋室铭》选自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注重学生人格修养,力求以伟人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体现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文章句子两两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感受韵文语言魅力,增强语感,并在处世态度上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能说出重点词句含义,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结合活动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高尚的节操,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陋室铭篇幅简短,语言优美,读起来富有乐感,因此把多形式的朗读、读出感情定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欣赏文章韵味。
把如何理解短文寓意定为教学难点,在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上给学生一些启示。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二十多篇文言文后,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学习方法,能够结合注释进行自学,应给出自我展示、解答疑问的机会。
但在朗读功力上有所欠缺,需在老师示范下多次诵读。
此外,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不太明确,需在活动单导学案上出示相关介绍。
三、说教法和学法在教法上,本课陋室铭主要采用朗读法、点拨法、练习法等。
诵读法:无论是字音的。
明确、节奏的把握,还是感情的体会,都可在诵读中有效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齐读、个读与示范读交叉进行,在读中学,加深印象,达到熟读成诵。
点拨法:文言文的一大知识在于词句理解,对个别学生理解有偏差甚至弄不懂的词句,我会适时点拨,使学生彻底理解。
练习法: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在合作翻译后出示练习题,趁热打铁,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教案:《陋室铭》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人士人生境遇和精神追求。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艺术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陋室铭》,引导学生了解该诗歌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分析《陋室铭》中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唐代的文化背景、文人士人生活境遇。
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古代文人居住的陋室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呈现(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陋室铭》。
2.学生自主阅读《陋室铭》,思考为什么陋室也能成为诗人的安乐。
三、讲解和解读(15分钟)1.教师重点讲解《陋室铭》的诗文结构和艺术技巧,例如排比、对仗等。
2.根据学生的理解深入讲解诗人写陋室的用意和精神追求。
3.梳理和总结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讨论和思考(15分钟)1.小组讨论:就诗中“居无求安,贵于安贫”的意义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2.展示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写陋室的目的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五、情感体悟(10分钟)1.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探讨生活中的“陋室”或精神追求。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展示学生对《陋室铭》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给出一些与《陋室铭》相关的名句,鼓励学生进行解读和欣赏。
2.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唐代文人的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有关陋室的表达。
七、作业布置(5分钟)1.寻找一首你觉得与《陋室铭》类似或互补的古代诗词,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2.课后阅读唐代其他优秀作品,了解更多唐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文人士人生境遇和精神追求,同时培养了他们对古诗词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陋室铭》说课稿(通用5篇)

《陋室铭》说课稿《陋室铭》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陋室铭》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北京》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
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为学生学习有关爱国情感的文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 会写“坛、城、国、图”4个字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情感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增强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情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讲本科的教学重难点设立如下: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二、说学情以上就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开始分析学情.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处于抽象思维阶段,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孩子还没到过北京, 对北京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因而对课文中展现出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很难理解,尤其不易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这些都讲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三、说教法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法确定如下:<1>朗读体会法即在朗读课文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句段,感受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对教法的分析,下面我开始分析学法.新课程改革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在本课中,我讲本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相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方式进行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并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五、说教学程序以上就是我对教材、学情、教法及学法的分析,接下来我会从导入、新授、小结、布置作业这四环节阐述我的教学程序.<一>导入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做到温故才能知新.因此在本堂课的开始,我会采用温故导入法,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再现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相互展示手机有关北京的美丽风光图片并交流从而导入课题.<二>新授以上的的情境导入已经激起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因此在新授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做的:1、精读课文,突破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在这个步骤中,我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中的《陋室铭》。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板书设计五部分,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记·铭·说·志四篇》中的一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它是刘禹锡被贬和州之时创作的一篇铭文,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全文不过81个字,却传递着丰富深刻的意蕴。
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许多语言已经成为传唱千古的经典名句。
另外,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所以这篇课文无论是对于增长古文知识、丰富语言积累,还是提高个人修养,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意,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认识“铭文”特点,理解短文的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章能够内容,体会作者情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新课标提出:一要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
二要做到“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
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
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
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
二是读出节奏。
三是读出感情。
交替运用听读、个读、轮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沉下心来,在刘禹锡营造的书香墨海中尽情游弋。
2.自主探究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
并逐渐改变不爱深入思考的弊点。
3.提问法: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设计几个有实质性价值的问题,尽量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供学生思考探究,启发他们向文本的纵深处漫溯。
四、教学过程
说流程
本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环节:导入——知人------诵读——品读——赏读。
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在诵读中领悟作品的大致内容,在品读中咀嚼语言的美味,在赏读中触碰作者的情怀,三个教学梯度依次进行,学生的感受也会慢慢升华。
(一)导入
“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有着独树一帜的性情。
他豪放,不像李白那么放纵;他恬淡,不像王维那么避世;他命运坎坷,却不像柳宗元那么郁郁难言。
他是谁呢?他就是被称作“诗豪”的刘禹锡。
”由这样一番语言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出《陋室铭》。
这样的导入易于激发学生对刘禹锡的探究欲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竟能获得如此赞誉?有了这样的疑问,就有了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兴趣,从而对课堂充满期待,拥有了良好的学习开端。
(二)知人
关于刘禹锡,你还知道什么?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三)诵读
此环节是以多种形式的诵读展开教学,教师可先作示范背诵,并提出听读要求,勾画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
然后学生诵读,采用齐读、散读、个别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除去通过多读达到背诵以外,还要启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能为读而读,要有思考层面的要求:
1.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现代汉语意思;
2.找出有疑问的句子,向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发问求助。
学生读完后,在疏通文意上出现障碍时,可提示他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有难点的句子全班共同商量裁定,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品读
在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韵味。
这时,抛出一个问题:哪些语句写到陋室环境的简陋,哪些语句体现了陋室的“不陋”?学生通过寻读会发现,原来写到陋室简陋的只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而展现不陋的语句却俯拾即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些语句都展现着室主人高雅的情趣,不陋的襟怀。
由此,让学生反观题目《陋室铭》,作者的着眼点在“陋室”,还是在“铭”上?学生一比照就会得知,作者的侧重点是在对“铭”的书写上,是通过陋室着力表现自己的思想和境界。
透过这些语句,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品读后进行赏析。
这里的赏析是个难点,可用范例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品读赏析:“谈笑”“往来”活画出室主人与朋友来往交流的快乐,热闹中不失高雅,足以表现室主人选择朋友的境界不同尘俗,令人钦敬。
通过这样的品读赏析,让学生逐步向作品的纵深处漫溯,从而让学生真切体悟作者本真的文人情怀。
(五)赏读
赏读是最后一个环节,此环节的真正用意是让学生欣赏作者的人生态度,旷达情怀,从而滋养自己的人生。
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以这个问题打通学生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脉络,让学生明白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了本文,你最欣赏作者身上的哪一点?(可以是才华,可以是情操,也可以是经历等)启发学生大胆发言,自由陈述见解。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将他们领到刘禹锡的经历和性情上来。
彼时的刘禹锡因参加过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贬至为安徽和州做了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但和州知州甚为势利,眼见刘禹锡是被贬至此,便故意刁难,一再折腾刘禹锡,强迫他先后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竟让刘禹锡搬进斗室之中。
刘禹锡蔑视如此之人,生气归生气,却不予计较,不以为意,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和境界。
刘禹锡虽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依然达观快乐坦然,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他的一点。
五.说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托物陋室景不陋
人
事
言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