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的多元解读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
初 中语 文 阅读教学 中的多元解读
杜桂萍 ( 贵州省盘县普古乡中学, 盘县 5 5 3 5 0 0 )
【 摘 要】 “ 多元解读 ” 是 真实的 阅读 , 是 孕育创造性 品质 的阅读 , 理 应受到格外 的重视 和尊重。 我们 应把文本 多元 解读 真正 落 到实处 , 让 阅读 真正成为 学生个性化行 为 , 使 学生在 多元化 的解读过 程 中, 张扬个性 、 完善人格 、 塑造 人文精神 。
主平 等的师 生关 系建立 ? 起 来了 , 才有课堂 上的师生 问情 与情 的丰收 , 这第二节 写渔人 “ 游戏在渔船上 ” , 很可能 渔人早 已鱼
的相 融 、 心与心 的相通 、 教 与学的相长 、 师 与生的互促 , 学 生的 儿满 仓 , 此 刻打鱼 撒 网 , 网 中有 鱼无鱼 已经并 不重要 , 只是 心 主体 意识 、主体 精神和个性特 长才会有形 成的 “ 土 壤” “ 养和 满意 足后的一种 “ 游戏 ” , 这种游戏 让人感觉到很 悠闲 。 联系 了
开展 。
力。 诗人 写渔人打鱼 , 却 写到 乌柏叶 , 是为 了让诗 歌更美 , 更 富
二、 善 于抓住文本切入 点 , 有 效 进 行 多 元 解 读
有诗 意。 而唯独 网起 的是影子才是 最富有想 像力 、 最 富有诗意
3 、 关 注文本主 旨。 文学作 品主 旨的诠释 , 是 阅读教 学的一
【 关键词 】 初 中语文 阅读教 学 多元解读
新课标指 出 :语文 课程丰富 的人 文 内涵对学生 精神领 域
“ 语文课程 与教 学研 究的重心 , 现在应 该转移到 语文课程
的影 响是 深广的 , 学生对 语文材 料的反应又往往 是多元 的。 那 与教 学内容的建设上来 。” 王荣生先生 指出 , 在阅读教 学 中我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说是教材中较为常见的教学题材,而小说阅读对于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初中小说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中,教师要积极的寻找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小说阅读教学,通过多元化多角度的解读教学,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小说的特点,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小说的内涵以及不同文本表达的深层寓意,并积极的与现实生活以及实际生活相联系,梳理不同小说中的因果关系,通过多元化解读,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小说是相对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形象生动的人物塑造场景描写以及不同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等让读者更加深入的融入小说中去体会小说所表达的思想以及感情,但是在初中的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质量以及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让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能够满足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多元化解读教学不断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展开小说多元化解读的阅读教学。

一、问题引入,思考阅读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小说文章的多元化解读,首先教师就需要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进行一定的问题引入,让学生首先对文章产生好奇,同时问题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问题,通过小说的题目以及文章中的相关关键词句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带着问题与好奇去进行文章的阅读,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联想,带入小说进行小说内容的感知,从而加深对于小说内容的理解[1]。

针对《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预习,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备课内容与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题目的思考与联想,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那么根据题目,文章讲述的应该是叔叔于勒这个人,他的相关人物形象,是高大威猛还是矮小瘦弱,是温文尔雅还是性格粗鲁,再进行联想,叔叔于勒与“我”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故事的情节会怎么样发展呢,除了“我”和叔叔于勒,故事中还出现了哪些人物?人物分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根据题目联想到的相关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筛查确定,让学生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心进行文章的阅读。

谈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

谈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

谈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摘要】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什么问题都由教师提出,由教师解决,学生成了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的人,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

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扼杀掉。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该如何进行多元解读呢?首先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文本的含义,在不曲解主题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感受、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阅读多元解读尊重学生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必须顺着老师预设的方向去解读课文,一篇课文老师讲解,学生听好记好,从课题——段落——中心思想——总结……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在老师和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

这样一来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的思维被老师支配着,教学也就失去了活力,更失去了创新,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针对这样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观进行重新审视,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多元解读。

从而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能力。

那么,在新课改、新理念的促进下,阅读教学中我们该用怎样的阅读教学观来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呢?1.正确把握文本,指导学生多元解读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永远离不开文本,若离开文本将是无意义的牵强附会。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文本正确把握,不能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

正确把握文本,也就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正确把握文本就像为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方向明确了,便不会迷失。

学生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声,体会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同学们真正与文本对话,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达到教学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多元解读《孔乙己》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多元解读《孔乙己》
教材
鲁迅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 ,他给我 年 , 这充分地说 明了它在 当时存在有其必然性 、 合理 们 留下许多不朽的文学名篇 , 《 孔乙己》就是其 中的 性 。 科举制度从隋朝兴起, 发展到了唐代 日渐完善 , 到 篇, 现已入选现行初 中语文多个版本教材 : 苏教 版 明清时期 , 它 的缺点 日益显现出来 。 我们去反思其落 八年级 ( 下) 第 四单元第 一课 ; 人教版九 年级( 下) 第 后和灭亡 的根源 , 它当时的确 给名落孙 山的知识分子 二单元第一课 ; 语文版九年级 ( 上) 第二单元第 一课 。 脑海中注入一潭“ 祸水” , 成为他们心灵的祸根。因此 , 可见 , 《 孔乙己》 在教育性 、 可读性方 面的影 响是深远 我们可 以认 为科举制度被废 除是 历史发展 的必然 。 而广泛的 。 反之 ,倘若我们 再与建科举制度下 的那些受 益者们 《 孔 乙己》 一文中塑造 的是 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介 进行 比较 , 又有谁愿无情地将科举 制度视如粪土 呢? 书生 ,是一生苦读却未 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 而进入 ( 二) 科 学客 观 合 理 地 地评 价 文本 的 主 人 公 仕途的“ 失败者” 缩影 。我们在教学 中引领学生探讨 孔乙己是封 建科举制度沉重与悲哀 并重 的牺牲 本文的主题时 ,学生喜欢 自觉不 自觉地对封建科举 品, 但他身上 的优点需要我们客观的评价 , 才符合 文 制度进行强烈的抨击 , 指出它是如何毒害知识 分子 。 本创作时代的发 展价值所在 。细读文本 , 我们知道 , 学 生会 普遍认 为是科举考试惹 的“ 祸” , 祸 国殃 民。 然 鲁迅先 生着力表现 的还有孔乙 己善 良、 诚实 、 天真甚 而, 笔者认为在今天的语文教学 中 , 这样 的理解并不 至幽默的一 面。 应该成 为文本阅读 的主流 ,至少不能全持否定和批 I 孑L 乙 己对 《 四书》 《 五经 》 烂 熟于 心 , 这与他平 判 态度 ,对这篇小说 的解读还应该着眼于文本的人 时的语 文积 累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 们的学生 面对 中 文性 。在教学 中培养学生能够用发展的观点去解读 华民族 的文学经典作 品唐诗 、 宋词 , 又有 多少学生能 文学作 品内容 , 挖掘其作品新 的内涵 , 是 当下语文教 够烂熟 于心 ,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因此 , 教学 学 中的一个新 的切入点 。现结合教学 中的体会从两 中我们应该 引领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积 累。 “ 问渠那 个方 面谈谈《 孔乙己》 的多元解读。 得 清如许 , 为有源头 活水来” 。近年 中央 电视 台举行 抓住文本的人文性 。 找 准 作 品解 读 着 眼点 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 ,又有多少歌手是不屈于余秋 学 生的语文素养是 在平时 阅读 教学 中培养 的。 雨 老师 的提 问呢? 笔者认 为 , 学生语 文素养 的真正培 《 孑 L 乙已》 作为文质 兼美 的典 范作 品入选教 材 , 立 足 养 就应该从平时对知识的点滴 积累做起 ,做到终身 于让学生去抓住小说 中环境 、 人物 、 语言描写等方面 学 习 。 的解读去完成文本的解读 。 从人 文性方 面论 , 我们在 2 . 文本 中关于茴 香豆 的“ 茴” 字 的几种 写法 , 看 教学 中一定要抓住 当时的鲁镇的咸亨酒 店的经营状 似 简单 的细节描写 ,而我们应该通过这个细节告诉 况 以及酒 店 中人 物 的思 想 活动这 些关 键 的人文 因 学 生 生 活 中 时 时 、 处处 、 事事皆语文 , 语 文 就 在 生 活 素, 若脱 离这 两方 面的内容 , 即使是血肉丰满 的人 物 中。 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 , 往往喜欢定格在课堂的 四 形象 ,那也是不能凸现作品的社会 价值 和文学价值 十五分钟 ,而忽视了生活中还有深邃广阔的语文天 所在 。因此 ,教学时要抓住作品中的关键人 物形 象 地 需 要 我 们 去 遨 游 。 ( 小说 的主人公 和与之关系 紧密的人 ) 的分析 , 并从 3 . 孑 L 乙己的与人 为善 , 不与人 争辩是 我们今 天 中解读出作品丰富的内涵 。 构建和谐社会学 习的典范人物 。孔乙己在生活中处 首先 ,让学生抓住孔 乙己在酒 店的出现 和消失 处与人为善 , 处处忍让 。不管别人 怎样去评价他 、 去 场面 中的那 些生 动具 体感人 的描写 。让学生反复 阅 取笑他 、 戏弄他 , 甚至是欺侮他 , 他 总是摆 出一副 “ 读 读 作品内容并从 中感悟作 品的创作价值 ,引领学生 书人” 的架子 , 从不与人争个胜负 , 化干戈为玉 帛, 坚 诵 读文本 中关于人物 的形象 刻画 的关键性 词 、句 、 持走 自己的路 , 让别人去说 。 这一细节 内容对我们的 段。其次 , 文 中对他的描写手法多样 , 既有鲜 明生动 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 中不可多得 的教材 。 的语 言描写 , 也有符合他生活习惯 的动作描 写。 如他 4 . 孑 L 乙己的诚信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 读罢此文 , 被 丁举人家 打折腿后的再次 出现在酒店 时的描写 : 我们可以掩卷深思 ,像孔 乙己那样诚 实守信 的读 书 孔 乙己一到店时 , 所有的酒客都笑 , 有 的吼道 : “ 孔 乙 人应该是那个时代 的一座丰碑。而今 天我们 的生 活 己, 你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 他不 回答 , 对柜里说 “ 温 中正需要更 多的孔 乙己那样的诚实人。 但不管怎样 , 两碗酒 , 要一碟茴香豆。 ” 便排出九文大钱 ; 他们又故 文 本 中的孔 乙己是可 以作一 面教 材感化 和教 育学 意 的高声嚷道 : 他又偷人 家东 西了 ! 孑 L 乙己睁大眼睛 生 , 文 中多次提到孑 L 乙己欠 了酒店“ 十九文大钱 ” , 孔 说: “ 你怎么凭空污人清 白……?后来他涨红脸说 窃 乙己从不赖账而总是告诉店主他会还钱 ,我们不去 书……窃书 ……读书人的事怎么能算 偷么? ” 这里的 管孔 乙已的人生悲剧结局如何 ,我们没有理 由不去 语言 、 动作 、 肖像 的描写将一个 不伦不类 的书生相 刻 学 习他 的诚实守信。 画得淋漓尽致 。 语文教学中 ,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对文本 内涵进 二、 多元 解 读 作 品 内 容 。 深 刻 挖 掘 作 品 内涵 行多元解读 。 教学中给学生一个真正的空间 , 不再拘 学生对文本解读 的至高境 界是学生通过 阅读达 泥于 “ 科举制度 ” 对知识分 子毒害 , 成 为作 品永恒 不 到能与作品 中的主要人物命运共 鸣的效果 。 在《 孔 乙 变 的主题。“ 文章合为时而作 , 歌诗合为事而作 ” , 新 己》 的教学 中 , 笔者引领学 生围绕作 品的人文性 主要 的时代气息 已赋予了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去解读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的同时从 中培 跨时代的文学作品。 这样 , 文学作 品 自 身的价值才能 养 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更新换代 、 升级 , 全面培养学 生的 ( 一) 科 学 引领 学 生 客 观 地 评 价 封 建科 举 制度 语文素养。 科举 制度 在 中国古代 教育 学史 上兴 盛 了几百 ( 作者单位 : 江 苏省 睢 宁县 沙 集 第 二 中 学 )

多元解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论文

多元解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论文

浅谈多元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阅读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作者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知识重塑过程。

随着对话进程的推进,意义不断生成、转换、聚合,并且在不同语境、不同对话者和不同的其他条件下,读者对一个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一样的,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状态与条件下的理解也会前后不完全一致。

笔者通过近年教学实践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元解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在多元解读中整合理解文本,立体贮存知识。

对于一个文本,要获得一个满意的解读,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作者规定的解释、参考资料、编者的意图去确定正确答案,更应关注阅读的主体——学生的意见,从不同角度看同一文本,从不同体验出发感悟文本,将获得不同理解,达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创新性学习的要求。

[案例1]《背影》片段师: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作者为什么说是“很轻松似的”,谈谈你的看法。

生1:因为父亲为儿子买回了橘子,他为儿子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心里感到宽慰,所以显得很轻松。

生2:因为父亲为儿子买回橘子很不容易,爬月台,过铁道,但他不让儿子知道他的劳累,所以表面上装的很轻松,实际上他还没有从买橘子的劳累中缓过神来。

生3:因为父亲没有了工作,加之祖母的去世,家境很是惨淡。

父亲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发愁,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但他深爱着儿子,不想让儿子知道这些。

他表面上很轻松,实际上他心里一直笼罩者阴影,并不能轻松起来。

生4:“轻松似的”充分显示出父爱子的一片深情,父亲是让儿子放心的走,高兴的走,不原让儿子分担他的忧愁。

学生“同阅一本书,各自悟其妙”,在各抒己见中,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形象立体地凸现出来了,脑海里清晰地树立起的是一个关爱儿子、为生活四处奔波、艰难挣扎的父亲,透析到的是父亲那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对文章的主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全方位的理解是深刻的、形象化的。

戴着镣铐跳舞——对初中语文多元解读的思考

戴着镣铐跳舞——对初中语文多元解读的思考

课堂内外2013-11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多元解读是指对文本的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是指阅读个体对文本有多种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

”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能使学生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养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

长期坚持,便会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的主见。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这需要教师从学生、文本两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西方谚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学生的独特体验显得难能可贵。

如何才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体验?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即师生间需要和谐融洽的关系,民主平等的氛围。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才能将这种独特的体验有效地表达出来。

并且在学生预习时,重视学生阅读,在此基础上写出读后感,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表达,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此形成阅读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找准文本切入点,进行有效阅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应该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1.抓住文本间的联系点教材之间往往有微妙的联系,一个单元的文章有共同的主题,不同单元之间找到这个联系,有时可以批量处理教材,学生自然就会比较阅读,从而深入理解教材。

七年级下册中有三位男子流泪了,分别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最后一课》的韩麦尔先生,《邓稼先》中的杨振宁,教学时以学生熟知的俗语“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眼泪像珍珠”导入,让学生找出“谁流泪了”,“在什么情况下流下深情的泪水”,学生会不知不觉将三位人物以及落泪的场景比较,继而在感人的场景中情感得到升华,获得不同的体验。

_我的叔叔于勒_的多元解读

_我的叔叔于勒_的多元解读
美学大师李泽厚曾说:“艺术 作为永恒性的秘密,在于它的人 性”。如果《我的叔叔于勒》保留原 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我们就可 以清楚地看出“我”如此慷慨地给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五法郎的银 币,而且“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 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 的”的原因,并且可以看出“我”对 那些穷苦的人的帮助是持续的。 这 让 我 们 看 到 了 人 性 的 光 辉 ,虽 然金钱扭曲了一部分人的灵魂, 但还有一些人的灵魂没有被金钱 所 扭 曲 、所 戕 害 、所 异 化 ,他 们 还
一、应怎样看待作品中的人 物?
《我的叔叔于勒》被编者删去 了开头和结尾,使读者对若瑟夫· 达佛朗司即“我”这一人物形象无 法全面的理解和解读,甚至忽视 了 对“ 我 ”这 一 人 物 形 象 的 分 析 。 因而许多评论文章对人物的分析 评价主要集中在菲利普夫妇身 上,而且对人物的评价也很不公 正。
学教育 2009.04
课文研析
《 我 的 叔 叔 于 勒 》的 多 元 解 读
李天翼
《我 的 叔 叔 于 勒》一 文 ,新 老 教 材 里 都有。把两篇选文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课 文内容没有一点变化,但课后习题不同。 在新教材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 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讨 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 果有什么不同?
我们从文章中看不出作者对 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和嘲讽。如果 加 上 原 文 的 开 头 和 结 尾 部 分 ,我 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文章中的 “ 我 ”— ——若 瑟 夫·达 佛 朗 司 丝 毫 没有对父母的憎恨与厌恶,反而 可以看出“我”对父母和叔叔于勒 的同情与理解。所以我们对菲利 普夫妇的分析不能停留在“虚伪、
他们这样认定文章的主人 公,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通过上 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小 说要表现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和 呼唤”这一主题,而“我”身上,正 体现了对不幸的、可怜的人最自 然、最朴素、最真诚的关心和爱 护,所以,“我”才是小说的主人 公,并且从叙述角度看,《我的叔 叔于勒》 一文的叙述人是“我” —— —若瑟夫·达佛朗司。这就决定 了小说要以“我”这样一个半大孩 子的眼睛来看世界,“我”的视角 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与 不可理喻,无法做出解释和判断, “我”更多的是对于勒叔叔和父母 的同情与理解。孩子的视角也就 导致了观察点的不同。这个视角 也决定了这样的叙事是一种“现 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 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悲欢。因而我 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判作品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常见类型与解读方法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常见类型与解读方法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常见类型与解读方法小说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小说,学生可以开拓思维,增长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然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解读还比较浅薄。

因此,了解小说的常见类型和解读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常见类型1. 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是以描写主人公从青少年向成年发展的故事为主线的小说。

故事通常围绕着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惑展开。

通过阅读成长小说,学生可以了解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体验其中的情感起伏,从而启发自己的成长和思考。

2. 推理小说推理小说是以破解谜团、追踪真相为主题的小说。

它常常让读者和主人公一同思考、推理,通过对线索的分析和猜测来解决一个个谜题。

阅读推理小说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的小说。

通过历史小说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历史背景,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同时,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主要是为儿童创作的虚构故事,通常伴随着一些明确的道德意义。

阅读童话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

二、解读方法1. 内容理解阅读小说时,首先要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等基本内容。

要想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事件、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推断他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品味作者的描述和细节,把握小说的意义和目的。

2. 风格分析每位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可以了解作者的风格偏好。

同时,注意小说中的意象和隐喻,体味其中的深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结构解读小说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达到表达目的而安排的,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可以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情感写作的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的多元解读
摘要:多元解读,就是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或同一学生处在不同的氛围之中,所引发的生活感应不同,所触动的思维流程不同,所产生的心灵震撼不同,所引起的联想、启迪不同,所建构的知识不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文本中的“留白”与“不确定性”,以及学生自身个体差异,为语文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性。

多元解读就要走进文本,自主感悟;尊重文本,自觉升华;深入文本,激发情感。

多元解读,让学生凸现本真,让语文展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关键词:多元;解读;文本;感悟;升华;情感
一、多元解读的内涵
多元解读,就是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或同一学生处在不同的氛围之中,所引发的生活感应不同,所触动的思维流程不同,所产生的心灵震撼不同,所引起的联想、启迪不同,所建构的知识不同。

德国哲学家汉斯·伽达默尔强调:“凡有理解,就有不同。

”鲁迅先生曾举例证明:“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为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可见,无论何人,对作品的理解往往不可能求得答案的一统。

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写道:“在8岁时候,我绞
尽脑汁要把结尾改得皆大欢喜,18岁时候我从中读到了爱情,28
岁时候我开始担心人鱼公主的家人,38岁时候我开始思考它的写作技巧,48岁时候我认为人鱼公主是在严峻的考验中锻造高贵的灵魂……”不难看出,在人生每一个阶段,由于经历、所处氛围的不同都会对同一文本有着不同的深刻体会。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
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曾形象地说:“进人学校带着问号,离开学校是个句号。

”“中国传统教育使学生的才情、个性淹没。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陈旧的积淀。

唐朝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说法,把教育机械地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大对立阵营,僵化的教育模式压制了师生个性的发展,让受教育者崇拜权威,形成惟师、惟书、惟上的思维定式。

传统阅读教学中,“标准答案”一统天下,让学生从什么角度读,读出什么结论都有预设。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教师面带赞许的神色,甚是满意。

殊不知,教师提出问题的步步牵引(实际学生的思雏都在教师的掌控制约之中)。

实际上是设好陷阱,诱使学生往里跳,直至学生“异口同声”才肯“鸣金收兵”。

于是,就形成了统一的文本观:《孔乙己》——批判封建科举制度;《雷雨》一揭露资本家的残酷、反动、虚伪;《我的叔叔于勒》——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如此等等。

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
要运用充满魅力的鼓励性语言等,否则就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

在教改大形势合围之下,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便“满嘴涂蜜”,即使学生的回答离题万里,甚至出现与作者初衷、文本意旨完全相悖的,教师也会来一句:“很好,同学们真有创意!”在老师“亲切表扬”之下,课堂的“多元性”确实有了,但因此迷失了文本所应有的正确价值取向,弄得个褒贬不一、是非不明,这样的阅读教学得不偿失。

三、多元阅读的可能性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学科崇尚一种情境化,注重情感体验的生命活动状态。

从语文文本看,其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是多元的。

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为读者提供了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

再有,读者是一个生命体,存在个体差异,如因时代、阅历、生活环境、知识结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个性心理等不同,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及兴趣与理解深度等都不同,其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也会千差万别。

所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正如我国古人所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这一角度看,“多元解读”才是真实的阅读,才是富有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阅读。

四、多元解读的理论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潘纪平在《语文审美教育概论》中指出:“在文学领域,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作品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作品的价值。

在接受美学的理论视野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他认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填充’、想象,通过对文本创造性的鉴赏、评价,实现解读过程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观创造性,从而实现文本的价值意义。


余蕾先生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中借中国画的“留白”诠释了多元阅读之美:“有时欣赏一幅山水画,那大块‘留白’处总能使人遐想不断:这里似有一叶扁舟云中去,那里似有飞流瀑布天上来;高处似起农舍炊烟,远处似听风中林涛……观画者在观画。

也在创作,是观者和画者在共同创造画的美。


五、多元阅读的策略
1、走进文本,自主感悟,多元解读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

人是什么?人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鲜活个体。

”马克思关于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要保护人的天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促进生命的全面升华。

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运用大脑进行认知、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思维过程,阅读是主体的个性化行为,是一连串由表及里的“对话—感悟—表达”的行为链条。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与体验,尊重他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发现、不断辩证否定、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

2、尊重文本,自觉升华,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是阅读主体在认知客观世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融合了阅读主体的认知特点及其规律。

由于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对社会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浅近的层面上,甚至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会造成对文本解读的偏颇、歪曲,因此,教师在引导多元解读时,切不可良莠并存,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矫正他们不全面或歪曲的认知与体验,引导他们自觉升华,引导他们对文本正确的理解。

3、深入文本,激发情感,多元解读
解读文本,如果我们不深入文本、不了解作者就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那只可能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如果我们抛弃文本,去做无限制的散乱阅读,其结果只可能南辕北辙,得不偿失,这就很难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更谈不上情感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

教师在指导学生多元解读时,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交流,不断激起学生的个性体验,流露出真情实感。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进行,那么必将取得最大的功效。

”新课程提倡的多元解读,给了教师更多与文本、学生、教师之间多向对话的空间,让学生更能体现其本真。

掌握好多元解读的原则,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将会出现一片五彩缤纷的大好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
[2]汉斯·伽这默尔,真理与方法
[3]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4]潘纪平,语文审美教育概论
[5]陈培瑞,教育理想与实现的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