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第三产业(旅游业)规划布局

合集下载

新规划下,不分前川和盘龙,未来黄陂将只有一座武汉临空副城

新规划下,不分前川和盘龙,未来黄陂将只有一座武汉临空副城

新规划下,不分前川和盘龙,未来黄陂将只有⼀座武汉临空副城⽂章导读:黄陂2035年发展规划出炉了,新的规划下,前川将向南发展,和横店、盘龙城融合后成为武汉临空副城的黄陂部分01 0101黄陂2035年规划新鲜出炉。

和2017年初公布的2030黄陂分区规划⽐起来,新的2035规划有了很⼤的改动,毕竟武汉市的总规也做了调整,上⼀次黄陂修规划的时候,还没有长江新城的概念,宋家岗也没有被选为临空副城。

下⾯就让我们结合黄陂公布的三张规划图来做简要说明吧。

需要说明的是,本规划未包括长江新城黄陂都分,即未包括前川鲁台南部地区、⼤谭办事处、三⾥桥和武湖街道(这些地⽅由长江新城进⾏规划),各位阅读的时候请注意。

0202 02未来的黄陂,将只有⼀座城,那就是临空副城关于黄陂的城市化区域如何描述的问题,最初定位是⼀城⼀带,⼀城指前川,⼀带指黄陂南部城市连绵带,2017年调整为“双核”,即空港新城和前川新城两⼤综合发展核,2020年公布的最新的规划下直接统⼀为“武汉临空副城”。

副城啥意思?全称是武汉城市副中⼼,副不重要,重要的是中⼼两个字。

不要⼩看副城⼆字,要知道光⾕和经开在武汉的规划⾥也只是被定位为城市副中⼼哦。

黄陂的城市群更名为武汉临空副城,代表了如下改变:前川发展⽅向正式调整为向南,纳⼊临空经济区范围;黄陂要综合发展南部城市和前川,不再分什么横店、盘龙、天河和滠⼝,⼤家都统⼀在武汉临空副城的规划下成为⼀个综合城市;名字叫武汉临空副城(黄陂),代表武汉临空副城将要管辖的区域不仅限于黄陂,还包括东西湖的⼀部分,甚⾄有可能纳⼊孝感临空;黄陂南部如今⼀分为⼆,⼀块是临空副城,⼀块是长江新城。

03 0303未来的黄陂,将有4个中⼼分为两个主中⼼和两个特⾊中⼼,主中⼼是地理概念,特⾊中⼼则是产业概念。

两个主中⼼分别是武汉临空副城(黄陂)中⼼和前川新城中⼼,前者简单说就是盘龙城和横店⽚区,对其定位是“⽣产⽣活、综合商贸服务中⼼”,⼤⽩话就是黄陂的经济中⼼,黄陂的规划是要求他们积极向北拓展,对接前川城区。

武汉市产业布局

武汉市产业布局

武汉市产业布局一、武汉市产业布局进展历程改革开放的初期,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专门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的计划配置紧密相关。

因此武汉市作为全国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直是全市主导产业。

197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7:63.3:25,第二产业比重高出第三产业38.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布局从小到大进展,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发生了重大转变。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产品生产、互换、流通等环节逐渐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背景发生了庞大的转变。

武汉市按照经济进展客观要求,实施“两通起飞”(交通、流通)战略,服务业迅速进展。

1992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9:48:40.1,第三产业比重冲破4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42.3%。

与1978年相较,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5.1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供不该求”转向“供过于求”,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供需格局的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把服务业作为经济进展的“冲破口”、“新增加点”和“长期战略”,增进服务业快速增加。

199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6:44.9:47.5,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迅猛进展,武汉市新兴服务业迅速进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随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群和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武汉工业延续连年的以钢铁、机械、纺织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柱的格局开始转型为以“钢、车、机、新”为支柱,纺织、电子、食物、化工亦具相当规模的产业格局。

2001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冲破5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59%,超过第二产业奉献率20多个百分点。

武汉旅游集散中心概念规划

武汉旅游集散中心概念规划

武汉旅游集散中心概念性规划武汉市旅游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2010年8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5)一、规划目的 (5)二、规划性质 (5)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5)四、规划理念、原则 (5)五、规划思路 (6)六、规划的关键问题与重点内容 (7)七、规划依据 (7)八、规划方法 (8)九、规划成果 (8)第二章国家政策和上位规划对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规定 (9)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规定 (9)二、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的规定 (9)三、《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定(2001-2010) (9)四、《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定(2004-2020) (9)五、《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定(2009-2015) (10)六、《武汉市旅游营销规划》的规定(2008-2010) (10)七、《武汉市旅游条例》的规定(2007.1) (10)八、政府领导讲话(2009.8) (10)九、简短评议 (10)第三章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一、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背景及其迫切性 (11)二、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意义 (13)三、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现状 (13)四、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 (17)第四章国内外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19)一、国外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概况 (19)二、我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概况 (19)三、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26)第五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29)一、战略定位 (29)二、发展目标 (30)第六章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 (31)一、布局原则 (31)二、空间结构 (31)三、总体布局 (31)四、主要功能项目规划 (32)五、产品开发 (33)六、目标市场确定 (34)七、交通组织规划 (35)八、支持保障系统规划 (44)第七章总部中心概念规划 (45)一、名称 (45)二、性质 (45)三、目标定位 (45)四、选址与规划面积 (45)五、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46)六、分区项目策划 (46)七、景观环境规划 (49)第八章分中心与站点概念规划 (50)一、定位 (50)二、功能作用 (50)三、建设标准 (50)四、分期建设安排 (53)第九章重点项目策划 (55)一、旅游展示中心策划方案 (55)二、创意文化体验园策划方案 (60)第十章投资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 (67)一、投资模式 (67)二、管理体制 (67)三、运营模式 (68)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目的在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国家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及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湖北省推进“一城两圈”战略、武汉市被批准为国家“中部中心城市”的宏观背景下,利用武广高铁开通所带来的武汉、湖北旅游热潮,以及到2011年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的契机,以“两通起飞、旅游兴市”为核心理念,高度整合大武汉区域的旅游资源,从国际视野、国家层面,战略勾划大武汉旅游集散中心的战略目标、主导方向、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等,特别突出大武汉旅游集散中心的“集散性、服务性、旅游性”的综合功能发展模式,推动武汉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大力改善、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最终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最大、最美、最现代化、里程碑式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和武汉市极具魅力的旅游新亮点、新坐标,从而开启武汉旅游的一个新的时代。

黄陂区工业概况

黄陂区工业概况

黄陂区工业概况一、区域概况全区国土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0万,辖7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2个乡、1个国有农场、1个原种场和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木兰山风景管理处。

2005年完成中小企业总产值368.4亿元,比上年增长8.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6亿元。

二、工业基本情况全区现有工业企业468户,资产总值40亿元,职工总人数70200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户,资产总额26.3亿元,职工人数13724人, 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59亿元,同比增长20.6%,完成工业总产值36.25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轻工业产值12.76亿元,增长17.3%,重工业产值23.7亿元,增长30.4%。

从经济类型情况看,国有企业产值5.18亿元,增长91.6%;集体企业产值0.63亿元,减少58.9%;股份合作企业产值0.14亿元,减少69.2%;股份制企业产值29.09亿元,增长76.7%;外商及港台企业产值0.62亿元,减少3.8%。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9.1%。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4.5,比上年提高27.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增幅均为近几年来最好水平。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9081万元比上年增长78.1%。

全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钢铁、机电、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武湖服装产业集群、滠口建材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南部经济带规模不断扩大。

三、发展规划(一)总体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全区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园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手抓现有工业做大做强,一手抓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养和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坚持依托武汉发展黄陂制造业;依托农业发展制造业;依托现有优势企业和精品名牌发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构建黄陂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黄陂工业跨越式发展。

武汉市黄陂区环北湖地区概念规划

武汉市黄陂区环北湖地区概念规划

武汉市黄陂区环北湖地区概念规划第一章概况1.1区位分析1.1.1地理位置北湖是武湖的一个子湖,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东南部六指街道境内,在武湖东北部,湖底平均高程17米,承雨面积355平方公里,正常水位18.5米,水面16.6平方公里。

1.1.2历史沿革武湖位于黄陂区东南23公里,相传东汉时,江夏太守黄祖在此屯兵习武,故名武湖,湖东靠新洲区仓埠镇,南抵阳逻。

该湖跨黄陂和新洲两区,总集水面积540平方公里,湖底西南高,东北低,最高高程25米,最低高程16.5米,湖底平均高程17米左右,正常蓄水位18.5米,容积2910万米3。

历史上的武湖由多个子湖组成,水面面积达180平方公里。

圈垦后的武湖,除原北湖保留蓄洪外,基本上都改为良田。

北湖、陪嫁湖、安雀湖、烂泥湖、胜家海、澥家汊和滩湖均属武湖。

每年5——9月为武湖汛期,春冬枯水季节时,只有小部分湖泊积水,其余均为草场。

1.1.3道路交通在北湖北侧为武汉市的外环线——绕城公路,向南可达阳逻,向西可达黄陂前川、天河机场以及武汉市。

南接武湖农场,经武湖农场连汉施公路,向东可到安徽合肥,向西则达滠口、盘龙城经济开发区以及武汉市区。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1.2自然条件1.2.1地形地貌北湖周围多为丘陵地区向河湖冲积平原过渡地段,地势由周围向湖内逐渐降低,海拔高程16-45米,地势起伏不大,平原与残丘,岗地交错。

1.2.2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属南部温区,年平均气温16.2-16.4℃,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活动积温5211-5235℃,无霜期256-260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1130毫米,4-9月份为800-850毫米1.2.3工程地质该区地质构造属淮阳山字形前弧西翼的内弧部位,地表大面积为新生界第四系(距今350万年)的上更新统:坡积—冲积层和冲积层,其中六指店一带为坡积—冲积层,土层为淡红色、棕红色亚粘土夹碎石。

甘棠铺一带为冲积层,土层为棕黄色、棕红色亚粘土,砾石层,属堆积阶地工程地质区。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新城概念规划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新城概念规划

在我 国计划经济体制 下所形 成的规划体系 以及 城市 发展都有着严重 的滞后性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 城市 竞争的加剧 ,传统 的城 市规 划对于城 市管理和 制约 的影响也越来越 凸显 ,而概 念化的引进,则给 城市规 划管理带来 的新 的革新 ,从根பைடு நூலகம்上改变 了传 统的单一规划标准 ,改变 了死板 和适应能力低的规
城市建筑 I 规划・ 设计 I U R B A N I S M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P L A N N I N G ・ D E S I G N
武汉市黄陂 区前川新城概念规 划
■ 彭荣维 ’ 李 博
重要 国际空港。前川 I 的发展 ,应 依托 临空经济 的发 展,应紧紧抓住武汉市提 出的宏 伟战略,充分利用 天河机场 、武汉北编组站 的带动 效应 。 3 . 中部崛起国家 战略——两型社会 建设,武汉 城市圈发展 2 0 0 6年,国家提 出了 “中部崛起 ”的重大 战略 决策 。2 0 0 9年 , 国务 院 总 理 温 家 宝 主 持 召 开 国务 院 会议,讨 论并原则通过 《 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 2 0 0 8年, 国家批准设立武汉 都市圈和长 ( 沙) 株( 洲) ( 湘 )潭城市群 “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 ”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 区。 武汉都市 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 主 要 在 于 : 以资 源 节 约 型 和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建 设 为 目标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 转移 ,走新型工业化 、特 色城 市 化 和 农 业 现 代 化 的 道路 , 在 实 现 科 学 发 展 与 社会和谐发挥 示范和带动作用。 4 .激 烈重 组 的板块经 济——武 汉市 四大经 济 增 长 极 核 随着武汉工业倍增计 划的强劲发展 ,东湖 高新 产业区、武汉经济开发 区、武 汉临港开发区 、临空 经 济 区 四 大 产 业 板 块 的 形 成 ,即着 力打 造 “ 大光谷 ” 地 区 、“中 国车 城 ” 、“ 临 空 经 济 区 ”“ 临港产业 区” 四大产业增长极,积极推进 “ 6 + 3 ”新 型工业化示范 园区建设 。以轨道 交通 、快速 路为支撑 ,实现工业 布局 向新城组群集 中,工 业用 地 向园 区集 中,强化 川, 然而滠水这样优质的生态资源未被有效的利用 , 市 民临水而不能见 水。尤其是前川作为木兰 国际级 旅游 区的旅游服务 中心和 门户 ,前川环境面貌继续 进一步改善 。经济 全球化 的深 入和金融危机 的结束 加剧 了全球生产要 素重 组,各地都在抢 占产业链 高 端 的排头兵 、转 型发展 的先行者,前川能否在全球 产业转移 的机遇 中赢得 先机。在大临空经济 区的背 景下 ,黄陂 、孝感 、东西湖,谁能在激烈 的竞争 中 脱颖而 出,成为 临空经 济的领头羊。全市 区级经济 竞争 日趋激 烈,各 区都加 紧对 资源、项 目、市场 的 争夺 ,黄 陂的发展 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虽然近几年 经济速度在 1 5 % 以上在 增长,但与其它各 区相 比整 体发展速度偏缓 ,且在政 策优 势和发展势头不及其

2016年武汉市黄陂区统计公报【精选文档】

2016年武汉市黄陂区统计公报【精选文档】

黄陂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应对危机取得成效,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经济运行呈现回升向好态势,民生得到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合2009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6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8.88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为22.4:47.8:29.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3.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5%,涨幅与上年相比下降了6.4个百分点。

八大类中,六涨两跌,上涨的是食品(上涨0.7%)、烟酒及用品(上涨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2%)、居住(上涨0.8%),下降的是衣着、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了2.6和0.8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460个,完成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5人,社会保险扩面人数808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

二、农林牧渔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农产品产量:粮食产量41.84万吨,比上年增长0.1%;棉花产量3449吨,比上年下降2.4%;油料产量6.63万吨,比上年增长2.3%。

生态林建设稳步推进。

全年造林面积2000公顷,比上年增加934公顷,增长87.6%;当年育苗面积886公顷,比上年下降8.3%;四旁植树260万株,与上年基本持平;退耕还林267公顷,封山育林2万亩。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_以武汉市刘家山村村庄规划为例_潘宜 (1)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_以武汉市刘家山村村庄规划为例_潘宜 (1)
目前,旅游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 的需求增长较快,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高度重视,生态农业作为适应市场需 求和旅游需要的项目迅速发展。对于 刘家山村来说,其基本上还是一个未 受到污染的高山村庄,因此其更具有 开发生态农业的基础,应根据市场需 求适时调整种养结构,并利用旅游区
对外的影响力,围绕景区建设和市场 的需要,开发珍珠菜、蕨菜、山蘑菇 和香椿等绿色无污染农业。 3.3.2 观光农业
4 刘家山村规划设计
4.1 规划布局 4.1.1 布局结构
刘家山村规划依据现有村庄布 局特点,形成“一带三心四区”的规 划结构。
“一带”,即通幽河滨水绿化带; “三心”,即旅游接待中心、特色商业 中心、民俗活动中心;“四区”,即四 个居住旅游片区。
4.1.2 布局特色 刘家山村的规划布局以“连山接
水,绿谷通幽;白墙石基,瓦屋栉比; 藏风聚气,浑然天成”为理念,将村 庄整合成一个以生态观光、旅游休闲 产业为主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主义新农村(图 1)。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
—以武汉市刘家山村村庄规划为例
□ 潘 宜,程望杰
[ 摘 要]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发挥乡村地区的优势,摆脱传统的乡村观念和乡村产业对乡村发 展的制约。因此,重新塑造乡村功能,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建设的重要途径。刘家山村村庄规划注重保护村庄特色,保持了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文化传统,并 注重社会、经济、人文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塑造社会主义农村新风貌提供了 指引。 [ 关键词] 乡村旅游;村庄规划;有机更新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0)S1-0253-04 [ 中图分类号]TU982.29 [ 文献标识码]B
2.1 乡村旅游的形式及特色 根据乡村旅游开展的形式、旅游对象,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历史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北部山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中分布有花木兰文化遗迹、 木兰山佛教、道教文化、革命战争遗迹、清初民居古建筑、 地域性的民风习俗。前川街具有古老历史,保留有双凤亭、 望鲁台、等古代文化遗迹、以及特有的"无陂不成镇"、"九 佬十八匠"等传统经商文化、工匠文化、各种古镇民俗、餐 饮文化。黄陂南部盘龙古城是商代生活遗址,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
木兰山
一、三大知名文化
(1)殷商盘龙城文化 (2)木兰文化 (3)双凤亭“二程”理学文化
• 盘龙城文化
• 木兰文化
木兰八景
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 木兰古门、清凉寨、木兰草原​、 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云雾山 旅游风景区
• "双凤亭"二程理学文化
二、黄陂区旅游资源概况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2)历史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3)都市观光农业旅游资源
黄陂区第三产业(旅游业)规划布局
第三产业规划
第三产业是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 服务,一瞒住更多需要的产业,又称服务业。第
三产业涉及的行业庞杂,包括传统服务业、现代
服务业,流通服务业和闲暇服务业。这里着重对
作为闲暇产业的旅游业规划布局问题进行介绍。
•黄陂区,地处 武汉市北部,区 域面积2261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 的1/4;人口111 万,是武汉面积 最大、人口最多 的区。黄陂有 1430年的建城史。
• 姓氏文化
木兰山
清凉寨
农耕年华
木兰草原
木兰湖
三、黄陂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宣传的力度不够,特色不显 (2)景区管理分散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 (3)缺乏长远规划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四、结论与议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景点的知名度 (3)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3)都市观光农业旅游资源
黄陂撤县建区前是农业大县,具有丰富的、类型多样的 农业生产资源和传统。目前仍然是武汉市的农副产品供应 基地,区位条件好,与市中心区联系紧密,发展都市观光 农业具有优势。目前境内已建成武汉现代蔬菜园、武汉兆 丰农业科技园、武汉田田生态科普园等近10家具有观光、 参与、科普接待能力的景点。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黄陂北部山区近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山地、 峡谷景观旅游资源、湖泊景观旅游资源和原始植被生态旅 游资源三大类约10余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木兰山木兰湖 木兰川风景区、木兰天池、木兰铁寨、古门山、竹林寺省 级自然保护区、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等)被誉为"武汉市的 后花园",其中木兰山景区是省级旅游风景区,木兰湖被列为 全省八大度假区之首。黄陂南部地区分布有面积约12平方 公里的自然水体湖面--后湖,周边丘陵起伏,景观宜人,距 武汉市中心城区不到10公里,是武汉市未来集休闲居住、 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功能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