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兴起松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儒学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变以及当代的影响等五个部份,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兴起并形成为了多个流派,如孟子、荀子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1.3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儒学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社会上层阶级的重要修养方式。
二、儒学的发展2.1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理学强调理性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思辨和理论的研究。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2.2 清代儒学的复兴与变革清代的儒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但同时也浮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王夫之的“格物致知”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等。
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近现代儒学的转变与挑战近现代,儒学面临了许多挑战和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入,特殊是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观念进行了冲击。
儒学学者开始思量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三、儒学的影响3.1 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3.2 儒学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儒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东亚地区。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儒学成为了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传统,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时期: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在这个时期,儒学的主要代表是孔子(Confucius)。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
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战国时期:在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孟子(Mencius)是
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进一步扩展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
同时,孟子的弟子们也对儒学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发展。
3. 秦汉时期:在中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成为官方的学术思想,被政府采纳和推崇。
经过汉朝武帝的推广,儒学被加入国家教育体系,并与法家、道家等思想进行了对话和融合。
儒学的核心思想被用来作为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
元589年),儒学进入了一个较为低潮的时期。
此时,佛教的影响开始逐渐增加,和儒学形成了竞争关系。
然而,儒学仍然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发展,确保儒学的存在。
5. 宋明清时期:在中国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儒学重新兴盛。
程朱理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儒学思想,
通过对经典的解读和研究,以及强调道德伦理的实践来指导社会生活。
总的来说,儒学经历了春秋时期的起源阶段,战国时期的丰富和变革,秦汉时期的正统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低潮,以及宋明清时期的复兴。
这些不同的阶段对儒学的思想和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发展与演变。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对于政治、社会、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及其弟子们。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被整理成《论语》等经典著作。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认为通过修身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发展壮大。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强调人性本善,并提出“性善论”,认为人们应该发扬人性中的善良品质。
他还提出了“仁政”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人民的福祉。
随着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儒学逐渐分为多个派别。
其中,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代表了儒学的法家派别,他强调法制和政治权力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
到了汉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学术思想。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正式奉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且设置了太学,培养儒学士人。
经过汉代的发展,儒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逐渐上升。
唐代是儒学的黄金时期,当时的儒学家韩愈、柳宗元等人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宋代则出现了程朱理学,将儒学与佛教、道教等思想进行了融合,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朱熹是明代的儒学家,他对程朱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发展,形成了朱子学派。
朱子学派在明清时期成为了官方的学术思想,并且对国家的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以来,儒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儒学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和否定,被认为是束缚社会进步的思想体系。
但是,在当代中国,儒学又重新受到了重视。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儒家思想对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儒学的兴起PPT课件2 人民版

——翦伯赞《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 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 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秦始皇 政策 不 同 点 原因 打击 秦刚刚统一,需要 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 击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汉武帝
尊崇
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பைடு நூலகம்成为正 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2、太学的兴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 化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3、你特么的看看你现在的样子?还是我爱的那个你么? 4、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5、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6、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7、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8、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9、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10、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1、用理想去成就人生,不要蹉跎了岁月。 12、永不言败是追究者的最佳品格。 13、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我要成功的强烈愿望上。 14、保持激情;只有激情,你才有动力,才能感染自己和其他人。 15、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16、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17、通过辛勤工作获得财富才是人生的大快事。 18、努力了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放弃了肯定是失败。 19、人活着就要快乐。 20、不要死,也不要的活着。 21、有努力就会成功! 22、告诉自己不要那么念旧,不要那么执着不放手。 23、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24、人不一定要生得漂亮,但却一定要活得漂亮。 25、世事总是难以意料,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在一瞬间会发生转变。 26、活在当下,别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中浪费掉你现在的生活。 27、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 28、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 29、一切事无法追求完美,唯有追求尽力而为。这样心无压力,出来的结果反而会更好。 30、进则安居以行其志,退则安居以修其所未能,则进亦有为,退亦有为也。 31、有智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 32、在生命里寻觅快乐的方法,就是了解你被赋予生命是为了奉献。 33、纯洁的思想,可使最微小的行动高贵起来。 34、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我们应有纯洁的心灵,去积善为大众。就会获福无边。 35、坚强并不只是在大是大非中不屈服,而也是在挫折前不改变自己。 36、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37、世间上最美好的爱恋,是为一个人付出时的勇敢,即使因此被伤得体无完肤,也无悔无怨。 38、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39、人生最困难的不是努力,也不是奋斗,而是做出正确的抉择。 40、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个生活的舞者。 41、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 42、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43、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要思考。 44、不属于我的东西,我不要;不是真心给我的东西,我不稀罕! 45、我们从自然手上收到的最大礼物就是生命。 46、失败的定义:什么都要做,什么都在做,却从未做完过,也未做好过。 47、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48、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困境与磨难,微笑面对。 49、太阳照亮人生的路,月亮照亮心灵的路。 50、生活中的许多事,并不是我们不能做到,而是我们不相信能够做到。 51、不要说你不会做!你是个人你就会做! 52、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53、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是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是爱人。 54、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55、胜利女神不一定眷顾所有的人,但曾经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他们的人生总会留下痕迹! 56、勤奋是学习的枝叶,当然很苦,智慧是学习的花朵,当然香郁。 57、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它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 58、没有斗狼的胆量,就不要牧羊。 59、有时候,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人才。 60、不要怕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利用的价值。 61、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62、与积极的人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心情高昂。 63、向日葵看不到太阳也会开放,生活看不到希望也要坚持。 64、才华是血汗的结晶。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65、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盛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出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盛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明代的王守仁提出了“理性论”,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5、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A、尊卑等级观念;B、重男轻女的观念;C、因循守旧的观念;D、重利轻义的观念;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A、批判、继承、改造;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和道德风气败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思想家开始思考人性、社会关系和政治治理等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理论。
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儒学的初步形成与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人与天地的关系,提出了“性善论”,并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治国。
三、儒学的兴盛与汉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兴盛。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被称为“经学”。
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汉代的儒学家们注重实践和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教育和礼仪等方面的理论和制度。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儒学的衰落与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至1279年)逐渐衰落。
这个时期,佛教和道教等思想流派开始兴盛起来,对儒学的影响逐渐减弱。
尽管如此,儒学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并且在教育、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宋时期的儒学家们继续对儒学进行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学派和理论。
五、儒学的复兴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1912年),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
明代儒学家朱熹提出了“理学”思想,强调理性的追求和人与天地的关系。
清代的程朱学派进一步发展了理学,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文档标题:揭秘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让你一秒变学霸!正文: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这可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哦!保证让你一秒变学霸!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诞生这个时期,咱们中国的大地上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孔子爷爷。
他创办了儒家学派,主张“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观。
那时候,国家乱糟糟的,孔子爷爷希望人们能讲礼貌、懂规矩,这样国家就能和谐发展。
这就是儒学的最初模样。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崛起到了汉代,儒学开始崛起。
那时候,有个叫董仲舒的大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意思是说,别的学派都不靠谱,咱们得听儒家的。
汉武帝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儒学就成了国家的官方思想。
从此,儒学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
第三阶段:宋明理学——儒学的成熟到了宋朝,儒学发展出了一个新的流派——理学。
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等大佬。
他们把儒学跟佛教、道教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让儒学变得更丰富、更有深度。
这个时期,儒学已经非常成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第四阶段:近现代——儒学的变革到了近现代,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我国,儒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儒学,提出要“批判地继承”。
他们认为,儒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过时的地方。
于是,儒学开始变革,努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如今,儒学已经走过了四个发展阶段,但它的影响力依然深远。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要传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让它在我们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好啦,今天关于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就聊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儒学的小学霸!加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儒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 ——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 ——正统思想;
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汉代教育: (1)教育体制: A、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太学生由五
经博士教授,太学生学优为官。 B、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
育系统。
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汉代教育: (1)教育体制: (2)太学影响: A、教育: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加强了
——(东汉)王充《论衡·语增篇》 材料二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材料三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清初)陈恭尹《读秦纪》
一、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2、经过:
3、评价:
1、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 一定的作用。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汉代教育: 2、科举制:
(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3)历史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人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2、经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
异学术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 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内容: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大一统思想”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价值观 与统治者关系
地位
《论语》 仁、礼
儒学 读书求真理
批判时政 百家之一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阴阳、法家 读书好做官
维护统治 正统独尊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2、经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
异学术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 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内容: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大一统思想”
中华典籍之浩劫
一、“秦始皇帝焚书” 二、“西汉末年战乱” 三、“东汉末年战乱” 四、“八王之乱”与 “五胡乱华” 五、侯景之乱 六、“安史之乱” 七、“黄巢反唐” 八、“靖康之难”
九、“明末李自成起义” 十、“满清禁毁书籍” 十一、“嘉庆宫火” 十二、“太平天国起义” 十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十四、“八国联军入侵” 十五、“日本侵华战争” 十六、“文化大革命”
二 汉代儒学
一、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朝建立专 制主义政治体制,要 求文化为统治服务; 导火线:分封制与郡 县制之争
根本原因:儒家学 说不符合君主专制 需要
一、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2、经过:
(1)焚书——前213年
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 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 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臣请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 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 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主张思想专 制;③带有神学倾向。
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 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2、经过: 3、内容 4、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3)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
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小知识
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 和科举制
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使 能”。。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 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 无法推行。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文景之治,黄老之学盛行
(2)西汉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王国、靖边、 兼并问题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3)汉武帝初年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士治 理国家;(董仲舒即发迹于贤良对策)。
汉武帝面临问题
解决措施
政治 经济 民族 思想
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 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
土地兼并
盐铁官营;铸“五铢钱”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不 原因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作用
相 目的 同 点 实质
天下初定,严 黄老难显君威, 刑以固社稷 新儒更合帝意
排斥、打击 尊崇
儒学发展进 入低潮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对 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 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3、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成为两千年来 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汉高祖及其文帝、 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 的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 安定,经济得到发展。“京师之钱累百巨 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 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zipin)者摈而不 得会聚。”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 人,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 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建议“诸不在六 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一、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2、经过: (1)焚书——前213年 (2)坑儒——前212年 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
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 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 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坑 活埋。
一、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2、经过:
3、评价: 材料一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 生为妖言。”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 用之 。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①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 业的需要。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君主专制的需要。
儒学的统治地位) B、社会: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
文化传播; C、政坛: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势力有所
收敛; D、统治基础: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
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 断官位的状况。
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汉代教育: 2、科举制:
(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