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兴起

合集下载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关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学说体系。

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思想家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2. 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和衰落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经历了一段发展和衰落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法家思想,儒学受到了压制。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广泛传播。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是儒学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儒学家,如王充、郭象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儒学的复兴时期。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正统思想,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学成为了士人的必修科目。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欧阳修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儒学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5. 明清时期: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儒学也面临着变革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学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儒学家致力于对儒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如王夫之、顾炎武等。

6. 现代儒学:儒学的传承与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儒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儒学家们致力于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儒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并成为了统治者和社会精英们的重要学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儒家学说的兴起汉代儒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西汉朝刘邦建立汉朝后,他秉持着“才能治天下”的思想,重用儒家学者。

当时,他任用的大臣中有很多是儒学的学者,这使得儒学在政治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2. 文化的兴盛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在文化方面,儒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汉朝皇帝设立了太学,儒学成为了官学的主导学科,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儒学的教育。

3. 经典的整理和编纂在汉代,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编撰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个时期编辑了诸子百家的典籍,并且将儒家经典整理成本《五经》之一的《周礼》等经典著作,这使得儒学的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4. 董仲舒的学说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学家,他的学说对于汉代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倡导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与天地自然相协调,追求道德修养和道义之道。

5. 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是汉代最重要的历史书籍之一,也是一部兼具文学和历史学价值的巨著。

他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使得后世对于汉代儒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6. 创新思想的兴起汉代儒学不仅延续了先秦儒家学说的传统,还出现了一些创新思想。

比如王充的《论衡》中提出了“言达者无所不达”的观点,主张言辞应该准确、直接,以表达人的真诚和智慧。

7. 孔子学派的传承汉代儒学对于孔子学派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虽然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学者研究和传承孔子的学说,但是汉代儒学让孔子思想得到更加系统和广泛的传播,使得孔子成为了儒家学术的核心。

综上所述,汉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汉代儒学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以及儒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为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盛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出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盛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的兴起(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的萌芽期和初期发展阶段。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理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同时,孟子和荀子等后继者也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儒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爱、礼制、道德修养等,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繁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学。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刘向、贾谊、扬雄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儒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主要强调礼乐、忠孝、经世致用等,形成了“礼乐之邦”的思想理念。

第三阶段: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复兴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柳宗元、程颢、程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扩展。

唐宋儒学主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教化。

程朱理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的主流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阶段:明清儒学的变革(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儒学思想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

明朝初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内在道德准则。

清代,程朱理学逐渐式微,新学派兴起,如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对儒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第五阶段:现代儒学的复兴(20世纪以后)现代儒学的复兴始于20世纪,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儒学家如梁漱溟、胡适、钱穆、茅以升等,对儒学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和应用。

他们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科学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儒学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明代的王守仁提出了“理性论”,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系列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先驱者: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是儒学思想的先驱者,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提出了儒学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礼、义、智等,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发展的基石。

2. 战国时期的发展:孟子与荀子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派。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孔子学派的代表,他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

孟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孟子同时代的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也是儒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人性的恶和法治的重要性,对儒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秦汉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的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儒学遭到了严厉的打压,但在汉朝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成为了儒学思想的重要基石,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道家与佛教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了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儒学思想开始与其他思想学派进行对话和融合。

道家的自然观念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佛教的传入也为儒学带来了新的思量。

这一时期的儒学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儒学思想家们开始探索儒学与其他思想的结合点,形成为了新的理论体系。

5. 宋明清时期的发展:理学的兴起宋明清时期,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儒学学派兴起,强调理性思维和经世致用。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心即理,理即天”的观点,强调人的心性与乾坤万物的关系。

儒教的发展历程

儒教的发展历程儒教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自孔子创立之初至今已经有了将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儒教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孔子时期的初创,汉唐时期的鼎盛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的复兴。

儒教的发展起源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的思想创作。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倡导以道德为核心的人伦关系,并注重礼仪、学问和政治道德的培养。

孔子的思想主张不仅对政府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来中国的政治和教育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被称为儒学,他撰写了《论语》等经典著作,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宝藏,为后来的儒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07年),儒教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儒家学说被国家正式采纳,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发展,儒家学者努力推动儒学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伦理价值观的落地。

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了儒学为中心的统治,开创了儒学教育的先河。

进入唐朝时期,儒家学者研究经史文献,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繁荣。

儒家的核心经典《四书五经》成为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影响了后来的教育体系的建立。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是儒教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以儒学为中心,建立了国家教育制度,并且重视科举制度对学问的评价。

明朝末年,儒学逐渐陷入了危机,被一些新兴思想所冲击。

直到明末清初,儒学得到一些学者的复兴。

清代时,儒学成为官方学说之一,儒学教育受到了重视,学者们为兴起时代的社会提供了伦理道德的指导。

当时有一批重要的儒家学者如王夫之、顾炎武、龚自珍等,将儒学与国家的治理相结合,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总体来说,儒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初创、鼎盛和复兴三个阶段。

从孔子的思想创立到汉唐时期的鼎盛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复兴,儒教一直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影响着中国人民。

儒教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家学派的形成到现代儒学的发展,包括关键人物、主要思想和重要事件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家学派的形成(公元前6世纪)儒家学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主张“仁者爱人”,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繁荣与衰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孔子之后,儒学逐渐繁荣起来。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然而,儒学在战国时期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其他学派的思想也开始兴起,儒学逐渐衰落。

三、汉代儒学的复兴(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在汉代,儒学得到了复兴。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被称为“经学”。

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东汉末年的郑玄和西汉末年的董仲舒等。

郑玄注释了《论语》等儒家经典,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仲舒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乾坤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兴起(公元10世纪-公元17世纪)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王阳明心学。

程朱理学强调经典的研究和理性思维,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

王阳明心学则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道德修养,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行统一。

五、现代儒学的发展(20世纪至今)在现代,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新儒家学派兴起,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

近年来,儒学在中国的复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研究和发展儒学思想,试图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儒家发展历程

儒家发展历程儒家发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以下是儒家发展的主要历程。

1.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主张“仁德”、“礼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弟子时期:孔子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思想。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包括子思、子夏、子张等。

他们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儒家的经典文化,强调家族社会道德伦理,以及政治家的职责和义务。

3.儒家经典形成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逐渐形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的核心教义;《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大学》、《中庸》则总结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4.儒家与法家的对立:战国时期,法家和儒家是两大主要思想流派。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厉的刑罚和法律规范,而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化和公共道德观念的建立。

不可避免的,两派思想产生了对立和争论。

5.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积极推动者。

他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推行儒家教育,任用儒家学者担任重要职位,以及培养和选拔儒家学者等方式来推广儒家。

6.东汉儒家的衰落: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儒家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在当时的政府中仍然存在官方的儒家学者,但他们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7.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公元960年至1644年),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和复兴。

理学家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潮,强调以心学为基础的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理论。

这一时期,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再次得到了广泛推崇。

8.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重新思考。

在现代,儒学主要聚焦于教育、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研究。

同时,一些儒学家也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提出了崭新的儒家观点和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 举制。 •世官制:始于夏商,终于战国。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 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 春秋战国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 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它肇基于高祖 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 频仍而无法推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 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此制产生于隋, 确立于唐,1905年废除。
5、思考科举制如何使儒学地位进一 步巩固?你如何认识这一制度?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认识:扩大了统治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前156—前87
4、汉代如何教化民众来尊崇儒学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 学校;郡国皆立学校(太学生由五经博士教授,提高了儒学地 位;太学生学优为官)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加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传播; 打破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扩大统治基础; 太学生的议政动迫使黑暗势力有所收敛。
制作者:陈国华
前179—前104
汉武帝(前156—87)群雕(雁门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春秋战国:系统完整 仁、礼、德治、仁政、天行有常、 (孔子、孟子、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秦:沉重打击 焚书坑儒 ( 李斯、秦始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思想; 汉:成为正统 设置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董仲舒、汉武帝) 重用儒生,察举制(科举制)儒学地位巩固
评价:有利于巩固秦朝刚刚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实质) 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2、材料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 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特点:改造儒学,融入了法家、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观点。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君权神授、天人感 国家统一、安宁、加强君权、中 应、德政思想、大 央集权、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一统、罢黜百家 汉武帝时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董仲舒对 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 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3、读书归纳,汉武帝推崇儒学而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察举制 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 依据;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扼制 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加强了 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文化专制政策(尊崇、劝导、教化)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 立于公元前134年。它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 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科目可分 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 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 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唐·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秋战国:系统完整 (孔子、孟子、荀子) 秦:沉重打击 焚书坑儒 ( 李斯、秦始皇)
汉: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设置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重用儒生,察举制(科举制)儒学地位巩固
1、读书结合材料,思考秦朝为何“焚书坑儒”? “人间犹有未烧书”指什么书?对此你如何评价? 材料一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生为妖言。” ——(东汉)王充《论衡· 语篇》 材料二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 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 材料三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 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清初)陈恭尹《读秦纪》 原因: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医药、卜筮、种树等有 实用价值的书籍,对国家有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