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兴起范

合集下载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量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为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时期: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在这个时期,儒学的主要代表是孔子(Confucius)。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
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战国时期:在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孟子(Mencius)是
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进一步扩展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

同时,孟子的弟子们也对儒学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发展。

3. 秦汉时期:在中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成为官方的学术思想,被政府采纳和推崇。

经过汉朝武帝的推广,儒学被加入国家教育体系,并与法家、道家等思想进行了对话和融合。

儒学的核心思想被用来作为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
元589年),儒学进入了一个较为低潮的时期。

此时,佛教的影响开始逐渐增加,和儒学形成了竞争关系。

然而,儒学仍然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发展,确保儒学的存在。

5. 宋明清时期:在中国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儒学重新兴盛。

程朱理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儒学思想,
通过对经典的解读和研究,以及强调道德伦理的实践来指导社会生活。

总的来说,儒学经历了春秋时期的起源阶段,战国时期的丰富和变革,秦汉时期的正统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低潮,以及宋明清时期的复兴。

这些不同的阶段对儒学的思想和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发展与演变。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为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通过对人性、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思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儒学的起源、儒学经典、儒学思想的发展、儒学的衰落以及儒学的现代意义,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儒学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礼”等重要概念,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迅速兴起,孔子的弟子们继承发扬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1.3 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儒学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发展,形成为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如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等,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儒学经典2.1 《论语》的地位与影响《论语》是儒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儒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2.2 《大学》与《中庸》的思想内涵《大学》和《中庸》是儒学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其他儒学经典的价值与地位除了《论语》、《大学》和《中庸》,《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也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研究价值,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儒学思想的发展3.1 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了“仁政思想”,主张通过仁爱和道德来管理国家,对后世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2 荀子的“性恶论”与“法治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3.3 程朱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宋明理学,即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学派,强调理性和道德修养,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人修养的思考和总结,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折和现代传承等方面,探讨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先秦时期的儒学雏形在先秦时期,儒学的雏形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中。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提倡“仁者爱人”,并强调天命和礼仪的重要性。

这为后来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四端”和“五常”等道德规范,强调天命和仁爱。

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强调君主的权威。

1.3 秦汉时期的儒学兴盛秦汉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被列为经书,儒学思想成为士人的修养和官员选拔的重要标准。

同时,儒学也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二、儒学的发展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传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弼的新儒学思想,他将儒学与道家进行了融合,提出了“性即道”和“理即道”的观点,对后来的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强调“天人合一”和“格物致知”,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理学的兴起使得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学说,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清代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清代,儒学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反思。

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儒家提出了“变法图强”的思想,主张儒学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儒学开始逐渐被西方科学和思想所取代,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

三、儒学的转折3.1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盛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出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盛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一种关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学说体系。

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思想家们开始思量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2. 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和衰落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经历了一段发展和衰落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法家思想,儒学受到了压制。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广泛传播。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是儒学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浮现了许多重要的儒学家,如王充、郭象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儒学的复兴时期。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正统思想,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学成为了士人的必修科目。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欧阳修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儒学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5. 明清时期: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儒学也面临着变革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学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儒学家致力于对儒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如王夫之、顾炎武等。

6. 现代儒学:儒学的传承与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儒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儒学家们致力于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儒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阶段、核心思想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学。

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了“中庸之道”和“君子”的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除了孔子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等。

孟子强调天命思想,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来治国;荀子则提出了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善。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儒学受到了严重打击。

然而,在西汉刘邦建立的汉朝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董仲舒、贾谊等。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命与人事的关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儒学家郭象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灵与宇宙的道理相通。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

朱熹是唐宋时期最重要的儒学家之一,他主张“致良知”,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5.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继续发展,但也受到了一些新思潮的冲击。

王阳明是明代最有影响力的儒学家,他提出了“心学”,强调人的内心体验和直觉。

三、儒学的核心思想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礼、义、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礼是儒学的行为准则,强调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兴旺、衰落和复兴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1.1 孔子创立儒学: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 《论语》的传世: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后人学习儒学的重要经典。

1.3 儒家学派的形成:孔子的学生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发扬儒学,形成为了不同的儒家学派。

二、发展2.1 儒学的传播: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2.2 儒学的体系化: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发展,形成为了儒学的体系。

2.3 儒学与政治的结合:儒学逐渐成为统治者的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三、兴旺3.1 汉代儒学的繁荣:汉代是儒学的鼎盛时期,儒学成为当时官方思想,儒学经典被列为国学经典。

3.2 儒学与儒家经典的整理:汉代学者进行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注释,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3.3 儒学的教育影响: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人材培养。

四、衰落4.1 儒学的挑战:儒学在唐宋时期受到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挑战,逐渐式微。

4.2 儒学的变革:宋明清时期的儒学经历了多次变革,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潮。

4.3 儒学的边缘化:清代以后,儒学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对社会的主导地位。

五、复兴5.1 新儒学的兴起:近现代,新儒学在中国思想界重新崛起,强调儒学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5.2 儒学的当代价值:当代儒学家试图重新解读儒学经典,探讨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5.3 儒学的国际影响:儒学在国际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起源、发展、兴旺、衰落和复兴的历程。

通过对儒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2.2儒学的兴起 第2课时三维 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点 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心发言人难点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法问题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_课时 教具 教材、地图册等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个人主页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

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

【讲授新课】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

2、简述“焚书坑儒”。

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4、课堂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⑴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⑵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5、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二)讲解教学过程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①焚书:a焚书的范围;b不焚的书。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3、评价: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阅读第二目,思考:1、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P9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3、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

4、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

(二)讲解1、原因: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④特点:外儒内法2、答案提示: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①发挥教学过程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3、评价(影响):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⑶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⑷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相同: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②实质:文化专制;③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不同:①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②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

③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一)阅读第三目,思考:1、简述汉武帝创立的教育体制。

2、分析其影响。

3、P10学习思考:《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

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4、P10学习思考: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答案提示: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

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讲解1、教育体制:⑴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儒学的全面影响教学过程(一)阅读第四目,思考:1、结合必修一的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结合必修一的内容,简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3、分析科举制考试的特点。

4、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二)讲解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小结】1、儒学兴起的表现。

⑴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⑵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⑶“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⑷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

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

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

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

答案: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板书设计】一、儒学发展的低潮1、分析儒学发展转入低潮的原因2、简述“焚书坑儒”3、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2、评价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1、教育体制2、影响四、儒学的全面影响1、选官制度的变化2、科举制的发展过程3、分析科举制考试的特点。

4、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布置。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