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发展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时期: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在这个时期,儒学的主要代表是孔子(Confucius)。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
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战国时期:在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孟子(Mencius)是
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进一步扩展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
同时,孟子的弟子们也对儒学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发展。
3. 秦汉时期:在中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成为官方的学术思想,被政府采纳和推崇。
经过汉朝武帝的推广,儒学被加入国家教育体系,并与法家、道家等思想进行了对话和融合。
儒学的核心思想被用来作为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
元589年),儒学进入了一个较为低潮的时期。
此时,佛教的影响开始逐渐增加,和儒学形成了竞争关系。
然而,儒学仍然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发展,确保儒学的存在。
5. 宋明清时期:在中国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儒学重新兴盛。
程朱理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儒学思想,
通过对经典的解读和研究,以及强调道德伦理的实践来指导社会生活。
总的来说,儒学经历了春秋时期的起源阶段,战国时期的丰富和变革,秦汉时期的正统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低潮,以及宋明清时期的复兴。
这些不同的阶段对儒学的思想和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发展与演变。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为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渴望寻找一种道德伦理体系来维护社会稳定。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提倡“仁者爱人”,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
发展阶段一:先秦儒学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除了孔子,还有许多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些儒家学派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主张通过礼仪和法治来约束人的行为。
发展阶段二:汉代儒学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汉朝统治下,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董仲舒、扬雄、贾谊等。
他们将儒学与政治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理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和“五德合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阶段三:宋明理学宋明时期(960年-1644年)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强调“理”与“性”的关系,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达到“性即理”的境界。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影响与传承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儒学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儒学的发展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克己复礼”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潜心讲学和著述,儒学勃兴。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他们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改造吸收,使之成为蔚然大宗。
2秦朝:秦始皇信奉法家,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学遭到重创。
3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儒学玄学化和儒释道三教融合。
5唐朝:复兴儒学,三教合归儒。
6宋明时期:宋代“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宋朝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7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赞(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思想)等进步思想家,他们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思想上: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
继承民本思想和探索精神,主张和谐发展。
他们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使儒家思想活跃,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8清代:统治者信奉儒学,把它作为统治思想。
清末渐渐僵化。
如科举八股,阻挡了真正人才的任用。
后维新变法,康有为改造儒学融合了西方一些的学说,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9五四以后为儒学的重构时期,亦即现代转型时期。
10近代以来,出现现代新儒家,主张融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和西方现代文化,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来解释儒家的思想。
儒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儒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儒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是指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在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渐趋完善、发展出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点的儒家学说。
在古代中国,儒家学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长期以来,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密切相关,并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
儒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即古代中国先秦时期,从公元前约六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诗经》《尚书》《春秋》《公羊传》等著作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时期,也是儒家学说发展的重要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秦国统一中国的思想,学说得到迅速发展,并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
儒家学说在这一时期发展出多位学者,例如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荀子等,他们的思想被称为“儒家经典”,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儒家学说发展到了顶峰,汉代儒学思想家们,包括张仲景、陆羽、郭璞、王弼、马歇等,都与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荀子等经典立场有所不同,发展出了以道家、儒家和法家为代表的三家学说。
四、两汉时期:两汉时期是汉朝的繁荣时期,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以崔颢、韩愈、萧统等人为代表的著名儒学家,将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礼治天下”的思想,并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儒家学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多位儒家思想家出现,他们坚持“以德治世”的理念,并将儒家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走向,儒家学说也受到了影响,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六、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儒家学说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巅峰,有许多儒家思想家出现,他们的思想受到了魏晋南北朝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新的儒家学说,他们坚持“以德治世”的理念,并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的兴起(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的萌芽期和初期发展阶段。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理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同时,孟子和荀子等后继者也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儒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爱、礼制、道德修养等,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繁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学。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刘向、贾谊、扬雄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儒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主要强调礼乐、忠孝、经世致用等,形成了“礼乐之邦”的思想理念。
第三阶段: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复兴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柳宗元、程颢、程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扩展。
唐宋儒学主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教化。
程朱理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的主流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阶段:明清儒学的变革(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儒学思想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
明朝初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内在道德准则。
清代,程朱理学逐渐式微,新学派兴起,如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对儒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第五阶段:现代儒学的复兴(20世纪以后)现代儒学的复兴始于20世纪,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儒学家如梁漱溟、胡适、钱穆、茅以升等,对儒学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和应用。
他们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科学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儒学理论和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赵吉惠,郭厚安,赵馥洁,潘策. 中国儒学史[M ].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一、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儒学作为一种价值文化,其中渗透浓烈的政治文化元素。
在中国历史的坐标上,它的命运也和中国政治有极大相关性。
按照与政治的关系,可把儒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孔孟的儒学,秦汉至明清的经学,民国以来的新儒学。
这四个阶段的儒学有极为不同的特点,有十分明显的历史文化差别。
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分别视为原儒、真儒、后儒(假儒) [1 ] (P234) 、今儒等四种儒文化。
下面对此做一简单说明。
(一)原儒———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在儒文化起源研究方面,从孔子本人到现代学者都有许多努力。
但无论是孔子的自述,还是现代人的证据考古、文献考察、文化推论,都不可能在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和孔孟的儒学之间找到一种明确而直接的谱系关系。
就目前中国历史研究的水平言,武王伐纣的确切时间仍有争议,儒文化起源的探究,可能比这个问题更复杂、更困难。
最乐观的前景也是像数学中的“渐进线”,一直逼近目标直线,但那个目标却在无穷远处。
无穷远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想象,它说明学术的局限性。
这对儒文化起点的研究也适用。
实际上,追寻孔孟之前儒文化的起源,总会陷入辽远的文化幽谷和历史沼泽,就像追寻长江源会进入高原沼泽一样。
儒文化在孔孟时代如涌出的精神喷泉,超越了历史,达到了新的规模。
孔孟对三代及远古的儒文化主要不是继承,而是超越和创新。
当然,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孔孟的理想之道,而非古代文化完整而真实的写照。
比如,古代圣王尧舜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则肯定不全如儒家描述。
针对这个问题,钱穆就认为,周公之前的尧舜禹汤不能用史学方法考证证实。
“纵以孔子之博学好古,在尧舜亦仅能祖述之,在文武而始能宪章之。
”[ 2 ] ( P85) 但孔子所谓宪章文武和称颂周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价值理想的追寻和寄托。
透过孔孟对三代历史的关注、论述和解读,可以看出,孔孟之前的儒文化还不是一个学术文化体系,而是和古代政治及意识形态融为一体的。
在一定程度上,《汉书》所引刘歆“儒家者流出于司徒之官”的观点,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钱穆、冯友兰等人对胡适观点的反驳,以及陈来、葛兆光、何新等当代学者“原儒”的努力,都涉及到这一点。
尤其这些“原儒”的努力都论述了儒文化与周官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孔孟之前的“儒”基本上是附属于政治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文化体系。
在这方面,刘志伟甚至指出,儒与“圣”在起源上有同一性,认为儒的原初意义为初民时代的巫师,兼有早期宗教、文化与政治领袖的身份。
传说中的伏羲和黄帝,也都同时是群巫之首;甚至商王有时也被称为群巫之长。
在他们的身上,帝王与巫师合一,王统与教统统一,因而体现了孔子的道统理想[ 3 ] ( P139 - 140) 。
这种强调儒和圣在起源上的同一性,实际上也就是把“儒”的起源归结为“王”的起源,强调孔孟之前的儒文化与政治文化的一体性。
(二)真儒———孔孟荀的儒学细品孔、孟、荀的儒学与其前儒文化的关系,哪怕是孔、孟、荀本人的追述、阐发,还是有限的文献资料显示,最明显的一个差别就是:先前的儒文化理念基本都是由权势人物表述的。
如《尚书》中的“天意”、“民视”和“民听”等,都是由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等政治统治者表述的。
没有权势的“君子”只能在《诗经》中表达了对“窈窕淑女”的追求。
但孔子、孟子、荀子这样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君子”创立的儒学,既不似夏商周三代的王公思想,也不是那个时代“五霸七雄”之类的权势人物的思想,而是无权无势的士人创立的崭新的价值学说,这些士人都不曾掌握政治权力,只是教育家和思想家,是教书先生。
当然,孔子对儒学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
刘志伟认为,传说和记载中的尧舜禹汤文武是孔子心目中王统与教统在道统意义上统一的理想,但周代政治的坎陷使王统不能代表道统,所以孔子以殷商圣王之后的布衣之身,以教统来实现素王之业,以延续圣王道统的慧命。
王统与教统高度统一的道统,是孔子与儒家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 3 ] ( P141) 。
从历史事实看,孔子追求的道统理想恐怕是一直没有实现,但其创立的“教统”却比较成功地延续下来了。
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孔、孟、荀儒学的涌现在于使一种价值理想超越了世俗的政治权力。
儒学中蕴涵“道高于君”的理念,孔子、孟子、荀子等人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了现实政治,通过对价值文化的开拓来追求政治的理想,大大超越了古代权势人物的文化视野和理论高度,为中华文明的价值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想资源。
孔、孟、荀的思想尽管有明显的政治取向,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却是与权力无涉的,是不从属于政治权力的。
孔孟儒学的这种文化性质使其在后来成为与皇权政治体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时,仍保持了文化意义上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在清末皇权体制被废弃后,仍穿越时代的沧桑变迁,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生命力。
(三)后儒———秦汉至明清的儒学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在皇权体制运行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是以皇权制度为核心的,这个权力核心具有选官、择道、代法、统学的综合功能。
由于儒学从伦理的角度维护社会等级秩序,认可传统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因而具有维护政治统治的文化价值,所以在较长的历史时期被皇权体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本质上变成了“经学”, 甚至演化成了“纲常名教”。
但儒学作为春秋战国时代士人创立的价值学说,其中丰富的“民本”思想、“仁政”诉求,对“革命”的认同,以道制君权的政治要求等,并不完全与皇权政治的目标相一致。
总之,成为经学的儒学在传统社会有极为复杂的文化作用。
这一点在后面要专门讨论。
从秦汉到明清,皇权政治对各种文化都有强大的影响力。
在秦汉之际,儒学和诸子百家之学争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了相对的优势文化地位。
两晋以降,儒学也还要不断与佛教和道教竞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这一过程中,儒学的理论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这种发展包含的文化内容也极为丰富,其中有迎合政治权力需要的理论调整,如董仲舒的学说。
还有对儒学价值文化的深层发掘,如程朱理学。
更有对佛教、道教及其他文化资源的吸收,甚至也包含了对儒学自身的价值理想的怀疑和拓展,如陆王心学、明清实学。
但正如徐复观所言,儒学理论在政治权力的来源方面,则始终是没有突破,始终只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来考虑政治问题,不断探索政治问题却没有发展出政治学。
(四)今儒———民国以来的新儒学新儒家在儒学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
其特殊就在于皇权政治体制被废弃后,儒学脱离了政治权力的历史性“绑架”,回归了相对自由的学术本位。
这一时期,一批认同儒学文化价值的中国学人“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肯定儒家的价值系统,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
”[ 5 ]与传统儒者相比,新儒家已不再是与政治文化直接相关的文化学派,他们不再把儒学作为“纲常名教”,而仅作为中国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来对待。
新儒家的出现,表明中国皇权政统的生命力是有限的,儒学的文化生命可以超越传统政治的界限。
摆脱了政治权力的历史性绑架,儒学可以回归孔孟的学术本位,但历史却进入了全球化的新时代。
新儒家所处的时代与孔孟时代全然不同。
全球化时代儒学的文化生命力在于发展,其价值不但需要重估,更需要重塑。
在孔孟时代,中国人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的,诸子百家都把其认定的文化价值视为普遍的文化价值。
在西方文化居于优势地位的今天,新儒家对西学的价值无疑给予了认同。
在这种情况下,恢复了学术本位的儒学,就需要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来给自己定位。
儒学会如何发展? 儒学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吗? 这些问题起码是值得讨论的。
儒家的特征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儒学词汇的相关解释(1)正名含义: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为了使事物做到与他们名字的含义,即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就应当努力完成责任与义务。
一个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国君应有的品质,“为君之道”。
若一个君王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名分),也有君的“实”(实质),成为名实一致。
(2)义含义:义者宜也。
是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
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依然是不义。
儒家强调“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仁含义:“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该遵行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
而这些义务的本质便是“爱人”,即“仁”。
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
具体有如下几点:1、一种推广程序:一个人一定要与父母兄弟有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辐射到他人身上。
2、一种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步一步向外辐射。
3、一种心理原则:将人的感情心理消融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建立了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的模式。
4、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把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5、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和独立性。
(4)礼含义:原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尊卑。
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间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
他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仁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5)忠恕之道含义:仁的实践包含为人着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
其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
忠恕之道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即“仁之方”。
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衡量别人和自己。
(6)知命含义:儒家从“义”的理论推导出“为而无所求”的理论。
每个人做事情,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遵行了自己的义务,在道德上已经完成,而不在于达到外在的什么结果。
“命”乃“天命”或“天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