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儒学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变以及当代的影响等五个部分,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兴起并形成了多个流派,如孟子、荀子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1.3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儒学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社会上层阶级的重要修养方式。

二、儒学的发展2.1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理学强调理性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思辨和理论的研究。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2.2 清代儒学的复兴与变革清代的儒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王夫之的“格物致知”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等。

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近现代儒学的转变与挑战近现代,儒学面临了许多挑战和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入,特别是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观念进行了冲击。

儒学学者开始思考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三、儒学的影响3.1 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3.2 儒学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儒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东亚地区。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儒学成为了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传统,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为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儒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孔子。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和唐宋明清时期的儒学。

先秦时期,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主张做一个有德行的君子。

他的学说包括《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著作,强调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的学说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汉代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立太学,系统地推广和发展了儒学。

在此时期,儒学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形成了“六经”(《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和《春秋》)的经典,这些经典对后来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的发展高潮期。

唐代的孟郊、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清两代的朱熹理学,都对儒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朱理学是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学派,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

而朱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心性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近代以来,中国儒学经历了一段沉寂期。

随着西方文化的介入,传统的儒学逐渐被冲淡,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但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儒学逐渐受到重视和研究。

当代中国儒学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方向。

一方面,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对传统儒学进行研究和发扬,重视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社会政治思想,试图通过传统儒学思想的创新来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儒学与现代科学结合,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和唐宋明清时期的儒学。

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儒学经历了一段沉寂期,但在当代,儒学逐渐受到重视和研究,并以不同的形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影响。

无论是传统的思想继承,还是对其进行创新,都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并在不同的时代中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1. 先秦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君主的德行。

2. 汉朝:经学的兴起在汉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经学的兴起。

经学是以经典为基础的学术体系,主要研究经书中的经典文献,如《尚书》、《礼记》、《论语》等。

经学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他对经典进行了注释和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魏晋南北朝:道学与理学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浮现了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其中,道学和理学是两个重要的学派。

道学主张追求超越尘世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是王弼(公元226年-公元249年)和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

他们主张“归根于道”,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

理学则是强调理性和知识的学派,代表人物是北宋时期的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他提出“理”是宇宙的本原,通过对理的研究来实现人的修养和社会的管理。

4. 隋唐:儒学的复兴与推广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隋朝的文帝杨坚(公元569年-公元618年)重视儒学,推行科举制度,使得儒学成为官方的学术思想。

唐朝的文化繁荣也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唐代的儒学家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和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提倡经世致用,强调儒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5. 宋明清:理学的传承与变革宋明清时期,理学成为主流学派,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当时的主流学派,代表人物有程颐(公元1018年-公元1074年)和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为核心,通过教育和思想传播,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到衰落,全面阐述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的学说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后来由他的学生编纂成《论语》等经典著作,成为儒学的重要基石。

二、儒学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初步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

孔子的学说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想,他的弟子们在各地传播儒学思想,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儒学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儒学受到压制,但儒学的思想并未被彻底消灭。

汉代刘邦执政后,儒学重新兴起,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儒学开始在国家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儒学家如司马迁等通过编纂史书和撰写文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学的理论。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分化和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王弼提出了“理气”说,强调理和气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心即理”说,主张心性即是天理;道家的影响也渗透到了儒学中,形成了新的儒学流派。

这一时期的儒学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者们对儒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唐宋时期,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和繁荣。

唐朝的孔颖达、程颐等儒学家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形成了“二程”学派。

宋朝的朱熹则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儒学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上流行的学问,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 明清时期:儒学的衰落与挑战明清时期,儒学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主导地位。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是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学派和哲学家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学的奠基人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教育和政治的思想,其核心理念是“仁”,即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和社会。

孔子的学说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

随着孔子学派的兴起,儒学逐渐发展为正统思想,并在秦朝统一中国后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

然而,在后来的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由于政治变革和学术争议,儒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和边缘化。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影响逐渐增强。

这一时期,儒学逐渐转向了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形成了“文人儒学”的特点。

同时,儒学的宗教化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以孟子为代表的理学派强调儒学与宇宙之道的关联。

随着唐朝的兴起和宋朝的称霸,儒学逐渐恢复了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在唐朝,儒学被列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对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宋朝,儒学进一步发展为新儒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以理治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从明朝开始,儒学的地位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

西方科学与哲学的传入使儒学面临了全新的思想冲击,儒学与新学派之间的争论持续了数百年。

即便如此,儒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直到清朝的结束。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新文化运动,儒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挑战。

新思潮兴起,儒学被质疑其过时和约束性,注重传统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此后,儒学在中国的地位逐渐边缘化,但在学术界依然存在,并在近年来出现了一定的复兴之势。

总结来说,中国儒学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边缘化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儒学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演变为独特的中国哲学体系,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儒学发展史《中国儒学发展史》绪论一、中国:社会变革与儒学的演进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中国最古老、悠久、博大而且最富影响力的学派。

这个学派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历史上,儒学诞生于“礼废乐坏”的春秋时代,而儒学也是上古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

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

《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贵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王夫之《礼记章句》疏云:“此节言自后圣修火政以来,民知饮食则已知祭祀之礼,致敬于鬼神,一皆天道人情之所不容己,其所从来者远,非三代之始制也。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在原始社会中已有礼乐的萌芽,礼乐并始于夏、商、周三代,而是人类文明长期演进的结果。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唐虞时代已初具礼乐,如:尧命舜摄政,“修五礼”。

舜命伯夷典三礼,为秩宗;夔典乐,教胄子,习诗歌。

但五帝时代仍属于前礼乐的神守时代。

所谓“神守时代”,即是今所通称的巫祝文化时期。

因为中华文明象许多古老文明一样,也经历过原始宗教时期,或者称为巫祝文化时期。

新近发现的辽西红山文化,有五千年前巨大的神庙遗址;与红山文化时代上下相近的浙江良堵文化也出土了大小祭坛和大批供祭祀用的玉器,这都足以表明上古巫祝文化之盛。

据《国语•楚语》记楚大夫观射父的话,上古巫祝文化经历了“民神不杂”,“民神杂揉”,“家为巫史”,“绝地天通”三个阶段。

其中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从神守到社稷守的历史转变时代。

大体说来,三代以前即是巫祝文化期,夏、商、周三代则是礼乐文化期,尤以西周为极盛。

周初封建诸侯,周公制礼作乐,造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

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礼乐文化是从巫祝文化演变而来,故在礼乐文化中保留了巫祝文化的残余,甚至在后起的儒学中仍有明显的巫祝文化痕迹和影响。

孔子虽然不语怪、力、乱、神,但“立卜筮以质神灵”的古老传统,仍然被多少保留在儒学的传统之中。

侯外庐先生指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路径是:由氏族而家族而国家,而且国家混合于家族之中,形成以王权为中心的氏族贵族专政。

这一历史特点,决定了上古礼乐文化的性质与特徵:(一)礼乐为氏族贵族所专有,并形成为国家政治制度。

所谓“器以藏礼”,“政之大节”(《左传》成公三年),说明礼器是王公贵族地位与权力的象征,故“国之重器,不可以假人”,须“子子孙孙永保用”;故“礼不下庶人”,权力不得为非特权者所分享。

但礼乐对于统治者而言,在威仪之中似乎亦有某些监督作用。

如周召公曾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周本纪》)在西周时代,不仅国家重器为氏族贵族所专及,连同典礼乐、掌卜史的人也都归氏族贵族所掌握。

例如,宗周分封诸侯时,往往是把土地、民人与祝、宗、卜、史一道授予受封者的。

(二)礼乐“用于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所谓“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上引均见《史记•乐书》)。

礼乐成为社会政治伦理的衡尺。

如周武王革殷命时,曾宣布殷纣王三条罪状,即:(1) 胗废先王明德;(2) 侮蔑神祗不祀;(3)昏暴商邑百姓。

这三条就是以维护宗庙社稷、尊奉礼乐而提出来的,也是后来宗周敬天法祖、明德保民思想的依据。

与此同时,礼乐用于宗庙社稷,又产生了美仑美奂的古代宫廷贵族文化。

(三)礼乐传授在官府,亦即“学在官府”。

《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朱熹注解说,庠、校、序皆乡学,而“学,国学也”。

宋李觏说:“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为民立师也。

”(《广潜书》十五,《李觏集》卷第二十)章学诚认为,古人治教未分,官师合一,以官为师,以吏为教,如“司徒敷五教,典乐教胄子”(《文史通义•原学中》)。

因为官学中有司徒、师儒等教授礼乐,故《易》、《诗》、《书》、《礼》、《乐》这些古代经典,也是通过官学系统流传下来的。

(四)礼乐文化典籍,如《易》、《诗》、《书》、《礼》、《乐》,兼具神、天(自然)与人文,典章制度、仪表仪规与文化素养、思想风范等等,包罗万象,知识丰富,这是儒学赖以滋生的深厚土壤。

若无此土壤,儒学的发生是难以想象的。

(五)在诸侯国中,礼乐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以鲁国最为完备。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3年),记吴季扎观周礼于鲁,其所见有周乐,有德康叔、武公之《卫风》,有表太公之《齐》,而闻歌《秦》则听夏声,歌《唐》则思陶唐氏等等,确乎是集大成了。

昭公二年(前 540年),晋韩宣子来聘于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赞美“周礼尽在鲁矣”~《庄子•天下篇》也说:“《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可见,《易》《诗》《书》《礼》《乐》等古代经典,便是儒学的本源,而邹鲁缙绅先生则是儒家的先辈。

儒学作为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

二千多年来,它以其浩瀚的典籍构筑了中华学术的宏伟殿堂;又以其“以世致用”的精神而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圣人,儒学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主要象征。

儒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不断地改变其自身。

社会变革对于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反之,儒学在其演变中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变革。

(一)由周平王东迁而开始地春秋时代(前772476年),就是所谓“礼环乐崩”的社会变革时代。

从西周建立起来的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封建宗法制度,此时怩发生了动摇和分化:一是诸侯国之间接搛并战争连绵不断,促使大国间相互争霸(如“五霸”),周天子的威权与中心地位日渐式微;再是由于财产所有权的多元化,导致公室分裂;政治权力下移出现“陪臣执国命”的局面。

然而,无论小国被兼并,抑或公室分裂乃至国君被弑,都使维护式宗法等级秩序的礼乐制度开始崩坏,于是,原来在官学中教习诗书礼乐的“师儒”们不能不离开官府而流向四方。

《论语•微子》就曾讲到鲁国宫廷乐师们流失的情形:“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据说,襄即是孔子学琴的老师。

由此可见,礼乐崩坏的结果是文化下移,许多没有贵族身份的“庶人”(平民)反而有了接受贵族文化诗书礼乐的机会,从而为私学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清代学者汪中也曾讲到春秋战国时代学术下移的情形,他说: 古之为学士者,官师之长,但教之以其事,其所诵者,《诗》《书》而已。

其他典籍,则皆官府藏而世守之,岂闻无有也。

……其所谓士者,非王侯公卿大夫之子,外此则乡学小学而已。

自辟雍之制无闻,太史之官失守,于是布衣有授业之徒,草野多载笔之士,教学之官,记载之职,不在上而在下。

及其衰也,诸子各以其学鸣,而先王之道荒矣。

古人学在官府,人世其官,故官世其业。

官既失守,故专门之学废。

(1)官学废了,私学兴起来了。

孔子(前551479年)开创的儒学,就是当时首家私学学派。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之众。

他教弟子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教),而以礼乐为先。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但是,孔子甩注重的,不止是“陈阻豆,设礼容”这些形式,更主要是礼的思想文化内涵。

孔子熟悉夏、商、周三代礼制的因革损益,更钦羡盛极一时的西周礼乐文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即以其绍继者自许。

孔子还以其渊博知识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述《易》、《诗》、《书》、《礼》、《乐》、《春秋》,号称《六经》。

经过孔子的笔削手定,《六经》变成了儒学经典,孔子也变成了古代礼乐文明的集大成者。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是礼和仁,或称之为礼学和仁学,二者是互相联系的。

礼学是孔子对于诗书礼乐传统的继承,但他又不拘守于礼制的某些形式,而对之加以修正,更充实以仁的精神,从而使礼学突破旧式礼制、礼仪的框架,成为一门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政治伦理学;仁学则是孔子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是反映社会变革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哲学。

(二)战国时代(前475221年)即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战乱纷纷而又开始酝酿新的统一的大变革时代。

此时,儒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世的显学。

儒学之徒或是干诸侯,从事政治活动;或是周游列国,从事讲学活动;或是传授儒学经典,从事理论创造活动。

但孔门弟子及其后学又不可避免地出现分化。

《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死后,儒学分面了八派。

其中子思及其凝子孟轲一派和荀卿一派,是各具特色的学派,也是先秦诸子中的佼佼者。

大体上说,思孟学派主要是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仁学,在哲学上有更多的创造;而荀卿学派则是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礼学,在政治上对“一天下”则有更多的设计。

荀子学说影响及于汉儒,而思孟学派影响则及于宋儒。

这表现出先秦儒学在后世的不同走向。

在“百家异说”的战国时代,早期是儒墨对立,两家的争论主要在礼乐问题上;中期以至不惜以战争夺取天下。

儒家则重视仁义,讲以德服人。

如孟子反对视民如草芥的君主,反对争城争地而杀人流血的战争。

荀子讲礼法,在思想理论上虽已近于法家,但他仍然主张行五道,兴礼义,反对霸道权谋。

荀了曾入秦,看到一个尊尚法术的秦国在各方面都治理得很好,他感到不足的是秦国不用儒术,不行王道,是缺乏远见的。

在群雄割的战国时代,要消除战乱,实现统一,光靠行王道是难以达到的。

秦始皇挥百万之师,翦灭六国旧贵族政权,统一了全国。

就此而言,法家学说适应了这一历史进程的需要,表明法胜于儒。

(三)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封建,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这是空前的社会大变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的国家,秦统治者在思想理论上和政策上都有许多重大失误。

他们尊尚法术,迷信权力,更迷信暴力,以强力压制人民,“焚书坑儒,”设挟书之令,实施文化***政策,最终导致了广大人民的普遍反抗,促使***皇朝迅速覆灭。

秦灭汉兴。

汉高祖从马上得天下到接受陆贾以《诗》、《书》治天下的建议,又亲自去曲阜以大牢祭祀孔子,预未着儒学将要东山再起。

及至汉惠帝废除秦代挟书之令,使儒学典籍流播合法化,为汉初儒学复兴揭开了序幕。

制度。

然后,秦二世而亡的历史阴影长期笼汉承秦制。

汉朝统一大帝国继承了君主***罩着汉初的统治集团。

总结秦亡教训,寻找长治久安的治国理论和方策,从陆贾的《新语》到贾谊的《新论》,再到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历时半个多世纪,终于认识到治国必须以礼义德教为主,法令刑罚为辅。

事实上这是舍弃了为秦所用的法家,选择了儒家。

汉武帝与董仲舒经过三次对策,确定了儒学的“独尊”和“独占”地位:“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由是儒学由诸子学变而为“独尊”之学,由私学变而为官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