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的发展史简介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的发展历史火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中国的宋朝。
最初的火炮是由竹子制成的,装了火药和铁制弹片,并用火炭点燃。
这些火炮被称为“霹雳炮”,被用于攻城战中,以摧毁城防墙和城门。
最初的火炮射程不远,精度也不高,但是它们对战争的影响深远,使城墙防御的价值大大降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得到了改进。
在明代(1368年到1644年)时期,中国人发明了螺旋筒式火炮,这种火炮的灵活性和精度都较高,对于攻城战和对抗骑兵都很有效。
14世纪时,欧洲人开始使用火炮,他们从中国和中东地区获得了这种武器。
最初的火炮是直管式,射程和精度有限,但是它们在欧洲军队中的使用迅速获得了成功,成为战争的常规武器。
16世纪初,欧洲人发明了旋转式火炮。
这些火炮利用齿轮机制旋转枪管,提高了射击精度和速度。
这种进步使欧洲人的火炮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使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17世纪是火炮技术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候,火炮开始使用镶嵌式火炮管,这种管道是由几个铁环组成的,它们用铁板压制在一起,并用机器加工精确加工,以使管道内部表面更光滑。
这种管道提高了火炮的强度和精度,同时也减少了炮管的折损率。
18世纪是火炮发明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武器制造商开始设计更加复杂的火炮,射程更远、更精确。
一种重要的技术成果是“滑铁卢火炮”,这种火炮是由英国马克·布鲁诺设计的,是一种能够发射多个弹片的火炮。
在滑铁卢战役中,这种火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拿破仑的军队受到严重打击。
19世纪和20世纪是火炮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火炮的材料和设计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最重要的是改进了炮弹的设计。
现代火炮和导弹系统是依据先进的科学理论、材料和电子技术研制而成的。
总的来说,火炮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从初期的竹制霹雳炮到现代的高科技武器系统,火炮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战争技术的快速进步,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未来,我们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并尽可能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害和损失。
火炮发展史

各种大炮知识点总结

各种大炮知识点总结一、大炮的历史大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东汉时期,当时的大炮是一种火药武器,其主要作用是发射火箭。
后来,火药技术传入欧洲,大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炮的原型是中国的“霹雳炮”和“霰弹炮”,而现代大炮的基础则是由威尔士人帕普法加利发明的。
帕普法加利是第一个成功使用铁质管炮,并制造了一系列尺寸不同、可装填铁弹的大炮。
14世纪,大炮传入欧洲,被广泛用于战争中。
16世纪,大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火炮,成为当时战争的主要武器之一。
17世纪,大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加农炮和迫击炮。
18世纪,大炮的生产技术日臻完善,出现了更加精密和强大的火炮。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炮的生产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工业化生产使得大炮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大炮开始被更广泛地使用。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炮的威力和射程不断增加,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二、大炮的结构大炮是一种武器,通常由炮管、炮车、炮弹等部件组成。
炮管是大炮的主要部件,通常由铁或钢等金属制成,其内部是发射炮弹的通道。
炮管的设计和制造对大炮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炮车是大炮的支架,用于支撑和调整炮管,使其能够在不同方向和角度上进行射击。
炮弹是大炮发射的子弹或炮弹,其类型和重量根据大炮的设计和用途而定。
大炮还包括了其他辅助部件,如瞄准装置、火药库、火炮制退器等。
瞄准装置用于调整炮口的角度和方向,以确保射击的准确性。
火药库是用来存放和装填火药的地方,其设计和结构对大炮的射程和威力有着重要影响。
火炮制退器是用来吸收和减少火炮后座力的装置,其设计和性能对保护炮手和延长炮管的使用寿命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大炮的原理大炮的射击原理是利用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当火药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使炮管内部的压力急剧增加。
当这种压力超过了炮弹的阻力和炮口的限制时,炮弹就会被弹射出去。
大炮的射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高速气体流动和炮弹受力的复杂物理过程,其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使用火药武器的记载,但当时的火器更多的是如火炬、火箭等用助燃剂来燃烧的火器,尚谈不上是真正的武器。
南宋时期,出现了管状形火药武器--突火枪,这是火炮的前身。
元朝重视发展新式火器,使得同样分量的火药性能约提高三倍。
明朝时期,火炮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明初已出现了铁火炮,铁火炮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代火炮品种繁多,生产量大,结构性能有了很大改进,并且普遍安装了炮车炮架,有的还发射了空心爆炸弹。
明朝时期,为了提高火炮的射程、精度和机动性,对火炮进行了多种改进。
例如,在嘉靖年间,出现了将火炮安装在战车上的“神器”,这种“神器”可以自由移动,具有很好的机动性。
清朝时期,虽然火炮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清朝政府吏治腐败、经济衰退、科学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古代火炮的发展停滞而走向衰落。
进入现代以后,我国的火炮发展历程更是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火炮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最初的仿制苏联火炮,到自主研发多种新型火炮,如加榴炮、火箭炮等,我国的火炮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总之,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从最初的突火枪到现代的多种新型火炮,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改进。
如今,中国的火炮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火炮发展历程

中国火炮发展历程火炮中国近代火炮的发展,始于19世纪60年代。
晚清时期,先后生产火炮的局厂有19个。
初期主要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其中为适应海防需要,着重仿制各种口径的要塞炮和船台炮,先用铜、铁加工制造,逐步发展为采用钢材制造。
如186。
4年,苏州洋炮局最先用机器加手工制造出24磅子前装滑膛生铁炸炮;1878年江南制造局.仿制出国产第一门钢质英阿姆斯特朗式前装线膛炮,1884年金陵制造局制成中国最早的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2磅子后装线膛炮;18。
90年,江南制造局造出阿式800磅子后装线膛炮,炮身重50吨;18。
92年该局又造出中国策一门后装管退式船台快炮(又称速射炮);1905年,这个局率先造出管退式75毫米山炮。
这一时期主要是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
其技术资料、样品均从国外引进,主要原材料和部分零件也是从外国购买,多数是在外国人的参与相帮助下进行生产,但品种多、产量小、性能落后、投资大、成本高。
尽管如此,也为中国近代火炮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军阀封建割据,相互混战,由于作战形式的转变,各自引进了国外一些新的火炮生产技术,大大发展了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平射炮、高射炮和各式迫击炮的制造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兵工厂有的沦陷,有的被迫内迁,生产的火炮品种大大减少,除战防炮外,主要仿制适于山地作战的法国布朗德式60毫米、82毫米、120毫米迫击炮。
火炮总产量达1.54万门,相当于自洋务运动到抗战前夕70多年全国火炮总产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兵工署又加速组织各地兵工厂发展火炮生产,第二十一工厂继续生产82毫米迫击炮;第九十工厂恢复生产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75毫米山炮、榴弹炮等:西北制造厂生产75毫米山炮和重炮等。
第十、二十一、五十工厂还生产60毫米、120毫米迫击炮,57毫米无坐力炮及1.36英寸火箭发射筒等,这一时期生产的火炮性能有所提高高,制造技术有所进步,火炮品种和产量比抗日战争时期大大增加,1946~1949年共生产火炮3.6万余门(主要是迫击炮),超过了自洋务运动到抗日战争结束时长达85年的火炮总产量。
火炮技术的发展历程

火炮技术的发展历程
火炮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火炮被用作战争中的重要武器。
最早的火炮出现在中国宋代,它们是由铸铁制成,并使用火药作为燃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的设计和构造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欧洲,火炮被广泛用于中世纪的城堡攻防战中。
在十五世纪,著名的炮制家Giovanni da Fontana发明了可以旋转的炮台,这使得火炮的射程和精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到了十七世纪,火炮技术进一步发展。
新型火炮的设计和制造工艺都得到了改善。
这些火炮使用更大的口径和更高的火药量,使得它们的射程和威力都得到了提升。
同时,火炮的制造成本也不断下降,这使得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能够购买和使用火炮。
到了十九世纪,火炮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火炮被广泛用于陆地和海上的战争中。
这些火炮使用更精密的瞄准系统和更强大的火药,使得它们的射程和精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此外,在这个时期,火炮的制造工艺也得到了改善。
火炮的结构更加坚固,能够承受更高的压力和重量。
到了二十世纪,火炮技术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火炮不断涌现。
例如,火箭炮和反坦克炮等先进武器,使得火炮的破坏力和射程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此外,现代火炮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精准瞄准和控制,使得火炮的精度和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总之,火炮技术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多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不断改进,使得它们的射程、精度和威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火炮也在不断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战争环境和需求。
火炮的发明与改进历程

火炮的发明与改进历程火炮,作为一种强大的武器,在战争和军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火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早期,人们发现了利用火药的爆炸力量来推动物体的可能性。
最初的雏形可能是简单的火药竹筒或陶罐,用于发射一些简单的弹丸。
然而,这些早期的装置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火炮还相去甚远。
真正意义上的火炮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
当时的火炮结构简单,通常由铸铁或青铜制成,炮身短而粗,口径较大。
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火炮的精度和射程都十分有限,而且装填和发射速度缓慢。
但即便如此,它们在战场上的出现仍然给敌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不断得到改进。
在 15 世纪左右,火炮的制造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
炮身的材质逐渐从青铜转变为更坚固的铸铁,这使得火炮能够承受更高的火药压力,从而增加了射程和威力。
同时,炮身的设计也更加科学,从短粗型逐渐发展为细长型,提高了炮弹的飞行稳定性和精度。
到了 16 世纪,火炮的种类开始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攻城炮和野战炮,还出现了专门用于海战的舰炮。
舰炮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海军的战斗力,使得海战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火炮的制造工艺进一步提升。
采用了更加精确的铸造技术,炮身的质量和强度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同时,火炮的瞄准装置也逐渐得到改进,从最初的简单瞄准具发展到了更加复杂和精确的瞄准系统。
这一时期,火炮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19 世纪是火炮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和新材料,使得火炮的制造发生了质的飞跃。
钢铁开始广泛应用于炮身的制造,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强度和耐用性。
同时,膛线的发明使得炮弹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旋转,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射程。
后膛装填技术的出现则极大地提高了火炮的发射速度,使得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更加突出。
进入 20 世纪,火炮的发展更加迅速。
我军远程火炮发展简史 火力完胜美国佬!

新中国建立之后,研制火炮是开国领袖直接关注的大事,当时我国还装备着大量落后日式火炮我国的技术实力还不行就从当时能接触到到的苏式火炮为基础做出了仿制的决定。
1952年做出制造第一批19种制式兵器的决定。
而122mm榴弹炮是15种仿制兵器中的一种,即仿制前苏联1938年式M-30式122mm牵引榴弹炮1953年起,127厂开始按照苏联技术资料仿制122mm榴弹炮。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仿制的122mm榴弹炮就研制成功,并于1954年定型,并正式命名为1954年式122mm榴弹炮,简称54式122mm榴弹炮54式122mm榴弹炮于50年代中后期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各种日式炮。
本炮系由苏式M-1938式改进而成,使用汽车牵引。
是步兵师、军(集团军)属炮兵团基本火炮。
每团2-3营(炮24-36门)。
70年代开始逐步退役,为54-1式取代。
现均已停产。
54-1式122mm榴弹炮:火炮采用手动螺式炮闩;制退机、复进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瞄准装置由58式瞄准镜、58式周视瞄准镜组成。
该炮配有杀伤爆破榴弹、燃烧弹、烟雾弹、照明弹。
图为苏联原版的M30火炮该炮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
炮班人数:8人54式152毫米榴弹炮,1955年研制定型的152毫米牵引火炮,系仿制前苏D-1型152毫米榴弹炮(苏军二战后期至70年代的师级支援火炮)图为苏制D1火炮。
80年代以前曾作为军级重要支援火炮,用以装备步兵军炮兵团之重榴炮营,每营12门。
现已逐步退役,为66式152毫米加榴炮取代。
本炮口径大,威力大,自重轻,但射程稍近。
该炮口径:122毫米,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行军状态长:5900毫米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炮班人数:8人1959年,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59式130毫米加农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大炮的一般构造
•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组成(以加农榴弹炮为例)。炮身部由身管、炮尾、 炮闩和炮口制退器组成。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及飞行方向,并使弹丸旋转(滑膛炮 的弹丸一般不旋转)。炮尾用来盛装炮闩。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和抽出发射 后的药筒。现代火炮大都采用半自动炮闩,有的采用自动炮闩。炮口制退器用来减少 炮身后坐能量。发射时,装在炮闩内的击针撞击炮弹底火,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燃烧 产生大量的燃气(压强一般约为3×10^5千帕),推动弹丸以极大的加速度沿炮膛向前 运动。弹丸离开炮口瞬间获得最大速度,尔后沿着一定的弹道飞向目标。燃气推动弹 丸向前运动的同时推动炮身后坐。 炮架部由反后坐装置、摇架、上架、高低机、方向机、平衡机、瞄准装置、 下架、 大架和运动体等组成。反后坐装置包括驻退机和复进机。驻退机用来消耗炮身后坐能 量,使炮身后坐至一定距离而停止。复进机用来在炮身后坐时贮蓄能量,后坐终止时 使炮身复进到原来的位置。在后坐运动中,由于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炮身传到炮 架上的力大为减少,约为燃气作用于炮身轴向力(炮膛合力)的1/30至1/5。摇架是炮 身后坐、 复进的导轨,也是起落部分(包括炮身、反后坐装置和摇架)的主体。摇架 以其耳轴装在上架上,借高低机作垂直转动。上架是回转部分的主体,以基轴装在下 架上,借方向机作水平转动。高低机和方向机使炮身在高低和方向上转动。高低机装 在摇架和上架之间,方向机装在上架和下架之间。平衡机使火炮起落部分在摇架耳轴 上保持平衡,使高低机操作轻便。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来根据火炮射 击诸元实施火炮瞄准。下架、大架和运动体,射击时支撑火炮,行军时作为炮车。大 炮也常常被用于起外号。其实,起名叫大炮的人都比较胖,在班上很野蛮,所以叫大 炮。
现状和展望
•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火炮在射程、射速、威 力和机动性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在增大火炮射程方面,主要采用高能发射药,加大 装药量,加长身管,增大膛压,提高初速,相应采用自紧炮身以及发展新弹种(如底 凹弹、底部喷气弹、火箭增程弹和枣核弹)等。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的11~12公里增大到15~17公里,155毫米榴弹炮射程从14~15公里增大到30公里以 上,有的达40余公里。在增大火炮射速方面,采用半自动炮闩,液压传动瞄准机构, 可燃药筒和全自动装填机构等。瑞典FH77-A式155毫米榴弹炮,最大发射速度3发/6~8 秒。美M204式105毫米榴弹炮利用前冲原理缩短后坐量,后坐时间由2.5秒降为1.4秒, 后坐距离由1184毫米降至430毫米。在提高弹丸威力方面,采用增大弹体强度,减薄弹 体壁厚,增大炸药装填量等措施,并改装高能炸药和采用预制破片弹等。美105毫米榴 弹的杀伤效果,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55毫米榴弹。在提高火炮机动性方面, 许多国家采取新结构、新原理、新材料等以减轻火炮重量,并重视发展新型自行火炮。 美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上架、下架和大架合一,高低机与平衡机合一,采用鸟胸骨 闭架式大架和迫击炮座盘,简化了结构,改善了受力条件,除后坐部分为钢制件外, 其余大多为铝制件。火炮重量由原来的2260千克减到1400千克。美M204式 105毫米榴 弹炮利用前冲原理,重量由原来的2260千克减到2027千克。美M109A1式 155毫米自行 榴弹炮,采用专用铝合金车体,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采用密闭式旋转炮塔, 具有浮渡能力;采用液压折叠式驻锄,方向射界为360°。瑞典的FH77式155毫米榴弹 炮和英国、 联邦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FH70式155毫米榴弹炮,均附有辅助推进装置, 进一步提高了火炮的机动能力。苏Д-30式122毫米榴弹炮采用具有360°方向射界的炮 架,提高了火炮的火力机动性。
• *步兵炮:
• 步兵炮泛指所有归属步兵自身的重火力,与其说是某一类型的火炮, 不如视作是因应战术要求而发展,具备某些特性火炮的统称。
*无后坐力炮:无后坐力炮是发射时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主要用于直瞄打 击装甲目标,压制,歼击有生力量和火器,在反坦克战史上曾立下了 汗马功劳。
• *高射炮:主要用于打飞机、直升机和飞行器等空中目标。
•
*坦克炮:是坦克炮是现代坦克的主要武器。
• *反坦克炮:是主要用于打击坦克和其它装甲 目标的火炮。
*航炮 :航炮又称航空机关炮,口径在20毫米以 上,是安装在飞机上的一种自动射击武器。
• *舰炮:舰炮,是以水面舰艇为载体的传统海军武器,曾经是海军舰 艇主要的攻击武器。
海岸炮:指布置在陆上,主要射击海上目标的火炮。主要目标进行射击。
•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 增大射角、 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 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 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 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 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 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 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 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 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 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 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
滑膛火炮的产生和发展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 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chòng)。中国历史博物 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 重6.94千克,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 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 绥边讨寇军 第叁佰号 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 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 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 火炮就达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 击时后坐不过五寸(约15.55厘米),能装小铅弹百 个以上。“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 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约 596.82千克),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 十余丈(约62.2米)。“毒火飞炮”、 “飞摧炸炮” 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 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 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 内发射药,弹丸到达目标后爆炸。
•
为了提高炮兵火力的适应性,火炮除配有普 通榴弹、破甲弹、穿甲弹、照明弹和烟幕弹外, 还配有各种远程榴弹、反坦克布雷弹、反坦克 子母弹、末段制导炮弹以及化学炮弹、核弹 (见核武器)等,使火炮能压制和摧毁从几百 米到几万米距离内的多种目标。 • 火炮将进一步提高初速、射速,增大射程, 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射击精度,改善机动性, 采用新弹种以增大威力,增强反装甲能力,并 与侦察系统和射击指挥系统联成整体,以进一 步提高反应能力。
大炮的发展史简介
一.大炮的相关解释 二.大炮的一般构 三.大炮的分类 四.大炮的简史
一 相关解释
(1)基本解释 1. [artillery]∶口径大的火炮; • 例句:乃架大炮击城。——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2. [untactful speaker]∶比喻好说大话或好发表激烈意见的人。 (2)详细解释 • 1. 口径大的火炮。 • 例句:《清史稿· 兵志十一》:“自数千斤以至万斤大炮,或钢或铜均可自造。” • 清 福格 《听雨丛谈· 礮考》:“ 大清 天聪 五年造红衣大礮。” 郑观应《盛世危言· 火器》: “大礮用大粒火药。” • 2. 比喻好发表激烈意见或喜欢发议论的人。 • 例句:周立波《诸葛亮会》:“他被小刘这大炮一轰,脸胀红了。” 茅盾《子夜》十二:“这 人就是黄奋 ,有名的‘大炮’。” • 3. 大礮(pao):1.发掷石弹的武器。 • 例句:《资治通鉴· 唐肃宗至德二载》:“贼初逼城急, 光弼 作大礮,飞巨石,一发辄毙二十 馀人。”《旧唐书· 李光弼传》作“强弩发石以击之”。《明通鉴· 熹宗天启二年》:“乃用巨木为 机关,转索发礮,飞千钧石击之。又以大礮击牛,牛返走,贼大败去。” • 4. 古代一种爆炸性武器。 • 例句:《续资治通鉴· 宋理宗绍定五年》:“时有大礮,名震天雷,以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礮 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已上。”
专用火炮的发展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 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 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 设航空机关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 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 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 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 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 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 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 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千克,最大射程 9300米。许多国家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 铁道炮。
•
现代火炮
古代大炮
古代火炮都是从炮口填装弹药
大炮的分类
• 按照弹道特性可以分为 • *加农炮
• 国产车超轻型
*榴弹炮
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地面目标的 野战炮
*加榴炮
•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66式加榴炮
• 83式152mm自行加榴炮
• Pla05式自行加榴炮
• 按照运动方式可以分为 • *牵引式 • *自行式(自行式火炮) • 按照身管分类可以分为 • *线膛式 • *滑膛式
大炮简史
•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 武器──礮(pào)。战国后期秦军首攻韩国 郑城使用石炮远射城楼,打得砖碎石滚, 接着又使用松木为弹的火炮,火焰冲天。 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礮便用来抛 射火药包、火药弹。在12世纪30年代,宋 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 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 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 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