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导论知识点讲义

经济学导论知识点讲义(总20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经济学导论》课程知识点

第一章:经济学是什么

一、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探索人类的选择行为,是一门选择的科学:地球资源的稀缺性

和人类欲望的无穷无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需要选择。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个人、单位、企业、政府为研究对象。

与人类有关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分析来思考。

经济学是教别人挣钱,自己不挣钱的专业。

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

经济学是关于国民财富的科学。

二、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学习经济学你可以知道,当你失业的时候,你知道你为什么失业。

当你没有资本,但你很想谈论资本和投资,那么你学习经济学可以很好

地处理这个没钱谈钱的矛盾。

虽然你自己不能挣钱,但你很想教别人挣钱时,你就可以学习经济学。

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

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对经济学的思考和遵循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对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具体研究称为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集中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单位——

厂商、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影

响这些决策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特别

是诸如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平衡这类总量指标的

变化。总量数字不能反映任何经济个体厂商或家庭的状况,而是告诉

我们经济的总体或平均的状况。

注意:这两种经济观察不过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微观经

济学自下而上考察经济,宏观经济学则自上而下考察经济。经济作为一

个总体的行为依赖于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的行为。

总之,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居民与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以及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

第二章:供给需求原理

第一节:市场无处不在

一、什么是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市场就是买卖东西的地方。

对于买主来说 ,只要能够买到东西的地方就是市场。对于卖主来说,市场就是他们卖东西的地方。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 "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

随着商品交易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冲破了“特定场所”的限制。可以在任何的地方进行交易:比如:在农村的瓜菜地里,在工厂的供销科里,在一家饭馆的餐桌边,在茶馆,在网络上,电话里……就谈妥了一笔生意。

但无论怎样的突破,它最终反映的是买卖方的“交易关系”。市场上的商品交易活动反映的正是交易双方之间的经济关系。简而言之,"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对于某种特定的商品来说

一方面:"市场是商品行销的区域"

比如乡村市场、城镇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等。

由于销售面越广,销售量越大,生产者的利益越多,所以生产者总是希望把他的产品行销从地区扩大到全国,从国内扩大到世界,这种行销区域的扩大表示着市场的扩大。

另一方面:“市场是某种商品消费者的集合”

但市场的扩大并非只是或等同于销售面的分布空间的扩大。假如某种商品,其行销的区域没有扩大、甚至缩小亦无妨,但如果它得到了更多的消费者的青睐,销售量也照样可以扩大。

更进一步,虽然各个区域的各类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产生了需要,但他也并不一定会去购买这种商品,我们知道,需要与需求不同,需要是一种欲望,人人都会产生,

而需求则是需要再加上经济实力。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他所直接关心的当然是需求,在生产者的脑子里,市场就是谁有钱并来买他的产品。

经营学的市场概念:"市场是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 二、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一)商品市场——市场体系的基础

主要是指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它是通过各种实物形态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1、消费品市场(生活资料市场)

①日用消费品——一般是指日常生活必需的、消费者经常购买的、价格较低的商品。②选购消费品——是指那些价格较高、使用时间较长、经过挑选和比较后才购买的消费品。如:服装、家具等。③特殊消费品——是指那些价格高、使用时间长的高档商品。如:小汽车、家用大电器等。

2、生产资料市场

(1)含义: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再生产过程对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消费而设置的市场。

2)特点:

①交易的是中间产品;②商品的价值高、技术性强;③需求关系比较稳定且批量大;④各市场的分布和规模结构差异很大。

(二)金融市场———市场体系的核心

1、含义:资金融通的市场。

金融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大动脉,是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金融市场的构成

(1)长期金融市场:

①直接融资市场: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

②间接融资市:以银行为中介,吸收社会存款,再贷给公司、企业。

(三)劳动力市场———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含义:是指进行劳动力买卖和交换的场所。

2、类型:

(1)劳务市场:

是一种服务型的劳动力市场,肩负着向企业、家庭、个人以及全社会提供各种劳务的任务,也包括国际间的劳务交流等。

(2)职业市场:是一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场所。

(3)人才市场:是指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实现流动的场所。

第二节供给需求法则

供给法则的定义:

供给法则也被称为供给定理。

反映商品本身价格和商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正常商品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的变动关系,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相反,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通俗地讲,一般说来,市场价格越高,卖方愿意为市场提供较多的产品数量: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

变动,这就是供给法则。反映在图形上,二者的关系是一条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即供给曲线。

以供给价格为纵轴,供给数量为横轴,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翘起的曲线。如同汉字笔划中的一撇。影响供给的也不止价格一个因素,如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成本下降、或投入要素价格提高等都会影响供给,这时的影响是使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向左移动。

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量变化率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率反应程度的一种度量,

等于供给变化率除以价格变化率。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价格发生变化,产品的供给的变化程度。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需求法则的定义

需求量与需求价格成反向变动关系,就是需求法则。

在一般情况下,当市场价格上升时,需求的数量会下降;当

市场价格下降时,需求的数量会增加。

根据需求法则,若以需求价为纵轴,需求数量为横轴,那么需求曲线就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相当于中国汉字中的一捺。

需求量和需求的关系

影响需求还不止一个价格因素,如人们的收入发生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人们的偏好、消费风气发生变动,甚至消费的时间、地点发生变动,都会影响需求,这时需求曲线会向左或向右移动。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向左移动。

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

格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量变化率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率反应程度的一种度量,等于需求变化率除以价格变化率。用Ed表示。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Q /△P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Q P /P

需求价格弹性Ed = (ΔQ/Q)/(ΔP/P

需求价格弹性的进一步解释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负数,因为价格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呈反比。为了运算方便,一般取其绝对值。重要的是数值,而不是符号;也就是说,由于需求规律的作用,价格和需求量是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这是常规商品的性质。为了简单起见,习惯上将需求看做为一个正数,因为我们知道它既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个负数。

需求价格弹性的确定

0﹤∣Ed∣﹤1,缺乏弹性。

此时价格的变化引起需求量的变化在比例上不同。

1﹤∣Ed∣﹤∞,富有弹性。

这意味着价格的变动在比例上将引起需求量较大变化。

∣Ed∣﹦1,单位弹性。

它表明价格和需求量以相同比例变化。

∣Ed∣﹦∞,完全弹性。

此时价格的微小变动都将引起需求量极大的变化。

∣Ed∣﹦1,完全无弹性。

此时价格变动不会对需求量产生影响。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替代品的数量和替代程度。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也就越大。

用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种商品的花费占收入的比例越大,需求弹性越大。

时间,即对应于价格的变动人们调整需求量的时间。时间越长,需求弹性就越大。

案例分析:

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当粮食减产、销售量降低时,粮食的价格会上升,农民的总收入反而会增加。反之,粮食丰收,粮价会下降,农民收入也下降,即“谷贱伤农”。

第三节市场均衡

一、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

●A、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价格

(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消费者嗜好

(5)政府的消费政策

(6)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B、需求函数

●D=f(a,b,c,d…)

●D代表需求,a,b,c,……为影响需求的因素。

2、需求法则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量随着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需

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二、供给理论

● 1.供给的含义

(1)供给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出的商品量。

(2)供给也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3)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

●A、影响供给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2)生产技术的变动(3)生产要素的

价格(4)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B、供给函数

●S=f(a,b,c,d…)

S代表供给;a,b,c,d……代表影响供给的因素

3.供给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减少。

三、均衡价格

●1、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

4.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

供给量的变化。

● 2、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a.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O

S

D 0

D 2 D 1

E

3.供求定理

a.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

b.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第三章成本收益分析

(一)、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 短期:能够调整原料、燃料和生产工人,但不能够厂房、设备和管理人员的时期。

❖ 短期成本:短期中进行生产的支出 ❖ -----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

❖ 长期:能够调整包括厂房、设备和管理人员在内的一切投入要素的时期。

● 2、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a.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O

S

D 0

D 2 D 1

E

❖长期成本:企业用于投入生产要素支出的所有费用。

(二)、成本的概念

❖经济成本及相关概念:

❖机会成本:用一定资源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用这一定资源能生产的Y产品的数量。或者,一定资源选择某种用途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其它用途中代价最高的那种。

❖生产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和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成本。

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要素的成本。

❖边际成本:新增加一单位产量付出的成本。

(三)、机会成本

思考: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 (三)收益分析

❖ 收益是指厂商出卖产品得到的全部收入,即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 ❖ 总收益市场上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 平均收益市场上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 ❖ 边际收益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

❖ 1、原则: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 -----------: MR=MC ❖ 2、原因:

❖ (1)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表明企业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还有潜在利润未能获得,企业会增加产量。

❖(2)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表明企业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会造成亏损,企业会减少

产量。

(3)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不会调整产量。这时,企业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企业根据这一原则确定自己的产量。

第四章博弈论

博弈结构

1、博弈主体(参与人)

2、战略组合(行动方案)

3、支付矩阵(行动的损益)

4、博弈结果(纳什均衡)

一、什么是博弈论:从“囚徒困境”谈起

1. 囚徒困境

两个小偷甲和乙联手作案,私入民宅被警方逮住但未获证据。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两间房间分开审讯,政策是若一人招供但另一人未招,则招者立即被释放,未招者判入狱10年;若二人都招则两人各判刑8年;若两人都

不招则未获证据但因私入民宅

各拘留1年。

囚徒困境

坦白

B 坦白

抵赖

抵赖

A

-1,-1

-10,00,-10

-8,-8

二、智猪博弈:对诸多经济现象的解释 1. 智猪博弈

猪圈中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在猪圈的一端设有一个按钮,每按一下,位于猪圈另一端的食槽中就会有10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每按一下按钮会耗去相当于2单位猪食的成本。如果大猪先到食槽,则大猪吃到9单位食物,小猪仅能吃到1单位食物;如果两猪同时到食槽,则大猪吃7单位,小猪吃3单位食物;如果小猪先到,大猪吃6单位而小猪吃4单位食物。表4给出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智猪博弈

小猪按

等待

大猪

等待

0,09, -1

4,45,1

三、斗鸡博弈

进B

退

退

A

0,0

0,22,0

-3,-3

四、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

❖ 博弈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有力工具,真正大行其道是在70年代不对称信息下经济行为分析的兴起。不对称信息指一些局中人拥有别的局中人不拥有的“私人信息”,也就是说一些局中人知道别的局中人不知道的某些情况。下面用一些例子说明这种情形下的博弈行为。

重复博弈

❖为什么当菜贩说“我是天天在这里卖菜”时,你便放心与之成交?

❖为什么城里人不如农村的人诚实?

❖为什么车站码头的商店多欺诈?

第五章市场结构与企业决策

第一节市场结构及其分类

市场结构: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属性。

§市场结构的分类:

四种典型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垄断性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从卖方分析)

§生产者数目:生产者数目越少,垄断程度越高;

§产品的类型;产品的差别化程度越大,垄断程度越高

§市场进入壁垒;进入壁垒越高,垄断程度越高;

四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

市场结构厂商数目产品类型进入壁垒企业控价能力

完全竞争多标准化无无

垄断竞争较多有差别低低

寡头垄断较少标准化或高一定

有差别

完全垄断独家无替代品极高强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决策

一市场特征

§厂商数目很多;(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影响市场价格)

§产品是标准化的;(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可以完全替代)

§不存在市场进入壁垒;(企业可以自由进出市场)

§有关交易的信息是充分的;(任何交易方都可以实现最优决策)第三节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决策

一市场特征

§市场中只有一个生产者不存在任何替代品;

垄断形成的原因:

§控制了关键性资源;市场进入壁垒非常高;政府的管制

第三节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决策

一市场特征

《宏观经济学》讲义

《宏观经济学》讲义 ——师说教育集团考试教学团队编录——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akros),表示“大”的意思。宏观经济通常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见诸如一国的总产出水平和就业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是什么引起一国经济的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才能改善一国的经济运行状况等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学问。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系统总量的考察,特别是通过对一国经济系统的国民产出总量、价格总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分析,说明这些总量是如何决定的;研究怎样使一国的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水平;研究制约一国国民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增长规律以及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研究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及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和稳定物价的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其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就研究方法而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研究对象和范畴的差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从现实经济运行角度看,宏观经济变量的基础是居民户和单个厂商在各种市场上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不与微观经济个体行为相一致,宏观经济学就缺乏现实基础,就有可能脱离实际。因此说,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2. 三种市场划分 为便于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宏观经济学把各种各样的市场划分为金融市场、产品和劳务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所有的金融资产、政府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和资产的交易场所; 产品和劳务市场包括所有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交易;要素市场则是居民户和厂商之间进行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 3. 行为主体的划分 市场经济中,不同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各不相同。据此,宏观经济学将它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主体:家庭、厂商与政府。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研究这三种行为主体在以上三个市场中的行为方式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宏观经济基本总量指标 1. 国民产出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构成了国民产出总量,它反映了该国的生产水平。衡量国民产出的经济变量有多个,如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或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定时期内广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强调生产的主体是本国居民,是国民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生产发生在本国地域之内,是国土概念。二者的数量关系是:GDP等于GNP减去本国居民从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加上外国居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往往忽略二者差别。 按照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采用的是现行价格还是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均以现行价格计算所得的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以某一基准年份的价格(不变价格)计算所得的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可通过以下公式换算成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矫正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又有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别。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实际发生的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当生产资源在其正常使用强度下得到充分利用时一国经济能够生产的

政治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十九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不过在1890年Alfred Marshall 的那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出版之前,一个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学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建议将这门学科独立,并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poniz“(原意为城邦、国家以及经济)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而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该词,目的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畴。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 所以,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捍卫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阶级斗争和党派斗争的根源。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

曼昆经济学原理 重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1.稀缺:①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来讲,物品是稀少短缺的 ②稀缺性: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并不意味着稀少,而指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经济物品必须有其他经济物品交换 ③稀缺规律:商品一般是稀缺的,只能得到有限供应,必须通过价格或其他形式进行分配 ④稀缺原因:一定时期内(大前提),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2.选择的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注:理论上讲是资源改做他用的各种可能中最优的选择,但由于信息不完全只能是其它使用中能获得的比较满意的选择 3.经济学十大原理: ①人们面临选择(人们为得到一样东西,就不得不放弃另一样东西)(效率是社会从稀缺性资源中获得的最多的东西,平等是把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的分给社会成员) ②机会成本(由于稀缺性,人们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 ③边际量(人们通过比较边际利益和编辑成本而做出抉择) ④激励(理性决策者会做出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决策) ⑤贸易会是每个人的状况越来越好(贸易可以使人们做最擅长的事) ⑥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家庭和企业→合意的市场结果;价格指引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⑦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失灵时即市场本身不能进行资源配置时,政府干预经济,可以促进效率和平等;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 ⑧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他的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生活水平的不同由于生产率不同) ⑨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水平上升 ⑩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短期失业之间的权衡(↓↑)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 1.需求(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①需求表 价格—数量组合A B C D E F G 价格(元)1234567 需求量(单位数)700600500400300200100 ②需求曲线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 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 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 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 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 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 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 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 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 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 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 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 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 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 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14.蛛网理论 (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 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 (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 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 (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 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

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导论 学习内容 1.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2.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 3.由于稀缺性,人类不得不进行选择 4.为减少稀缺,人类社会学会分工和交换 5.稀缺性不仅仅引起了选择,而且还引起了竞争与合作 6.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基础。 7.由于经济学研究涉及人,往往其研究不得不涉及经济学家本身的价值观,故经济学又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学习重点 1.人类生活在一个存在稀缺性的世界上。 2.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3.面对着稀缺性,人类社会必须作出选择。 稀缺性和选择 4.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区别,前者采用个量的分析方法,后者采用总量的分析方法。但是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总量是由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个量综合而成的。其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互为条件的。例如,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总产量的时候,主要研究社会的储蓄、投资等经济总量对总产量的影响,至于各个企业的产量怎样受企业的成本、利润和消费者偏好的影响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在分析中当作已知的前提。 5.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经济学本身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但是,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实证经济学则离不开规范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指导。 重要概念 稀缺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 ①.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 ②.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考察对象。它分析的是个别市场的经济活动和个别企业、个别消费者、个别资源所有者的经济行为。因而它也称为个量分析或个体分析。 ③.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它分析的是整个经济社会中有关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因而它也称为总量分析或总体分析。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P2 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 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 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 区别: 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 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 2、城-乡结构(城市化) 3、收入分配结构 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 5、预期寿命(健康) 6、文盲-识字率(教育) 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 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一章导论 一、挑选题(共9个) 1.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一辈子活在贫困中 B.相关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别脚的 C.利用资源必须思考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2.经济物品是指 A.实用的物品 B.数量有限,要花费代价才干得到的物品 C.稀缺的物品 D.数量无限,别用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物品 3.一国的生产也许性曲线以内的点表示 A.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B.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和技术水平落低 C.失业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D.通货膨胀 4.生产也许曲线的基本原理是 A.假定所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B.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也许曲线向内挪移 D.生产也许曲线上的每一点的产品组合,对该国来讲,基本上最佳的5.下列那一项最也许导致生产也许性曲线向外挪移

A.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减少 B.实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C.通货膨胀; D.失业 6.经济学中的基本挑选包括 A.生产啥,生产多少 B.怎么样生产,何时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7.对某个汽车生产企业来讲,下列哪一变量是外生变量 A.汽车的年产量 B.生产线的技术水平 C.消费者收入增加 D.企业的人力资本治理 8.下列哪一具变量属于存量() A.国民生产总值 B.年生产能力 C.居民收入 D.固定资产价值 9.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记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浮现于1936年 B.涉及垄断咨询题 C.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为国家干预经济日子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推断题(共1个) 1.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三、解释概念(共17个) 1.经济学 2.欲望

经济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经济学基础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1、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2、市场经济 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3、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4、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5、经济学 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第二章供给与需求 1、需求量 买者在给定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物品的数量. 2、供给量 卖者在给定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某种物品的数量. 3、均衡价格 当商品达到供求均衡时所对应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 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5、供给价格弹性 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2.无差异曲线 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4、预算线

在消费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5、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货币额和实际支付的货币额之间的差额.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分析 1、等产量曲线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2、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3、等成本线 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4、企业生产的隐成本 企业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5、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 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品时所增加的成本. 第五章市场理论 1、边际收益 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益的增加量. 2、垄断竞争 由许多生产和销售相似而不同的产品的企业所组成的市场结构. 3、寡头市场 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 4、不完全竞争市场 泛指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第八章宏观经济主要变量及其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国国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动的市场价值. 2、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GDP折算数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5、通货膨胀 一国价格水平持续而普遍的上涨. 6、失业率 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

大一经济学专业导论知识点

大一经济学专业导论知识点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 做出最优选择以满足不同需求的问题。作为大一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导论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经济学 的基本原理、市场经济、需求与供给、经济增长等几个方面进行 探讨。 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原理包括稀缺性、选择性和机会成本。稀缺性指的是资源有限但需求无限的现实情况;选择性是指在面临多种选择时,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和利益进 行决策;机会成本是指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的其他所有可行的方 案所造成的成本。 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和分配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原理是供需关系,即供求双方通过市场交易来满 足各自的需求。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但也存在市场失灵和不公平等问题。

三、需求与供给 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两个重要的概念。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意愿和能力,供给则是生产者将商品或服务提供给市场的数量。需求和供给通过价格的变化来相互作用,形成市场均衡。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会导致价格和数量的变动,进而影响市场的平衡状态。 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投资、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但也需要注意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五、价格与效率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和分配的信号和工具,起到衡量价值和激励作用。价格机制可以促使资源从低效率领域流向高效率领域,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然而,价格机制也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外部性等问题,需要政府进行适度调节和引导。 六、货币与通货膨胀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政府层次的划分:①狭义政府:(核心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机构。 ②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③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 ④广义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1、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在不同用途或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就叫做资源配置。 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 原则:资源的最优配置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效益,即为资源配置效率,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最大效益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效率 2、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与改进 (1)帕累托最优: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 (2)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会使其它人的境况变坏,则这种政策变化将提高社会福利。这种政策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 对帕累托最优的通俗理解——(蛋糕做到最大时)除非损人,就不能利己 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A/(A+B) 0.4是“警戒水位” 4、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及解决对策 1.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警戒线 2.以五等分分组计算,农村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 3.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 4.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构成差距增量的主体。 5.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更为突出。 6.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过高。 解决对策: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第一,在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划分收入分配调节事权 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调节资金支出方式。 第四,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中设立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 5、市场失灵的表现: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搭便车”,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经济学讲义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导论 1、首先向大家问好和自我介绍.. 2、介绍西经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学习时应该注意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这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核心课..我们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大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是不是已经学习了微积分;高数我们只要有一点微积分的基础;就可以学习初级经济学、甚至偏中级的经济学..在技术含量上没那么难..但由于同学们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刚刚半年;一个学期;仍然不能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所以;在初次接触到经济学时;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但有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没有兴趣是永远不能迈入经济学的豪华殿堂..所以大家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观察身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动态、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培养自己的经济思维方式.. 案例农历新年刚过去;问一下大家:“过年前;为什么超市中的年货如瓜子、糖果不降价促销;而衣服皮具等却会较大幅度降价 答:瓜子、糖果作为年货;为应景和待客;一般家庭都必备;而衣服任何时间点都可购买;不必局限于某一时点..也就是说;在新春前;年货的购买是弹性值较少的;而衣服类商品的弹性值却较大..为达到销售收入的最大化;对于弹性值小商品;提价至少不降价、不打折会增加销售收入;而弹性大的商品降价会增加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销售收入..在以后的课程中;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时;会从理论层面给同学们具体分析.. 案例假如你是某家电影院的总经理;你的财务经理告诉你;近来影院收入情况不佳;建议你提高票价以增加收入;这个建议;你应该采纳还是拒绝你的决策又是什么 可能有同学会问到;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呀是不是跟我们以前学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样;属于纯理论;枯燥乏味;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通过考试..再或者是认为经济学就是赚钱的实用性课程;但一看到教材中条条框框的理论;而没有具体应用的东西;一下子兴趣全无..这两种观点都反映了初学者对经济学的不了解..那么;我们了解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一个新朋友时;首先要先了解它的“外貌”;建立起“第一印象”;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再深入了

经济学概论知识点

经济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需求价格弹性: 是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当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以后,总产量的增加额将越来越小的现象。 3、机会成本: 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 5、GDP均衡国民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与均衡的国民收入总需求相等的国民生产总值. 6、等成本线: 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的两种要素的各种不同的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 7、无差异曲线: 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二、简答 1、简述四种市场结构类型的特征: 市场结构的类型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各类市场结构的特征如下表: 2、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垄断之所以产生,基本原因是市场上存在很强的进入障碍,也就是说,通过进入障碍破使其他生产者无法进入该市场与垄断者进行竞争。垄断者依靠自己已经掌握的市场力量,如较低的成本、良好的服务、创新的产品等优势形成一个针对其

他生产者的进入壁垒,限制其他生产者进入。进入壁垒的形成源于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这构成垄断形成的具体原因。 (1)生产发展的集中趋势。 (2)规模经济的要求。 (3)保护专利的需要。 (4)存在行业进入壁垒。 (5)行业进入存在法律限制。 3、简述GDP、NDP、NI、PI和PDI之间的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包括五个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各项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 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NDP-间接税净值—企业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PI—个人税收;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 4、简述通货膨胀的分类: 造成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其类型可分为: 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 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③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④输入型通货膨胀。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 ⑤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同时发挥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结果。 5、简述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 一般认为,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收入与财富的分派不公平. (2)负外部性的存在。 (3)形成垄断. (4)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5)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6)公共资源的浪费。 6、简述货币政策所使用的工具: 货币政策所使用的工具包括以下几种: (1)法定准备金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是指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力,间接地调整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活动,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达到调节信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

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7 经济波动导论

第七章、经济增长导论 第一节、经济周期 一、定义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是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反复的一种现象。可以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衰退:当经济经历产出下降和失业上升的时期时,经济被称为处于衰退中。 二、失业与奥肯定律 失业率增长1个百分点,实际GDP 增长通常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与GDP 之间的这一负相关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提醒我们,短期GDP 的变动与劳动力投入相关,而长期GDP 的变动与技术进步有关。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时间范围 第三节、总需求 一、定义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二、数量方程 M/P=kY ,k=1/V ,假定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固定,则此时价格水平P 和产出Y 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价格水平的上升造成了实际货币余额 (M/P)的下降,同时造成了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下降。

第四节、总供给 一、定义 总供给即经济社会的总产量, 指整个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由于短期和长期中价格行为的不同,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不同。 二、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产出取决于固定的资本与劳动量,以及可获得的技术。不取决于价格水平。此时,长期产出被成为充分就业下的产出水平或自然水平,即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失业为其自然率时候的产出水平。即: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 在现实世界中,许多价格在短期中是黏性的。假设所有价格固定,则此时短期供给曲线SARS 是水平的;而当价格并不是完全固定,价格不能立即进行调整,则SARS 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短期中,总需求的减少使产出下降,这是因为价格并没有立即调整。在总需求突然减少之后,企业被黏在太高的价格上。此时,低需求和高价格下,企业卖出的产品减少了,因此,他们减少生产并解雇工人。 四、从短期到长期的过渡 , ()Y F K L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案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教学目的 1.(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1.知识要求: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熟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能够分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别实证性和规范性的问题。 3(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具备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掌握学习要点规定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包括:资源稀缺性、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2.教学难点:1、资源稀缺性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讲授2、案例3、讨论 课时;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 第三节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 第四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主要知识点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要学习经济学的理由很多,我们选择比较重要的几点; 可以举很多各方面的例子 一、学习经济学是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要求我们学好经济学。 三、学习经济学是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四、学习经济学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五、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 一、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

以下几个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效益问题。 2.如何生产?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效率问题。 3.为谁生产?这个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 以上三个是我们所称的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接着它又引出另外三个重要的问题 4.全社会的资源充分利用与否——社会资源充分就业问题?是否存在一些闲置未用的被浪费的资源。 5.货币购买力与储蓄不变还是下降?这是通货膨胀问题。 6.生产能力增长还是不变?是经济增长问题,在长期内,产品与劳务的生产能力是否增长了。这些问题的实质是资源使用的问题。 这里总共六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问题——针对资源有效率配置,后三个问题是宏观经济问题——针对资源充分使用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在不同时期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的方式不同(计划方式或市场方式)。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基本经济问题决定,经济学家认为什么是基本经济问题,就必然将其作为研究和解决的对象。基本问题的产生源于资源稀缺。 二、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 人类存在就有需要,但满足人的需要所需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这里提出了资源稀缺的范畴。 导入案例 水,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座城市缺水,128座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在进入21世纪时都将面临水危机。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厂取水口"节节败退"。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问题1:空气、水、食物、钻石任你选择你最喜欢哪样? 分析:据说,人如果3分钟不呼吸就会憋死,3天不喝水会渴死,7天不吃饭会饿死,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空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水和食物,没有钻石照样能好好活着。那么现在假如让你选择,你回要哪个?勿容置疑,当然会是钻石了,是不是你的价值体系出现了错误? 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不要付出任何代价,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所有资源十分充裕,丝毫不存在“稀缺”那么你还有偏好吗?你还能够作出选择吗?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没有资源的稀缺就不会有经济学,因此经济学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欲望所需的资源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稀缺性都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社会和个人都无时不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稀缺性问题,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正因为存在稀缺性,满足不了人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4.平等:讲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5.时机本钱: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能系统而由母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 7.编辑变动:对现有行动方案的微小增量调整 8.鼓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0.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1.市场势力:单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12.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动数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本钱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鼓励做出反响 5、毛衣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 要点 1.循环流向图,见书20。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觉得这,家庭和企业组成, 2.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 3.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标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大炮与 黄油 4.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 5.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6.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实证表述:描述性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二,标准表述: 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市场 3、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的两个特征: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一样的;买者与卖者众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此时他们被称为价格承受者 4、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由他决定价格 5.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 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经济学导论知识点讲义

《经济学导论》课程知识点 第一章:经济学是什么 一、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探索人类的选择行为,是一门选择的科学:地球资源的稀缺性和 人类欲望的无穷无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需要选择。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个人、单位、企业、政府为研究对象。 ⏹与人类有关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分析来思考。 ⏹经济学是教别人挣钱,自己不挣钱的专业。 ⏹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 ⏹经济学是关于国民财富的科学。 二、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学习经济学你可以知道,当你失业的时候,你知道你为什么失业. ⏹当你没有资本,但你很想谈论资本和投资,那么你学习经济学可以很好地 处理这个没钱谈钱的矛盾。 ⏹虽然你自己不能挣钱,但你很想教别人挣钱时,你就可以学习经济学. ⏹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 ⏹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对经济学的思考和遵循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对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具体研究称为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集中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单位——厂商、 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 策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特别是 诸如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平衡这类总量指标的变化. 总量数字不能反映任何经济个体厂商或家庭的状况,而是告诉我们经济 的总体或平均的状况。 ⏹注意:这两种经济观察不过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微观经济 学自下而上考察经济,宏观经济学则自上而下考察经济。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依赖于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的行为。 总之,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居民与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以及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 第二章:供给需求原理 第一节:市场无处不在 一、什么是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市场就是买卖东西的地方。 对于买主来说,只要能够买到东西的地方就是市场。对于卖主来说,市场就是他们卖东西的地方。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