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一、生平与著作董仲舒(公元前176~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这说明董仲舒虽不在职但仍受汉武帝的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主要的政治哲学著作。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
《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
“蕃”与“繁”古字相通。
《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缀玉而下垂。
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
繁:多;露:润。
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82篇。
其版本有《永乐大典》所载《宋本》,明代兰雪堂活字本,清代卢文抱经堂校刊本。
注释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主要哲学思想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是西汉末年的一位儒家学者,他的主要贡献是他的治国思想和政治建议。
他的建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地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秩序和规律,人类应该遵守这些规律,与天地宇宙保持和谐。
他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宇宙的法则,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他认为只有在人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
其次,董仲舒主张周天子道。
他认为周朝是历史上最完美的王朝,成为了他提倡的政治理想。
他认为天下之民应该遵循天道来实行政治治理,国家应该依法治理,君主应当依循天命来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主要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便能够实行仁政和民主的治理。
第三,董仲舒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修身齐家是为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而治国平天下则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他强调理性思考,以及正确的行为准则,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董仲舒主张教育致治。
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主张教育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培养民众的德行和才能,以培养优秀的人才来服务国家和社会。
总结起来,董仲舒的建议主要包括尊重天地宇宙的法则,遵循天命来治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通过教育来培养
德才兼备的人才。
这些建议强调了个人修养、政治治理和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和政治理念。
它们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治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董仲舒名人故事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出生于公元前179年,西汉政治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创始人。
“三年不窥园”是说他少年时候专心学习、目不他视的故事。
董仲舒自幼喜欢读书,读起来十分刻苦。
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常有客至家。
客人听说他学习刻苦,都很喜欢他,茶余饭后,每每把他叫出问来问去。
时间一久,董仲舒感到絮烦,便在后院收拾出一间书房,独自搬进去居住。
董仲舒搬人后院,因离前院客厅较远,客人也就很少去打扰他。
幽静的环境,使他学习更加专心致志。
他给自己规定,除了推不掉的礼节事宜,决不走出后院一步。
他家后院和一个大花园相邻,从窗内就可以看到园内的百花盛开,隔着墙就可以听到园中的鸟叫,出角门一步,就能跨人园内散心。
但是这些,都没有使他动心;不要说去花园游览,就连隔窗看一眼也不曾有过。
父亲知道后,感到这孩子很有志气,从心眼里高兴。
有一天,一位叫安溪的朋友来家做客,当问到董仲舒的情况时,其父回答说:“搬到后院读书去了。
”安溪道:“你后院和花园相邻,每日花香鸟语,景致迷人,不分散精力吗?”董父说:“不,他连隔窗看一眼也不看!”安溪觉得好奇,也有些不信,便要求单独去后院看看。
董父觉得,客人有如此要求,不便拒绝,就同意了。
安溪来到后院,蹑手蹑脚地来到书房窗下,见董仲舒正在桌前专心读书。
安溪故意在窗外来回走动,且脚步很重,而董仲舒却无动于衷。
过了一会儿,安溪又故意咳嗽了两声,董仲舒还是充耳不闻。
就这样,安溪在窗外足足呆了两个时辰,而董仲舒对窗外竟连眼皮也没抬。
安溪心中感动,不忍心进屋,便回到前院,对董父说:“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竟然如此专心用功,实在是少见啊!”从此,安溪每年都要来访一两次,而每次来访,都要到后院去看一看;他每次去后院,都不进屋打搅,使董仲舒从没发现过他。
一晃三年过去,安溪再次来到董家,对董父说:“今天我可要见见仲舒了,你也要和我一块去!”董父被友人的关心所感动,便和他径直来到董仲舒的书房,对儿子说:“仲舒,休息会儿吧,快来见过安叔叔!”董仲舒闻言,慌忙起来见礼。
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画像【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中文名:董仲舒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汉代的广川郡出生日期:公元前179 逝世日期:公元前104 职业:哲学家,经学家信仰:唯心主义主要成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代表作品: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
目录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董仲舒像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人。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
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
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
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
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5步舒。
褚大至梁相。
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译文: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
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
董仲舒的名言名句以及历代名人对董仲舒的评价

董仲舒的名言名句以及历代名人对董仲舒的评价
董仲舒的名言名句:
1. “以天下之心共尊天子,各让其位,以安天下。
”
2. “道法自然。
”
3. “百姓安而家业利,天下治而海内宁。
”
4. “先王明德以为天下法,所以行之者众,故天下法也。
”
5. “仲舒议曰,天地自然理气,万物自然生长,非人力所能为也。
”
历代名人对董仲舒的评价:
1. 汉武帝:汉武帝曾说董仲舒“学问渊博,人民无不知晓。
”
2. 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五行志》中称赞董仲舒是“圣人中的贤人”。
3. 陈寿:陈寿在《三国志·董允传》中认为董仲舒“超凡入圣,至高无上”。
4. 陆机:陆机在《文选·论语类》中称赞董仲舒是“有才智而能为治世之具”。
这些评价表明董仲舒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位学问渊博、才智过人的圣贤,他的思想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以及保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性被历代名人广泛认可和尊重。
董仲舒最出名十首诗

董仲舒最出名十首诗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董仲舒最为人所知的主张,强调儒家学说在政治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2. “天人感应,灾异谴告。
”董仲舒认为天象与人事之间存在感应关系,自然灾害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示。
3. “三纲五常,礼乐教化。
”董仲舒强调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4. “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认为天道是永恒不变的,人间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5. “教化之本,在于明德。
”董仲舒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德行。
6. “仁者爱人,义者正己。
”董仲舒认为仁是爱人的表现,义是自我修养的准则。
7.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董仲舒强调礼的作用,认为礼是区分人际关系、解决疑惑、辨别是非的重要工具。
8.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董仲舒认为君子应该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也就自然产生了。
9.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董仲舒引用《中庸》中的话,强调天命赋予人性,遵循人性就是道,修道就是教育。
10. “治国必先齐其家,齐家必先修其身。
”董仲舒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而管理好家庭首先要修养自身。
1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在和谐中保持独立见解,而小人则盲目附和。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
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
1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利益。
1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虑。
这些句子虽然并非董仲舒的诗作,但它们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张,是后人对他学术贡献的总结和赞颂。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任江都相
将自己比作春秋霸主齐桓公,将董仲舒比作 贤相管仲。董仲舒回答认为:依靠诈谋攻伐 而称霸的,绝不是“仁人”,真正的“仁人” 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易王刘非听后表示欣赏。
01 人物生平
晚年逝世
董仲舒辞职以后,回到长安的老家,一心研究现实问 题和儒家经典《春秋》,修学著书。此外,他还给汉 王朝做顾问。朝廷如果有关于礼法方面的问题,就派 使者和廷尉张汤到家里来咨询,董仲舒总是能给出清 晰明确的应对解决办法。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前后,董仲舒于家中病逝。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宽 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 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 育家。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思想主张
02 思想主张
历史观
董仲舒从其“人理副天道”的思想出发,引出 了以“奉天”“法古”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因而圣 人必须要效法天来制定法则。天又是永恒不变 的,因而圣人所继承的道也是一贯的,所以 “奉天”与“法古”也是相互贯通的。在解释 朝代变更的问题上,董仲舒则提出了“三统三 正”的历史循环理论,认为夏、商、周三代的 改朝换代,只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 是新王朝重新接受天命的表现。
公元前约179年,董仲舒于汉代广川的一个地 主家庭出生。家庭富有,且有大批藏书。当时 汉朝刚建立不久,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社会 环境较为和平,而且大幅放开了对书籍的限制, 社会上流行的典籍较多,这为董仲舒修学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董仲舒本人学习也很刻苦, 除了熟读儒家典籍,还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的学 说,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
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
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
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
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
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
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
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
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
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
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
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在人性论上,董仲舒异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性三品说。
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
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
他着重教化,并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
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宣称:帝王受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
按照这个说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这是汉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
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
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特点(1)“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文化专制。
(2)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二者兼顾。
(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4)新儒学神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董学”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
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的需要,编造了适应大一统的“天人感应”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的政治理论;它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它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不止儒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它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等主张等。
总之,“董学”是在对先秦“六艺之科”与“孔子之术”进行揉合,对包括阴阳五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百家学说,加以杂交、嫁接、揆度、敷衍、改造的基础上,而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其核心内容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
因此,它既非以往之“儒术”,也非其它以往某一学派之“术”。
因为从其融合阴阳五行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方技诸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它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差别实在太大。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以“仁”即人道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以民本主义为其施政纲领的学说,而“董学”则是以神学目的论即神秘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本主义”为其施政纲领的学说。
“董学”所宣扬和强调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第二》),与孟子所主张的“民贵君轻”恰恰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要是按照习惯硬把它说成是“儒术”的话,那么这种“儒术”也绝非以孔孟为代表的原有“儒学”。
而是吸纳了包括阴阳五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等家思想在内的宗天神学。
“董学”所带有的鲜明的神学目的论、循环论和宗教的色彩,无疑播下了迷信和宗教化的种子,更是以往任何某个单一的学派所没有的。
所以,这个专门为适应大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而综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再加上个人杜撰和臆造所精心炮制的,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无“新”的,带有明显的神学和宗教色彩的,庞杂的理论体系,还是称之为“董学”为最妥。
当然,“董学”也可算作
是一种“综合创新”,但与以往的学说譬如“荀学”所不同的是: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它至少不是完全出于探疑求真的目的,而主要是出于为适应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所进行的,因而带有很大程度上的杂糅、敷衍、杜撰、臆造的成分。
如果说李斯当年为适应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政治需要,向秦始皇建议实行的文化专制方案,还十分简陋、裸赤的话,那么,到董仲舒出于同样的动机所向统治者提供的实行文化专制的方案,则精致、隐秘得多了。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如果说李斯是“君学”的肇始者,那么,董仲舒则是“君学”的创始人。
是董仲舒步李斯之后尘,在作为知识分子统称的“儒”者中,第一个主动帖服在君王的御座上,专门为君王专制统治的维护和延续而吹喇叭、抬轿子,并殚精竭虑地编造相应的理论和学说。
董仲舒是学者争当统治者的御用文人,使学术屈从于政治,理论屈从于权势,从而进一步强化“官本位”的始作俑者。
从“董学”开始,“君学”因为受到历代君王的青睐,所以董仲舒一流的“儒者”不断地涌现,队伍越来越壮大,“君学”的内容和形式也相应地不断被“创新”,成为“国学”发展中的主流。
“董学”作为“君学”,自然主要是为了卫护和巩固皇权的专制统治服务的,但由于它所包含的灾异祥瑞之类的预警内容,而董仲舒又偏偏笃信躬行,那么,当灾异等不祥的预警出现时,自然就会遭受迷恋权势的统治者的疑忌。
所以,这种学说本身所隐含的某种程度上的“双刃”性质,就迫使它的创立者自己也处于诚惶诚恐之中。
董仲舒所精心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君学”体系,由于毕竟迎合了统治者维护和加强君王专制的需要,所以,尽管两千多年时有沉浮,但总起来说成为维护和加强君王家天下专制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新儒学”“新”就新在,不仅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根本不同,而且与以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学也大相径庭;“新”就新在完全失去了先秦儒学先立论,然后游说统治者实行的探疑求真的学术指向,而蜕变成为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绞尽脑汁地编造理论的所谓“君学”。
董仲舒不愧为“杰出的理论家”,不过他的理论只是为专制君王服务而已。
而中国的专制统治在他之后之所以得以一直延续两千多年,正是得益于董仲舒这样的“杰出的理论家”地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