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简介

合集下载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简介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简介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简介董仲舒从孔孟认为社会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择其要者定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再将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这是“三纲五常”的来历。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董仲舒从孔孟认为社会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择其要者定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再将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这是“三纲五常”的来历。

“三纲五常”历来被视为皇权专制主义的根基。

但是细细看来,在专制之外,它也一样有着虚君立宪的功用。

虽然说是君为臣纲,但却是天下之道中的一维而已。

在“三纲”里,尤其是这个“父为子纲”,引出一个“孝”字。

所谓家国并举,忠孝相通。

国是家的扩大,忠亦是孝的延伸。

所以在逻辑上,“孝”倒是“忠”的前提。

更何况皇帝亦是“天”的儿子,首先也要“事天以孝道”。

这样,就在意识形态上造就了“孝”、“忠”两元分离的局面。

董仲舒的“五常”,把儒家的道德教条形而上学化和宗教化结合在一起。

“仁、义、礼、智、信”在孔孟那里,不过是世俗的道德。

可在董仲舒手中,这才获得了本源,成为体现“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

这个“五常”,其实是高于皇权的。

虽然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人主的发号施令,一样要受到“五常”的约束。

否则,其统治的合法性一样要受到怀疑和削弱。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和其它的“立宪”制度一样,在历史上有效防止了皇权专制主义在废封建兴郡县之后的无限扩张。

事实上,秦始皇这样的君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三纲五常”理论是董仲舒在社会政治学说上到“大一统”,特别是“三纲”理论对后世有极其巨大且有害的影响。

关于实施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董仲舒提出如下几条:1.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由于“义”具有“养心”的重要作用,“利”只是“养体”是为了满足生理之欲望,因此,董仲舒在先秦“养心莫过于寡欲”和“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处理义利关系,或者说是修身养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是说我国伟大的哲学先驱,其哲学思想历经几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富有无穷奥妙。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无”为天地之始就是世界的开始状态,“有”为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

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

名轲,字子舆。

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山东邹城人。

著有《孟子》一书。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汉代孔子董仲舒简介

汉代孔子董仲舒简介

二、道德教育思想


天意在任德教而不用刑罚" 把道德教化视为防奸止邪的堤坝 三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 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政权、君权、神权、父权、夫权、 族权
三、教学法思想
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学校授儒经,学生皆儒生 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

1.精通教技,注重实效

兴太学以养士

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以 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 蒙学产生

重选举以取士


设立察举制 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遍得天下之贤人



家 殊方,指意不同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代学校养士和察举取士有了统一 的标准 为隋唐以后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 内容、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 (德才兼备,为人师表) 及时施教,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因势 利导, 适时早教;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积极性相结合;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 和特长因材施教。
2.多连博贯,约节反精


“多连”与“博贯”就是指读书时不要就 事论事,画地为牢,而应开阔视野,拓 宽思路 ,做到融汇贯通,这对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价值的见解。 博节适宜
四、董仲舒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思想


天人感应"的唯心 主义哲学体系 “天意”在“尊阳抑阴 从哲学的高度演义了孔子提出的“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之道 ,完成了封建 道德的建构任务 天数在阳而不在阴,务德而不务刑 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

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

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

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年不窥园。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

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

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

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

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

董仲舒简介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

公开聚众讲学。

弟子遍布四方。

中文名,三年不窥园。

【用法】,作宾语。

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目不窥园。

成语简介。

【注音】sān nián bù kuī yuán【典故】少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

其精如此。

《汉书·董仲舒传》颜师古注:“虽有园圃。

不窥视之。

言专学也。

”【解释】指专心苦学。

不受外界干扰。

【用法】作宾语。

定语;用于处事【近义词】目不窥园【成语示列】生专心笃学。

三年不窥园。

苏曼殊《焚剑记》【故事】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

自幼天资聪颖。

少年时酷爱学习。

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

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了让孩子能歇歇。

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

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

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

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

一边准备砖瓦木料。

头一年动工。

园里阳光明媚。

绿草如茵。

鸟语花香。

蜂飞蝶舞。

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

他手捧竹简。

只是摇头。

继续看竹简。

学孔子的《春秋》。

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

小花园建起了假山。

邻居。

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

小伙伴们叫他。

他动也不动低着头。

在竹简上刻写诗文。

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

后花园建成了。

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

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

父母叫仲舒去玩。

他只是点点头。

仍埋头学习。

中秋节晚上。

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

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

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

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

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

【名人故事】董仲舒简介

【名人故事】董仲舒简介

【名人故事】董仲舒简介董仲舒个人资料本名:董仲舒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西汉所处时代:西汉汉武帝时期出生地:汉代的广川郡出生日期:公元前79年逝世时间:公元前04年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成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代表作品:《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等董仲舒简介董仲舒(公元前79年?公元前04年),汉族,汉广川郡人(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0年,元朔四年(前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问他的意见,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04年),董仲舒病逝。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董仲舒生平简介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今河北枣强广川镇)在德州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79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

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

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

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

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董仲舒的背景和思想1. 董仲舒的生平简介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学者,出生于公元前179年。

他在当时的政治和思想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上。

他提出了“性即圣人”和“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人的本性和宇宙的道德秩序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 董仲舒与儒家经典的关系董仲舒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对《大学》、《中庸》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为儒学的发展贡献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

2. 董仲舒对儒家仁义道德的强调董仲舒对仁义道德的重视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人们可以达到道德高度,实现自己的完美。

三、董仲舒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董仲舒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该以公正、仁爱的方式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2. 董仲舒对君主的影响董仲舒对君主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在西汉时期曾担任过宰相,为汉武帝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建议,对于帝国的发展和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董仲舒对后世的影响1. 董仲舒的学说传承董仲舒的学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董仲舒的影响与现代社会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仍然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总结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思想对儒家教育和政治理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他的思想也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董仲舒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指引。

杂家

杂家

刘备【人物简介】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

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蜀汉王朝的建立者。

【原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译文】不要因为是小的坏事而去做,不要因为是小的善事而不去做。

只有贤能,只有才德,才能被人所信服。

【评论】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财、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

《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已,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

”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为己用。

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忘,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

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

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姜子牙【人物简介】姜子牙(西周时著名军事家),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尚,俗称姜子牙,商朝末年人。

姜子牙的先祖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封于吕地为侯,在现在的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建立了吕国,姜子牙就出生在董营村如今的董今村,还保留有吕国墓冢,周围分布有吕岗、吕林、吕桥、吕湾、子牙溪、双氏庙等遗迹,旧时庙宇内也敬奉有姜子牙塑像。

中国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教育学家简介(一)【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学思想十分丰富。

他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反对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主张在博学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思并用。

他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结合起来,学生要"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仁,即"爱人",孔子编著了《春秋》、《诗经》、《尚书》等著作,并整理了后世著名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授学生的教材。

孔子的言论收集在其弟子所编的《论语》里。

参见第三、四卷中的"孔子"。

【孟子】(前372-前289)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学家。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基于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仁政"主张。

孟子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了"明人伦",受教育者能了解和遵守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

他以为学习要遵循正确的途径,不断地进修,使自己有高深的造诣,使自己默识心通,变为自己的知识财富。

孟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以"性善"为基础,注重"存"、"养"的功夫。

今存《孟子》一书,一般认为是他的学生对他言行的记载,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称为四书,为宋明以来封建教育的主要教材。

【荀况】(前313-前238)中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学家。

荀况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和圣人,发挥教育在国家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生无贵贱、智愚与贫富之分,使人们产生区别的唯一力量是教育,环境对人也发生积极或消极作用,提出"性恶论",认为教育能够化性恶为性善;荀况重视道德教育,"礼义"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的中心;此外,他还提出了"强学力行"、"学思兼顾"、"专一有恒"、"积渐全尽"等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董仲舒董仲舒“仁”“义”论探析赵墨(渤海大学历史系辽宁,锦州120013)[论文摘要]:“仁”“义”思想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伦理史上的重要思想,本文通过分析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们在“仁”“义”方面的继承与发展,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研究方法中找出其创新之处,使其在道德实践中的优秀思想呈现出来。

[关键词]:“仁”;“义”;人性论[作者简介]:赵墨(1982-)女,渤海大学历史系06级硕士研究生,从事秦汉史研究。

董仲舒在社会教化上的认识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的时间并不长,先辈们往往从政治理论范畴解读《春秋繁露》中的相关思想,而常常对其书中《仁义法第二十九》略加述之即过,台湾新儒学代表徐复观在提到此事时,意味深长的说道:“仲舒发挥《春秋》仁义之旨,而参以己意,用心恳笃,切近政治人生,欲有以求救其偏弊,即在现在,仍富于极大启发性,而又未尝违反先秦儒家本义的,莫要于《仁义法》第二十九。

但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发生影响最小,甚至不曾发生影响的,也是这一篇”。

从中可以看出,徐复观对于《春秋繁露》此章节被历代研究者们所忽视的痛心程度之深。

董仲舒对于人在社会中的道德伦理的思想论述,一方面体现了先秦儒家们的作品中的伦理观念,另一方面也包含着董仲舒在社会教化理念上的创新与发展。

一、董仲舒“仁”“义”理论的学术渊源1、孔子“仁”“义”思想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儒家的创始人,虽然他在人性论方面只是以“性相近,习相远”一言以蔽之,并无多论,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后继者以解释与发挥的空间。

在社会教化方面,孔子认为统治者要通过对“仁”与”义”真正涵义的理解与实践,从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周礼为道德理论基础,以“爱己”与“亲亲”为先提条件的道德行为原则,从而形成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伦理政治体制。

“如果说,仁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那么义则是仁的落实,是仁涉及于存在世界后被[][]具体化了的原则规范”7。

“义者宜也”2,此处之“宜”,表适当,合理之意,既强调适度性,又强调其合理性。

孔子将“义”定义为君子达到“仁”时应该具备的内在素质,从而使“义”成为孔子的“仁”学中的一项具体的道德实践标准。

在道德实践理论中形成了以“仁”为道德实践总标准,“义”作为道德具体实践方法的理论体系。

2、孟子“性善论”与“仁”“义”论在先秦儒学思想家中,孟子是第一位对人的本性提出系统理论的思想家。

与孔子的“仁”“义”理论相联系的是,他们均是以宗法关系为纽带来进行道德教育的。

旨在以小家庭的人伦关系为基本单位,从而将道德教化逐渐扩充到全社会,通过教化从而使建立全社会的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正是这“四心”,使人们天生赋有“仁、义、礼、智”四德的道德实践基础,因此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因此产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3的“性本善”的人性观念。

孟子相关“仁”与“义”理论所包括的范畴,较孔子所言之范畴已经大大缩小了,从而局限在了“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3]的狭隘之中。

除此之外,孟子认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3](《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离娄上》)“可见,仁所指涉的是人心内在的本体,而义则是仁向外在社会存丰过渡时所生发出的精神规范或道德律令,是人从内在心性领域向实践世界跨越所走的正道、正路。

”[7],简单言之,孟子之“仁”指对的是自己,而义则指对的是别人。

与孔子“仁”“义”主从关系相比,孟子将“义”提高到与“仁”近乎相等的地位。

3、荀子“性恶说”与“化性起伪”战国末年,上至国家,下到百姓,“重利轻义”思想浓重。

作为儒家另一代表的荀子便因时提出“化性起伪”的系统学说。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方能使人弃恶从善。

他说道:“人之性恶明矣,其善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也。

’”[4](《性恶》)。

荀子完全否定人性中的“善”的本质,从二个层面进行论证:一是从生理的自我追求与满足,“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王霸》)。

荀子将本能需求加以道德学说中的善恶范畴之中,从而在道德评价范畴内对人性恶做出阐释。

二是从心理层面,因为在生理层面产生了感官上的“快适”①需求,因而在心理层面也自然会反映出来。

“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

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王霸》)。

在荀子“性恶论”的人性观之下,均具有了与“小人”相同的本能上的趋利避害的选择倾向:“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王霸》)。

因为这种圣人与小人共同存在的人性理论,直接导致荀子形成了一种以道德他律为教化手段的道德实践理论,强调了一种作为被教化的客体完全被动的接受主体教化的过程。

荀子认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①康德语,见其相关审美理论。

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大略》)。

荀子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后,客体方能够产生的一种对道德义务的自觉履行,而使原本在人之天性中不存在的“道德仁义”,“成人之第二天性”[8](P221),这样,即可做到“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不苟》)的目的,即利害作为人的第一天性,不必将其从人性中除之,而是求得利害与仁义在人本性中的达到共存的效果。

二、董仲舒人性论及“仁”“义”思想1、董仲舒的“人性向善”论董仲舒的人性观是建立于先秦儒家人性观的基础之上的,其观点主要受得孔孟荀三家的影响,他结合先秦儒学各派之观点,加以吸收与批评,从而形成自己的人性论思想。

董仲舒的“人向善性”的人性论,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

首先,董仲舒以天道的权威驳斥孟子的“性善论”。

在天分阴阳的朴素辩证法的影响下,董仲舒认为人性应该亦具有性情与仁贪两方面的因素。

“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

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一也”(《深察名号》),从而在天人关系上证明人性的非善。

其次,董仲舒认为分析人性的本质,第一要做的即是正名的问题,即是对“性”字的涵义的理解。

董仲舒言:“性之名,非生与?”“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

”(《深察名号》)。

其次,孟子与董仲舒人性观的比较对象是不一样的。

董仲舒认为:“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

孟子以人兽相比,而董仲舒比较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善与恶,是人所确立的道德准则中相对立的两方面,这种道德要求,只有在人的社会群体中,才能产生作用。

董仲舒认为,从人的本性而言是无所谓善恶的,即如康德所言:“本性自身既不承担对它的诘责(如果它是恶的),也不承担对它的褒誉(如果它是善的),因为人是其自身的创造者。

”②最次,前面分析到,孟子将圣人与常人等同起来,从而来证明自己的人性②见《康德经典文存》中《人性本恶》一文。

③处引文亦出于此。

普遍为善或为恶的观点。

而董仲舒则回到孔子的观点上去,认为除圣人之善,其他人都不可以称为“善”。

其引孔子语:“善人,吾不得见之,得见有常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董仲舒认为的“善”,是指“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

”仔细分析,董仲舒事实上是在对圣人之善进行再认识,其理论的基本立足点非孟非荀,而是返回孔子的原点进行分析的。

可以看出,董仲舒的圣人之善,亦如孔子之“圣人”一样,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如果从此理想化角度谈善,自然可以推导出现实社会中的人性是不易为善的,故再次驳斥孟子的“性善论”的现实性。

在批驳“性善”的同时,董仲舒亦对荀子的性恶论的观点加以吸收,在人性的本义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又对荀子的人性理论加以改进。

荀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教化成为圣人,董仲舒不赞同此种观点,从将人分为三类人的基础之上,分析“中民之性”,指出,“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

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实性》)这一点中,董仲舒引出一个比喻“故性比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当我们接着讨论人的本性是善的或是恶的时候,只不过是在说他具备了接受善的准则或恶的(违法的)准则的本能”③。

董仲舒认为,性与禾一样,均具有一种产生善的“本能”,然而董仲舒又辩证的指出,如果把性全部指为善,就像是禾等于米一样的片面,因而只能说“性有善质而未能善”(《深察名号》)。

既然人性非善而存在“善质”,董仲舒进而强调“王教”的重要性,即统治阶级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作用。

正因为“人性中向善的原始能力(即本能)”(康德语),董仲舒认为可以通过人的理性认识的培养加以改造人,使人的善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善。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6](《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与此同时,亦指出道德教育要顺应人性,“故唱而民和之,劝而民随之??故因其天性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也。

”(《正贯》)。

按人之性好恶来进行道德教化,体现了董仲舒重民的思想,希望由此实现以民为主体的理想政治观念。

2、董仲舒的“仁”“义”论因为人性的未明善恶且具向善的倾向,董仲舒的道德理论中,修身明仁义,便成为其道德教化思想的最主要方面。

董仲舒特别重视对“中民”灌输儒学中的“三纲”“五常”的概念,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在五常学说中有关“仁”与“义”的观点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历史研究学者们不重视对其的分析于研究,直到九十年代,方有一些学者对《春秋繁露》有关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仁”在董仲舒的道德教化理论中,主要以二个角度体现其作为道德标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仁”体现了董仲舒秉承“仁”作为儒家宗旨的本义,体现了其在董仲舒道德教化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并与“天”有着相承的联系;狭义中的“仁”则属于其作为具体道德实践的道德标准,在这一点中,“仁”被董仲舒赋予了更为具体的道德实践内涵。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详细分析阐述了自己的“仁”“义”理论。

首先,董仲舒因将人性归于天,故而其言之“仁”,亦应为天之所授,通过对仁的内涵的具体描述,天所显示出的各种自然祥和的一面为董仲舒论述天之“仁”提供了以长时间并有效的论据。

在董仲舒看来,天的四时更替的轮回和天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为人的社会提供了一种榜样的作用,故董仲舒得出结论:“天,仁也”,“人道可参天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