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与

合集下载

国学 董仲舒与三纲五常

国学 董仲舒与三纲五常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国学 董仲舒与三纲五常
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董仲舒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出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条封建道德原则,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

“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

“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

“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

“智”为判别是非之心。

“信”系忠诚守信。

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最早源于先秦时期,董仲舒加以改造而成“王道之三纲”。

五常则是由董仲郐在孔孟宣扬的仁、义、礼、智基础上,再加上“信”而成的,即“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是西汉末年的一位儒家学者,他的主要贡献是他的治国思想和政治建议。

他的建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地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秩序和规律,人类应该遵守这些规律,与天地宇宙保持和谐。

他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宇宙的法则,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他认为只有在人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

其次,董仲舒主张周天子道。

他认为周朝是历史上最完美的王朝,成为了他提倡的政治理想。

他认为天下之民应该遵循天道来实行政治治理,国家应该依法治理,君主应当依循天命来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主要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便能够实行仁政和民主的治理。

第三,董仲舒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修身齐家是为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而治国平天下则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他强调理性思考,以及正确的行为准则,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董仲舒主张教育致治。

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主张教育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培养民众的德行和才能,以培养优秀的人才来服务国家和社会。

总结起来,董仲舒的建议主要包括尊重天地宇宙的法则,遵循天命来治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通过教育来培养
德才兼备的人才。

这些建议强调了个人修养、政治治理和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和政治理念。

它们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治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doc

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doc

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在初高中的历史书都介绍过董仲舒,那么你了解他的生平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人物介绍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表彰六经”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

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足见他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人物生平幼年好学董仲舒的老家广川在衡水东南,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

传授儒学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

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

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

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景帝时为博士。

他曾走出家门,设坛教授,课讲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传弟子甚至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但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的小故事

董仲舒的小故事

董仲舒的小故事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有一个跟他有关联的成语“目不窥园”就可以了解董仲舒读书有多刻苦。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董仲舒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仲舒的小故事相传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便对读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官僚家庭,家里面有丰富的藏书,这对于董仲舒来说简直是没有更加让他感到兴奋的事情了。

于是他夜以继日地熟读家中的藏书,有时候读到入迷处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他的父亲董太公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担忧。

为了让孩子在读书之余可以放松一下身心,他决定在家后面的空地上修建一个花园,这样董仲舒在读书读到疲乏的时候就有一个地方可以歇息一下了。

但是修建一个花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去学习,看他人是如何修建花园的,同时准备各种材料。

开始动工的时候,董仲舒的姐姐邀请他来到院中观赏但是他只是捧着书简,谢绝了姐姐的好意。

第二年的时候,小花园已经初具规模了,旁边的邻居和亲戚家的孩子都来到园中游玩,但是董仲舒却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三年,花园终于正式建成了,很多的人都来到花园观赏休憩。

父母也叫董仲舒出来玩,他虽然点了点头,却依旧埋头学习。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在园中赏月吃月饼,唯有他仍旧捧着书简不放手。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为一代大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

董仲舒为什么不被重用在汉武帝时期,有着很多杰出的人,都对于当时乃至之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司马迁、张骞等等,然而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人物,那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也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大儒,虽然在汉初的时候一直实行的都是黄老的无为而治,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已经逐渐满足不了汉武帝的需求,于是他决定重用儒学,因此董仲舒也终于有了一展所长的机会。

在窦太后死后,黄老学说彻底走向末路,儒学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如果说窦太后的死标志着道家的没落,那么董仲舒的限量对策无疑就是儒家兴盛的起点。

董仲舒与春秋决狱

董仲舒与春秋决狱

❖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元。 他一改文景时代一切因任自然、因循守旧、无所作 为的施政方针,建元元年新年伊始,即“诏丞相、 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以明于《春秋》中选,为博士;辕因生亦以 贤良应征。其余学申不害、商鞅、韩非法家之言, 操苏泰、张仪纵横之说者,一概罢黜,不予录取。 董仲舒是否参加这次对策,史有分歧。董仲舒对策, 《汉书·武帝纪》记于六年后的元光元年(前134), 《资治通鉴》载于建元元年。《汉书》所记可信。 对策说“今临政愿治七十余年”,
第三策
❖ 对于天人问题,董仲舒进一步申明“天人感应”说,认为天 是“群物之主”,包润万类,无不容纳。“故圣人法天而立 道”: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子所 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 所以罚也。 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 是理,人有此行,这就是“天人之徵”。关于古今之道,汉 武帝问曰:“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何“三王之教所祖不 同,而皆有失”,是不是道也有不同?道也有弊端呢?言下 之意:有没有一个万古不变,百世奉行,而又有利无弊的经 常之道呢?对此,董仲舒作了肯定的回答,提出了著名的、 影响千载,同时又是毁誉不一的哲学命题: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与春秋决狱
董仲舒,是西汉的大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和今文经学大师。出生年代(前179一前104)中国汉代思想家, 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 (前 134),董仲舒在著名的《 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 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 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 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 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 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 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 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 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 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 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最出名十首诗

董仲舒最出名十首诗

董仲舒最出名十首诗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董仲舒最为人所知的主张,强调儒家学说在政治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2. “天人感应,灾异谴告。

”董仲舒认为天象与人事之间存在感应关系,自然灾害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示。

3. “三纲五常,礼乐教化。

”董仲舒强调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4. “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认为天道是永恒不变的,人间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5. “教化之本,在于明德。

”董仲舒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德行。

6. “仁者爱人,义者正己。

”董仲舒认为仁是爱人的表现,义是自我修养的准则。

7.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董仲舒强调礼的作用,认为礼是区分人际关系、解决疑惑、辨别是非的重要工具。

8.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董仲舒认为君子应该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也就自然产生了。

9.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董仲舒引用《中庸》中的话,强调天命赋予人性,遵循人性就是道,修道就是教育。

10. “治国必先齐其家,齐家必先修其身。

”董仲舒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而管理好家庭首先要修养自身。

1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在和谐中保持独立见解,而小人则盲目附和。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

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

1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利益。

1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虑。

这些句子虽然并非董仲舒的诗作,但它们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张,是后人对他学术贡献的总结和赞颂。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发言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发言

彩插20“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发言作为《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的特约主持人,今天我也是半个东道主,非常感谢学术期刊界各位大咖在百忙之中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莅临衡水,岁末年初事情都很多,你们的到来就是对《衡水学院学报》的最大支持和最大鼓励,非常感谢你们!同时,也请你们一如既往地给予学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学报有今天,学报的辉煌,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将来,其实都有你们的一份精神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在心。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已经办了十几年了,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办专栏,我们是认真的。

这个栏目每期都有5-10篇的论文,聚焦明确,方向精准,都是董学研究和儒学研究方面的,不杂不染,干净利索。

我们的主持人按语,点评精彩,褒贬到位,作者心服口服。

并且,我们的按语基本都是一整页纸,应该属于篇幅最长的按语了。

我每期写按语,都得花两三天时间,文章都是一篇一篇认真看过。

魏主编是约稿的高手,任何一个专家学者,只要被她“盯上”,谁都“跑不掉”,她做事情就是有那么一股子钻劲,不依不饶,不丢不弃。

她带领的学报编辑部是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包括曹迎春教授、卫立冬教授、耿春红教授、李建明教授等,个个都是好样的,专业、敬业,很负责;认真、较真,很执着,有很多故事可讲。

中国学报、期刊所有的专栏,甚至所谓“名栏”,长期坚持发这么多论文的不多,主持人写这么长按语的更不多。

这算是我们栏目的一大彩插21 特色吧。

这个栏目已经为海内外董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极好的学术平台,成为我们董仲舒研究共同体的一个坚强可靠的学术阵地。

国内外儒学界的许多学者都在这里发过文章,说是“名家荟萃”,一点也不为过,转载率也不低。

专栏中的许多文章,都很有水平、很有质感,纵横捭阖,说古论今,多维度展示出这位汉初新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

有了“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这个学术平台,促进了一个学术领域的生成与兴起,围绕这个平台也凝聚了一个学术共同体,带起了海内外一帮专家学者,使得原本平淡的董学研究现在开始不断升温,这个贡献是要载入史册的。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任江都相
将自己比作春秋霸主齐桓公,将董仲舒比作 贤相管仲。董仲舒回答认为:依靠诈谋攻伐 而称霸的,绝不是“仁人”,真正的“仁人” 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易王刘非听后表示欣赏。
01 人物生平
晚年逝世
董仲舒辞职以后,回到长安的老家,一心研究现实问 题和儒家经典《春秋》,修学著书。此外,他还给汉 王朝做顾问。朝廷如果有关于礼法方面的问题,就派 使者和廷尉张汤到家里来咨询,董仲舒总是能给出清 晰明确的应对解决办法。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前后,董仲舒于家中病逝。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宽 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 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 育家。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思想主张
02 思想主张
历史观
董仲舒从其“人理副天道”的思想出发,引出 了以“奉天”“法古”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因而圣 人必须要效法天来制定法则。天又是永恒不变 的,因而圣人所继承的道也是一贯的,所以 “奉天”与“法古”也是相互贯通的。在解释 朝代变更的问题上,董仲舒则提出了“三统三 正”的历史循环理论,认为夏、商、周三代的 改朝换代,只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 是新王朝重新接受天命的表现。
公元前约179年,董仲舒于汉代广川的一个地 主家庭出生。家庭富有,且有大批藏书。当时 汉朝刚建立不久,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社会 环境较为和平,而且大幅放开了对书籍的限制, 社会上流行的典籍较多,这为董仲舒修学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董仲舒本人学习也很刻苦, 除了熟读儒家典籍,还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的学 说,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与《天人三策》
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乾纲独揽。

建元初年被扼杀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元光元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鼎新。

他在元光元年策贤良文学诏中向董仲舒问道:……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

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何行而可以彰先帝之洪业,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汉书·董仲舒传》)同时还向董仲舒强调:“朕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汉书·董仲舒传》)
可以看出:汉武帝求解的不是具体的一时权变之策,而是一个既能总结以往兴亡治乱的历史经验教训,又能解决国家现实问题,从而保证汉朝强盛的长久治安之道。

是带有规
律性、普遍性、战略性的历史政治哲学。

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因首篇专谈“天人关系”,故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天人三策》被班固全文收录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天人三策》中的主要建议如下: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认为《春秋》一书记录了几百年的天象资料,所以后世灾异要以《春秋》为根据来解释。

他通过援阴阳五行学说解《春秋》考察其中与天灾人事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

董仲舒认为有“天命”、“天志”、“天意”存在,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天者,百神之君也。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天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于是天命在论证君主权威的重要性
得到了空前提高。

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君权乃天所授。

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

这有利于维护皇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

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这就使得臣下有机会利用灾祥天变来规柬君主应法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王应受上天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君主专制时期无疑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有利于政治制约和平衡。

“天人感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

天人感应对皇帝的警策作用,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光武帝等几个皇帝,在出现日食、旱灾、蝗灾、洪灾、地震等灾异时,都下罪已诏。

后世帝皇逢灾荒年实行免租减赋、开仓赈灾等措施无不深受天人感应的影响
可以看出:一方面儒家通过君权神授论竭力为君权(政权)的合理性作出证明,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以次依托君权(政权)来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

另一方面儒家又通过天人感应论,假上天之威,对皇帝言行提出要求,皇帝必须时
刻注意天的喜怒哀乐,按上天的旨意来行事。

而”天意”的解释权则牢牢被儒生抓在手中,这样就实现了儒家对君权的限制和控制。

儒家与权力的结盟使得儒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对入仕者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在治国方面,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

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生以生成为意。

……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

”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汉书·董仲舒传》)
因此他主张“德主刑辅、重德远刑”,并以春秋决狱,来匡正律令严峻的弊病。

认为人君应当施仁政。

董仲舒的德主要是指人伦纲常。

孔孟认为人间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

而董仲舒则择其要者改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再将原先儒家主张的五种德性(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

并认为三纲五常可求于天,不能改变。

“三纲五常”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根基。

但是在同时又起到了制衡君主权力这样一个目的,“三纲”里的“父为子纲”,使得皇帝(天子)也要“事天以孝道”,皇
帝也必须信奉天人感应,施行仁政。

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是单纯以尊儒为目的,它的目的是树立一种国家唯一的统治思想,用思想上的统一来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

他对汉武帝说过这样一段话“《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这段话表明人文学术脱离不了政治,坦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支持政治。

董仲舒比李斯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既不“焚”也不“坑”,而是用文化统治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禁绝其它各家的思想和著述,只是在选拔人才和统治思想上不取其它诸家。

他向汉武帝建议要“明教化”、“正法度”,力主实行“德主刑辅”的仁政,希望通过广设学校,来散布儒家道德礼仪,维护儒家地位和君主专制政权。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因此帝王君临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他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反对“郎选”、“任子”和“货选”等汉代官吏选拔制度。

呼吁:“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

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提倡建立新的人才拔擢制度。

认为设学校以广教化,这是巩固统治的关键堤防。

汉武帝于是从其所议,“立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选贤才,举孝廉,郡国岁献二人,著为功令……。

”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教育、选官等制度服务于儒家,为儒生进入政治权力机构,参与权力运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儒生逐渐成为政治思想界的决定性力量,有利的维护了儒家的独尊地位,董仲舒还极其推崇《春秋》。

认为:“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春秋》,义之大者也…….《春秋》,礼仪之大宗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董仲舒认为《春秋》的宗旨是辨是非,正名分。

认为孔子是带着政治目的作《春秋》的,《春秋》是孔子仁义道德和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董仲舒的学说是从维护汉朝的大一统出发的,他援引“春秋大一统”之精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把封建的大一统说成是天经地义不容更改
之事。

他认为应该损抑诸侯,尊王襄夷,一统乎天子,并使四海“来臣”。

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和外壳,杂揉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等观点,将君主统治影射到天道上,天不变道亦不变,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

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法宪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秩序结构”提供了初步模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