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1

合集下载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在读完董仲舒的著作后,我深感这位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与洞见。

他的思想犹如清泉,在历史的长河中洋溢着深远的哲学意味。

董仲舒的学说不仅对于当时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也为后世的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下面我将通过对董仲舒学说的分析,来探讨他的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董仲舒的哲学核心是对人性的理解。

他认为人性本善,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以达到道德的崇高境地。

这种观点与孟子的思想相似,都认为人性之善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应该与自然相和谐共生。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天地规律,秉持正直、诚实、愿意为他人利益着想的品质,以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种哲学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保护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董仲舒对于君主的治国思想也十分独到。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以身作则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德为本,尽力造福百姓,同时也要遵循天命,依照天人合一的原则去处理国家事务。

这种理念对于当今现代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董仲舒的学说对于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光,启发了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通过学习董仲舒的思想,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才能够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中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我们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董仲舒的学说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人性观念、天人感应和治国思想等方面的思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通过不断探索和学习古代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社会,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观点和
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读完董仲舒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启
发并产生了许多感悟。

董仲舒的著作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深入思考。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命和人事的密切联系。

董仲舒认为,人应该遵循天命,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
有影响力的,也成为了后来儒家学派的核心观念之一。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注重礼制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仪式
和礼节的规范,可以使个体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他的思想对于政治
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此外,董仲舒还
强调“贤者治天下”,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能担任治
理国家的重要职务。

这种思想对于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具有积极的借
鉴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他的观点
不仅在儒家学派中广泛传播,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
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
思想的宝贵遗产。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天命、礼
制和贤者治天下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的新视角。

他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于实际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对于我个人而言,也促使我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以更好地履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3篇)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3篇)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董仲舒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观点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与人文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阅读董仲舒的相关著述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董仲舒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儒家学者,他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性命相依”、“道德塑造”等概念,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阅读他的著述,我被他对人性的深入分析所震撼。

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在他看来,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依存关系。

人的存在与天地间的和谐是相辅相成的,人应当与天地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态度。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价值定位非常重要。

当我思考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共存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董仲舒这一观点的智慧与启示。

其次,董仲舒对人性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认为,“性命相依”,人的性格与生命周期紧密相连。

人的品德与个体的经历、环境以及教育密切相关。

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人性发展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他的思考,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受到生活经历塑造的,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和修正自我来发展出更好的品格。

此外,董仲舒强调道德塑造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循道德准则,将道德纳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自身的表率影响他人。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了我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与言论,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

总结起来,董仲舒的思想观点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天人合一”、“性命相依”以及道德塑造的理念,都对于我们塑造个人品格、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考。

通过阅读他的著述,我深深被他的思想触动,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与价值。

董仲舒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社会观都具有重要影响。

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罗洒洒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6期(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当今社会,我们主张把科教兴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而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个人品质,更能够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有着重大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历朝历代皆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

文章以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为着力点,重点论述道德教育目的,方法、对人的影响及对当代社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董仲舒;教育;道德教化;影响董仲舒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

他生活在汉武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时期,自汉代建立以来,统治者仅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对百姓的教育。

这严重影响到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面对严峻的形势,董仲舒一针见血地提出文教政策。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第一,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把天看作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包括人类的产生也来自于天,这就要求人们要受命于天,并受命于神权的代表,即皇帝的意志。

这是为了使百姓因敬畏上天而接受君王的统治。

通过不断灌输民众君权神授的思想,来达到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身政权的目的。

第二,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王权论。

他认为,帝王以拥有的绝对权力,足以征服天下,而四海臣民都要受帝王支配,进而使得天下统一,思想保持一致,实现社会太平。

因此,他认为教育权应该由最高统治地位的君王来掌握,以完成对百姓的思想控制,维护社会秩序。

(二)教育目的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的董仲舒把教育看做是一种政治统治工具。

不难看出其教育目的是通过对民众实行“德教”,来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董仲舒所提出的教育,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适应了汉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意图,因而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并采纳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观点。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董仲舒的背景和思想1. 董仲舒的生平简介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学者,出生于公元前179年。

他在当时的政治和思想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上。

他提出了“性即圣人”和“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人的本性和宇宙的道德秩序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 董仲舒与儒家经典的关系董仲舒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对《大学》、《中庸》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为儒学的发展贡献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

2. 董仲舒对儒家仁义道德的强调董仲舒对仁义道德的重视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人们可以达到道德高度,实现自己的完美。

三、董仲舒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董仲舒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该以公正、仁爱的方式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2. 董仲舒对君主的影响董仲舒对君主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在西汉时期曾担任过宰相,为汉武帝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建议,对于帝国的发展和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董仲舒对后世的影响1. 董仲舒的学说传承董仲舒的学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董仲舒的影响与现代社会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仍然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总结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思想对儒家教育和政治理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他的思想也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董仲舒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指引。

西汉丞相董仲舒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影响

西汉丞相董仲舒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影响

西汉丞相董仲舒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影响西汉时期,董仲舒是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他的思想对于西汉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教育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探讨董仲舒儒家思想对于汉朝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 皇帝权威的强化:董仲舒主张君主是合乎天命的,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强调君主应当以德治国。

这种思想对于皇帝权威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君主在政治上更加稳固,神化的色彩更加浓厚。

2. 德治政策的推行:受董仲舒思想影响,汉朝实行了“德治”,即强调以德来治理国家。

这种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更加稳定,社会秩序得以维系。

同时,德治政策也影响到了后世的政治理念,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治国思想。

**二、教育影响**1. 建立官学体制:董仲舒提出了“教化之学”的思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

在他的倡导下,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官学体制,推动了儒家教育的发展。

这对于培养人才、传承儒家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推广儒家经典:董仲舒对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整理,对于推广儒家经典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将《尚书》、《周易》等经典纳入到官方教育中,提倡经史子集的学习,对于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社会道德影响**1. 倡导仁义道德:董仲舒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在个人和社会行为中应当体现出仁、义的精神。

这种思想的传播,对于社会道德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和谐。

2. 强调君臣关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等著作中强调了君臣的关系,主张君臣应当相互尊重、忠诚守信。

这种思想对于强化君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于汉朝政治、教育以及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对于汉朝的统治者有指导作用,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正是在这种影响下,汉朝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得以繁荣与发展。

董仲舒教育思想汇报

董仲舒教育思想汇报

董仲舒教育思想汇报董仲舒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人才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和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之中。

董仲舒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德和德行。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他主张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他们培养品德美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标准。

他认为只有人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才能够发挥其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还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才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他主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使学生能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

董仲舒还提出了“先事后言、先理后文”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要注重实践和经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习并领悟道理。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还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最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他主张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通过家庭的力量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教育实践,也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以道德修养为核心,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家庭的培养作用。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对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接受董伸舒的“对策”而实行的。

董仲舒的这个建议影响了中国自西汉中期以后思想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就形成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

在这两千多年里,儒学理论虽说有多次变化,但总的儒学精神一直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延续,应该说董仲舒的思想起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同时,中国文化在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新的格局。

董仲舒就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来发展儒家,成为后来的容纳百家汉儒。

使儒学从先秦孔孟的一元性的“纯儒”向多元性的“汉儒”发展,莫定了的儒学“独尊”的地位,同时也实现了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的局面。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举任贤才、广纳儒生。

在汉朝初立时,陆贾就经常提出:治天下还需读书人,其中就包含了儒生。

但是刘邦并没有采纳。

发展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改革任选吏制的措施。

其一,用贤能、量才授官。

其二,考绩黜徙。

是用“考绩”、“汁事”来对百官实行进退或升降。

对于考试办法,上至高官下至士人都得合其爵椽,并其奉秩。

由此看出,董仲舒提出的措施一方面克服“侄子制”以及“累日以取贵”的弊端,一方面纠正了单纯的军阀政府,任用贤者,有着重大的意义。

董仲舒为后世之儒开辟了仕途,而封建统治者也用此授予官禄,收罗人才以巩固其业。

第二,实行教化、兴太学。

董仲舒不仅重视全国的教育而且还重视封建官吏的教育,并用德育教化全民,时王道思想在教育领域得到实现,这相对于秦朝用法术刑法治理社会,无意识教育上的改革。

改革后博士所授课程是五经或六艺,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这也是在汉武帝时设的“五经”博士,独尊儒术的表现。

这样一来儒学经典就作为最高的准则在全国盛行,从而形成了知识分子通过好好读书来获得功名利禄的途径,同时,这样的教育改革使中国传统儒学得到了继承、发扬和传播,儒学思想也弥漫着整个社会。

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就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二、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包括君权神授,这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来的。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

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

天地之间除了正常的现象之外,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

小的异常称之为“灾”,大的异常称之为“异”。

董仲舒认为,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

董仲舒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

推而广之,天不仅会降下灾异现象来遣告人间统治的过失,同样会降下祥瑞之兆来预示有德者的兴起。

所谓“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

(《同类相动》)天对人间统治的干预是全方位的。

因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乃是一个人作用于天,天作用于人的循环系统。

董仲舒意识上的“天”,类似于本体论意义上的老子的“道”,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其神学色彩,主要表现为对天的人格化处理。

在他看来,天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最高主宰,但天的意志和愿望都是善良而美好的,是为人类谋幸福的。

从表面上看是荒诞不经的宗教呓语,然而如果揭开它的宗教帷幕,我们就会发现董仲舒的真正用意不在于神事而在于人事。

董仲舒的谴告说为后来的臣下进谏参政,提供了一个双全的工具。

实际上,他所谓的“天意”,其实就是以天的名义表述的“民意”。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自然没有达到无神论的高度,而是自然神论。

他提出的天人感应不仅仅是为了论证人君神圣性的,而且也是指向超自然的天命论的。

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社会意义来看,虽然他的这一学说有着明显的神学色彩,但是他的实质则是强调人的作用及民本思想。

这也就是说,在天人关系上,表面上讲的是“天命”,即天对人的决定作用,而其重点则是讲的人对自身的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董仲舒试图用这些理论推行儒家的仁政、德政,把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思想推上了政治舞台,这样“君权神授”在他的“天人感应”下赋予了合理意义,同时这些理论对于限制君权和各层阶级过分剥夺,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安定民心和老百姓的生活等等,都能起一定的作用。

三、“三纲五常”说“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做人的基本准则。

他提倡孝道,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为处事的道德标准。

三纲和五常的结合,形成了一体化的严整的道德体系,覆盖了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关系、家庭关系,从文化深层结构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从而成为封建道德的总原则。

“三纲五常”思想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具有极大的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也称文化价值,是指文化对社会、群体或个人等不同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正、负向功能,“三纲五常”思想也不例外,其文化的正向功能可以维持社会系统的均衡与整合,负向功能则是打破这种均衡与整合。

首先是正向功能:第一,文化整合功能。

文化整合功能是指将不同的文化调和、吸收和融化,从而趋于一体化过程的功能。

它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种形式。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覆盖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制度、伦理道德规范等层面,使社会结构成为一个严密、协调的功能体系,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发挥全面作用。

第二,文化导向功能。

董仲舒将先秦儒家的学理范式实证化了,把思想、观念变成了政治实践行为,完成了由理想化的政治指向到实践化的政治指向的完美转变。

儒学的地位得到空前地提高,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也进一步提升了儒学的文化导向价值。

第三,文化传播功能。

“三纲五常”思想自汉代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采纳利用,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两千多年,对后世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朱熹鼓吹君主权利至高无上,他的学术思想强化了“三纲五常”,成为元明清三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三纲五常是负文化功能:第一是文化滞后。

“三纲五常”建构起一种政治伦理化思想体系,规范、制约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稳定封建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不可抹煞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衰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三纲五常逐渐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动力量,对中国社会的消极作用就明显表现出来。

物质文化发展速度较快,制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滞后部分破坏了整个社会体系的均衡。

对整个文化来说,发挥的是反向的、非整合功能。

第二是反文化功能。

它使得系统失衡,“三纲五常”思想维系专制统治,大力鼓吹君权至上,忽视人民的权力与地位。

同时它限制了社会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的头脑长期禁锢于神权政治之中,丧失独立的人格。

天道观之下,统治阶级重视神道教化,愚弄老百姓。

轻视自然事物的认知、开发和利用,科学发展经年滞后。

对于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以及我们今天讲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显然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着它们特定的涵义和内容,它们同旧的道德规范是同一概念。

无论是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虽然他们在当时所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都带着极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内容,但是其中并不仅仅反映了地主阶级的阶级性,而是还包含着人类社会中一般做人所应遵循的伦常和道德原则。

它们产生在不同时代,渗透着当时统治阶级的精神意志,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所以在继承这些道德原则时,也必须将其中带有的强烈阶级色彩除掉,以继承其精华成份来服务于现代社会。

四、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的一生。

他是开一代经学《公羊春秋》的大师,他是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建筑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初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将以自然神论为基础的天人感应思想,以君权神授的形式向人们宣布了汉王朝当兴的神圣性;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统,也维护了中央集权皇帝的权威;他以继乱世必须更化的历史观,为汉朝继秦乱之后必须进行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他的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取法于天行仁政、德治为中心内容的王道论,又为发展中的封建王朝指明了方向。

他的这些理论和措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前进的趋势,巩固和加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但是他新儒学体系中包含的神秘主义、形而上学,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方面始终是消极的,尤其是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前进,因而对于董仲舒以及他的思想,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和历史作用的立场上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