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思想的文化背景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 他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 ,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 二者,天之行也。”
• “一统”的永恒法则化为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和君主专制统治提供 了认识依据。
• 3、“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说 、天谴说
• 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 治主张之一。
•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 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 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王道通三》)
• 3、汉武帝时期内忧外患严重,提 倡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 适应汉政权面临的挑战。儒家思 想则主张有为,能为汉武帝的有 为提供理论支撑。
• 外有匈奴对边疆的屡次侵犯,内 有分封诸侯的坐大对皇权的威胁 ,同时豪强地主与一般民众的矛 盾也日益尖锐。
4、传统儒家总的来讲适应宗法分 封亲亲的诸侯国家的要求,不少 方面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如孟 子讲“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推 恩足以保四海”。
、御、书、数;或者六艺即六经,谓《易》 、《书》、《诗》、《礼》、《乐》、《春
秋》)内容丰富富有弹性。对于不 同的思想,有兼容并包的可能。
• C儒学能够独尊不仅在“理”的方面,还 与“势”有关。(韦正通)儒学知识传 播强调师承,儒生众多。
• D儒学强调维护现实的社会制度,符合上 层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的 妥协和高扬民本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 矛盾,使传统等级压迫制度受到一定约 束,从而也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长远需要 。
•。
E汉武帝时内忧外患严重,无为思想已不适 合时代,而儒学强调有为则为汉武帝的 文治武功提供了理论根据。
F 儒学经过董仲舒改造的,理论更加完密 ,内容日益丰富,能更好地适应中央集 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远非其他各家所能 比。
论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论董仲舒的法律思想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卢梭在这场思想革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仲舒是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政治活动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
本文将结合他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思想历程论述他对中国的政治与思想史的发展作用。
一。
董仲舒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1,社会经济背景董仲舒是汉朝武帝时代人士,当时的中国经历了汉初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得以摆脱秦末的凋敝状况,社会经济开始出现巨大好转。
这时人口开始增殖到历史的最高限,货币开始大量流通,国内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定价的市场,以此汉武帝任用桑弘羊改革汉朝的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
而当时,国内政局却是封国格局,统一的货币与定价市场很难形成,这使得汉朝的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准备。
2,社会政治背景汉武帝时正是七王之乱平定之后,由于贵族制度的残留,汉朝实行的仍是封国制度与郡县制度的结合体,这对秦朝的郡县制度无疑是一种退步,而直接危及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统治地位。
因此汉武帝开始以“推恩令”的方式来间接推行郡县制度以保证汉武帝对国内的政治专制和对匈奴作战时政治动员的有效实施。
3,思想文化背景汉朝初年,汉朝最高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而九流十家在当时并未断绝,春秋战国时代所形成的“百家争鸣”的思想状况得以保持。
这些多不利于国内思想的统一,更不利于汉武帝实行最高的君主专制,因此,富有雄心的汉武帝开始寻找一个能够统一全国的思想体系来保证自己政治合法性的确立。
国学经典导论03-02董仲舒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礼崩乐坏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
牛耕
井田和私田
2.周天子对诸侯王的控制逐渐削弱,西周 礼乐制度的号召力、影响力、执行力也相 应的逐渐衰减。
春秋初期诸侯国
战国后期诸侯国
3.中原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民族的碰撞与融 合十分艰难;因此传统礼乐必须有新的内涵与 外延,这种探索十分艰难。
第三章 董仲舒与朱熹
第一节 董仲舒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主讲 黄宇玲讲师
董仲舒的思想何以能演变成西汉官方意识形态? 其学术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礼崩乐坏
以周礼为核心的礼乐制度迅速破败,诸侯割 据混战,互争雄长;世道人心大乱,普遍趋恶失 控。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人间灾难和横祸。包括周 天子、各国君主在内的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命及其 尊严都处于空前没有保障的状态。
董仲舒的新儒学

4.易错警示
[易错点1]对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解不准确
【典例】(2013•福建文综 •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 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 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 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4.选项分析: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对于君与民的关系,“屈民以
【答题思路示范】
伸君” 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
1.提取信息:
部宗旨,A项错误;题中的话
关联信息:民贵君轻与屈民以 伸君的比较
题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C 项错误;董仲舒对于德治并没 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
14
考点要旨天天背
史论要语
1.董仲舒新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 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 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 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 3.“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 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4.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 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 学术思想的争鸣。
三、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①对当时的影响:对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 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 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 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
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它于明末两晋矛盾尖
锐的时期诞生和发展。
董仲舒倡导的教育新法,用政治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的结构
以及维护政府的稳定,消除人们的怨声载道。
他认为,立足国家,强调基本理论,调整内部利益和政治关系,控制节节的案件,杜
绝时机以及加强宗法执行以保持统治阶级的权力,才能维护明初
社会安定。
董仲舒所提出的思想为“以义为先,以道为坐,以政
为基”,其中“义”指的是儒“仁义”,“道”指的是老子的“道”,“政”指的是明礼,即以礼论治。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
教育思想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怀,认为以政治为中心把握运
用传统文化,以忠义断其幽,御民无愁,这样明朝就能保持稳定
和安定。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政治引导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内容
以史学研究、人文思想为基础,以军事文化和伦理礼仪教育为补充,把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质素质等素养完整结合在一起。
他主张立足国家德利,扎根绝技,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上将传统的
文化和用处结合起来,成为对国家政治建设有益的力量。
董仲舒
的教育思想,虽只在明代实施了短暂的发展,但它的思想价值和
政治意义依然无可替代,对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董仲舒教育思想建立在明末两晋矛盾尖锐的时期
以政治眼光和实施政治行动为灵魂,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调整
利益关系、加强宗法执行来维护政府利益,消除人们怨声载道,
有效地维护明初社会安定,是具有宝贵教育意义的思想。
古今中
外思想界都在关注和肯定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有望为当今社会教
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
摘要:
1.董仲舒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贡献
2.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概述
3.董仲舒诗词中的主题和风格
4.董仲舒诗词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董仲舒是中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公元前179 年至公元前104 年之间,是汉武帝时期的人物。
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是对他的赞扬和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诗、词、赋等。
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著名的咏董仲舒的佳作。
董仲舒诗词中的主题和风格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董仲舒的赞扬和纪念。
这些诗词中,董仲舒被描绘成一位英勇无畏、正直无私、博学多才的人物。
他的思想、学说和事迹成为诗词中的重要内容。
董仲舒诗词的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要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
董仲舒诗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们不仅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董仲舒
的思想和学说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是对他的赞扬和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董仲舒教学课件

董仲舒教学课件的特点和优势
互动性
董仲舒教学课件设计灵活多样, 能够提供交互式学习体验,激 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视化
课件中融入了丰富的图像和图 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 掌握知识点。
个性化
董仲舒教学课件考虑到学生的 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提供个 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引导。
董仲舒教学课件中的案例分析
董仲舒教学课件
欢迎来到董仲舒教学课件!本课件旨在介绍董仲舒,一位古代中国哲学家和 思想家,以及他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学课件的特点。
董仲舒的背景介绍
生平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重要思 想家,他在政治、教育和伦 理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术成就
董仲舒的主要贡献是在儒家 思想中注重修身பைடு நூலகம்家治国平 天下,以及探讨人性和天道 之间的关系。
教育背景
董仲舒在教育领域有丰富的 经验,曾为许多学生提供指 导和教育。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 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的重要性。
和谐与平衡
文化传承
他主张通过和谐与平衡的相互依 存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董仲舒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他 认为通过学习经典和传统价值观 可以提升个人和社会的素质。
在线学习
董仲舒教学课件适用于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全面且灵活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
企业培训
董仲舒教学课件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可应用于企业培训,促进员工发展和领导力培养。
问题与总结
1 挑战和改进
如何平衡传统教学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如何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2 影响和启示
董仲舒教学方法对教育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借鉴其思想和教学理念,推动教育改 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2
夏 皆 其 用 也 。 ( 王 道 通 三 )
利 爲 意 , 以 養 長 爲 事 , 春 秋 冬
無 窮 極 之 仁 也 。 天 常 以 愛
凡 舉 歸 之 以 奉 人 , 察 於 天 之 意 ,
而 成 之 , 事 功 無 已 , 終 而 複 始 ,
覆 育 萬 物 , 既 化 而 生 之 , 有 養
爲 人 本 於 天 , 天 亦 人 之 曾 祖 父 也 , 此
爲 生 不 能 爲 人 , 爲 人 者 , 天 也 , 人 之
莫 不 化 天 而 成
人 之 性 情 、 意 識 、 德 操 也
• 3-3
求 於 天 。 ( 基 義 )
死 而 棺 之 , 冬 爲 痛 而 喪 之 , 王 道 之 三 綱 , 可
天 之 施 , 施 其 時 而 成 之 , 法 其 命 而 循
參 通 之 , 非 王 者 孰 能 當 ? 是 故 王 者 唯
通 其 道 也 。 取 天 地 與 人 之 中 以 爲 貫 而
三 畫 者 , 天 地 與 人 也 , 而 連 其 中 者 ,
古 之 造 文 者 , 三 畫 而 連 其 中 , 謂 之 王 。
也 , 比 相 生 而 間 相 勝 也 。 ( 五 行 相 生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行 不 同 , 故 謂 之 五 行 。 五 行 者 , 五 官
爲 四 時 , 列 爲 五 行 。 行 者 , 行 也 , 其
天 地 之 氣 , 合 而 爲 一 , 分 爲 陰 陽 , 判
現 天 道 天 以 五 行 之 本 末 順 逆 來 表
所 以 事 貴 也 ; 供 設 飲 食 , 候 視 疢 疾 , 所 以 致
也 , 偆 偆 者 , 喜 樂 之 貌 也 , 湫 湫 者 ,
春 之 爲 言 猶 偆 偆 也 , 秋 之 爲 言 猶 湫 湫
陽 , 德 氣 也 , 陰 始 於 秋 , 陽 始 於 春 ,
陰 陽 之 理 , 聖 人 之 法 也 。 陰 , 刑 氣 也 ,
來 表 現天 的意 是 通 過 陰 陽 出 入 實 虛
萬 , 貫 朽 而 不 可 校 。 太 倉 之 粟
經 濟 的 發 展 : ﹃ 京 師 之 錢 累 巨
黃 老 之 學 的 流 行
• 1-3
矣 。 ( 漢 書 董 仲 舒 傳 )
然 後 統 紀 可 一 而 法 度 可 明 , 民 知 所 從
絕 其 道 , 勿 使 並 進 。 邪 辟 之 說 滅 息 ,
儒 家 思 想 被 定 於 一 尊
·
• 2-1
•2
天 執 其 道 爲 萬 物 主 。 ( 天 地 之 行 )
雖 百 神 猶 無 益 也 。 ( 郊 祭 )
天 天 者 ( 天 , 順 者 天 的 百 命 , 者 人 萬 神 , 格 物 之 之 萬 化 大 祖 物 君 , 之 也 萬 祖 。 物 事 非 天 天 不 不 備 生 , )
人 之 受 命 , 化 天 之 四 時 ; 人 生 有 喜 怒
化 天 之 暖 清 ; 人 之 喜 怒 , 化 天 之 寒 暑 ;
人 之 德 行 , 化 天 理 而 義 ; 人 之 好 惡 ,
天 數 而 成 ; 人 之 血 氣 , 化 天 志 而 仁 ;
人 之 所 以 乃 上 類 天 也 。 人 之 形 體 , 化
以 爲 諸 不 在 六 藝 之 科 孔 子 之 術 者 , 皆
一 統 ; 法 制 數 變 , 下 不 知 所 守 。 臣 愚
百 家 殊 方 , 指 意 不 同 , 是 以 上 亡 以 持
古 今 之 通 誼 也 。 今 師 異 道 , 人 異 論 ,
董 仲 舒 : 春 秋 大 一 統 者 , 天 地 之 常 經 ,
視 占 瞑 , 副 晝 夜 也 ; 占 剛 占 柔 , 副
數 也 ; 外 有 四 肢 , 副 四 時 數 也 ; 占
分 , 副 月 數 也 ; 內 有 五 臟 , 副 五 行
三 百 六 十 六 , 副 日 數 也 ; 大 節 十 二
天 以 終 歲 之 數 , 成 人 之 身 , 故 小 節
人 之 形 體 化 天 而 成
仁 之 美 者 在 於 天 , 天 仁 也 , 天
天 的 主 要 品 格 是 仁
……
• 2-3
之 。 ( 陰 陽 義 )
哀 氣 也 , 故 藏 ; 四 者 , 天 人 同 有
故 殺 ; 夏 , 樂 氣 也 , 故 養 ; 冬 ,
春 , 喜 氣 也 , 故 生 ; 秋 , 怒 氣 也 ,
人 相 副 , 以 類 合 之 , 天 人 一 也 。
天 亦 有 喜 怒 之 氣 , 哀 樂 之 心 , 與
天 並 不 總 的 仁 慈 的
於 末 。 ( 陽 尊 陰 卑 )
常 居 實 位 而 行 于 盛 , 陰 常 居 空 位 而 行
而 陰 氣 惡 , 陽 氣 生 而 陰 氣 殺 。 是 故 陽
而 陰 氣 戾 , 陽 氣 寬 而 陰 氣 急 , 陽 氣 愛
董 仲 舒
賢 良 對 策 。
繁 露 數 十 篇 , 現 只 存 春 秋 繁 露 和 舉
豐 , 據 說 有 百 二 十 三 篇 , 還 有 春 秋
仍 然 得 到 漢 武 帝 的 尊 重 。 其 著 述 頗
有 大 議 , 乃 令 使 者 就 其 家 中 問 之 ,
王 國 相 , 後 辭 職 居 家 著 述 。 朝 廷 如
而 陰 氣 寒 , 陽 氣 予 而 陰 氣 奪 , 陽 氣 仁
陽 , 天 之 德 , 陰 , 天 之 刑 也 , 陽 氣 暖
藏 秋 , 大 人 之 志 也 。 ( 王 道 通 三 )
冬 悲 , 悲 死 而 樂 生 , 以 夏 養 春 , 以 冬
憂 悲 之 狀 也 。 是 故 春 喜 、 夏 樂 、 秋 憂 、
得 而 有 之 ?
秦 已 並 天 下 , 行 仁 義 , 法 先 聖 , 陛 下 安
而 亡 , 秦 任 刑 法 不 變 , 卒 亡 趙 氏 , 鄉 使
長 久 之 術 也 。 昔 者 吳 王 夫 差 、 智 伯 極 武
且 湯 、 武 逆 取 而 以 順 守 之 , 文 武 並 用 ,
陸 賈 : 君 馬 上 得 之 , 寧 可 以 馬 上 治 之 乎 ?
( 爲 人 者 天 )
唯 天 子 受 命 于 天 , 天 下 受 命 于 天 子 。
天 子 應 當 效 法 天
其 常 , 爲 一 國 主 。 ( 天 地 之 行 )
罰 也 。 是 故 天 執 其 道 , 爲 萬 物 主 , 君 執
成 世 也 ; 有 功 者 進 , 無 功 者 退 , 所 以 賞
以 爲 剛 也 ; 考 實 事 功 , 次 序 殿 最 , 所 以
君 爲 陽 , 臣 爲 陰 , 父 爲 陽 , 子 爲 陰 , 夫 爲 陽 ,
君 臣 、 父 子 、 夫 婦 之 義 , 皆 取 諸 陰 陽 之 道 。
取 諸 陰 陽 之 道
君 臣 父 子 夫 婦 之 義 , 皆
……
• 3-4
三 出 諸 ) 法 人 , 。 治 法 其 其 志 數 而 而 歸 以 之 起 於 事 仁 , 。 治 ( 其 王 道 道 而 通 以
藏 其 形 而 見 其 光 , 序 列 星 而 近 至 精 , 考
天 地 之 行 美 也 , 是 以 天 高 其 位 而 下 其 施 ,
• 3-5
爲 一 國 宰 。 ( 天 地 之 行 )
義 也 。 是 故 地 明 其 理 , 爲 萬 物 母 ; 臣 明 其 職 ,
所 以 助 化 也 ; 功 成 事 就 , 歸 德 於 上 , 所 以 致
人 副 天 數
• 3-2
之 號 也 。 ( 爲 人 者 天 )
人 之 情 性 有 由 天 者 矣 , 故 曰 受 , 由 天
也 , 哀 , 冬 之 答 也 , 天 之 副 在 乎 人 ,
之 答 也 , 怒 , 秋 之 答 也 , 樂 , 夏 之 答
哀 樂 之 答 , 春 秋 冬 夏 之 類 也 。 喜 , 春
陰 陽 , 所 以 成 歲 也 ; 降 霜 露 , 所 以 生 殺
所 以 相 承 也 ; 近 至 精 , 所 以 爲 剛 也 ; 考
神 也 ; 見 其 光 , 所 以 爲 明 也 ; 序 列 星 ,
下 其 施 , 所 以 爲 仁 也 ; 藏 其 形 , 所 以 爲
陰 陽 而 降 霜 露 。 高 其 位 , 所 以 爲 尊 也 ;
所 以 相 承 也 ; 引 賢 自 近 , 以 備 股 肱 , 所
方 , 所 以 爲 明 也 ; 量 能 授 官 , 賢 愚 有 差 ,
其 體 , 所 以 爲 神 也 ; 任 賢 使 能 , 觀 聽 四
而 臣 國 , 所 以 爲 仁 也 ; 深 居 隱 處 , 不 見
也 。 爲 人 君 者 , 其 法 取 象 於 天 , 故 貴 爵
揚 其 善 , 所 以 助 明 也 ; 受 命 宣 恩 , 輔 成 君 子 ,
難 , 不 惜 其 命 , 所 以 救 窮 也 ; 推 進 光 榮 , 褒
竭 愚 寫 情 , 不 飾 其 過 , 所 以 爲 信 也 ; 伏 節 死
養 也 ; 委 身 致 命 , 事 無 專 制 , 所 以 爲 忠 也 ;
• 3-1
•3
也 。 ( 人 副 天 數 )
不 可 數 者 , 副 類 , 皆 當 同 而 副 天 一
比 而 偶 之 弇 合 , 於 其 可 數 也 , 副 數 ,
天 地 也 ; 此 皆 暗 膚 著 身 , 與 人 俱 生 ,
有 計 慮 , 副 度 數 也 ; 行 有 倫 理 , 副
冬 夏 也 ; 占 哀 占 樂 , 副 陰 陽 也 ; 心
助 之 , 春 爲 父 而 生 之 , 夏 爲 子 而 養 之 , 秋 爲
地 爲 臣 而 持 載 之 , 陽 爲 夫 而 生 之 , 陰 爲 婦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