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合集下载

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 这一独尊儒术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实行思想专 制,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
• (二)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 “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 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 师,以养天下之士。”
•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办学宗旨,一是推广教化,一 是养士育才。
•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 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 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首先的事情 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 是教化。他这样重视教化的社会作用, 就是要用“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 对人们加强思想统治,使他们“从义 向善,远利止恶”,达到“变民风, 化民俗,万民正”的目的。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灌输着君权、父权和夫权的封建统治思 想) • 五常:仁义礼智信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道德教育,成为封建社会道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春秋》公羊学派 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 教育生涯。汉景帝时担任博士官。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他的三篇对贤良策,以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为理论基 础,系统地阐述了以“德教”为核心的儒家治国之道, 获得汉武帝赞许。先后做过宗室贵族易王和胶西王的 相。晚年去职家居,专门著作讲学。他的著作,后人 整理为《春秋繁露》一书,《汉书·董仲舒传》中载有 《举贤良对策》等。
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桎梏人民 的精神枷锁,影响深远。

(• 1二.)“以道仁德安教人育,的以原义则正和我方”。法 他强

第五讲 董仲舒王充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五讲 董仲舒王充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王充十分注重效验,他把效验作为认识的标准。 王充十分注重效验,他把效验作为认识的标准。“效 即实效和验证,就是用事实加以验证。 验”,即实效和验证,就是用事实加以验证。 王充把是否与事实相符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王充把是否与事实相符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其方向无疑是唯物主义的。 其方向无疑是唯物主义的。
第四讲
董仲舒、王充、 董仲舒、王充、颜之推 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 ),西汉广川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省 前 ),西汉广川( 枣强县广川镇) 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枣强县广川镇)人,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封建神学思 想体系的奠基者。 想体系的奠基者。 他学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 他学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有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 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开 始参政。 始参政。他的教育思想对汉代和后来封建王朝制定中央集权 的文化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的文化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先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后托病弃官归 潜心学问。 家,潜心学问。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举贤良对策》 其中, 举贤良对策》 《举贤良对策》等。其中,《举贤良对策》与教育的关系最 为密切,并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极大的影响。 为密切,并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极大的影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PPT实用课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PPT实用课件
15、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16、你若坚持,定会发光,时间是所向披靡的武器,它能集腋成裘,也能聚沙成塔,将人生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 17、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自己不奋斗,终归是摆设。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
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2、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3、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
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 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 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 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
起源和变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作 用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 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 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 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中国汉代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人格塑造和治学之道,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人与天地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他主张人们应该学会与天地相应,遵循天道,追求道德的修养和品德的完善。

在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认为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道德教育方面,董仲舒强调“立德”与“修身”。

“立德”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修身”则是指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自律,使个人的品德能够与天地同化,成为合乎道德的人。

董仲舒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达到“合天地之道,发人欣喜”的境界。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治学之道。

他认为学习应该以经学为基础,通过学习经书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他主张学生应该通过研读经书、思考问题、解疑释惑来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

同时,他强调学生应该关注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需求,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教育方法上,董仲舒提出了“致知、尽性、敦学、止惑”的教育原则。

“致知”即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和理解真理。

“尽性”则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天性,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敦学”是指学生要勤奋学习、不断追求进步。

“止惑”则是指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远离邪说和迷惑,坚守正确的道德信仰。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儒家教育传统,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

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道德教育、人格塑造和治学之道,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人才,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教育方法方面,他提出了“致知、尽性、敦学、止惑”的教育原则,为后世的教育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学院0610220028 李璐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当时儒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寂寥而又刚开始兴起的时刻,不少人的想法和观点还是相当浅薄的,与他们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通才”“鸿儒”这些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声誉之高,气派之盛!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 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任江都相
将自己比作春秋霸主齐桓公,将董仲舒比作 贤相管仲。董仲舒回答认为:依靠诈谋攻伐 而称霸的,绝不是“仁人”,真正的“仁人” 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易王刘非听后表示欣赏。
01 人物生平
晚年逝世
董仲舒辞职以后,回到长安的老家,一心研究现实问 题和儒家经典《春秋》,修学著书。此外,他还给汉 王朝做顾问。朝廷如果有关于礼法方面的问题,就派 使者和廷尉张汤到家里来咨询,董仲舒总是能给出清 晰明确的应对解决办法。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前后,董仲舒于家中病逝。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宽 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 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 育家。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思想主张
02 思想主张
历史观
董仲舒从其“人理副天道”的思想出发,引出 了以“奉天”“法古”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因而圣 人必须要效法天来制定法则。天又是永恒不变 的,因而圣人所继承的道也是一贯的,所以 “奉天”与“法古”也是相互贯通的。在解释 朝代变更的问题上,董仲舒则提出了“三统三 正”的历史循环理论,认为夏、商、周三代的 改朝换代,只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 是新王朝重新接受天命的表现。
公元前约179年,董仲舒于汉代广川的一个地 主家庭出生。家庭富有,且有大批藏书。当时 汉朝刚建立不久,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社会 环境较为和平,而且大幅放开了对书籍的限制, 社会上流行的典籍较多,这为董仲舒修学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董仲舒本人学习也很刻苦, 除了熟读儒家典籍,还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的学 说,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记载。

汉代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汉代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 ③“天意”在“尊阳抑阴”,“天数在阳而不在 天意” 尊阳抑阴” 务德而不务刑” 阴,务德而不务刑”, • 王者应该“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王者应该“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 董仲舒认为“德教”可以收到“严刑峻法”收不 董仲舒认为“德教”可以收到“严刑峻法” 的效果,所以应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 到 的效果,所以应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 • 在其神学化儒学的观点支配下,提出并论述了他 在其神学化儒学的观点支配下, 的三大文教政策、德育思想和教学思想。 的三大文教政策、德育思想和教学思想。
• ①“天意”是主宰一切的。 天意”是主宰一切的。 • “天者”乃“万物之主”、“百神之君”、“道之大原”, 天者” 万物之主” 百神之君” 道之大原” 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尚的神。 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尚的神。 • “天意”是通过阴阳五行来表现的。 天意”是通过阴阳五行来表现的。 • “天道在阳不在阴”,“阳在先,阴在后”,“阳是主体, 天道在阳不在阴” 阳在先,阴在后” 阳是主体, 阴是副体” 阴是副体”。 • “天意”在“尊阳抑阴”。 天意” 尊阳抑阴” • ②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君为阳,臣为阴”, 在君与臣的关系上, 君为阳,臣为阴” • 在父与子的关系上,“父为阳,子为阴”, 在父与子的关系上, 父为阳,子为阴” • 在夫妻关系中,“夫为阳,妻为阴”, 在夫妻关系中, 夫为阳,妻为阴” •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天意”的安排。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天意”的安排。 • 这就是封建社会“三纲”的由来。 这就是封建社会“三纲”的由来。 • 它从理论上,从哲学的高度演义了孔子提出的“君君、 它从理论上,从哲学的高度演义了孔子提出的“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完成了封建道德的建构任务。 臣臣、父父、子子”之道 ,完成了封建道德的建构任务。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生平和教育活动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广川(今河北冀县)人,是西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的拥护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以“三年不窥园”(王充评为夸大之辞,认为学习应该有张有弛)的精神,攻习儒家的经典,当时被推为群儒之首,有“汉代孔子”之称。

他精于《公羊春秋学》,景帝时为博士。

他的学生很多,有的见不到他的面,采取以老学生教新学生这种“久次相授业”的教学形式。

武帝时诏贤良,对策第一。

他的三篇对策,成为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政策的基础。

《汉书·董仲舒传》说:“推明孔氏,仰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因与当时当权的公孙弘发生矛盾,出相胶西王。

不久辞官回家,以讲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为《春秋繁露》,全书今存八十二篇,根据“公羊派”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并应用于社会政治;发挥《易经》的阴阳学说,结合五行思想,创立“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了“性三品”观点,形成了一套神学化儒学新体系,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另有《董胶西集》一册,“三对策”收集在内,提出了较具体的政治和教育主张。

他的书流散不全,今本《繁露》未必皆董氏的原著,但可视为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的汇编。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董仲舒生在西汉封建政权已经建立、但仍有待巩固的时期。

自汉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一时期安定的局面之后,又出现了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七国之乱平息之后,统治者的锋芒便要指向农民阶级了。

董仲舒就是站在当时地主阶级的立场,适应当时这种政治要求而提出来的。

董仲舒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要神化汉代政权,主张“君权神授”之说,以提高君权,树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巩固封建统一政权。

他的政治主张,是以儒术为主,以刑法为辅。

他口口声声说,要“任德而不任刑”,好象很同情人民的疾苦,主张教化,反对刑罚;实际上却是企图发挥统治者软硬两手中麻痹欺骗从而软化人民这一手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董仲舒认为,首先要实现思想的统一,改变汉初的学术混 乱局面,统一思想的程序应该自上而下,他主张“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独 尊儒术”。他肯定“有为”政治,实行有为政治的一个急需 解决的问题是人才,汉初不养士,不办教育,人才的选拔和 使用不当。董仲舒提出设立太学的主张,太学不仅是培养人 才的场所,还是推行教化的手段。他还建议加强选举的严格 管理,在官吏的提拔任用过程中克服论资排辈现象,实行 “量材授官,录德定位”。
《礼》、《乐》、《春秋》
与孔子的不同之处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能说鸟兽之类者, 非圣人所欲说也。 圣人所欲说, 在於说仁义而理之..
6
(二)教学方法
• (1)“强勉学问”
董仲舒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 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 他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 闻见博而知盖明”。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 都需要发挥“强勉”精神,才能成功。
8
⑶精思要旨
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 “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 “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 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 该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
9
对教师、、、、、
• 此外,董仲舒在论述对教师的要求时说:“善 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剂)时蚤晚, 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 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 谓圣化,吾取之。”“圣化”表示教师在教学 艺术修养上所达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在他之 前的贾谊早已有这样的思想,所谓“吾取之”, 即表示对贾谊思想的汲取和继承。他不仅提倡 “圣化”,而且大力去实践,这是值得肯定的
董仲舒
• 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 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 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 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 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 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 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 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 统”、“天人感应”理论,为 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 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 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 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 于《春秋繁露》一书。
11
最后 ,还是要说 一声
12

不同:“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作为 《公羊春秋》的大师,董仲舒特别强调

《春秋》的教育意义。他认为《春秋》的
根本特征是“奉天而法古”,它既是一本

“上探天端,正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

的政治教材,又是一本“道往而明来者” 的历史教材,更是一本“为仁义法”的伦

理道德教材。
◆ 六艺:《易》、《书》、《诗》、
❖ (一)德教是立政之本
❖ (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内容
❖ (三)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1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3 “必仁且智”
4

教学的主要任务:培养德性

教学内容:董仲舒从“独尊儒术”的思
想出发,提倡以儒家《六经》为教学的基

本内容。他认为各经有其特点,教育效果
7
⑵专心致志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 求义,才能知“天道”。他说:“目 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 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 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 不一,故不是以立身。”只有心志专 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又 说:“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 也。”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 虚心以求。
三大文教政策:
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②兴太学以养士; 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2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人性:“生之自然之资性也” “性者,质也”--须教育) 中民之性 (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的
主要对象) 斗筲之性 (刑罚制约)
3
论道德教育
10
小结
董仲舒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举足轻重,该思想迎合 历史发展,为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撑。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特别 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必须有统一坚强的思想来统 领,而当时思想界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状态,于 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呼之欲出。 经过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儒学得到大力发展,学校 教育得到发展,也为封建官僚体系补充人才提供可能。 基于阶级立场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观的局限,董仲舒提出 的“三纲五常”伦理思想,被中国后期封建社会长期延 续,后来的发展甚至走向反动,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 人们追求自由民主的步伐,用现在自由民主科学观点来 衡量,这是其糟粕部分。不过,从中国历史长河和中国 教育史的角度来看,董仲舒确实是佼佼者,确实是一代 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