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贾谊礼治思想
论西汉贾谊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衍化

论西汉贾谊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衍化西汉贾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现代政治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包括反对和批评封建统治、主张改革革新以及提倡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等方面。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贾谊的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他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变法改革。
贾谊对于封建统治持有批评的态度,他认为封建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主张通过变法改革来解决封建统治所带来的问题。
他提出了“改法变故”、“兴利除害”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通过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利益和减轻封建负担,来增强人们对于变革的支持和对于封建统治的抵抗能力。
贾谊提倡智慧外交,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贾谊主张通过谋略和智慧来化解冲突和解决问题。
他反对战争和武力的使用,主张通过外交手段来达成和平解决问题。
他强调通过外交争取利益,并且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和交流。
这对于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和和平发展理念仍然有着启示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智慧外交来促进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贾谊提出了行权使民的政治主张。
他认为政府应该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任务,而不是满足统治者的私利。
他主张政府应该为人民行权使民,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律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他强调政府的领导力和公正性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有现实意义,我们需要建立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和公平的治理机制。
贾谊主张人才优先,提倡重用人才。
他认为人才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他们的身份或者阶级。
他主张通过选拔和使用人才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这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有指导作用,我们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升人才的地位和价值,让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贾谊的政治思想具有较高的现代性衍化价值。
他的反封建、变法改革的思想为当今社会的政治变革和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他提倡智慧外交,强调通过和平解决问题,这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论贾谊的政治哲学

浅论贾谊的政治哲学[论文关键词]统一;民本;礼治[论文摘要]贾谊是汉初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他在总结秦亡的教练,考察汉初以来黄老无为思想弊端的基础上,以“道”为最终依据,建立了以儒法并用为特征的政治哲学。
其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民本思想以及礼治思想三个方面。
贾谊的政治哲学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统一、文明、和谐的国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为后世所瞩目。
研究贾谊的政治哲学,有助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汲取更多的营养。
我国有丰富的政治哲学文化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挖掘、整理、吸收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加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贾谊政治哲学的讨论,以期从中获得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和谐社会的参考价值,并有助于启迪我们的新思维,赋予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精神。
贾谊是“汉朝初年最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杰出的政论家”。
生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卒于汉文帝刘恒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金春峰说:“先秦,以荀子为代表,儒家思想走上了新的轨道,即融合、吸收法家思想,为强化封建专制集权服务,从而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有性质的区别。
贾谊的思想,体现了《荀子》思想的这一特色。
”司马迁说:“贾生、晁错明申、商。
”从学术思想源流上来看,贾谊受儒家和法家思想影响很大。
贾谊的政治哲学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对秦朝何以速亡反省的基础上的。
贾谊认为,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废弃礼教的做法使得社会风俗大坏,宗法人伦失序,是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所以有陈胜等的揭竿而起。
强大的帝国倾刻间轰然倒塌,变得那么不堪一击。
这里面的原因不能不让人深思。
总的说来,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认为秦朝在取得政权以后,不应该再纯以法术诈力作为统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而应该施行仁政。
第二编、秦汉哲学陆贾、贾谊政治思想

第三,实行礼治的具体措施: 其一,别服章。“人之情不异,面目、状 貌同类,贵贱之别,非天根著于形容也,所持 以别贵贱、明尊卑者,等级、势力、衣服、号 令也”(《新书· 等齐》) “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其贵贱,望其章而知其 势”(《服疑》) “贵贱有级,服饰有等,等级既设,各处其检, 人循其度,擅退则让,僭上则诛”(同上)
(2)君以道德修身为本,要慎于修身,重于教化, 君贤民顺,君暴民恶。 “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 诛者,教化使然也”(《无为》) (3)臣以忠君利民为本。 “杀身以避乱,则非计也;怀道以避世,则不忠 也”(《慎微》) (4)治民以德治教化为本,轻刑厚赏。 “天地之性,万物之类,怀德者众归之,持刑者 民畏之”(《至德》)
二、贾谊的政治思想
1、礼法兼施,礼治为主 2、强干弱枝,加强君权 3、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4、以德抚远,根除边患
1、礼法兼施,礼治为主
(1)总结秦亡教训,认为取天下与守天下应奉 行不同的道术。秦“虽离战国而王天下”, “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先诈力而后仁义, 以暴虐为天下始”,“其亡可立而待也” (《新书· 过秦》)
第二编、秦汉哲学 陆贾、贾谊的政治思想
一、陆贾兼融儒道的仁义治国思想 1、对秦亡教训的总结
(1)“用刑太极”,秦以严刑酷法作为治国 理民的基本政策,“法逾滋而奸逾炽。” (《新语· 无为》) (2)“举措太众”,滥用民力而导致天下大 乱。
2、治国以仁义为本
(1)重新构建政治道德,提出行仁义为立政之本。 “夫酒池可以泛舟,糟丘可以望远,岂贫于财哉?统 四海之权,主九州之众,岂弱于力哉?然功不能自存, 威不能自守,非为贫弱,乃道德不存乎身,仁义不加 于天下也。故察于财而昏于道者,众之所谋也,果于 力而寡于道者,兵之所图也”(《新语· 本行》) “国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故尊于位而无德者 黜,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 荣”(同上)
论西汉贾谊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衍化

论西汉贾谊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衍化西汉贾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谊提出的一系列政治理论和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和启示。
本文将从政治思想的内涵、主要内容和现代性衍化等方面,对西汉贾谊的政治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政治思想的内涵西汉贾谊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伦理道德和权力运行机制等内容。
在贾谊看来,国家政治制度应当简洁明晰,政治伦理道德应当规范严谨,权力运行机制应当稳健高效。
贾谊以其深刻的思想分析和务实的政治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治理的原则和建议,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1. "贱者尤多,君子尤惜"贾谊认为,贪赃枉法的行为是政治腐败的主要表现,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他主张对腐败分子“治罪者尤少,贱者尤多,君子尤惜”,即应当严格追究腐败分子的责任,加大打击力度,以示惩戒和警示。
2. "明主必摄于庶政"在政治治理方面,贾谊主张“明主必摄于庶政”,即明君应当注重民众的生活和民生问题,不能只关注权力斗争和政治游戏,必须关心庶政,着力解决人民的疾苦和疾苦问题。
3. "法当四制"贾谊主张“法当四制”,即法律应当公平、合理、严明、稳健,不能任意变通、扭曲和滥用。
这一原则在现代法治社会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 "知人独不足"贾谊提出“知人独不足”的政治主张,认为领导者在任用干部和重大决策时,不能只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和经验,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客观、公正的考察和评估。
5. "浮则纵,沉则不张"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贾谊主张“浮则纵,沉则不张”,即权力应当稳健运行,不能虚张声势,耗散资源,也不能消极懒散,怠于履职。
1. 推行政治腐败治理贾谊关于打击腐败的政治主张,对当代中国政治具有深远的启示。
论西汉贾谊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衍化

论西汉贾谊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衍化西汉贾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贾谊的政治思想中可以看出他的社会观念、国家观念以及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理念。
贾谊的政治思想具有现代性的衍化,包括政治权力分立、知识分子参政等方面。
贾谊的政治思想体现了政治权力的分立。
贾谊主张君主应当设立宰相来分担政治权力,避免君主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
他认为政治权力过于集中在一人手中会导致腐败和专制,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能够有效监督君主的行为,防止其滥用职权。
这一观点体现了对政治权力分立的呼吁,与现代政治学中的权力分立思想有相似之处。
贾谊的政治思想提倡知识分子参与政治。
他认为知识分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理论能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
他主张皇帝应该重用知识分子,设立明经学士、议郎等职位,让他们参与朝政。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担任辅政的角色,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的政治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这一观点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他们在政治中的作用,是现代政治理论中所倡导的政治参与和治理的思想。
贾谊还主张改革贵族政治,推行功臣政治。
他认为国家应该以功业为本,而不是以血统和社会地位为基础去选拔人才。
他主张推行贤能上进的政治原则,凭借个人的能力和本质来选拔人才。
他的这一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理念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与现代政治理论中的公平竞争和选拔人才的制度相契合。
贾谊的政治思想中还包含着对于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的关注。
他在《过秦论》中谈到了土地问题,主张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来进行土地的重新划分。
他认为土地是人民的财富,应当按照平等的原则来分配给每个人。
他还提出了减轻赋税重负的建议,关注民众的福祉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体现了对公平正义和民生问题的思考。
这是现代政治理论中关注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的重要议题。
贾谊的政治理论思想

贾谊的政治理论思想关键词:贾谊;政治;伦理一、贾谊政治理论思想产生的背景(一)贾谊的生平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十八岁时“以能诵诗书于郡中。
[1]”二十岁时,经河南郡守吴公的推荐被汉文帝“召以为博士。
[2]”不久,“汉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夫[3]”。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参与了制订礼仪,律令等工作。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位。
[4]”贾谊在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朝廷一些重丞的不满,因此,被逐出朝廷,辅佐长沙王太傅。
后来虽然他被召回京城任梁怀王太傅,但已不在公卿之位,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当“梁王胜坠马死”时,贾谊为没有很好的辅佐梁王而常常哭泣,第二年就忧郁而死。
贾谊年仅33岁,但他对刘汉王朝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
(二)、贾谊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矛盾首先是诸侯之争。
西汉初年,诸侯王主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刘姓诸侯王,另一种是异姓诸侯王(也就是刘邦在打天下时,为了瓦解项羽的势力,拉拢了一些项羽的诸侯王)。
战后,刘邦不得不分封同时分封同姓诸侯王领地、财物等,也要分封异性诸侯王。
汉初,异姓诸侯王经常叛乱,扰乱国家安全。
不料,在刘邦死后,同姓诸侯王也争权夺利。
内外诸侯之争使得刚刚建立的国家危机四出。
其次,汉高祖刘邦也没有像秦始皇那般威武,震慑四方。
外部的匈奴也常常侵犯汉地,给刘汉王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最后,内部诸侯之争,外部匈奴频频侵犯,汉地很难有统一的民心来大搞经济建设。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懂”......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驯,而将相或乘牛车”[5](三)、贾谊生活的文化环境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意识到了专政带给国家、百姓的害处。
因此,废除了许多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条令。
推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
虽然连年的战争无法发展社会经济,但是文化传承依旧没有中断,并且在汉初,诸侯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吸收优秀文化,并且招揽文武才人。
论贾谊的礼治思想(一)

论贾谊的礼治思想(一)【内容提要】秦王朝二世而亡,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从贾谊开始,就一直成为中国传统政治不断加以反省的教训。
贾谊指出秦“以法为教”的统治政策导致了秦的覆亡,具体来说,表现为两方面的后果:其一,上下离畔。
其二,颓风败俗。
针对这两方面的教训,贾谊提出了其礼治思想:其一,待下有恩,这主要指君王应该礼敬大臣;其二,以礼教民,强调百姓应该得到教育,以使百姓有廉耻之心。
贾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尊儒尊孔的要求,但他强调崇六艺,兴礼乐,教民众,实为后来汉武一朝兴用儒术的先导。
【关键词】法教,德教,法治,礼治关于贾谊的思想,历来论者多注意其“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构想,这固然表明了贾谊的远见卓识,但贾谊对后世真正有影响的却不在这里,而在于他通过对秦亡教训的分析,而提出了一整套以礼治天下的思想。
贾谊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性的特征,而着重发挥了礼对于社会的长治久安的作用,这种思想不仅奠立了有汉一代的政治规模,而且,中国以后两千年的统治政策皆不脱此藩篱。
一、法教与法治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行郡县,废封建,大一统之势已成,传统中国以后两千年之发展皆不脱此格局。
因此,贾谊所面对的问题则是,如何适应这样一种新形势,确立一种稳固的社会秩序。
然而,秦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却二世而亡,汉初大封诸侯王,以藩屏汉室,则鉴于秦亡之速,然实为历史之反动。
因此,对秦亡教训之总结,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贾谊如此提出了这个问题: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过秦论》上)周初推行封建,统治时间长达八百年之久,秦行郡县,却二世而亡,这大概是汉初统治者的一个基本认识。
而贾谊对此指出,周道之长并不在于行封建,乃在于施仁义,行先王之道,而秦之所以灭亡并不在于行郡县,乃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上)。
因此,在贾谊看来,要治理天下必须反秦道而为之,施仁术,行“先王之道”。
试论贾谊礼治思想的价值及局限优先出版

2015年6月第31卷第12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June.2015Vol.31No.12贺春健/长春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吉林长春130061)。
试论贾谊礼治思想的价值及局限贺春健摘要:贾谊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礼治思想,在礼治思想的传承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他针对秦汉之际局势的转变,提出一系列以礼治为核心的治安之策,为汉初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了解决方案;他继承了先秦儒家以伦理制衡的方式来限制君权的政治追求。
同时,贾谊认为通过对太子的道德教育就可以塑造理想君主,具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前提,是以外在身份为依据来判断主体道德素养的高低,这些都体现其思想的局限性。
关键词:贾谊;礼治思想;价值;局限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6531(2015)12-0004-02一、贾谊礼治思想的价值(一)发展了先秦儒家的礼治思想贾谊的礼治思想虽吸收多家之精华,但始终以儒家为中心,为汉代儒学的重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针对当时“经制不定”“众下疑惑”的社会现象,贾谊强调“礼”的政治规范功能,即“固国家,定社稷”“明尊卑”“别贵贱”。
但同时又将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统一起来,主张礼与仁相统一,政治的“礼”只有建立在“仁”的伦理基础之上才可以和谐运作,政治目的才能达到。
为使制度行之有效,贾谊坚持“礼”为主导、礼法相结合的原则,将法家的“势”“术”论引入礼中,体现了儒法结合的特点和对儒家礼治思想的发展。
虽然是对法家理势思想的继承,但法家的“势”只强调人为之势,而贾谊在此基础上更重视“自然之势”。
贾谊以礼治为核心的治安之策就是在对“事势”的分析中提出的,“臣窃为事势,可为痛苦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其他背礼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引“术”入礼,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针对匈奴提出的“耀蝉之术”,将法家的术隐藏在儒家的外衣之下,希求以软克硬、迂回取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贾谊礼治思想
【摘要】:贾谊身处秦亡汉兴之处,其思想的主题就是为新兴的汉朝提供一种理想政治,以达汉朝的长治久安。
秦亡汉兴,汉朝的主要创立者多草莽出身,心中没有理想社会、理想政治之类“东西”。
他们一方面奉行黄老无为而治,另一方面在制度方面因袭秦朝。
毫无疑问,黄老思想对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黄老”的价值取向是回归原始,它不想、也不能构建一个新的政治制度。
由于历史原因,汉初面临诸多的政治与社会问题,直接威胁新兴汉朝的存在,对此,黄老之道无能为力。
现实要求贾谊为新兴的汉朝寻求一种能使其长治久安的理想的政治制度--------“礼治”。
【关键词】:贾谊的礼与道礼与民本论礼与君臣观
一、贾谊论“礼”与“道”
1、贾谊的的本源论思想来自道家。
“本源”一词,最早见于《管子·水地》篇。
该篇说:“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
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
在道家思想中,以本源论为依托,最明显为老子。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贾谊在接受道本源论的同时,有自己的创新。
在“道”与“德”之下,他构
建了两个重要的新的概念:“六理”与“六美”。
“六理”、“六美”不仅直接创生自然万物,并且是儒家的“礼”与:“礼治”思想的直接来源。
“六理无不生也,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内”这是贾谊所创造的。
贾谊将“道”与“德”
落实为“六理”,再由“六理”创生万物。
3、贾谊认为“道”即为“六理”、“六美”,其生成万物之后而内在于万事万物之
中,这样,“道”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而且成了万事万物的本体。
“道”
是“无”、是“虚”,即所谓的“无物无象”。
“道”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道”
是事物的本体,但这个本体是虚而不是实,即是形而上的东西,它的特征是“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
这显然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的结果。
4、贾谊在形而上的层面接受了道的影响,将道作为万物万事的本源本体;在政
治与社会理想的层面上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将礼治作为一种理想与政治;在现实的层面上则吸收各家可以用于实际的、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在形而上向形而下转换方面,则吸引了韩非子的思想。
与韩非子不同的是,韩非子将“道”
转化为其思想的法制,而贾谊则着重将“道”转化为其理想的礼制。
5、“道”在生化“礼”的同时,内在于“礼”,成为“礼”的本体。
这样“道”
与“礼”就成了一体两面的存在,一面为体,一面为末;一面为抽象,一面为具体。
二、“礼”与贾谊的“民本论”
1、民本思想早在夏朝初期就有了萌芽。
“民惟邦本”一语,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
《史记·殷本纪》载汤灭夏之后,警告他的臣属说:“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罚女,毋予怨。
”贾谊充分吸取历史上民本论的思想精华,从礼治的角度将民本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贾谊认为,礼的目的就是“使君无失其民”,即“得民”。
因为“民”是一切政治与社会活动的根本;“礼”的本质就是“爱民”,“爱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民”与“安民”。
“爱民”即是“礼”的本质,也是达到“使君无失其民”的途径。
这样,贾谊就将民本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其成为礼的终极目的与
本质。
3、贾谊的思想政治———礼治,与法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是以“使君不失其民”,即“得民”为目的,以爱、以仁为达到这一目的手段。
爱民是手段,但更是“礼”的本质。
4贾谊“养民”思想的重点在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蓄。
认为蓄积是“天下之大命”,他说:“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汤有十年之积,故胜七岁之旱…….苟粟多而财有余,何向而不济?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柔附远,何招而不至。
贾谊养民、足民的思想主要来源于《管子》、与荀子。
5贾谊“养民”思想与先秦思想家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要将养民的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指出现实所面临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农业生产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历来受到统治者与古代思想家的极度重视,针对于此,贾谊提出以农为本,抑制末业,以增加粮食的生产与积蓄,达到养民的目的。
6、贾谊认为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是因为人民希望摆脱战乱与苦难,得到安定
的生活,这就是“安民”的思想,只有贯彻这种思想,国家才能更加的稳定,走向繁荣,不会重蹈覆辙,以礼治使国家兴盛。
因为礼治的思想,有了“养民”、“爱民”、“安民”,等的支撑,这是一种理想的统治思想。
三、“礼”与贾谊的“君臣观”
1、重视政治关系的分析、定位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
在文化上或理论上,人们总是从帝王与臣民相互关系的角度探究制度原理、统治方略及具体政策。
这样一来,界定臣民就是界定帝王,界定帝王就是界定臣民。
这也是礼治思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所谓的探讨君臣之间的关系与定位,这也就是贾谊的君臣观。
贾谊的君臣观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贾谊思想的君臣观,另一部分是贾谊面对现实、着重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君臣观,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但是,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其最大的特点都强调对大臣要施之以礼,施之以敬。
2、“尊君”,是贾谊“君臣观”的前提与基石。
贾谊的君臣关系是理想政治结构中的君臣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臣可以使君的师、友。
贾谊所说的君臣关系即为“无为而治”。
但贾谊这种理想的政治架构能够成立的前提是臣可以为君之师、为君之友。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一个王朝之所以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它维持着这种接近于事实的理想;一个王朝之所以瓦解、崩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丧失这种接近于事实的理想。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贾谊礼治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看出贾谊理想的君臣观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在政治等级与权力的结构中,君主处于上位,而臣处于下位。
这是一种紧张的君臣关系,秦王朝就是一个例子,秦王朝的灭亡就是因为丧失了接近于事实的理想的君臣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接近于事实的理想政治架构。
秦王朝灭亡于此,当时的秦王朝的君臣关系极度紧张而畸形。
4、作为一个思想家与政治家,贾谊对秦二世而亡之历史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秦王朝的极端的尊君卑臣的思想进行严厉的批评。
所以贾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君臣同体,鼠器同存。
(2)“尊君”是“体貌大臣”的前提(3)不敬大臣,厉臣之节。
“体貌大臣”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
5、贾谊所处的汉初,正是社会秩序恢复与重建时期,“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更是具有积极意义。
从长远的历史意义来看,“刑不至君子”是“刑不至庶人”的前奏,因为人道主义的普世精神随时准备突破限制,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结语:贾谊利用道家的“道”,接过庄子与韩非子的“理”,为儒家思想构建了一个超验的层面,中国思想发生了一次转向,贾谊理性的超验世界被董仲舒宗教性的超验世界所取代。
参考文献:贾谊礼治思想研究唐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