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其译文

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其译文
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其译文

论积贮疏

1作品原文

管子曰(1):“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2)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3)。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4)。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5);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6)。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7),莫之振救(8)。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9)!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10)。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11),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1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1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14)?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15);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16)。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17)。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18),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19);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20),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21),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1-2]

2注释译文

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而知道礼节。”百姓不能自足却可以治理的事,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种地,就有人挨饿;一个农妇不织布,就有人挨冻。”生产(物资)有时间限制但是消费没有限度,那么生产能力必定穷尽。古代治理天下,最精细最周全啊,所以它的积蓄足以依靠。现在丢弃根本而趋向末技,吃饭的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啊;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

长,这(也)是天下的大祸啊。(这两种)祸害公然流行,没有人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拯救它;生产的很少但是浪费的很多,天下财产怎能不竭尽?

汉朝成为汉朝,将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积蓄,还可(让人)哀痛。天错过农时不下雨,百姓将像狼一样有所疑虑。一年的收成不好没有收入,(朝廷)卖爵位(穷人)卖子女。已经听到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天下危急到这种地步而君王不惊慌的?世间有荒年丰年,是自然的常态,夏禹、商汤(都)遭受过(荒年)啊。假如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呢?突然间边境有了急事,几千、几百万之兵众,国家用什么给他们发放粮饷?兵灾、旱灾相继而来,天下(财物)大大缺乏,有勇气有力量的聚集暴徒而横行劫击,身体衰弱的、年老的人交换子女而咬他们的骨肉;政治没有完全通达啊,远方的能有二心的人,(就)一道发难而争着起兵了。才惊恐而想办法对付他们,哪里还来得及呢?

积蓄(这件事),是天下的命脉啊。如果米粟多而财物有余,做什么而不成功呢?用它来攻就能获得,用它来守就能坚固,用它来作战就能获胜。使敌对的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而不到来?现在驱使百姓而回归到农业上,都附着在根本(事业)上,使天下人自食其力,(从事)工商业和吃闲饭的人,转过来回到农田,那就积蓄充足而人们(都)乐得其所了。(本来)可以达到富足安定天下,却竟然造成这种令人危惧的情形!(臣)私下为陛下痛惜。

注释

(1)管子,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人。他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面的引文见《管子·牧民第一,》。

(2)这段引文也是管子的话。

(3)亡:通“无”。屈:穷尽。

(4)孅:同“纤”,细小。畜:同“蓄”。

(5)本:古代以农桑生产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残:伤害。此处做名词,意为灾害。

(6)贼:败坏,伤害。

(7)大命:国家的命运。

(8)振救:拯救,挽救。

(9)蹶:竭,尽。

(10)狼顾:狼生性多疑,害怕来自后面的袭击,走路常回头看,用来比喻人有所顾虑。岁:一年的收成。恶:不好。卖爵子:朝廷卖爵位百姓卖儿女。(11)为天下:治理天下。阽危:面临危险。

(12)饥穰:荒年和丰年。(13)即:假如,如果。胡:疑问代词,什么。恤:救济。

(14)卒然:突然。卒,同猝。:以食物供人。这里指饷,军队的供给。(15)相乘:相随,相继。乘,趁。衡击:横行抢劫。衡:同“横”。

(16)罢夫羸老:老弱病残的人。罢:同“疲”,疲困。羸:瘦弱。

(17)毕通:全都走上轨道。能疑者:僭越造反的人。能字是衍文。疑,通拟,指与皇帝比拟。

(18)怀:怀柔。古代统治者笼络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称为怀柔,附远:使方的人归附。

(19)殴民:驱使人们。殴,同“驱”。著:附着。

(20)末技:古代指工商业。编:同“亩”。

(21)廪廪:戒备,畏惧的样子。廪,同“懔”。

3创作背景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

贾谊故居

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

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

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西汉建立初年,社会经济一片凋敝。据《汉书·食货志》记载,那时米价昂贵,饥馑遍地,人与人相食,物资匮乏,连天子出行都弄不到四匹同色的马驾车,将相只能乘牛车。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题目《论积贮疏》的意思是:论述有关积贮的重大意义的奏疏。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3]

4作品赏析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仓廪实而知”这一观点,既而引用古人有关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性的言论,对照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提醒当权者必须慎重正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接着文章论及灾害的必然性,谈到禹、汤受此之苦,并在此基础上接连设问:如果我们也遇到灾害,“国胡以相恤”?如果边境有敌人入侵,“国胡以馈之”?不仅如此,文章更具体揭示了旱荒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一勇者行劫,老弱者易子而食,政治未毕通等。[4]

5作者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人称贾生、贾子、贾太傅。西汉初

贾谊

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5]

6作品影响

影响意义

汉文帝初继位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被迫大批破产流亡,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粮食匮乏,国家卖官爵,百姓卖子孙,甚至出现了“易子而其骨”的惨状发生。贫富悬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渐趋尖锐。

贾谊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不像世俗之士一样,一味地粉饰太平;而是敢于正视现实,揭露时弊。他从太平盛世的背后看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在他向文帝上的《论积贮疏》中做了大胆的揭露,并提出了他的改革政治的主张。贾谊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

他的政论却能处处针砭时代症结之所在,明确提出改进的措施,对后世的政治和散文的发展,都起过较大的影响。

文章点评

所谓“积贮”,就是屯积五谷,以防备水旱兵灾。本文首先引用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和“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论断,从理论上阐明粮食储蓄对于巩固封建政权的重大政治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接着指出西汉建国近40年,由于“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众”,指出“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国家时有粮食匮乏导致颠覆的危险。

紧接着提出积贮以备灾荒的主张,指出不积贮粮食的危害:一旦发生旱灾,国家无以赈灾;万一边境有急,国家无以筹粮;这样“兵旱相乘,天下大屈”,万一有人聚众作乱,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样就从反面论证了为了内安社会,外御强敌,储备充足的物资是必要的。

最后从正面归结到“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指出“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大利。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

贾谊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最新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

《贾谊传》二次练翻译

课外文言文阅读: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宠幸)爱。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治国平天下)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 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吴廷尉就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全能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喜欢/高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 大夫。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扰乱政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而于是汉文帝后来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贾谊的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缅怀屈原,因为他的遭遇而感伤,于是拿他来自比。 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角落)。鵩似鸮xiāo,不祥鸟也。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鵩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鵩鸟的外形跟猫头鹰一样,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 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 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 一年多之后,文帝思念贾谊,就把贾谊召回京城。 至,入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 到了之后,就进去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坐在宣室。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产生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的原因。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

中国的特色英文翻译

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中国的特色~~来源:李思佳的日志 1.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2.刺绣:embroidery 3.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剪纸:Paper Cutting 6.书法:Calligraphy 7.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8.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战国:Warring States 12.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铁饭碗:Iron Bowl 14.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集体舞:Group Dance 16.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Soup) 25.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火锅:Hot Pot 27.四人帮:Gang of Four 28.《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32.《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 g Festival 34.针灸:Acupuncture 35.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 ry 3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 haracteristics 37.偏旁:radical 38.孟子:Mencius

贾谊等人的简介及事例

贾谊 贾谊(前前),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初年著名地政论家、文学家.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年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地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地. 生平事迹: 少年有为 贾谊少时就刻苦学习,曾跟张苍学习,少年时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著作,十八岁,就因能诵诗经、尚书和撰写文章而闻名,河南郡守了解到贾谊是人才,器重,召到自己门下,学习.b5E2R. 破格提拔 汉文帝时,吴公被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延蔚,他向汉帝推荐贾谊,贾谊步入政治舞台,任博士,时岁,因一次文帝提问题,众博士均答不上,贾谊则对答如流,文帝因此以后提拔他为太中大夫p1Ean. 权贵毁谤,被贬长沙 因贾谊很有见识,文帝想提拔他为公卿,但手打周勃等人地阻碍,没有当成,但他还有一个阻碍,叫邓通,文帝曾因一个梦而提拔邓通,邓通地位与贾谊相似,但无才无识,贾谊很瞧不起他,经常在文帝前讽刺他,邓通也在皇帝前说坏话,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地诽谤,使贾谊最终被贬出朝廷,为表达自己地情感写了《吊赤壁赋》,贬到长沙国 居安思危,切中时弊 贾谊曾多次向文帝上书其中最重要地是治安策,他指出诸侯王对西汉王朝地危害,并指出使诸侯王造反地原因是他们地实力太强,贾谊因此得出结论:疏者必乱,亲者必反.因此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地做法,进行割地定制,这就像后世地削藩、推恩令 贾谊对匈奴也有自己地看法,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统治者经常侵扰地祸患,他表示愿意出征北伐,“亲俘匈奴单于而制其命,抓住中行说(投降匈奴地汉奸)而笞其背”.贾谊认为,应该扩大汉朝地政治影响,以争取匈奴地人民大众;并且用声色口腹地物质享受为手段,来分化匈奴贵族.这些论述虽是豪言壮语,但毕竟不那么切合事实,因此鲁迅认为贾谊论匈奴“乃颇疏阔”. 他地许多观点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实行,如禁止私人铸钱,中央统一铸钱,对匈奴进行战争等. 汉文帝十一年(前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尽管如此,他还是 以国事为重,为文帝出谋献计.因为梁怀王刘揖没有儿子,按例他地封国就要撤销.贾谊感到,如果这样做,将对整个局势不利;不如加强文帝地两个亲子淮阳王刘武和代王刘参地地位.为此,贾谊建议,为梁王刘揖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来;扩大梁国和淮阳国地封地,使前者地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如果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王国足以控制吴楚,陛下就可以安然消除山(指华山)东地区地忧患了.文帝听了贾谊地建议,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没有加以变动,就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地作用来看,根据贾谊地这个建议所作地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地.国地封地,使前者地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如果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王国足以控制吴楚,陛下就可以安然消除山(指华山)东地区地忧患了.文帝听了贾谊地建议,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没有加以变动,就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中梁王坚决抵御地作用来看,根据贾谊地这

(完整word版)部编版2019年初中语文全部必背古诗文(古文翻译)精心整理可直接打印版

部编版2019最新初中必背古诗文 七上课内古诗: 1. 观沧海三国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上课外古诗词 5.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0.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潼关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七下课内古诗 13.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4.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6.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7. 晚春唐韩愈

高二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Word版)

高二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过秦论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贾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

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

宋词: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原文译 文赏析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宋代: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译文】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 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赏析】

东坡的回文词,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故为妙构。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回时闺怨”中的“夏闺怨”。上片写闺人昼寝的情景,下片写醒后的怨思。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柳庭”二句,关键在一“静”字。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三、四句,细写昼眠的人。风吹香汗,薄衫生凉;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过片二句,是睡醒后的活动。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上句的“冰”是名词,下句的“冰”作动词用。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写以冰水拌藕,犹此词“手红”二句意。“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收两句为全词之旨。“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读曲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

过秦论

《过秦论》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课时】4 第一课时 解题“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论”是一种议论文体,“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2、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一、介绍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贾谊,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前20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2.后人对贾谊(史称贾生)的评价: ①苏轼论贾谊: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节自《贾谊论》有删节)②毛泽东论贾谊:毛泽东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又写了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③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xi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黔(qián)首氓(méng) 隳(huī)鞭笞(chī)轸(zhěn)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孝公既没(mò)召(shào)滑系(xì)颈践华(huà)为城 劲(jìng)弩不及中(zhōng)人墨翟(dí)蹑足行(háng)伍朝(cháo)同列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liàng)力万乘(shèng)之势一夫作难(nàn) 三、朗读指导:指名让学生朗读,然后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简答题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四、商山早行/温庭筠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主旨】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 简答题: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5、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原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主旨】 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习题】 简答题: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答: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翻译: 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贾谊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贾谊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贾谊传》阅读试题答案及 翻译(译文) 贾谊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 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 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 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 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 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 太中大夫。……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 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 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 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 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

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封复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高兴 B.冯敬之属尽害之嫉妒 C.乃短贾生曰说坏话 D.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闲暇 2.下列四组句子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吾其远也 B.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堕马而死 C.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乃征为廷尉 D.贾生尽为之对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都能从侧面表现贾谊“才能非凡”的一项是()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公文文体翻译的特点

一、公文的文体特点及翻译 (一)公文的文体特点 公文主要包括政府发布的各种公告、宣言、声明、规章法令、通告、启示和各类法律文件。其文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措词准确。发布公文的目的一般在于解释或阐明公文发布者的立场、观点或政策、措施,因此公文在措词上必须准确明晰,切忌模棱两可或含糊晦涩。 2)用词正式,且多古体词。公文作为政府或职能部门所发布的文章,需具有其权威性、规范性。因此在用词上一般较为正式,并且不排除使用一些较为古雅的词(如hereinafter, hereof, herewith等等)。 3)普通词多有特定意义。许多普通的词在公文体中常常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如allowance一词通常指"允许"、"津贴",而在经贸合同中则多指"折扣"。 4)长句、复杂句较多。公文体为使其逻辑严谨,表意准确,在句法上常常叠床架屋,以至使得句式有时显得臃肿迟滞,同时句子的长度也大为增加。 (二)公文的翻译 翻译公文首先要注意公文特有的形式,包括格式、体例等。对已模式化、程式化的格式译者决不应随便更改。其次,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特别是要正确把握原文词义,认清一些common words在公文中特有的含义。再次,在措词上必须使译文的语体与原文相适应。一般说来,英语公文翻译通常应使用正式书面语体,并酌情使用某些文言连词或虚词。最后,公文翻译中要注意长句的处理。要在理清句意和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恰当使用切分法或语序调整法,以使译文通畅、自然、地道。 二、商贸函电的文体特点及翻译 (一)商贸函电的文体特点 商贸函电指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各类信函、电报、电传等。其文体特征主要有: 1)措词简洁明了。为使表达明晰,商贸函电在措词上力求简明扼要,不太讲究修饰。 2)用语正式庄重。正式庄重的语言常常显得诚恳、自然、有礼貌,因此常用于商贸函电中。

贾曾河南洛阳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贾曾河南洛阳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贾曾,河南洛阳人也。父言忠,乾封中为侍御史。时朝廷有事辽东,言忠奉使往支军粮。及还,高宗问以军事,言忠画其山川地势,及陈辽东可平之状,高宗大悦。又问诸将优劣,言忠曰:“李绩先朝旧臣,圣鉴所悉。庞同善虽非斗将,而持军严整,薛仁贵勇冠三军,名可振敌。高侃俭素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沉毅持重,有统御之才,然颇有忌前之癖。诸将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莫过于李绩者。”高宗深然之。累转吏部员外郎。坐事左迁邵州司马,卒。 曾少知名。景云中,为吏部员外郎。玄宗在东宫,盛择宫僚,拜曾为太子舍人。时太子频遣使访召女乐,命宫臣就率更署阅乐,多奏女妓。曾启谏曰: 臣闻作乐崇德,以感人神,《韶》、《夏》有容,《咸》、《英》有节,妇人媟黩(xiè dǔ),无豫其间。昔鲁用孔子,几至于霸,齐人惧之,馈以女乐,鲁君既受,孔子所以行。戎有由余,兵强国富,秦人反间,遗之女妓,戎王耽悦,由余乃奔。良以妇人为乐,蛊惑丧志,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 伏惟殿下神武命代,文思登庸,宇内颙颙,瞻仰德化。而渴贤之美,未被于民心;好妓之声,或闻于人听。伏愿下教令,发德音,屏倡优,敦《雅》、《颂》,率更女乐,并令禁断,诸使采召,一切皆停。则朝野内外,皆知殿下放郑远佞,辉光日新,凡在含生,孰不欣戴。 太子手令答曰:“比尝闻公正直信亦不虚寡人近日颇寻典籍至于

政化偏所留心女乐之徒亦拟禁断公之所言雅符本意”俄特授曾中书舍人。曾以父名忠,固辞。乃拜谏议大夫、知制诰。 开元初,复拜中书舍人,曾又固辞,议者以为中书是曹司名,又与曾父音同字别,于礼无嫌,曾乃就职。与苏晋同掌制诰,皆以词学见知,时人称为苏贾。曾后坐事,贬洋州刺史。开元六年,玄宗念旧,特恩甄叙,继历庆、郑等州刺吏,入拜光禄少卿,迁礼部侍郎。十五年卒。 ——《旧唐书?文苑中?贾曾传》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尝闻/公正直信/亦不虚/寡人近日颇寻典籍/至于政化偏所/留心女乐之徒/亦拟禁断公之/所言雅符本意/ B.比尝闻公正直/信亦不虚寡人/近日颇寻典籍/至于政化偏所/留心女乐之徒/亦拟禁断公之/所言雅符本意/ C.比尝闻/公正直信/亦不虚寡人/近日颇寻典籍/至于政化/偏所留心女乐之徒/亦拟禁断/公之所言/雅符本意/ D.比尝闻公正直/信亦不虚/寡人近日颇寻典籍/至于政化/偏所留心/女乐之徒/亦拟禁断/公之所言/雅符本意/ 5.下列对原文加点字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7个小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荤.菜(hūn)筛.子(shāi)侍.候(shì)唠.唠叨叨(láo) B.附和.(fùhè)惋.惜(wǎn)门槛.(kǎn)不屑.一顾(xiāo) C,呕.吐(ǒu)顷.刻(qǐn)掂.量(diān)两肋.插刀(lèi) D.跺.脚(duò)盘桓.(hén)腮.帮(sāi)千钧.之力(j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憋闷笔砚拧紧无原无故 B.目睹俯身马鞍无精打彩 C.洋溢驾驭熏淘妙手回春 D.隐匿烙印伤疤战战兢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因此一旦有人脸不红心不跳的在大众场合自我褒扬时,得到的大抵是别人的不屑一顾 ....。 B.古人讲刎颈之交,绿林讲两肋插刀 ....,都算不得朋友间的真谛,只能是特殊朋友的特殊景致。 C.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曾经被当作异想天开 ....的无土栽培技术已经付诸实践了。 D.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 ....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云南省考试院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媒体、会议等形式,加强对考生诚信考试的教育和宣传,切实防范和制止各种形式的违规情况不再发生。 B.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C.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D.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面越来越广,各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大的进步。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1)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2)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回答,不后悔。 (3)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4)可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 (5)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6)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往上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内容简介:《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下面小编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 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dì)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

苏轼文言文《小儿不畏虎》原文译文

苏轼文言文《小儿不畏虎》原文译文 《小儿不畏虎》 宋代:苏轼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注释】 浣衣:洗衣服。 自若:神情不紧张。 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意虎之食人意:估计。 虎熟视久之熟:仔细。 至以首抵触首:头。 虎亦寻卒去卒:最终。寻:副词,随即,不久。去:离开仓皇:匆忙而慌张。 惧:害怕。 被:施加,给......加上。 意:估计,推断。

置:安放。 驰:向往。这里指:老虎从山上(往沙滩)跑下来。 避:躲避 痴:此指无知识。 昼日:白天 【道理】 1、人对人倒常常是这样的。最终还是要凭实力决定一切的。 2、有时候知道的东西多了,成熟了,反而唯唯诺诺,害怕很多事情,没有勇气了,其实是赞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的. 3、小儿因“痴”不畏虎,“虎亦寻卒去”。这样的稀奇事引起作者思考。他获得的结论是:“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从这一启示说开去,对所有的艰难困苦,挫折磨练,不也应该如此认识吗?望而生畏,自伤锐气;无所畏惧,成功有望。 扩展阅读:苏轼文章就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