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翻译及赏析
精选最新长沙过贾谊宅

唐代: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注释
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谪宦:贬官。
栖迟:淹留。
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
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翻译及赏析长沙过贾谊宅唐代: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89唐诗三百首,怀古,迁谪,生活译文及注释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注释贾谊:西汉文帝时展开阅读全文∨鉴赏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
“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展开阅读全文∨创作背景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有用(40)没用(9)参考资料:1、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92、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3-414刘长卿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641篇诗文810猜您喜欢烈女操唐代:孟郊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古井水一作:井中水)55唐诗三百首,赞颂,妇女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代:岑参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翻译及赏析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翻译及赏析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文解释】被贬职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但留给楚客的悲伤却是长久的。
独自在秋草中寻找人迹,寒林中只看见夕阳西斜。
汉文帝虽然是位有道明君还刻薄寡恩,湘水无情,凭吊又有谁能知道?寂寥的江山中树叶纷纷落下,可怜你不知为了什么事到这遥远的地方来?【译文】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词语解释】栖迟:居留。
楚客:指贾谊。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这两句是说,诗人踏着秋草,独自一人去寻“人去后”的贾谊宅,秋天的树林里,仅见夕阳斜照,空旷寂寥。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寒林日斜”是当年贾谊的处境,也是今天刘长卿的处境。
“空见”二字,把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十分逼真,发人同情。
【赏析】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来到长沙的时候。
诗人被贬途中,寻访贾宅,想到贾谊的遭遇联想自己的身世,抒发了感慨与郁闷。
这首诗吊古伤今,写景抒情,含蓄蕴藉,曲折警人。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的赏析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的赏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的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的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谪宦:贬官。
栖迟:淹留。
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
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指贾谊被贬谪之地,也喻指作者自己被贬谪之地。
参考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作品赏析】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x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x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x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
“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原文与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原文与赏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此诗题云“过”,是诗人被贬,途经长沙凭吊贾谊宅而作。
诗人贬谪经过长沙来凭吊贾谊宅,既是对贾谊的怀念、同怜和敬重,更是发思古之幽情,宣泄心头忧郁和怨愤之情。
吊古之作,往往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感情。
从此诗的字面上看,诗人是在为贾谊鸣不平、表同情,但处处有着诗人自己的影子。
首联点宅。
贾谊“三年谪宦”长沙,结果在楚地只落得个“万古”悲愁。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点出了“贾谊宅”,“栖迟”是说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而飞不起来,意思说从此以后一蹶不振了。
出句暗喻自己久谪异地他乡如同贾谊,都是“楚客”,对句的一个“悲”字,明里是在为贾生感伤,暗中却又是自己伤怀。
颔联点景。
诗人俯视,惟有遍地秋草在冷风中瑟瑟作响,独自寻找却不见这宅子的主人。
诗人又抬头望着寒林,见到的则是西斜的太阳,仍不见故人。
“人去后”,轻轻缩却数百年;“日斜时”,茫茫据此顷刻间。
写得真妙!这联中的“秋草”、“人去”、“寒林”、“日斜”都是哀景,渲染了贾谊故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以此哀景抒发诗人对贾谊的崇敬和怀念之意,也抒发了诗人遭贬后的悲凉与怨尤之情。
颈联评汉文、吊湘水,尤为沉痛,使人一读三叹。
这联的意思说:有道之君汉文帝尚且贬谪贤臣,无道之人(暗指唐代宗)自然更不必说了,言外之意,自己的被贬也就不奇怪的了。
湘水无情,时光流逝,屈子死后上百年,岂能知道有贾谊来到湘水之滨凭吊自己(贾谊写过《吊屈原赋》)?贾谊死后近千年,岂能知道我刘长卿来故宅凭吊他呢?这联是叙事,在叙事中慨叹自己的不幸遭遇。
这联中的“汉文有道恩犹薄”写得极妙:诗人一方面称颂汉文帝“有道”,又批评他“恩犹薄”,因为谗谄蔽明而使贾谊含冤遭贬,弦外之音是说唐代宗无道,自己成为贬谪之人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意思-赏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意思|赏析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作者:佚名这是一篇堪称唐精品的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
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
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
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
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
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
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
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赏析:迁谪悲情与古韵深思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赏析:迁谪悲情与古韵深思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是一首充满深刻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怀古诗,通过凭吊汉代文学家贾谊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贾谊被贬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但留给楚国之客的悲伤却是长久的。
待众人散去后,独自在秋草中寻找人迹,寒林中只看见夕阳西斜。
汉文帝虽然是位有道明君却也对贾生刻薄寡恩,湘水无情,凭吊又有谁能知道?寂寥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为了什么事被贬到这遥远的地方来!2、注释贾谊(jiǎyì):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谪宦:贬官。
栖迟:淹留。
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
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三、创作背景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二年(777)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从诗中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此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4、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怀古七律。
它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显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刘长卿(714?—790?),字文房,排行八,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州(今属安徽),洛阳(今属河南)人。
至德间进士及第,授长洲(今江苏吴江)尉,摄海盐(今属浙江)令。
乾元元年(758),贬南巴(今广东电白东)尉。
广德间,官殿中侍御史。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
为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犯赃,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
后迁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晚年流寓江淮间,约贞元六年(790)前后卒。
刘长卿为中唐前期著名诗人,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
他作诗自许为“五言长城”,诗歌内容比较广泛,风格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
卢文弨谓其“含情悱恻,吐辞委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刘随州文集题辞》)。
丁仪曰:“长卿诗务质实,尚情性,尤善使事,格高气劲,自然沉着。
古诗句法,犹袭齐、梁,而无秾纤之敝。
近体五七言,无杜老(杜甫)之峻峭,过白傅(白居易)之高雅。
其绝句则于江宁(王昌龄)、太白(李白)之外,独树一帜者也。
”(《诗学渊源》卷八)现存诗五百余首,有《刘随州文集》行世。
【原文】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 [1] ,万古惟留楚客悲 [2] 。
秋草独寻人去后 [3] ,寒林空见日斜时 [4] 。
汉文有道恩犹薄 [5] ,湘水无情吊岂知 [6] ?寂寂江山摇落处 [7] ,怜君何事到天涯 [8] !【注释】[1]三年: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谪宦:即贬官。
此:指贾谊宅。
栖迟:居住。
[2]楚客:指贾谊。
长沙:古属楚地。
[3]人去后:贾谊在长沙,有鸟(俗名猫头鹰)飞入谊舍,止于坐隅,作鸟赋》,中有“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语,此用其字面。
[4]日斜时:用《鸟赋》“庚子日斜兮集予舍”字面。
[5]汉文:西汉文帝。
文帝为有道之君,他和景帝统治时期,史称“文景之治”,为汉代盛世。
但文帝并未重用贾谊,故云“恩犹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
见日斜时”翻译及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文解释】
被贬职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但留给楚客的悲伤却是长久的。
独自在秋草中寻找人迹,寒林中只看见夕阳西斜。
汉文帝虽然是位有道明君还刻薄寡恩,湘水无情,凭吊又有谁能知道?寂寥的江山中树叶纷纷落下,可怜你不知为了什么事到这遥远的地方来?
【译文】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词语解释】
栖迟:居留。
楚客:指贾谊。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这两句是说,诗人踏着秋草,独自一人去寻“人去后”的贾谊宅,秋天的树林里,仅见夕阳斜照,空旷寂寥。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寒林日斜”是当年贾谊的处境,也是今天刘长卿的处境。
“空见”二字,把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十分逼真,发人同情。
【赏析】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来到长沙的时候。
诗人被贬途中,寻访贾宅,想到贾谊的遭遇联想自己的身世,抒发了感慨与郁闷。
这首诗吊古伤今,写景抒情,含蓄蕴藉,曲折警人。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
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
“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份。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
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
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
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
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
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
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
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
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
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
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
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
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
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