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贮疏读后感
《论积贮疏》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启示李静

《论积贮疏》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启示李静发布时间:2021-09-14T06:05:30.73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8期作者:李静[导读] 《论积贮疏》是西汉政论家贾谊的代表作之一,在当时及后世社会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希望通过认真研究学习这篇文章,为现代公文写作汲取一定的营养和价值,并了解在现代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李静摘要:《论积贮疏》是西汉政论家贾谊的代表作之一,在当时及后世社会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希望通过认真研究学习这篇文章,为现代公文写作汲取一定的营养和价值,并了解在现代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论积贮疏》;公文写作贾谊,西汉政论家,曾任文帝时期的“博士”(掌通古今的官员,秩比六百石)、“太中大夫”(掌议论的官员,秩比千石)等职务,常年从事朝廷上书言事事务,即当代的政策研究工作。
贾谊一生有政论文、赋等文学创作,政论文中以《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等作品最为出名。
疏是是古代朝臣向皇帝逐条陈述自己政治观点和意见的一种公文文体,“论积贮疏”即为给皇帝论述有关积贮的重大意义的奏议。
这篇文章表达的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在历史上也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
”作为一篇优质政论文的代表,《论积贮疏》中的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在现代公文写作中借鉴。
一、主题:契合时代,符合实践《论积贮疏》创作于前178年,处于汉文帝时期。
由于西汉初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时期经济虽然得到了恢复,但是统治阶级奢侈之风大肆增长,商人和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很多农民流离失所,被迫进入城市生活,成为手工业者或者无业贫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而且外部受到匈奴的威胁,客观上影响了西汉政权的稳定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贾谊向文帝呈上《论积贮疏》,劝勉朝廷重视农业生产。
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的政论文,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了农业生产不利的社会现实。
论积贮疏读后感

论积贮疏读后感《积贮疏读》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好书。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研究,向读者介绍了积存疏读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对于如何进行积存疏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积存疏读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提到,积存疏读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同时保持一颗疏离的心态。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见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保持疏离的心态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积存疏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在书中,作者提到,积存疏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这是因为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同时,保持疏离的心态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不被情绪所左右,更加理性地处理问题,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最后,积存疏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在书中,作者提到,积存疏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这是因为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同时,保持疏离的心态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不被情绪所左右,更加理性地处理问题,从而更好地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积存疏读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同时保持疏离的心态,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因此,我非常推荐大家阅读《积存疏读》,并将其中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相信通过积存疏读,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过上更加充实、幸福的生活。
《论贵粟疏》读后感

《论贵粟疏》读后感晁错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汉文帝和景帝的“智囊”,文帝任命为太子家令;景帝任命为御史大夫。
晁错是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的人,早年学的是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学”,后来学习《尚书》,思想理念和知识结构可谓学贯儒法。
他以政治家的洞察力和匡正时弊的热情,多次上书发表政治见解,许多主张被文、景两帝采用,为形成“文景之治”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他的一些主张特别是削藩严重触犯了诸侯王的利益。
汉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诸侯王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
景帝慑于七国势力,想息事宁人,以“吾不爱一人而谢天下”为由,把晁错作为替罪羊,腰斩于长安东市。
然而,诸侯王并不满足,继续叛乱,景帝最后还是靠武力镇压下去。
晁错虽然被错杀了,但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主张不可能被扼杀,对巩固和发展西汉王朝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特殊是《论贵粟疏》,强调重农贵粟,对振兴汉朝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鲁迅先生称之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
汉朝开国之初,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物资匮乏、生活艰难,国家经济百废待举,刘邦接受陆贾等建议,以“无为”治天下,推行重农、崇俭、轻徭薄赋三大经济政策。
至文帝时,汉朝经济得到一定恢复,但由于汉初采取不干预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使得商人的政治经济势力不断膨胀,商人兼并农民、商业分解农业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既威胁封建统治的根基,也迫切要求西汉统治集团从“无为而治”转向有所作为。
不少政治家为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贾谊的《论积贮疏》,主张重农抑商,他说:“今背本逐末,食者之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建议“今殴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
”文帝采用了贾谊的建议,“感其言,使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晁错则上《论贵粟疏》,劝告文帝“重农贵粟”。
两人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但晁错的建议更具操作性,提出了“贵粟”、“受爵”、“免罪”等具体办法,还含有“惠商”因素,这比简单地“抑字,紧扣重农商”更符合经济规律。
孟子注疏第8章读后感

孟子注疏第8章读后感
孟子的第八章读完很有酣畅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运用排比,气势恢宏,说理性强。
孟子文章主要还是以信政思想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识很强,他喜欢以五百年应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欢为先时代的圣人先贤辩护,为舜辩护的篇章最多。
中国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
华夏子孙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两千年,鲜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也是有来源的,主要来自上古和孔子之说。
“仁者无敌”“民心所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这些日常俗语皆出自孟子,感觉孟子比孔子更洒脱,更性情一点,他不仅喜爱辩论,还擅长辩论。
“性善论”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样,奔波游说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偿所愿,晚年著书。
他的学说认为人心本善,是环境的影响使人逐渐丧失本性,所以十分强调心性的涵养。
论积贮疏(贾谊) 阅读答案附翻译

论积贮疏(贾谊) 阅读答案附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积贮疏(贾谊) 阅读答案附翻译论积贮疏贾谊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论积贮疏读后感

论积贮疏读后感古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当今中华民族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古文有其时代的烙印性。
脱离于古文的时代性,则谈不到古文的教育作用。
贾谊的《论积贮疏》是篇优秀的古文。
其基本观点是正确的、积极的。
文章开篇就利用了管子的观点“仓禀实而知礼节”,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以反问句的论点说明了“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治理好”的道理。
而民富国强不但是封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社会目标,也正是我们现在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有了剩余价值,才有了阶级,有了国家。
也就是说人们有了积蓄以后才能讲政治、文化;求索知识、艺术;讲究礼仪。
这一观点与管仲的“仓禀实而知礼节”是一致的。
只有人民富足,国家才能强盛,各项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如果老百姓“家无隔夜之粮”却侈谈遵纪守法,为国效力,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弱国无外交”。
中国近代史的辛酸充分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而落后的原因在于贫穷。
所以贾谊认为“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是千真万确的。
只有人民富足了,才能发展各项事业。
可见,贾谊的《论积贮疏》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今天致力于现代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论积贮疏》中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其局限性。
文中写道:“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残也。
”他认为“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这个观点有其两面性。
如果把“食者甚众”看作是机关事业人员繁冗,吃皇粮者众,追求优厚的公款消费的福利待遇是“淫信之风日日长”,这不管是两千多年之前还是现在无疑都是正确的。
我国自古及今以来庞大的政府机关,臃肿的人员,不但多吃了“皇粮”,造成财税的严重不足,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互相扯皮推诿,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滋长了不正之风。
所以贾谊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对“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提出鞭策,这是很有见地的。
贾谊《论积贮疏》原文译文赏析

贾谊《论积贮疏》原文|译文|赏析《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
《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
文题为后人所加。
是贾谊23岁时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论积贮疏》原文两汉:贾谊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
”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
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
”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
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
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
高中语文苏武传的知识点

高中语文苏武传的知识点高中语文苏武传的知识重点语句整理1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使动用法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名词活用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2.惠等哭,舆归营①<名>车子。
《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名>轿子。
《晋书?王导传》:“乘肩舆,具威仪。
”③<动>抬。
《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3.而收系张胜。
①<动>悬;挂。
《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②<动>梆缚;拴。
《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下命吏。
”③<动>拘囚;关押。
《谭嗣同》:“君既系狱……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④<动>继;连接。
班固《东都赋》:“系唐统,接汉绪。
”⑤<名>带子。
《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⑥<名>世系;系统。
杜甫《赠比部箫郎中十兄》:“汉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孙。
”⑦<动>联系;关联。
柳宗元《封建论》:“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⑧<动>是。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
”⑨<动>附着;随着。
《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4.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①<动>讨论;议论。
《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动>评定赏罚;判定。
《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动>说。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积贮疏读后感
论积贮疏读后感
古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当今中华民族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古文有其时代的烙印性。
脱离于古文的时代性,则谈不到古文的教育作用。
贾谊的《论积贮疏》是篇优秀的古文。
其基本观点是正确的、积极的。
文章开篇就利用了管子的观点“仓禀实而知礼节”,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以反问句的论点说明了“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治理好”的道理。
而民富国强不但是封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社会目标,也正是我们现在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有了剩余价值,才有了阶级,有了国家。
也就是说人们有了积蓄以后才能讲政治、文化;求索知识、艺术;讲究礼仪。
这一观点与管仲的“仓禀实而知礼节”是一致的。
只有人民富足,国家才能强盛,各项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如果老百姓“家无隔夜之粮”却侈谈遵纪守法,为国效力,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弱国无外交”。
中国近代史的辛酸充分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而落后的原因在于贫穷。
所以贾谊认为“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是千真万确的。
只有人民富足了,才能发展各项事业。
可见,贾谊的《论积贮疏》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今天致力于现代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论积贮疏》中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其局限性。
文中写道:“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残也。
”他认为“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这个观点有其两面性。
如果把“食者甚众”看作是机关事业人员繁冗,吃皇粮者众,追求优厚的公款消费的福利待遇是“淫信之风日日长”,这不管是两千多年之前还是现在无疑都是正确的。
我国自古及今以来庞大的政府机关,臃肿的人员,不但多吃了“皇粮”,造成财税的严重不足,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互相扯皮推诿,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滋长了不正之风。
所以贾谊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对“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提出鞭策,这是很有见地
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贾谊的“今背本而趋末”的“本”看作是“务农”,“末”是作是“工商”。
那么贾谊这个观点就有其消极的一面。
因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必然会有工商之分的,这是人类的进步。
有了工商,社会才更加发展。
如果一味的务农,那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会迟滞社会的进步。
贾谊所处的时代生产力有限,农产品有限,因而要“强本抑末”,正如要“剪枝打杈”一样,需要对工商业进行限制。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正是由于儒家的这种“重本(农)轻末(工商)”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贾谊看不到或是不愿看到当时对社会起阻碍作用的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
正是庞大的封建统治机器耗尽了国家资财,而非所谓的“末”,即“商”。
贾谊在分析了贫穷的危害及造成贫穷的原因后,开出了一个治疗这种疾病的药方“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则积足人乐其所矣。
”要驱赶老百姓务农,认为工商业者是“末技游食之民”。
要让他们靠自己生产养活自己。
然而,把百姓都赶到田园里去生产就一定多产粮食吗?新中国建立后,曾出现全国务农的现象,文化革命末期,将全国几千万中学生驱赶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取得了什么成果呢?凡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当时的情况:物资奇缺、粮、肉、蛋、菜、柴什么都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放开了,农民开始务工经商了,务农的人减少了,反而现在什么东西都不缺。
为什么务农的人少了,农产品却富足了呢?这正是生产力发展规律起的作用。
工商业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有了工商业后有了明显的竞争,有了竞争就有了科技的进步,相应的思想、艺术也得到了发展。
工商业发展,又带动农业向更深层发展。
以上观点是以现在的眼光来分析前人的。
我们的认识也受时代发展的限制。
尽管我们看到贾谊《论积贮疏》有其若干历史局限性,但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烩灸人口的范文,其观点鲜明,言论谨严,条理清晰,扣人心弦。
贾谊不失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但囿于他所处的时代,处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贾谊不可能认识到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问题。
这篇文章的缺失,并不是贾谊本人的缺失,而是他那个时代的缺失,是他那个时代生产发展水平所造成的。
我们今天学古文,既要学习古人的才智、思想、艺术手法,学习优秀文
化传统,从中吸取精华,同时又要注意古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造成的文章某些观点的谬误,不能食古不化。
只有透析古文的时代背景及古文观点的时代局限性,从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才能学好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