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作者:张师伟何思啸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2期[摘要]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实质政治内容是“屈民而伸君”与“屈君而伸天”。
在政治思想史上,天人感应的地位应该是一个糅合前人思想,为后人提供体系性政治思想框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他标志着封建王朝思想上的成熟,后世封建王朝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沿用这一思想体系,证明了其在封建王朝中的统治地位。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主干思想政治哲学一、董仲舒和他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一生经历的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在这种思想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大背景下。
董仲舒开始走上了学问之路。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
东南两面。
邻近齐鲁。
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方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西汉文帝、景帝时,王朝还处于休养生息之中。
儒士虽然受到表面上的礼待。
但是不受重用。
故有“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等等说法。
董仲舒此时也韬光养晦,政治上一无建树,但他并没有消极适世,他一方面广招生徒,私相传授。
为汉朝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合格人才,并且潜心研究百家学说。
特别是深研汉初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
他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兼容诸子百家的新儒学体系,以适应西汉社会大一统之局。
以求积极有为之效。
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窦太后亡故之后。
儒学才真正迎来了复苏的春天。
董仲舒也才应时而出,适时地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
略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

略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作者:杨立灵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9期摘要本文探讨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1 “天人合一”的内涵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
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
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
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
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
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
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
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
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2 天人思想的政治实质和内容在现实政治中,董仲舒主张君权至上,拥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为巩固这一体制,保证汉家天下的长期延续,他为君权至上的合法性、合理性、神圣性作了精心论证。
董仲舒“天人感应”

4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1)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统治说成是“天道”、“天意”的体现,认为皇帝是按照天的旨意来推行其封建的政治的,即“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这样就给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以宗教神学的理论根据。
(2)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宇宙万物都是“天”有意创造,其变化体现天的意志;并且着重通过对阴阳五行学说的歪曲以及对自然界现象随意比衬、解释来论证天有意志,把阴阳五行和自然季节的变化都说成是天的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把本来是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歪曲为神秘主义目的论。
(3)他通过肯定有意志的“天”,进一步论证了“天人感应”的理论,并提出了“人副天数”的命题。
他把人说成是天的副本,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本质,天人是合一的,可以交感。
天创造人是要天来实现天的意志,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违反天意,天就震怒。
统治者若违反天意,天就会以灾异现象加以警告,如不觉悟,则后果更严重。
天通过“符瑞”和“遣吉”来警告统治者。
(4)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道和天一样,都是永恒不可改变的,虽有,但“道”是没有根本变化的,即“天不变,道亦不变”。
此外,为了把封建的统治秩序,说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还用“阳尊阴卑”的理论,把封建的伦常关系,绝对固定化起来。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天然感应,指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子思)。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
只有汉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
因此,阐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哲学的感应,在对象和内容上尽管偶尔涉及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但主要还是指天与人之间的感通与应和。
天人感应的观念起源很早,其痕迹散见于先秦的远古典籍中。
为方便介绍,本文暂把其分为春秋以前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尚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现概括如下:1.《诗经》中有多处体现了人与“天”( 帝)之间的矛盾,如“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天( 帝) 似乎已被当做一种类似于人的、有性情的对象存在。
正是基于这一点,一方面,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对天的行为作出感情的判断。
另一方面,《诗经》中也有“克配上帝”、“顺帝之则”的原始感应意识。
在远古先民的观念中,天无疑是作为一个人格神而存在,并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事务。
因此,天是人们既崇拜又畏惧的对象。
尽管“天命靡常”,人无法正确的认知或确凿地把握天的意志,但还是应该尽心尽力地去“昭事上帝”,“克配上帝”。
因为有一个准人格化的天在监管你,所以,无论个人的行为,还是国家的政治都必须与上天相称合、相呼应,努力做到与上天相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顺帝之则”。
否则,上天就会通过异常的天文现象予以谴告、警戒。
远古先民认为,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发生与君主统治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
王行善政,人民安居乐业则不会出现日食月食现象。
如果君王无道,百姓民不聊生,那么上天一定会通过日食月食来警告君王,敦促他弃恶从善。
所以,人君国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违反天的意志的行为要及时加以改正。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6c5133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2.png)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代思想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天人学说的逻辑演进历程中,董仲舒在广泛吸收前人天人合一思想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新模式——“天人感应”说,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
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审视董仲舒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其天人观之基本内涵的天人感应论,是一个最有歧义的问题。
本文拟对此作一述评。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殷商时期“上帝说”和“天命说”非常盛行。
《诗经·商颂》曰:“帝立子生商。
”《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天命”、“有商服天命。
”到了西周这种宗教神学思想发展成了“以德配天”的理论。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尚书·召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这时的天人思想应该说是理性主义在宗教神学体系中的萌芽,人们观念中的上天是神灵之天和道德之天的统一。
春秋时期的天人思想里增加了孔子所说的命运之天的意思。
《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述尔》中有:“天生德于予”。
天命中有人们无法预知、不能把握的部分,对于此人们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有修养的君子能够体认天命,人只有“知天”、“则天”才能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简介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董仲舒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摘要:“天”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哲学重视“天”的传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
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祥瑞灾异说和受命改制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一)天为大神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
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
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
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
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
“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
“人之身,首窾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着相同的模式;“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摘要:“天”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哲学重视“天”的传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
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祥瑞灾异说和受命改制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
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
(一)天为大神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
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
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
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
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
“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
“人之身,首窾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着相同的模式;“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其次,不仅人的生理构造是“天”之模式的复制品,就连人的精神意志、道德属性也与天相同。
董仲舒认为,人“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
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因而将人的性格特点、道德品质与“天”相附和。
因此,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通过以上所述,董仲舒论证了“天人同类”,为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同类互感
董仲舒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用以解释自然现象的“同类相动”思维方法,并把它作为普遍的分析事物之间关系的方法。
董仲舒认为同类事物之间都能够发生感应,还认为事物之间的这种感应不是没有来由,而是有其内在根据的,“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也。
其动以声而无形,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
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矣。
物固有实使之,其使之无形。
”宇宙中凡属于同类的事物都能彼此共鸣或激励,并能够影响同类的其他事物,即“同类互感”。
二“天人感应”的表现形式
(一)天显祥瑞
首先,董仲舒认为帝王将兴,必有祥瑞之兆———“受命之符”。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
”伟大人物诞生之时都会伴有不同寻常的现象发生,即“受命之符”,这是君权天授的标志。
同时,董仲舒还认为如果君主治理有方,政治修明,便会感动上天,天就会降祥瑞以示嘉奖。
“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即如果人主政治清明,则阴阳和顺,便会风调雨顺,出现吉祥物象。
(二)天谴灾异
董仲舒还认为如果君主政治昏暗、荒淫无度,上天就会降下日食、月食、彗星、山崩、地震、蝗灾,以及瘟疫等灾异以示警告和惩罚。
一句“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已经把灾异产生的原因概括殆尽。
故此,每当有灾异出现,天子必须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以期获得上天的原谅与宽恕。
由此看出,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中,天显祥瑞和天谴灾异是天人感应的两个基本观点,其落脚点在于论证君权神予与君权神夺。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天人感应”说是董仲舒“天人”哲学的理论核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它为汉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提出了理论依据。
董仲舒的天命思想既是西周以来天命思想的传承,又有其超越之处。
西周统治者提倡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被改造为“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也就是“君为臣纲”,这确立了
君主的独尊地位,以便为汉代的大一统专制政治创造条件,“屈君以伸天”则使具有独裁特权的君主有所畏惧,确立德治为本的思想,戒除残暴的独裁统治。
而董仲舒出于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突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三对主要的社会伦理关系中君臣父的尊贵地位,认为前者压倒后者,后者应无条件服从前者,这样臣子妇的人格价值被贬低,“臣有恶,君名美”。
董仲舒更进一步把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异同道德的善恶相统一,把道德之善赋予人君,把所有恶行托给人臣,通过贬低人臣的人格价值来维护君主的威严,这一方面抑制了君弱臣强的情况发生,以维护大一统政治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三纲常”思想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日益发展为人性的枷锁,酿成许多愚忠愚孝及贞妇烈女的悲剧。
尽管董仲舒对祥瑞和灾异的认识并不科学,但这毕竟是当时最能为人所接受的解释,更何况它无论对于君主还是对于臣子民众都具有某种功利色彩的现实意义。
因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学说不仅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应该说,“天人感应”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积极的作用,但缺陷是囿于宗教神学体系内,其作用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0.
[3]马勇《旷世大儒——董仲舒》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4]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