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1)

内容概括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 《尚 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
“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 国”
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
其所谓的“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 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
范蠡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 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 越王说: “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 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赵正 雷春燕
什么是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 《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 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 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 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 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 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 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 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三、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 一)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意义 1.天人感应思想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统治秩序的作用
2.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 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 的积极作用。
“天人感应”思想的在汉代的表现和意义兰会贤

“天人感应”思想的在汉代的表现和意义兰会贤发布时间:2021-11-19T02:42:56.329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1月上作者:兰会贤[导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广泛地存在着,在统治阶级主要表现为求仙与封禅、灾异说和巫术。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兰会贤 655000摘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广泛地存在着,在统治阶级主要表现为求仙与封禅、灾异说和巫术。
这套理论成就了强大的君主专制的高度集权的汉朝。
同时,“天人感应”思想在汉朝的盛行,在当代中国人思想里残存,其意义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天人感应;封禅;灾异;巫术汉朝初年减轻赋税,施行黄老“无为之治”与民休息,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汉景帝平定吴楚等“七国之乱”后,各诸侯国割据势力大大被削减。
汉武帝采用贾谊、主父偃的意见,下诏“推恩令”进一步削弱了各封国的力量,中央的权力空前集中。
由此,汉朝正在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央专制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汉代的思想正是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形成的。
道、法、阴阳、儒家等思想正在逐步融合。
“从荀子到《吕氏春秋》,再到《淮南鸿烈》和《春秋繁露》,这种情况非常明显。
旁及《文子》、《鹖冠子》、陆贾、贾谊以及地下发现的《经法》等等,无不在各种不同的程度或不同角度上表现出这一综合趋向。
”[1]武帝时期的董仲舒算是各家思想合流的集大成者。
他首先提出“天”的定义:“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2]“天者,百神之大君也”[3]继而确定天、地、人、阴、阳、五行十大元素是和谐共处的,同时这些都归属于“天”的主宰。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
水,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也。
”[4]相生相克是五行的“天次秩序”。
《春秋繁露·五行对》和《五行相胜》篇对五行的内在关系作了清楚的说明。
提出五行系统后,董仲舒把它和君主的专制权力、社会的统治秩序联系起来。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儒家思想的发展以魏晋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儒家始于先秦终于两汉;后期儒家起于魏晋盛于宋明。
儒家“天人观”作为其基本学说,在儒家思想的漫长历史中不断地被承继并发展。
一、孔子的天人观:知天命孔子身处周室衰微、社会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他把所做事情的成败交付于命。
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冯友兰先生认为,命就是“命运”“天意”,就是朝着一定目标前进的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不可言说,也是人无法左右的。
孔子在受到匡人围困时,就曾感慨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回答王孙贾的问题时,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法生先生通过分析《论语》里的 19 个“天”字的作用和功能,认为“孔子的天是宇宙之主宰,是政权变更、文明盛衰、个人德性、富贵穷达以及自然变化的终极原因,其主宰作用涉及自然与人事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远弗届。
因此,孔子的天依然是宗周的主宰之天,是宇宙万化背后的决定力量,是一个决定着社会、自然与人生命运的至上神”①.孔子的天是牟宗三所说的人格神,位于自然和社会之上,在人力的极限处显示其力量。
对孔子而言,天命主要是情感与信念所寄托的对象而不是理智的对象,因此,它不能被解构为自然的力量或者法则。
孔子的天人关系便是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知“天命”,去体悟天命。
二、孟子的天人观:尽心尽性知天孟子生活于战国时代,从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儒家思想理论,也曾周游列国,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列国王侯。
他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一派。
孔子因对天命的体悟而提出“仁”,强调“推己及人”的“仁”的实践,但并未阐述人为何应当这样做。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在读完董仲舒的著作后,我深感这位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与洞见。
他的思想犹如清泉,在历史的长河中洋溢着深远的哲学意味。
董仲舒的学说不仅对于当时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也为后世的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下面我将通过对董仲舒学说的分析,来探讨他的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董仲舒的哲学核心是对人性的理解。
他认为人性本善,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以达到道德的崇高境地。
这种观点与孟子的思想相似,都认为人性之善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应该与自然相和谐共生。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天地规律,秉持正直、诚实、愿意为他人利益着想的品质,以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种哲学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保护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董仲舒对于君主的治国思想也十分独到。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以身作则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德为本,尽力造福百姓,同时也要遵循天命,依照天人合一的原则去处理国家事务。
这种理念对于当今现代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董仲舒的学说对于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光,启发了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通过学习董仲舒的思想,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才能够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中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我们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董仲舒的学说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人性观念、天人感应和治国思想等方面的思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通过不断探索和学习古代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社会,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a402487ddccda38366baf4f.png)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篇一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试论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
,)它不但是中国哲学——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的出发点和归宿。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维结构是以“儒”为主干的,但是其三维结构的两翼——“道”、“佛”也对“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不同的解释。
因此,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就应该联系“儒”、“道”、“佛”对它不同的解释,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一、产生“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由于地理环境、民族特质、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合力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多元文化团,再加上春秋以来,社会处于急速变革时代,因而产生了纷纭多端的诸子百家学说。
但是当我们拨开诸子学说表面那种光怪陆离的外貌,就会发现他们所阐述的学说里,有着两个共同的基本元素,这就是“天”与“人”。
不论哪一学派、哪位思想家,展开论述的首要问题都是“天”、“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绝不是偶然的。
我国古代是个大陆农业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都系于农业收成的丰欠。
寒暑时至,风雨调匀,就能获得好收成,稍有不和不顺,就会遭致灾害,甚至饿殍遍野。
古代人们为了从听命于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条件得到些许的改善,人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观察天象、了解寒暑风云变化的规律,并试图在理论上作出解释。
人们早就意识到土地是“财之本”,不误农时是“货之源”,“天”和“人夕”相结合就构成了社会财富的主要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神看成是天地一切的主宰,凡事求卜,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蒙昧崇拜人神关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学派建立了各自的天人观,其中,儒家学派的天人观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脉。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衡水人,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 “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 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 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 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 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 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 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 他家,问他的意见,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 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 分裂的危险。 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 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统一 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 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 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 儒者宗"
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 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 基本治国原则。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 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 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中国哲学史-董仲舒

(2)经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 先秦儒家典籍到汉代原本已经多佚,只是在民间通过 师徒父子口授相传。西汉朝廷为了便于经书流传,下令搜 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 书记录整理,写为定本,这就是“今文经”。 今文经学的特点是通过训诂章句为手段,阐发说明孔 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 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是 三科九旨,包括存三统、张三世、异外内、大一统、大居 正、大复仇、更化改制等。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2.天人感应 (1)天人类同(共鸣共振)
(2)人副天数(人之曾祖父)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天意”、“天志”的体现。 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 了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 四时――四肢,360日――360骨节,五行――五脏, 寒暑――喜怒,昼夜――视瞑。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1)天生万物,百神之大君。 (2)阴阳四时,天之意志
喜暖春,怒清秋,乐阳夏,哀阴东。
仁为阳,恶为阴。
德为阳(生),刑为阴(死)。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 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 亲而任,成天之功,犹谓之空,空者之实也, 故清溧之于岁也,若酸咸之于味也,仅有而已 矣,圣人之治,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于功, 太阴用于空,人之少阴用于严,而太阴用于丧, 丧亦空,空亦丧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成生, 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 谓阴气悲哀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 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 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 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第六讲 “天人感应”思想及评说(DOC)

第六讲“天人感应”思想及评说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对于大众有普及影响的理论。
其涵义:天与人相通,天可以根据人的不同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
从总体上看,这种思想理论有神学色彩。
每个时代都在讲天和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不同时代,讲天人感应,其内容、形式和思想内涵不一样。
一、天人关系的发展线索1.上古神话(1)天地开辟神话《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述异记》: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古说:“盘古喜为晴,怒为阴。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2)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神话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后羿射日战风《淮南子·本经篇》: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2.天文与王权关系(1)王权的基础《尧典》:“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圭表——立表测影最早的天文学是政治天文学(2)铜钺中的天人关系甲十《汉书·百官志》:“北斗第一星不明,御史大夫非其人也;第二星不明,大司农非其人也:第三星不明,少府非其人也;第四星不明,光禄非其人也:第五星不明,鸿胪非其人也;第六星不明,廷尉非其人也:第七星不明,执金吾非其人也。
”三垣二十八宿(紫微垣、太一垣、天市垣)《史记·秦始皇纪》“秦始皇……筑咸阳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
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
(一)天为大神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
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
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
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
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
“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
“人之身,首窾
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着相同的模式;“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其次,不仅人的生理构造是“天”之模式的复制品,就连人的精神意志、道德属性也与天相同。
董仲舒认为,人“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
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因而将人的性格特点、道德品质与“天”相附和。
因此,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通过以上所述,董仲舒论证了“天人同类”,为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同类互感
董仲舒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用以解释自然现象的“同类相动”思维方法,并把它作为普遍的分析事物之间关系的方法。
董仲舒认为同类事物之间都能够发生感应,还认为事物之间的这种感应不是没有来由,而是有其内在根据的,“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也。
其动以声而无形,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
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矣。
物
固有实使之,其使之无形。
”宇宙中凡属于同类的事物都能彼此共鸣或激励,并能够影响同类的其他事物,即“同类互感”。
二“天人感应”的表现形式
(一)天显祥瑞
首先,董仲舒认为帝王将兴,必有祥瑞之兆———“受命之符”。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
”伟大人物诞生之时都会伴有不同寻常的现象发生,即“受命之符”,这是君权天授的标志。
同时,董仲舒还认为如果君主治理有方,政治修明,便会感动上天,天就会降祥瑞以示嘉奖。
“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即如果人主政治清明,则阴阳和顺,便会风调雨顺,出现吉祥物象。
(二)天谴灾异
董仲舒还认为如果君主政治昏暗、荒淫无度,上天就会降下日食、月食、彗星、山崩、地震、蝗灾,以及瘟疫等灾异以示警告和惩罚。
一句“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已经把灾异产生的原因概括殆尽。
故此,每当有灾异出现,天子必须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以期获得上天的原谅与宽恕。
由此看出,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中,天显祥瑞和天谴灾异是天人感应的两个基本观点,其落脚点在于论证君权神予与君权神夺。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天人感应”说是董仲舒“天人”哲学的理论核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它为汉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提出了理论依据。
董仲舒的天命思想既是西周以来天命思想的传承,又有其超越之处。
西周统治者提倡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被改造为“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也就是“君为臣纲”,这确立了君主的独尊地位,以便为汉代的大一统专制政治创造条件,“屈君以伸天”则使具有独裁特权的君主有所畏惧,确立德治为本的思想,戒除残暴的独裁统治。
而董仲舒出于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突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三对主要的社会伦理关系中君臣父的尊贵地位,认为前者压倒后者,后者应无条件服从前者,这样臣子妇的人格价值被贬低,“臣有恶,君名美”。
董仲舒更进一步把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异同道德的善恶相统一,把道德之善赋予人君,把所有恶行托给人臣,通过贬低人臣的人格价值来维护君主的威严,这一方面抑制了君弱臣强的情况发生,以维护大一统政治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三纲常”思想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日益发展为人性的枷锁,酿成许多愚忠愚孝及贞妇烈女的悲剧。
尽管董仲舒对祥瑞和灾异的认识并不科学,但这毕竟是当时最能为人所接受的解释,更何况它无论对于君主还是对于臣子民众都具有某种功利色彩的现实意义。
因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学说不仅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应该说,“天人感应”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积极的作用,但缺陷是囿于宗教神学体系内,其作用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2000.
[3]马勇《旷世大儒——董仲舒》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4]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