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1)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1)


内容概括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 《尚 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
“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 国”
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
其所谓的“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 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
范蠡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 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 越王说: “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 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赵正 雷春燕
什么是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 《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 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 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 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 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 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 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 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三、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 一)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意义 1.天人感应思想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统治秩序的作用
2.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 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 的积极作用。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 ⼈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篇⼀ 【摘要】⼈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但“天⼈合⼀”思想产⽣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关键词】“天⼈合⼀” “主客⼆分” ⽣态⽂明 “天⼈合⼀”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对于“天⼈合⼀”,国学⼤师季羡林认为“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个⾮常伟⼤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①“天⼈合⼀”作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学的基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度对儒家“天⼈合⼀”思想进⾏剖析,本⽂总结归纳了学者对“天⼈合⼀”思想的不同理解,认为对儒家“天⼈合⼀”思想的解读应根据社会的客观状况进⾏认识。

儒家“天⼈合⼀”思想的不同论述 学者对儒家“天⼈合⼀”观念从不同的⾓度作了论述,归纳学界的各种观念,主要有以下⼏种代表性的思想。

第⼀,将“天⼈合⼀”看作是处理⼈与⾃然关系的重要原则,因此奠定了现代⽣态⽂明的理论基础。

这种观点将“天”理解为⾃然之天,认为“天⼈合⼀”主张的是⼈与⾃然的和谐,⽽不是对⽴。

张载对“天”的论述成为理论基础,他认为,⼈与万物都是由⾃然和宇宙产⽣,是合为⼀体的。

张载《西铭》说:“乾称⽗,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② 第⼆,将“天⼈合⼀”作为德性修养的最⾼⽬标,由此体现出现代⼈性修养的⽣态伦理智慧。

这种观点将“天⼈合⼀”的“天”理解为是伦理之天,德性修养的最终⽬标是与天道合⼀。

在传统⽂化中,孟⼦思想具有代表性。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浅议作者:张师伟何思啸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2期[摘要]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实质政治内容是“屈民而伸君”与“屈君而伸天”。

在政治思想史上,天人感应的地位应该是一个糅合前人思想,为后人提供体系性政治思想框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他标志着封建王朝思想上的成熟,后世封建王朝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沿用这一思想体系,证明了其在封建王朝中的统治地位。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主干思想政治哲学一、董仲舒和他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一生经历的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在这种思想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大背景下。

董仲舒开始走上了学问之路。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

东南两面。

邻近齐鲁。

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方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西汉文帝、景帝时,王朝还处于休养生息之中。

儒士虽然受到表面上的礼待。

但是不受重用。

故有“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等等说法。

董仲舒此时也韬光养晦,政治上一无建树,但他并没有消极适世,他一方面广招生徒,私相传授。

为汉朝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合格人才,并且潜心研究百家学说。

特别是深研汉初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

他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兼容诸子百家的新儒学体系,以适应西汉社会大一统之局。

以求积极有为之效。

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窦太后亡故之后。

儒学才真正迎来了复苏的春天。

董仲舒也才应时而出,适时地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

略谈古代东北民族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说

略谈古代东北民族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说

略谈古代东北民族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说肖丽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圣人无父,感天而生”说是古代天人观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承认王权的合。

古代东北民族在追溯其英雄祖先、重构先世史时受汉文化影响,也有很多感生神话载于。

这些感生神话是氏族部落图腾崇拜的表现,同时氏族部落通过利用感生神话的神秘观念认英雄祖先的合法性,以凝聚和强大氏族部落。

随着东北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更需天命王权”来确定政权的合法性,借助于天的权威树立君主帝王的权威。

关键词东北民族感生天命王权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1003-2584(2016)02-0069-05所谓感生神话,就是指妇女并未与男子交合,而是在接触、目睹或吞食某种外物之后,要么是在与神灵交合之后,神秘地怀孕产子的神话。

出于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中国古代华夏民族有很多感生神话,出于满足维护王权统治的需求,逐步形成“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天命王权”观。

古代东北民族对始祖诞生以及对本民族、本部族起源进行神话追溯中,也存在很多只知母,不知父“感天而生”的非凡人物。

本文意在探讨古代东北民族构建先世史时所体现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之历史渊源感生说就其实质而言,是“天命王权”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感生说始于原始朴素的自然崇拜。

古时天空变化无穷,使人产生畏惧和神秘感。

人们便将生活中的怪异现象以及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归于无所不能的“天”的意志和“神”的力量,从而追寻始祖、部落的产生时,就附加以种种神话传说。

随着社会生产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的变化,经过由自然崇拜到敬天敬祖,最终发展到将天道观念和王权的统一。

从史籍记载来看,“圣人无父感天而生”说始作者简介肖丽琴(1992-),女,藏族,云南迪庆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于《诗经》。

如《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是描述商祖契是为其母吞玄鸟有孕而生的,再如《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周始祖后稷之母姜“覆迹感孕”而生说。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思想史: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

1926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使用了"学术思想史〞一词。

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容包括传统的精英思想和一般民众观念研究。

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方面〞,或者侧重于群众思想,排除讨论宇宙心性的纯粹哲学。

思想史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皇帝: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天子称"王〞。

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简称"皇〞或"帝〞。

王: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

本义:天子、君主。

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

三横一竖即表示**的贯穿。

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

后世由于人不在注重道德,任用手段成为最高统治者,仍然沿用〞王"称,故而变成后来专制统治的代表。

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也是中华姓氏之一。

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李春颖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讲师课程前言大家好,这一讲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一起谈一谈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其实讲到生态观,“生态”特别像一个现代的词语,包括“生态观”,好像也是只有我们现代人经过的这样长时期的一个工业发展之后,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的污染给自然环境当然也反过来给人带来的灾难,于是我们讲生态观。

我们这几十年来,持续不断地讲要保护生态,要与生态和谐相处,要可持续发展。

其实这样的观念并不是我们现在才有,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生态观,而且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是非常具有智慧的。

比如我们讲到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马上会想到“天人合一”这个词,只要一讲到中国传统文化,无论讲儒家还是道家,大家都会给你搬出一个“天人合一”的词,天与人怎么合一?何为天人合一?这虽然是一个被说腐烂了的传统文化的词语,但在每一个人心中,我们熟知这个词语的同时,却不太知道它其中的含义。

其实天人合一包含甚广,我们今天讲三点,这三点并不能全部包括天人合一,但我们能够通过这三点大概了解一下古代人和自然关系的这样一种处理方式。

我们今天的三点:第一点,天人感应;第二点,因任自然;第三点,万物一体。

一、天人感应首先,天人感应。

说到天人感应,很多人想到汉代的这些封建思想,思想中包含一些阴阳观念、谶纬观念,觉得这些都是落后、愚昧的想法。

我们暂且抛却我们对这些想法的对应,我们看看天然感应中其中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通过这个小小的例子来理解一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为什么如此来理解天人关系。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星象谈,这是天文学上的概念,叫“荧惑守心”,这个在中国古代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星象,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也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在古老的智慧之中都有夜观天象的传统,像西方的关于星座的想法现在还持续着,甚至影响着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很多人每天一出门,出门之前先要看看今天的星座运程,今天的幸运色是什么,今天应该干什么,忌讳什么,现在想想,当然现在没有人把它当真,但这样的一种乐趣才仍然在,其实不止西方有对这种星象的关注,中国也有,我们古老的传统中,自5000多年前就已经对星象有着定期的观察,甚至在4000多年前曾经设立了一个官职专门观察了一个星星,设立了一个火政官,专门观察一个星星叫做“大火”,大火是什么?我们来看《诗经》中有这样的一句诗,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有些人解释这首诗的时候就说,因为七月的时候天特别热,像流火一样,九月的时候天开始凉下来,我们开始没有厚衣服。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代思想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天人学说的逻辑演进历程中,董仲舒在广泛吸收前人天人合一思想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新模式——“天人感应”说,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

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审视董仲舒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其天人观之基本内涵的天人感应论,是一个最有歧义的问题。

本文拟对此作一述评。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殷商时期“上帝说”和“天命说”非常盛行。

《诗经·商颂》曰:“帝立子生商。

”《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天命”、“有商服天命。

”到了西周这种宗教神学思想发展成了“以德配天”的理论。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尚书·召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这时的天人思想应该说是理性主义在宗教神学体系中的萌芽,人们观念中的上天是神灵之天和道德之天的统一。

春秋时期的天人思想里增加了孔子所说的命运之天的意思。

《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述尔》中有:“天生德于予”。

天命中有人们无法预知、不能把握的部分,对于此人们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有修养的君子能够体认天命,人只有“知天”、“则天”才能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简介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 一)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意义 1.天人感应思想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统治秩序的作用
2.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 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 的积极作用。
( 二)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天人感应思想的环境价值论意义来考量。 其次,从天人感应思想的人生价值论意义来考量。
人副天数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 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或人之身,故小节 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 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乍视乍瞑,副 昼夜也; 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乍哀乍乐,副阴阳也; 心 有计虑,副度数也; 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此旨暗肤着身, 与人俱生。”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赵正 雷春燕
什么是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 《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 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 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 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 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 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 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 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予 所 否 者,天 厌 之,天 厌之” “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墨子的“天志”说:
“既尚同乎天下 ; 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 止也。故当若天将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 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 者,此天之降罚也。” ——《墨子•尚同》
——《易传•系辞下》
“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 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来也,政召之。”
——《管子•五辅》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反映在孔子、墨子、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及范蠡的哲学思想中,其中阴阳 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对汉代时期天人感应论者影响甚大,为汉 代天人感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黄帝内经》与《淮南子》中天人 相类的思想
( 二)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建构
( 三) 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解构
《黄帝内经》———天人相类思想的初步体现:
《黄帝内经》作了以身类天、使天获得人体化的感性形 式的努力。如其所云 :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 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 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 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天道各以其类动:

董仲舒认为,物物相感、天人感应的根据就在于 : 同类相 动,类度类。董仲舒认为“天道各以其类动”。这是自然 界及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性法则,也是感应发生的基本前 提。董仲舒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同类相动”的: 第 一,世界万物存在着一种同类相吸的趋势。美好的事物一 定可以引出美好的事物,而坏恶的事物则会导致坏恶的事 物,同类之事一定会相感应而互动。第二,世界万物存在 着一种同类相助的倾向。因此,阳之气当助益于阳性的事 物,而阴之气也一定会助益于阴性的事物。
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
其所谓的“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 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
范蠡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 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 越王说: “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 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感谢倾听!
天人感应最终的实现
董仲舒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如果天地的阴气生起, 那么人的阴气也必然随之生起 ; 反之亦然。懂得了这种双向 的感应关系后,如果想要天下雨,就应该充分发动人的阴性 因素,这样就可以使得天阴之雨随感而出 ; 而如果要止雨, 则必须积极调动人的阳性因素,这样就可以彰显出晴朗之阳。
( 三) 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解构
东汉时期,谶纬与迷信合流,整个东汉时期弥漫着神学 色彩。天人感应理论旨在宣扬天有意志、天命王权和灾异谴 告说,因而是一种有神论。作为东汉时期杰出的无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 王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有神论进行了批判: 1. 天无意志而非“故生”万物
2.君王兴于时命而非命中注定天人感应论者认为人与万 物皆为天所生,统治者的出现也是天的意志的体现,是天赐 皇权,公然宣扬君权神授论。 3. 灾异为阴阳所致而非谴告警戒
《淮南子》———天人相类思想的系统表: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 而形体者,所案于地 也。……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 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 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署,人亦有取予喜怒。故胆为云, 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 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内容概括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 《尚 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
“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 国”
( 二)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建构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只是停留在对天人感应学说的一 个部分———天人相副的论述上,没有真正涉及到天与人相 感应的问题。作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博 采众长,吸取前代各家感应思想,直接继承了墨子的“天志” 思想,并作了相应的发展,从而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天人感应 系统,天人感应思想被推向了成熟形态。
——《诗经》
“休征,曰肃,时雨若; 曰乂,时旸若;曰哲,时燠 若; 曰谋,时寒若; 曰圣,时风若。”
——《尚书》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地 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 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 ; 爻有等, 故曰物; 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