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合集下载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董仲舒相关的著作后,我深受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感悟与思考。

董仲舒的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天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

因此,董仲舒提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全面和谐的基础,齐家治国是延伸和扩展个人修养的重要环节。

在个人修养方面,董仲舒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守规范的礼仪,能够使人的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追求道德的完美。

同时,他提出了“忠恕”二字,强调了对于他人的关怀和友爱,以及正直和诚实的品质。

在家庭伦理方面,董仲舒强调了君子之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规范的家庭伦理关系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主张君子应当尽到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以身作则,传承良好的家风,培养下一代的道德素养。

在政治治理方面,董仲舒提出了“君道”思想。

他认为天命之下,君权神圣且绝对。

君主应当遵循天命,依照道德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他强调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能力,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在对天命的理解上,董仲舒提出了“明王之心”与“知命之学”。

他认为君主应当具备开明的心态,以正确的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

同时,他主张君主要有超越个人私利的胸怀,心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使我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

同时,他对于家庭伦理的强调,让我更加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尊重他人并关心家人的发展与幸福。

而对于政治治理的思考,则让我明白了道德与权力的关系,以及一个明智君主对于社会稳定与繁荣的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我深刻体悟到,在现代社会,董仲舒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董仲舒与朱熹“天命观”的比较研究——以《论语集解》和《论语集注》为参照

董仲舒与朱熹“天命观”的比较研究——以《论语集解》和《论语集注》为参照

第20卷第2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0, No. 2董仲舒与朱熹“天命观”的比较研究——以《论语集解》和《论语集注》为参照常会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部,北京100007)摘要:天命观问题是历代中国哲人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而在不同时代,天命观又存在着重大差异。

本文试图通过对《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中有关天命的文本分析,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天命观之不同,并进而揭示汉学与宋学对于天命的不同理解。

《论语集解》受汉代天人关系说特别是董仲舒‚三统说‛的影响,其关注的是‚三统说‛起源发展的历史,关注的是朝代和国家兴旺更替的根本原因以及改正朔、易服色的具体内容。

朱熹接续和发展子思、孟子及二程‚诚‛的思想,用其精深的理学本体论来解天命,其天命或天道也即子思、孟子的‚诚‛,或者如程子所言的‚忠恕之道‛的‚忠‛,认为它是‚事物所以当然之故‛。

这体现了宋学和汉学在天命观上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董仲舒;朱熹;天命观;比较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8.02.001作者简介:常会营(1980-),男,山东寿光人,副研究员,哲学博士,衡水学院特聘教授。

中图分类号:B23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8)02-0002-12 收稿日期:2017-08-10天命,是历代儒家学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言的“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子思在《中庸》中所言的“天命之谓性”,孟子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荀子的“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汉代董仲舒的“三统说”以及唐代韩愈的有意志、能赏罚的天命,柳宗元《天对》和刘禹锡的《天论》中的“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思想”浅析

董仲舒“天人思想”浅析

据 。而董仲舒其人不仅通 过这样的一种思想来稳 固了当时汉
王朝 的统治地位 ,同时也 实现 了对君权 的制约 。在董 仲舒 的 思想体系 中 ,他认为 天对 于地 的统治是用一种符瑞和灾异表 现 出希望和谴责 的 ,并 以此来 指导地上生灵 的行为 ,而正是 这种类似于神话集权 的一种方式 ,使得 当时 的社会 民众对 于 王朝统治是极度敬畏 的。其实董仲舒的天人思想之所 以能够 促使这种 中央集权 的形成 ,最主要 的原 因也是 当社会存在 着 这样一种神化信仰 ,在精 神上 人们对于帝都集权形成 了迎合 的趋势 。
董仲舒将皇权视为 “ 天” ,而黎民百姓视为 “ 人 “ 。所 以 , 通过 天人感 应来 限制 无 限的君权 ,在 保证 君 主集 权 的状态


与人道之 间形 成一种紧密联系 ,而这种 紧密联 系也是当时社 会信仰 的一种 呈现。后来董仲舒 以此为基础构建 了 中华传统 文化 的主体 ,在当时来说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 种思想 ,也 是一种社会状 态。其实单就天人合一理论来讲 ,其主要追寻 的是天 、地 、人 三者并立 ,并将人至于天地 之间 ,作 为核心 思想 ,这其 中足以说明思想家们对 于人之价值 的肯定 。而且 从根本上来看 ,天地人三才之道各有其深刻 内涵 ,但 是又彼 此相对 ,相互联 系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种 内在 自然的生成关 系 ,也是人 心对于生活的渴望 。如果说天地之道 乃 自然孕育 而生 的原则 的话 ,那么人之道就是一种外在 的实 现原则 。其 实, “ 天人合一 ”作为我 国古代哲学 中最根本 的观念 ,它所 阐述 的与其说是所 谓的天地与人之间的联系 ,倒不如 说是 自 然状态与 “ 人 ”这种个 体之间所存在的联系 。而且 “ 天人 合 ”思想 中 ,天与人是 相互对立的两个标准概念 ,天 能够 与

浅论董仲舒的天人观

浅论董仲舒的天人观

分类号学号 M200974422 学校代码10487密级硕士学位论文浅论董仲舒的天人观学位申请人:贺静学科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李耀南副教授答辩日期:2012年1月10日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On Tung Chungshu's theory of Tian and ManCandidate : He JingMajor : Chinese PhilosophySupervisor : Professor Li Yaon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4, P. R. ChinaDecember, 201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日期: 年 月 日本论文属于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摘要建立在《春秋》公羊学基础上的天人观是董仲舒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且与汉代政治背景密切相联,影响深远。

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天命观

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天命观

结合课后荀子、董仲舒的文 章,你认为荀子、董仲舒具有怎样 的天命观?他们的天命观和孔子的 天命观有什么不同?
【读解】
在“智”的问题上,典妙地表现了圣人现实而理 性的精神。一 方面是“务民(人)之义”,着眼于人 间事;另一方面是“敬鬼神 而远之”,对于我们搞不 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轻易相信,也不盲目否定,姑且 把它放在一边存而不论、前一方面是现实的精神, 后 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为什么要这样呢?在《先进》 篇里,当子 路问怎样侍奉鬼神时,孔于作了明确回答: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连近在眼前的人都没能侍奉好,谈什么恃奉远在 天边的鬼神呢? 凡事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要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 异想天开。
“智”的问题上是这样,“仁”的问题上也是这 样。所以,当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圣人作出了 “先难而后 获”的回答。而且,不仅这次这样回答。 另有一次,樊迟跟随孔 子到舞字台下去游览,当他问 孔子怎样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时,孔子照样回答说: “问得好!先事后得,非崇德与?”(《颜渊》意 思 是说,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了道德修养了吗? 先难后获,先事后得,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 没有耕耘,哪 来的收获?或者从正面说,只间耕耘, 不问收获。或者再说行优 美一点,那就是-----十五的月儿十六, 要想收获先种田, 要想登山先探 路, 要想致富得开财。
对“鬼神” “远之” 是什么意思?为什 么要对鬼神 “敬而远之”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 祭。”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结合上下文段,你觉得孔子具有怎样的天 命观?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 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 人之言。”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观点和
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读完董仲舒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启
发并产生了许多感悟。

董仲舒的著作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深入思考。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命和人事的密切联系。

董仲舒认为,人应该遵循天命,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
有影响力的,也成为了后来儒家学派的核心观念之一。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注重礼制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仪式
和礼节的规范,可以使个体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他的思想对于政治
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此外,董仲舒还
强调“贤者治天下”,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能担任治
理国家的重要职务。

这种思想对于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具有积极的借
鉴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他的观点
不仅在儒家学派中广泛传播,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
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
思想的宝贵遗产。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天命、礼
制和贤者治天下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的新视角。

他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于实际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对于我个人而言,也促使我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以更好地履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一.天的神学性董仲舒的“天”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是“百神之大君也”,但这个“天”并未仅仅停留在人格神的意义上,而更多的是一种与其他因素相联系相配合的结合体,这些因素就是天、地、人、阴、阳、五行共十项。

十大因素相结合形成四时五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所以“天”一方面是主宰,另一方面又是十大因素之一,是整体结构自身,这与商周时的天有所不同,与墨家人格神的“天志”也不同。

二.天的自然物质性在董仲舒关于“天”的观念中,“天次之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天”主要是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性格和功能。

董仲舒的五行完全是从政治伦常和社会制度着眼,他把天时、人体、政治、物候等列入了五行图表中,组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从宇宙到人事的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主要是作为帝国行政的依据,也就是说君主顺着五行特征施政,例如春天务农,“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木,劝农事,无夺农时。

”如果破坏时令,则是破坏宇宙秩序,自然界出现灾祸,王朝也会覆灭。

所以,这里的“天”有自然物质性,同荀子的“天”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董仲舒还把地震、水灾、日蚀等作为上天对人君的警示,这个“天”还包含了神性。

三.天的道德性董仲舒在肯定统治秩序的同时,又把这一秩序安排在谁也不能超越的五行图示的普遍模式中,他把自然事物伦理化,把自然的天赋予人格。

天的道德性,正是体现在这整个的统治秩序的系统中。

天子作为专职君主,其施政行令不能够任刑滥杀。

董一再强调德是阳,刑是阴,天是好仁恶杀的,“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

但这里天的道德性,是将儒家一贯的仁义与秦亡的经验相结合,是放在五行结构里以制约君权的。

先秦是从主体的道德性出发,而这里是从客观的宇宙论系统来论证,这里的道德性,并不纯粹。

四.以天为核心的宇宙论系统在统治中的应用首先,在社会方面,强调孝悌、衣食,“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

董仲舒“天”思想的解读

董仲舒“天”思想的解读

董仲舒“天”思想的解读作者:谢艾乐来源:《祖国》2017年第15期摘要:“天”在中国哲学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范畴。

董仲舒以“天”为其哲学的根本,用阴阳五行学说建构了“天”的思想体系,董仲舒的天是人格之天、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的统一。

并将其天的哲学思想与当时儒家政治思想和社会哲学相结合。

目的就是为汉继续秦大一统政治理念,为当时社会建立新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对汉代的思想流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乃至对汉以后儒家思想的转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天阴阳五行一、董仲舒“天”思想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的发展,无不受其历史、科学、认识以及现实社会需要等条件的制约。

所谓超越客观条件的哲学思想是不存在的。

董仲舒所提出的“天”的观念其实来源已久。

商周时期,天这一概念已经和政治产生了关联,在当时,天是具有人格的,是以一种最高者的形式存在。

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政权的更替也是天所决定的。

在周时期,天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更加具有道德性。

天对君主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

要主政者“明德、敬德”。

到了孔子时期,孔子继承商周时期的传统,将天视为神,是宇宙至上的存在。

《论语》里孔子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①天可以降罪于人并且成为人们的祈求祷告的对象,这可以看出孔子是将天视为一种拥有人格的存在,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决定万事万物的走向。

并他由此提出了“畏天命”思想。

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②在这里孔子讲天命、大人和圣人一同排列,可以看出孔子对天命的重视。

但是“天”在孔子的思想中并不占支配性地位,“人”才是其思想的核心。

通过孔子“知天命”的说法就可以体现,他认为尽管人的生死、贫富都由天决定,但是人只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坚持不懈努力是可以弥补本身的不足的。

孔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主要是引导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身的精神建设,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而孟子时期,从其所提出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一.天的神学性
董仲舒的“天”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是“百神之大君也”,但这个“天”并未仅仅停留在人格神的意义上,而更多的是一种与其他因素相联系相配合的结合体,这些因素就是天、地、人、阴、阳、五行共十项。

十大因素相结合形成四时五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所以“天”一方面是主宰,另一方面又是十大因素之一,是整体结构自身,这与商周时的天有所不同,与墨家人格神的“天志”也不同。

二.天的自然物质性
在董仲舒关于“天”的观念中,“天次之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天”主要是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性格和功能。

董仲舒的五行完全是从政治伦常和社会制度着眼,他把天时、人体、政治、物候等列入了五行图表中,组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从宇宙到人事的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主要是作为帝国行政的依据,也就是说君主顺着五行特征施政,例如春天务农,“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木,劝农事,无夺农时。

”如果破坏时令,则是破坏宇宙秩序,自然界出现灾祸,王朝也会覆灭。

所以,这里的“天”有自然物质性,同荀子的“天”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董仲舒还把地震、水灾、日蚀等作为上天对人君的警示,这个“天”还包含了神性。

三.天的道德性
董仲舒在肯定统治秩序的同时,又把这一秩序安排在谁也不能超越的五行图示的普遍模式中,他把自然事物伦理化,把自然的天赋予人格。

天的道德性,正是体现在这整个的统治秩序的系统中。

天子作为专职君主,其施政行令不能够任刑滥杀。

董一再强调德是阳,刑是阴,天是好仁恶杀的,“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

但这里天的道德性,是将儒家一贯的仁义与秦亡的经验相结合,是放在五行结构里以制约君权的。

先秦是从主体的道德性出发,而这里是从客观的宇宙论系统来论证,这里的道德性,并不纯粹。

四.以天为核心的宇宙论系统在统治中的应用
首先,在社会方面,强调孝悌、衣食,“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

然后,在政治体制方面,树立绝对军权,重文士,轻武夫
由此建立了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皇权的行政支柱。

这与先秦儒学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制度已有很大的不同,这建立了不以血缘维系的较为完善的整套行政官僚体制。

在官僚系统内部职能分化,各有规定,虽然也存在与社会人情的混杂,但从整体上,是从统一的大帝国处着眼,开创了中国新的官僚体制。

小结:董仲舒的天既有神学性,又有自然性,还有道德性,他们是混杂在一起的,其“天”的观念较之先秦有所退步,但以天为核心的宇宙论对儒家之仁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实,具有重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