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莎士比亚的命运观

合集下载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爱情与命运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爱情与命运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爱情与命运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人类情感和主题。

在他的作品中,爱情与命运是两个重要而深刻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爱情与命运,并分析其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1. 爱情的表达方式和挑战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爱情被描绘得非常丰富多样。

从浪漫、激烈到悲伤、复杂,各种形式的爱情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1.1 爱情表达莎士比亚通过对话、独白以及角色之间的相处方式来表达爱情。

他使用了动人而富有诗意的文字,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角色们内心深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1.2 爱情挑战然而,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爱情并不总是美好如画。

角色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阻碍,如家族仇恨、政治斗争、身份差异等。

这些因素使得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艰辛和波折,触动了读者对爱情坎坷面的共鸣。

2. 命运的作用和影响莎士比亚深刻地探讨了命运对人生和爱情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命运是无法逆转或改变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命运。

2.1 命运之手莎士比亚中常有命运之手出现,将角色们置于注定的境地。

即使他们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宿命的束缚。

这种悲剧性的安排使得作品更具有深邃和感染力。

2.2 命运与选择尽管莎士比亚强调了命运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但他也提醒人们在困境中应该保留一份希望,并通过自己选择来寻找解决办法。

角色们通常会在挫折中展现出勇气和智慧,并为自己制订新的命运。

3. 例子与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展现爱情与命运主题的鲜活例子。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年轻人被家族仇恨所困,他们的爱情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不可抗力。

最终,他们选择以死来守护彼此的爱情,这表达了对命运无奈的态度。

另一个例子是《麦克白》,主角在追求权力时逐渐失去了自我,并堕落成为一个冷血无情的暴君。

他成为了命运与野心交织的悲剧受害者。

总结莎士比亚作品中对爱情和命运进行了深入而精准地刻画。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一、引言•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通过揭示人性和探讨命运等主题,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化二、莎士比亚戏剧的背景和特点1. 艺术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对戏剧的影响•剧本与舞台表演的发展2. 戏剧特征•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诗歌和专有名词使用•复杂多样的角色形象塑造•情节紧凑而复杂,常伴隐喻和象征手法三、人性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体现1. 爱与欲望•爱情在莎士比亚作品中与欲望密切相关,并引发各种冲突和错误判断•对不同类型爱情,如浪漫爱情、家庭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2. 权力和权谋•权力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成为角色们追求的目标和冲突的源泉•通过人性中的欲望、野心和背叛等展现了权力对人性的影响3. 善恶与道德观念•莎士比亚对人性中善恶二元对立进行了深入思考,揭示了人性复杂而矛盾的一面•角色之间的道德进退和内心挣扎是他作品中重要的人性体现4. 自由与命运•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命运常常被描绘为无可逃避且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但同时也存在着个体通过选择和行动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性,反映了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互动关系四、命运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探讨1. 命运与宿命论•莎士比亚作品中存在强烈宿命色彩,暗示着人类生活受到不可抗拒力量的限制•即使明知自身无法改变命运,角色们仍努力奋斗,继续追寻幸福2. 命运与现实主义•虽然莎士比亚戏剧中存在命运的探讨,但他也展示了现实主义思想•通过揭示社会地位、贫富差距和阶级斗争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呈现了复杂的命运观五、结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紧密相连,彼此交织影响•他通过塑造丰富的角色形象和复杂的情节,在我们面前打开了对人性和命运深层次思考的大门。

无法逃脱的宿命:《哈姆雷特》的命运观

无法逃脱的宿命:《哈姆雷特》的命运观

无法逃脱的宿命:《哈姆雷特》的命运观《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被公认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作为这个悲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宿命成为了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哈姆雷特》中所呈现的命运观,以及哈姆雷特与命运的纠葛。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哈姆雷特》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个命运扭曲的场景。

在戏剧的开篇,哈姆雷特的父亲突然死去,并且他的叔叔克劳迪斯迅速继位,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这一系列的事件看似是巧合,但在剧中的暗示中,我们可以察觉到这背后隐藏着某种命运的力量。

正是这个命运的力量,让哈姆雷特置身于一个充满阴谋和权谋的世界中。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的命运也体现在他的个人选择中。

他受到父亲的鬼魂所启示,得知了自己的父亲被克劳迪斯谋杀,于是他立下誓言要为父亲报仇。

然而,哈姆雷特面临着巨大的心理抉择:应该如何报仇?他陷入了思考和犹豫之中,拖延了行动的时间。

这样的犹豫使得哈姆雷特的悲剧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他仿佛被命运所牵引,无法从命运的束缚中逃脱。

此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深受命运的影响。

克劳迪斯的罪行被揭露后,他对哈姆雷特的性命进行了多次暗杀的企图,然而命运总是伴随着哈姆雷特的幸运,使他逃过了这些险境。

老王子福尔斯泰因对哈姆雷特的好感也是命运的安排,他帮助哈姆雷特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

这些情节在剧中反复出现,彰显了命运对剧情的主导。

通过对《哈姆雷特》命运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命运在这个戏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哈姆雷特的个人选择还是外界的干预,命运都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哈姆雷特被命运所束缚,无法逃脱自己的宿命,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总结而言,《哈姆雷特》的命运观通过剧中角色的命运纠葛和不可避免的命运安排来展现。

宿命的力量让哈姆雷特陷入了追求复仇和忍受痛苦之中,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这个悲剧的命运观引发了对人类自由意志和命运力量的思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以上对《哈姆雷特》命运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哈姆雷特无法逃脱他的宿命,这一命运的力量是他所无法抗拒的。

莎士比亚全集人性与命运戏剧世界

莎士比亚全集人性与命运戏剧世界

莎士比亚全集人性与命运戏剧世界莎士比亚全集:人性与命运在戏剧世界中的探索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探索。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成为戏剧世界的核心,激起人们对生命、现实和自我认知的思考。

本文将以莎士比亚全集为基础,从人性和命运两个方面,探讨他在戏剧中对人性与命运的独特见解。

一、人性的多面性莎士比亚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它们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面对复仇的选择和内心的挣扎显示了人性的矛盾和复杂。

他既是一个忧郁的哲学家,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儿子。

而《奥赛罗》中的奥赛罗则展示了人性的脆弱性和易受欺骗的一面。

莎士比亚通过这些独立个体的形象,刻画出人性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使人们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麦克白》中,他塑造了一个聪明机敏的女性形象——女魔头,她展示了女性的权谋和智慧。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则表现出少女的天真和纯洁。

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反映了融合在每个人性中的复杂情感和思想,使观众对女性的角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命运的无常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命运被描绘成不可预测和变幻莫测的。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探讨了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他被困于复仇的使命,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

与之相反的是,《尤利西斯》中的乌利西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掌控了自己的命运。

莎士比亚对命运的描写并不是简单地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是通过展现人物的选择和行动,强调了个人对命运的影响。

他认为命运并非完全不可抗拒,而是人们自己选择和决定的结果。

正是这种对命运的解读,使莎士比亚的戏剧更具普适性和现实意义。

三、戏剧世界的启示莎士比亚的全集作品蕴含着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启示。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爱情、权力与命运的抉择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爱情、权力与命运的抉择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爱情、权力与命运的抉择概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欢迎,如今依然深受全球读者和观众喜爱。

其中,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以其深刻而引人思考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悲剧中关于爱情、权力与命运抉择的论点和表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

故事描述了两个年轻人因为族群间的仇恨而被迫进行秘密恋情,并最终选择了死亡来证明他们对彼此的真爱。

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通过描绘少年热烈而冲动的恋情,展现了命运对于个人选择所带来的无可逆转的后果。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具讽刺和深度的悲剧之一。

故事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中心,探讨了权力、背叛和复仇的主题。

哈姆雷特在面对众多困境时,一直在思考自己是否应该报仇,或者是否接受命运安排的结局。

他最终选择了面对命运并作出决定,尽管结果是悲惨的。

奥赛罗《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在戏剧中涉及种族和权力关系的经典之作。

故事讲述了一个黑人将军奥赛罗与他的白皮肤妻子德斯得蒙娜之间发生的嫉妒和背叛。

这部悲剧展现了爱情如何被外界势力否定、政治权谋和种族歧视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李尔王《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为黑暗和残酷的悲剧之一。

故事以英国君主李尔王为中心,描述了权力欲望、家庭纷争和疯狂对于个人命运的毁灭性影响。

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通过描绘王子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关系,呈现了个人在面对残酷命运时的挣扎和抉择。

总结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从不同角度切入,通过爱情、权力和命运这些深刻而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主题,引发了读者和观众们对于人性、道德和命运不可回避的思考。

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富有启示性的故事内容,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且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欣赏。

以上就是我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关于爱情、权力与命运抉择的论点和表现所做的简述。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并使他们对这些经典戏剧产生更多兴趣。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与人性的探索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与人性的探索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与人性的探索引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欢迎,而且在后世一直深受高度赞誉。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其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人性中的黑暗面而著称。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悲剧中常见的主题,并分析其中对人性的深度探寻。

主题1: 命运与宿命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往往受制于命运和宿命。

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都无法逃避自己注定遭受的痛苦。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被命运推向了和解父亲死因并报仇的道路。

同样,在《麦克白》中,麦克白注定要走上篡夺王位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道路。

这些故事传达出思考命运和自由意志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主题2: 爱与欲望莎士比亚悲剧中展现了强烈的爱与欲望,这些情感往往导致角色的悲剧结局。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使他们忽视了家族之间的仇恨,最终导致他们双双丧命。

而在《奥赛罗》中,奥赛罗对妻子的怀疑和嫉妒摧毁了他们的关系并最终导致双方死亡。

这些故事表达出爱情和欲望对人性带来的巨大影响。

主题3: 欺骗和背叛在莎士比亚悲剧中,角色之间的欺骗和背叛常常是引发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奥塞罗》中,艾戈因自私和嫉妒而背叛了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奥塞罗。

同时,在《李尔王》中,女儿勤勉忠诚地侍奉着父亲,但被姐姐腐化的行为所背叛。

这些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揭示了欺骗和背叛对关系的破坏力。

主题4: 邪恶与正义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经常探讨邪恶和正义之间永恒的斗争。

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因渴望权力而陷入邪恶的漩涡,并最终被正义所消灭。

在《哈姆雷特》中,充满野心和欺骗手段的克劳迪斯谋害了自己的兄弟并夺取王位,但最终遭到了报应。

这些故事引发了观众对善与恶、正义与罪过之间辩论和思考。

结论莎士比亚悲剧以其深刻而真实地刻画人类心理和情感而闻名,他通过探索命运、爱与欲望、背叛和正义等主题揭示出人性中复杂而多样化的一面。

这些主题不仅具有普世意义,也使得莎士比亚作品在历经几个世纪后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吸引着读者和观众们持续的探索和思考。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与意义探析》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与意义探析》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与意义探析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悲剧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其复杂的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思考人生命运等哲学问题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就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和意义展开探析。

主题:1.命运与自由意志在莎士比亚悲剧中,命运常常被描绘成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通过塑造角色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展示了命运对人类力量的无所遁形。

同时,也有不少角色努力追求自由意志,试图改变自己或他人的命运。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2.爱与欺骗爱情是莎士比亚悲剧中常见而重要的主题之一。

角色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经历了欺骗、背叛和误解等种种困难与矛盾。

莎士比亚用深入细致的刻画展现了爱的复杂性,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3.权力与野心权力和野心是莎士比亚悲剧中另一个重要主题。

在这些作品中,角色们为了权力地位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们的权谋和野心往往导致自身的毁灭。

莎士比亚借助这一主题探讨了权力背后隐藏的贪婪、堕落和罪恶。

4.道德和伦理问题莎士比亚悲剧也常常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

通过展示角色在艰难抉择面前陷入道德困境以及承受着罪恶感或内疚感时内心纠结,莎士比亚引发读者对于正义、善恶、责任等关键议题的深思。

意义:1.反思人性莎士比亚的悲剧揭示了人性复杂多变的一面。

他通过细腻刻画角色内心的善良和邪恶,表达了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矛盾冲突和自相矛盾的行为使观众深思:在不同情境下,人性如何体现,而道德选择是否受人类天性所限?2.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莎士比亚悲剧中展现了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角色们努力奋斗、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发现真正掌握命运并非易事。

这种关系使读者不禁思考:到底我们能够影响自己命运的程度有多大?我们该如何处理那些超出我们力量范围之外的事情?3.警示权力对个体以及整个社会造成的腐败莎士比亚以其深刻洞察塑造了一系列欲望权力、滥用权力或被权力蒙蔽又最终被摧毁的角色。

莎士比亚悲剧论

莎士比亚悲剧论

莎士比亚悲剧论一、前言分析莎士比亚的悲剧不难看出,就故事情节而言,他所营造的悲剧都是异乎寻常的毁灭和死亡;就人物而言,他所塑造的悲剧人物都有卓越而高贵的地位,有巨大的情欲和坚强的、偏执的性格,他们自身的性格决定了其悲剧性的命运。

[1]纵观莎士比亚悲剧,每一部的悲壮都有其让人感同身受的悲怆,而这些悲剧与人所产生的共鸣一定通过丰满的人物和起伏的情节表现出来的。

总而言之,莎士比亚悲剧拥有旷世的经典地位,本文分析探讨了莎士比亚悲剧形成的根源,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

二、莎士比亚悲剧的根源(一)内因:性格造就命运研究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均可以找到一些導致其悲剧的性格弱点。

以哈姆雷特为例,他被称为忧郁延宕的王子,是一位思想家,思索多于行动,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在行动上显得过于软弱,承担不起为父复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而导致悲剧。

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

然而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

正是他的软弱,才在“重担下毁灭”。

如果说,哈姆雷特的悲剧是由于自己的软弱造成,那么李尔王的悲剧则是因为他刚愎专横、过分自信。

他自命不凡,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的傲慢,让他在这种自私的尊严意识下,蒙蔽了双眼,辨不明真假,结果将土地和权力分给了花言巧语、口蜜腹剑的长女和次女,而把直率真诚、不阿奉承的三女儿赶出家门。

最终,李尔王也只能因为自身的傲慢性格以悲剧匆匆收场自己的人生。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虽然都是出类拔萃的非凡人物,但他们与常人一样,具有性格上的弱点和行为上的过失。

哈姆雷特的犹豫软弱、李尔王的刚愎专横更是严重的错误,他们都导致了主人公的毁灭。

从这点来看,他们的性格就是命运,他们的性格决定命运。

(二)外因品味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仅能够在主人公性格的细枝末节中找到悲剧的根源,也能从外界因素看出其悲剧的端倪。

1.非理性意识非理性意识如梦游、癫狂和幻觉等。

以麦克白为例,麦克白在妻子的唆使之下,决定刺杀邓肯国王,在满腹疑虑、恐惧之下他把黑暗中的十字架看成一柄刺刀以及梦游中的麦克白夫人等等“非理性意识”都清晰地反映出人物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这是主人公的潜意识,也是人物的病态表现,直接根源于激烈的思想斗争、长时期的精神压抑和病态的情绪波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命运观
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注定走向死亡。

因此,人们对于生存状态的思考也就是命运观历来是各个学科的重要主题。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肉体是灵魂的坟墓,灵魂入身体是一种羁绊与惩罚,而死亡则是“灵魂离开肉体的监狱而获得解放。

因此他们信奉“灵魂不灭”的思想,相信命运力量的牵引,比如早期的命运三女神之说,按次序剪断命运之线掌控人类生死。

早期戏剧创作也多以人与命运的冲突为主题。

比如在著名的戏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背负着神谕,弑父娶母,在逃脱神谕的命途中一步步走向悲剧。

这里的神谕就是命运的力量。

后来随着宗教的发展,神明就蜕变成了上帝。

莎士比亚的悲剧思想博大精深,他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以来的悲剧观念。

戏剧的主人公大多是王公贵族,而他们也时常受到命运之力的指引,如麦克白就是受到三个女巫的蛊惑,弑兄篡位,成为一代暴君。

莎士比亚还受到了较深的基督教的影响。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大家普遍相信有来世存在,即使在当时最先进的人士中,也很少有否定神灵观念的,很多主人公在他们的话语中表示相信来世生活,相信上帝或神灵。

基督教认为人类背负着原罪活在身上,而死后可以进入天堂。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要去和父亲的鬼魂对话时,就说“我早已把我的生命视得轻于鸿毛,至于我的灵魂,它亦是个永恒之物,它又能把我怎么样?”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最后的复仇是华丽而盛大的,而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倘若你(指哈之好友赫睿斯)曾爱我,那就请你暂且牺牲天国之幸福,留在这冷酷的世界里去忍痛告诉世人我的故事吧。

”以上皆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宗教思想,相信上帝的力量。

莎士比亚受基督教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莎士比亚对《圣经》了如指掌,作品中具有大量的台词典故引用自《圣经》,比如哈姆雷特引用远古最初之诅咒就是指圣经里亚当与夏娃之长子该隐杀害其弟亚伯,在《麦克白》中引用“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我们的日子如同影子一样转瞬即逝”等句子。

其次,其作品中还存有大量的神学引喻,《哈姆雷特》中王子选择在叔父祈祷忏悔中复仇,就是怕杀死祈祷中的灵魂会升入天堂,这是一种神谕。

最后,在他的众多传记中,他从未因不信国教而与当局发生过纠纷。

莎士比亚对于基督教观念有着充满想象力的理解,时常以优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有学者称莎士比亚的悲剧为“基督教悲剧”,他信仰上帝的命运观总是使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悲剧色彩。

但莎士比亚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相信罪恶总有一天要受到惩罚,相信理想总归是美好的。

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时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以“人”文本,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支持个性解放,肯定现世生活反对教会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命运观。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极力塑造的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他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教育,学习了许多与传统和教会截然不同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身世变故之后,发出“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肩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呼喊。

哈姆雷特无疑是一个性格矛盾之人,但并不愚昧。

他对叔父、鬼魂的怀疑,恰恰是人性力量的觉醒。

他不完全信任父亲的鬼魂,排了一场戏,“当犯罪者看戏时,有时逼真的剧情能使他突然天良发现,使他当场忏悔罪恶……那时我可注意他的反应,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我可用此剧为陷阱来捕捉国王良心内之隐秘,获得最确凿的证据”。

可以说,哈姆雷特确定叔父为仇人的证据,最终是靠自己内心的洞察获得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既受到传统的基督教的神明观念的影响,又受到人文主义思潮的冲击。

两种命运观,一个宣扬灵魂不灭,一个主张现世生活,他们之间的激烈碰撞,看似有着极大的矛盾。

以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雷特》最为典型,作品贯彻了基督教的种种思想与神谕,但是又借主人公之口,又表现了对宗教观念的怀疑。

这种矛盾,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神学产生怀疑的具体体现。

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的戏剧诗人,将这两种思潮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融合表现出来,造成了“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成为文学界的艺术瑰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