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天命观

合集下载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董仲舒相关的著作后,我深受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感悟与思考。

董仲舒的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天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

因此,董仲舒提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全面和谐的基础,齐家治国是延伸和扩展个人修养的重要环节。

在个人修养方面,董仲舒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守规范的礼仪,能够使人的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追求道德的完美。

同时,他提出了“忠恕”二字,强调了对于他人的关怀和友爱,以及正直和诚实的品质。

在家庭伦理方面,董仲舒强调了君子之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规范的家庭伦理关系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主张君子应当尽到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以身作则,传承良好的家风,培养下一代的道德素养。

在政治治理方面,董仲舒提出了“君道”思想。

他认为天命之下,君权神圣且绝对。

君主应当遵循天命,依照道德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他强调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能力,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在对天命的理解上,董仲舒提出了“明王之心”与“知命之学”。

他认为君主应当具备开明的心态,以正确的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

同时,他主张君主要有超越个人私利的胸怀,心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使我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

同时,他对于家庭伦理的强调,让我更加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尊重他人并关心家人的发展与幸福。

而对于政治治理的思考,则让我明白了道德与权力的关系,以及一个明智君主对于社会稳定与繁荣的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我深刻体悟到,在现代社会,董仲舒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董仲舒的仁义观

论董仲舒的仁义观

论董仲舒的仁义观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中国汉代初期的一位儒家学者和政治家,他的仁义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儒家思想中。

董仲舒在儒家传统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理念对后来的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仁义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天命观:董仲舒强调天命观念,认为君王统治的正当性来自于
上天的赐予。

他主张君主应当谦虚谨慎,以符合天命。

他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政治理论的一个基本元素。

2.仁爱之治:董仲舒提倡仁爱之治,即通过仁爱来治理国家。


认为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在他看来,君主应当具备仁德之心,通过仁爱的政治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3.教化人民:董仲舒强调君主要通过教育来化民风,培养人民的
德行。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民明智而德行高尚,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4.政治改革: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设立太
学以培养人才、设立五官以监察官员、改革法律制度等。

他希望通过这些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君主的崇德治国。

总体来说,董仲舒的仁义观体现在他对仁爱政治、天命观念、教育理念以及政治改革的坚持。

这些观点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得到发扬光
大,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儒家政治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观点和
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读完董仲舒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启
发并产生了许多感悟。

董仲舒的著作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深入思考。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命和人事的密切联系。

董仲舒认为,人应该遵循天命,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
有影响力的,也成为了后来儒家学派的核心观念之一。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注重礼制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仪式
和礼节的规范,可以使个体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他的思想对于政治
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此外,董仲舒还
强调“贤者治天下”,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能担任治
理国家的重要职务。

这种思想对于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具有积极的借
鉴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他的观点
不仅在儒家学派中广泛传播,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
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
思想的宝贵遗产。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天命、礼
制和贤者治天下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的新视角。

他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于实际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对于我个人而言,也促使我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以更好地履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一.天的神学性董仲舒的“天”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是“百神之大君也”,但这个“天”并未仅仅停留在人格神的意义上,而更多的是一种与其他因素相联系相配合的结合体,这些因素就是天、地、人、阴、阳、五行共十项。

十大因素相结合形成四时五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所以“天”一方面是主宰,另一方面又是十大因素之一,是整体结构自身,这与商周时的天有所不同,与墨家人格神的“天志”也不同。

二.天的自然物质性在董仲舒关于“天”的观念中,“天次之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天”主要是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性格和功能。

董仲舒的五行完全是从政治伦常和社会制度着眼,他把天时、人体、政治、物候等列入了五行图表中,组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从宇宙到人事的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主要是作为帝国行政的依据,也就是说君主顺着五行特征施政,例如春天务农,“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木,劝农事,无夺农时。

”如果破坏时令,则是破坏宇宙秩序,自然界出现灾祸,王朝也会覆灭。

所以,这里的“天”有自然物质性,同荀子的“天”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董仲舒还把地震、水灾、日蚀等作为上天对人君的警示,这个“天”还包含了神性。

三.天的道德性董仲舒在肯定统治秩序的同时,又把这一秩序安排在谁也不能超越的五行图示的普遍模式中,他把自然事物伦理化,把自然的天赋予人格。

天的道德性,正是体现在这整个的统治秩序的系统中。

天子作为专职君主,其施政行令不能够任刑滥杀。

董一再强调德是阳,刑是阴,天是好仁恶杀的,“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

但这里天的道德性,是将儒家一贯的仁义与秦亡的经验相结合,是放在五行结构里以制约君权的。

先秦是从主体的道德性出发,而这里是从客观的宇宙论系统来论证,这里的道德性,并不纯粹。

四.以天为核心的宇宙论系统在统治中的应用首先,在社会方面,强调孝悌、衣食,“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一.天的神学性董仲舒的“天”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是“百神之大君也”,但这个“天”并未仅仅停留在人格神的意义上,而更多的是一种与其他因素相联系相配合的结合体,这些因素就是天、地、人、阴、阳、五行共十项。

十大因素相结合形成四时五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所以“天”一方面是主宰,另一方面又是十大因素之一,是整体结构自身,这与商周时的天有所不同,与墨家人格神的“天志”也不同。

二.天的自然物质性在董仲舒关于“天”的观念中,“天次之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天”主要是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性格和功能。

董仲舒的五行完全是从政治伦常和社会制度着眼,他把天时、人体、政治、物候等列入了五行图表中,组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从宇宙到人事的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主要是作为帝国行政的依据,也就是说君主顺着五行特征施政,例如春天务农,“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木,劝农事,无夺农时。

”如果破坏时令,则是破坏宇宙秩序,自然界出现灾祸,王朝也会覆灭。

所以,这里的“天”有自然物质性,同荀子的“天”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董仲舒还把地震、水灾、日蚀等作为上天对人君的警示,这个“天”还包含了神性。

三.天的道德性董仲舒在肯定统治秩序的同时,又把这一秩序安排在谁也不能超越的五行图示的普遍模式中,他把自然事物伦理化,把自然的天赋予人格。

天的道德性,正是体现在这整个的统治秩序的系统中。

天子作为专职君主,其施政行令不能够任刑滥杀。

董一再强调德是阳,刑是阴,天是好仁恶杀的,“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

但这里天的道德性,是将儒家一贯的仁义与秦亡的经验相结合,是放在五行结构里以制约君权的。

先秦是从主体的道德性出发,而这里是从客观的宇宙论系统来论证,这里的道德性,并不纯粹。

四.以天为核心的宇宙论系统在统治中的应用首先,在社会方面,强调孝悌、衣食,“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

董仲舒思想总结

董仲舒思想总结

董仲舒思想总结董仲舒(179 BC-104 BC)是中国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以其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推动方面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董仲舒与汉武帝关系密切,他曾担任过汉朝的宰相,并在政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政治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

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一位重要代表,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

他主张“天人合一”,即“以天为师,以天为本”,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强调天命观念,认为天地自有道义,人类应该遵循天意,在天道下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董仲舒还提出了“治国安邦”的思想,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否与人民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塑造优良的公民品质,以达到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目标。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的理念,认为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秩序和谐。

董仲舒还对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思想,使其成为有德有才的优秀人才。

他提出了“建章立法”的观点,认为国家应该通过制定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的秩序。

他还强调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认为人民应该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不依赖外在的约束。

董仲舒对政治理论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主张有序的等级制度,对于管理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阴阳”、“五行”、“八风”的思想,认为这些天文自然的因素对于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应该相互适应,政府应该根据形势的需要来调整政策和措施。

总结来说,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约束,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认为人民的道德和思想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他的政治理论充分考虑了天地自然的因素,强调了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应该相互适应。

董仲舒的思想为后世政治家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正是从先秦以来的种种政治事件和自然灾异事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存在,是一种原理、规则和方法论,是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且能够立足于一定的原则和原理指导政治生活的理论工具。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在当时已经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指导着西汉及后续王朝的政治生活。

实质上是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役民众的理论工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它是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的。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具有神秘的“天命”色彩董仲舒在其思想体系中创造了一个“自然神”意义上的天,“天”是造物者,同时也是一切宇宙生灵的主宰,“天”赋君权,统治万物生灵。

董仲舒将“天”、“阴阳”、“四时”比附人间,为封建社会确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还通过“天道”的变而有常,为封建社会确立了一套可以实时更新的理论,为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提供理论依据。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正是在神学外衣遮盖下,用于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统治工具,因此,不可避免的它带上了封建神秘的“天命”色彩。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一切宗旨和最终落脚点都是围绕着一点进行的。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从产生之日起就埋下了导致其灭亡的种子,这就是其历史局限性的体现。

随着封建社会的迈进,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渐渐走入死胡同,并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

董仲舒哲学思想具有融合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董仲舒站在民众的角度来劝诫天子的。

“天道”变而有常,但总逃不开一个规律性,这个规律性就是一旦天子作出不该做的事情,“天”就会降下灾异,使天子悔过。

若是不悔过,“天”就会选择另外一个圣明的“天子”取代他,让封建王朝内部实时的自我更新。

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天子”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1.促进了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西汉之时,中国历史进程经过了春秋战国,秦朝,再又秦末的战乱,楚汉的争雄,及至西汉的确立,使得西汉皇族取得了全国性的表面上的统一。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摘要:“天”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哲学重视“天”的传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

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祥瑞灾异说和受命改制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一)天为大神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

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

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

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

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

“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

“人之身,首窾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着相同的模式;“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课后荀子、董仲舒的文 章,你认为荀子、董仲舒具有怎样 的天命观?他们的天命观和孔子的 天命观有什么不同?
【读解】
在“智”的问题上,典妙地表现了圣人现实而理 性的精神。一 方面是“务民(人)之义”,着眼于人 间事;另一方面是“敬鬼神 而远之”,对于我们搞不 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轻易相信,也不盲目否定,姑且 把它放在一边存而不论、前一方面是现实的精神, 后 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为什么要这样呢?在《先进》 篇里,当子 路问怎样侍奉鬼神时,孔于作了明确回答: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连近在眼前的人都没能侍奉好,谈什么恃奉远在 天边的鬼神呢? 凡事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要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 异想天开。
“智”的问题上是这样,“仁”的问题上也是这 样。所以,当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圣人作出了 “先难而后 获”的回答。而且,不仅这次这样回答。 另有一次,樊迟跟随孔 子到舞字台下去游览,当他问 孔子怎样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时,孔子照样回答说: “问得好!先事后得,非崇德与?”(《颜渊》意 思 是说,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了道德修养了吗? 先难后获,先事后得,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 没有耕耘,哪 来的收获?或者从正面说,只间耕耘, 不问收获。或者再说行优 美一点,那就是-----十五的月儿十六, 要想收获先种田, 要想登山先探 路, 要想致富得开财。
对“鬼神” “远之” 是什么意思?为什 么要对鬼神 “敬而远之”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 祭。”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结合上下文段,你觉得孔子具有怎样的天 命观?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 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 人之言。”
敬鬼神而远之
/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 死?”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所说的“鬼”和“神”分别指的是什 么?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 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 而后获,可谓告,曰: “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 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 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 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认为应该“媚于奥”还是“媚于灶”? 为什么?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