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及客观化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更新日期: 01-15
【摘要】 叙述近年来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药效机理的实验研究进展,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在辨证分型、疗效标准及药理研究方面等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情复杂,且辨证分型目前尚未统一。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SLE分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瘀热痹阻、风湿热痹、脾肾阳虚、气血两虚6型[15]。但现在有许多学者按患者的病情和发病特点来辨证分型。如①张志礼等[16]将SLE中医辨证分为五型,即(1)毒热炽盛,气血两燔证。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护阴。方药:玳瑁面、生地炭、双花炭、板蓝根、白茅根、丹皮、赤芍、生石膏、草河车、白花蛇舌草、玄参、石斛、天花粉、知母等。(2)气阴两伤,血脉瘀滞证。治以养阴清热、益气活血解毒。方药:南北沙参、石斛、玉竹、青蒿、地骨皮、女贞子、旱莲草、黄芪、黄精、丹参、鸡血藤、草河车、白花蛇舌草等。(3)脾肾两虚证。治以健脾益肾,调和阴阳,活血解毒。方药: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女贞子、菟丝子、仙灵脾、山萸肉、丹参、鸡血藤、桂枝、草河车、白花蛇舌草。脾虚甚者加党参,肾阳虚甚者加附子,水肿甚加车前子、桑白皮等。(4)脾虚肝郁证。治以健脾益气,疏肝活血解毒。方药:当归、柴胡、白术、茯苓、丹参、白芍、黄芪、太子参、枳壳、鸡血藤、益母草、草河车、白花蛇舌草等。(5)风湿痹阻证。治以祛风湿宣痹,温经活血通络。方药:黄芪、桂枝、白芍、秦艽、乌蛇、丹参、鸡血藤、天仙藤、首乌藤、女贞子、草河车、白花蛇舌草等。②孟如等[17]将SLE分为五型,(1)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生地 、赤芍、丹皮、紫花地丁、紫草、连翘、生甘草、丹参、小蓟、青蒿、蒲公英。(2)气阴两伤型。治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药:黄芪生脉饮合二至丸加味。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酸枣仁、知母、川芎、夜交藤、生甘草、丹参、益母草、小蓟。(3)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味。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女贞子、旱莲草、丹参、益母草、小蓟。(4)风湿热痹型。 治以疏风清热,化湿通络。方药:桂芍知母汤合木防己汤。桂枝、杭芍、知母、白术、防风、生石膏、木防己、苡仁焦黄柏、忍冬藤、生甘草。(5)脾肾两虚型。治以健脾益气,补肾利水。方药:防己黄芪汤合六君子汤加味。防己、黄芪、苏条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仙灵脾、山药、车前子、生甘草、益母草。③范氏等[18]将SLE分为阴虚内热证、气营热盛证、瘀热痹阻证、血热瘀滞证、热郁积饮证、瘀热血虚证、气阴两虚证、瘀热损肾证、脾肾两虚证、瘀热入脑证。④边天羽[19]依据中医辨证将SLE分为五型。(1)气血两燔型。治用清热凉血,化斑解毒。方药:气血两燔方或凉血消风汤加水牛角。生地、玄参、杭白芍、白茅根、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升麻。(2)气阴两虚血瘀型。治用养阴补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药:红斑狼疮方。党参、黄芪、生地、玄参、沙参、赤芍、当归、丹皮、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黄连、莲子心、甘草。(3)气滞血瘀肝郁型。治用疏肝清热,活血化瘀。方药:疏肝活血汤。柴胡、陈皮、当归、赤芍、红花、莪术、黄芩、黄连、薄荷、甘草。(4)脾肾阳虚型。治用温补脾肾,活血利湿。方药:脾肾阳虚方。附子、肉桂、党参、紫河车、荠菜花、泽泻、熟地、茯苓、当归、赤芍、红花、黄连、黄芩、白术、山药、山萸肉。(5)阴阳两虚型 。治用滋肾阴,补肾阳,安神开窍。方药: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夏嘉;江春春;苏晓(综述);陈薇薇(审校)【摘要】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involving multi-systems and multi-or-gans with unknown etiology,such as damages to joints,skin, internal organs,especially in the kidney,heart, and liver,devastating the lives of patients and their life quality .Investigateing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 lack of innate endowment,and liver and kidney deficiency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onse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The disease belongs to deficient root with excessive superficial,excessive hot as the superfi-cial,yin deficiency in liver and kidney as root.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needs to draw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deficiency and excess.In this paper,etiology、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reviewed.%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除皮肤关节损害外,常累及内脏,尤以肾、心、肝损害为多见,危害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瑶)西医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瑶)西医研究进展作者:覃迅云马晓斌程彩红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371-01【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现在医学对于SLE的研究仍未有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发病机理方面仍未真正明了。
西药治疗本病效果不理想,通过中医辩证、中药内服、中药制剂外涂以及针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已经取得显著疗效,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无明显毒副作用,用药安全,在治疗中显示出优势。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瑶医药治疗研究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显著的优势,本文就紧近几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西医研究进展1.1 西医病因病理:现代医学对于SLE的研究仍未真正明了,认为SLE属多基因病,与免疫机制缺陷、遗传因素、雌激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药物、阳光和紫外线)有关,免疫学异常主要表现为: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的激活、多重资深抗体尤其是康和抗体的产生、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等。
本病病理提示:有表皮萎缩、基地细胞液化变性,可见表皮下有裂隙形成,直接荧光可见真皮表皮交界处有IgG、IgM和C3沉积。
1.2 西医诊断:本病临床多见:发热、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脱发、肌肉关节肿痛,此外还有累及各脏器所引起的各部位症状:较常见的有累及肾(肾小球病变)、神经系统(以脑多见,可出现精神障碍、癫痫发作等)、淋巴结(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血液系统(溶血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心脏(心包炎、心包积液及心包增厚)、肺(急性狼疮性肺炎和肺间质纤维化)、消化系统(恶心、呕吐及顽固性腹泻)。
SLE实验室检查可出现:抗核抗体(ANA)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阳性,或抗磷脂抗体阳性(包括抗心膦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至少持续6个月的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三者中具备一项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1、毒热炽盛主证:高热不退,烦躁口渴,神昏谵语,抽搐,关节疼痛,颜面发斑色红,或见血尿,鼻衄,大便秘结,舌质红降,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滋阴凉血。
方药:清营汤加减生地20克连翘20克水牛角30克牡丹皮12克知母20克玄参15克黄芩 12克黄连9克栀子9克白花舌蛇草30克麦冬12克水煎服,1日1剂,分两次口服。
加减:热甚加犀角、神昏抽搐加羚羊角、双钩藤;血尿加三七、莲房炭;关节痛加秦艽、鸡血藤、青风藤;浮肿加旱莲草、马鞭草;血瘀加丹参、川芎、全蝎。
2、阴虚内热主证:颜面潮红,斑色发暗,低热不退,脱发,关节隐疼,腰酸乏力,手足心热,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20克知母20克黄柏12克山萸肉12克泽泻12克地骨皮12克益母草30克马鞭草30克水蛭6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口服。
加减:低热不退加青蒿、鳖甲、柴胡;关节隐疼加秦艽、白薇、鸡血藤;浮肿加冬瓜皮、白茅根。
血尿加荷叶、竹叶;热盛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头晕耳鸣加天麻、双钩藤;2、脾肾阳虚主证:红斑不明显,面色无华,周身乏力,四肢浮肿,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少气懒言,食少便溏,小便不利,舌浊,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数。
治则:温补脾肾,利水祛湿。
方药:真武汤和五苓散加减附子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干姜12克白芍12克泽泻12克生黄芪30克仙灵脾30克焦大黄6克六月雪3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口服。
加减:腰膝酸软加仙茅、杜仲;浮肿加大腹皮、冬瓜皮、生姜皮;恶心加藿香、佩兰;颜面浮肿加桑白皮、麻黄;血尿加三七、生地榆;反复蛋白尿加黄芪、党参、石苇、车前子。
4、瘀热阻滞主证:手足背红斑,色暗红,手指青紫发暗,遇冷则痛,口舌糜烂,鼻衄或血尿,烦躁易怒,舌暗苔黄,脉弦涩。
治则:清热凉血,活血化淤。
方药:血府逐瘀汤和丹栀逍遥散加减生地15克当归30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枳壳12克牛膝12克川芎18克丹皮12克水蛭10克三七6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口服。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完整版)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完整版)(一)辨证要点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本虚标实之证,标实表现为火热亢盛,本虚为肝肾阴亏为主,辨证主要是分清标本虚实。
标实为火热亢盛,但有实火与虚火之分。
实火为外感热毒与心肝积热合邪,热毒入营所致,多见于急性发作期或亚急性期发作阶段。
虚火为肝肾阴虚,阴虚火热所致,多见于缓解期。
本虚多涉及五脏,尤以肝肾心脾为常见。
辨证时需注意病位。
病以阴虚为本,但久病则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也需详辨。
(二)治疗要点益气养阴,调补肝肾是本病治疗的基本方法,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辅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慢性期多兼血瘀,佐以活血化瘀。
(三)辨证分型治疗1.热毒炽盛证:主症:起病急骤,壮热,面部红赤斑疹,关节肌肉疼痛,甚则烦躁口渴,神昏谵妄,或手足抽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本方综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经之大热,犀角清热凉血解毒,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芍药和营泄热,牡丹皮泻血中伏热,凉血散瘀,玄参凉血解毒,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竹叶清心除烦,桔梗载药上行,合而为清热凉血解毒之大剂。
加减:若热盛动风而见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玳瑁、钩藤等以清热熄风;若热毒内陷,神昏谵妄,可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2.肝肾阴虚证:主症:病程迁延,低热不退,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面部红斑,五心烦热,腰酸,关节酸痛,头发脱落,月经不调,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方中熟地滋肾,山茱萸养肝,山药健脾,泽泻宣泄肾浊,牡丹皮清泻肝火,茯苓淡渗脾湿,开合相济,三阴并治。
更用知母,滋阴清热,黄柏清热坚阴。
加减:若兼见遗精、盗汗者,可加金樱子、龙骨、牡蛎。
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牛膝、益母草。
胁痛者加鳖甲、川楝子。
3.肝郁血瘀证:主症:面颊部暗红斑,或皮肤瘀斑,胁肋疼痛,腹胀,月经不调,舌质淡暗,脉弦。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016.12中医中药177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赵志勇1 马玉琛21解放军医学院学员队 北京市 100853 2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摘 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o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出现各种自身抗体为特征可以侵及全身各个系统,可累及皮肤、黏膜、浆膜、血管、关节、心、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皮疹、光过敏、脱发、乏力、贫血、发热、关节疼、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肾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尤以皮肤和肾脏损害显著。
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西医治疗主要以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其毒副作用较多。
中医药治疗红斑狼疮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现将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红斑狼疮;中医药治疗;综述1 中医命名中医学文献中无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名,因本病乃系统损害,病情复杂多变,其中医病证范畴实难确定。
若临床表现以皮损为主时,中医则谓“温毒发斑”、 “阴阳毒”、“丹疹”、“蝴蝶丹”、“日晒疮”;从皮疹特征出发可称之为“红蝴蝶疮”、“蝴蝶丹”、“阴阳毒”等;当表现为以关节、肌肉、肢体疼痛为主时则属中医“痹证”范畴,即中医风湿病范畴原称为“痹证”或“痹病”,有“周痹”、“热痹”、“三焦痹”之异;影响脏腑称脏腑痹,有肾功能损害、水液代谢障碍者属“肾痹”、“水肿”;有肝损害属“肝痹”、“黄疽”、“胁痛”;有急性心内膜炎、心肌损伤者属“心痹”、“心悸”;狼疮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属“肺痹”;狼疮性肌无力属“脾痹”;出现消化系统表现称“肠痹”;小便不畅为“胞痹”;有胸水者属“悬饮”;雷诺现象称“肢端脉痹”;因其损害脏器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别常可见饮证、血证、关格、虚劳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较多的脏腑症候很难明确地划属于某一具体病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红蝴蝶疮病”作为SLE 的中医病名,199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SLE 统一命名为“蝶疮流注”。
医学论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疗法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见于年轻的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5~10[1]。
研究提示,SLE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紊乱、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SLE发病时不仅可有全身症状如疲劳、发热、关节痛等,更可以侵犯如肾脏、胃肠道、呼吸道、心血管、中枢神经和淋巴系统等全身多个系统。
SLE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血浆处理、全身淋巴结照射疗法等药物和方法[2]。
然而,至今这些药物和方法仅仅可以暂时控制病情。
与此同时,西药的某些毒副作用也日趋显现,如激素对于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反馈抑制作用引起的器质性变化,免疫抑制剂所致的肝病、骨髓抑制、致畸胎等毒副作用。
在激素所致免疫抑制状态下,感染已跃居SLE的第一死因[3]。
中医中药的干预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还可以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无论在SLE的急性期还是缓解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文献中无SLE 病名,根据红斑、发热等症状可将其归属于"阴阳毒"、"蝶疮流注"、"阳毒发斑"、"脏腑痹"等[4]。
中医认为,SLE的病因病机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气滞血瘀,而以肝肾阴亏为主;外因则由于湿热与热毒侵袭肌表,流注肌肤、肌肉、四肢关节,进而内舍五脏六腑。
SLE的基本病理特点是肝肾虚损为本,热毒瘀血为标,本虚标实,互为因果[5],在病理演变过程中虚实互见,错综复杂多变。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SLE的概况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 1.1 急性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活动期即急性期,急则治其标,一般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法,同时应当注意顾护阴液。
SLE活动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热毒炽盛、血热妄行、瘀血阻络、风湿热痹、阴虚内热、脾虚湿盛等类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作者:江春春苏晓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中医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作用的研究,也已经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学者的关注,并在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
笔者就该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和展望综述如下。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中医药治疗;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o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炎性病变。
该病临床表现以多系统损害为主,临床表现多样,常见多形性皮疹、日光过敏、脱发、乏力、贫血、发热、关节炎、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肾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尤以皮肤和肾脏损害显著,多呈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与缓解。
其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70~100人发病。
男女之比为1∶5~1∶10,发病高峰在15~40岁生育期。
另据美国的1份调查表明,在18岁以上的女性中,每10万人中有372例SLE患者,估计每10万人中每年的新发病患者为1.8~7.6例[1]。
1 病名SLE的现代医学病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古籍无此病名,仅见类似相关疾病的描述。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记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清,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其描述与SLE皮疹、关节痛、发热、出血、口腔溃疡等表现极为相似。
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与多种中医病证相关。
按照临床表现和感受病邪部位分类,出现皮肤红斑为主的,命名“阴阳毒”“蝴蝶斑”“鬼脸疮”;出现五脏受损(心悸、气短、乏力)为主的,命名“心悸”“心痹”;出现多关节疼痛为主的,命名“痹证”;出现咳喘为主的,命名“咳嗽”“喘证”或“肺痹”;出现抽搐、痉挛为主的,命名“痉证”;出现胁痛为主的,命名“胁痛”“肝痹”;病变累及到肾脏,出现全身水肿的,命名“水肿”“肾痹”;SLE病变晚期,损及五脏,气血阴阳亏虚,命名“虚损”“虚劳”[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0, 9(2), 98-103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0.92015Research Progress on TCM SyndromeTypes and Objectification of 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Aimin Gong*, Fangzhi Wei, Yitian SongHainan Medical College, Haikou HainanReceived: Jan. 23rd, 2020; accepted: Feb. 19th, 2020; published: Feb. 28th, 2020Abstract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s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the “syndrome” is the internal basis of the prescription group medicine and treat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divergent opinions on the TCM syndrome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hich se-verely restrict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CM understanding of the syndrome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the treatment is also controversial.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clinical differenti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provide idea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Keyword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CM Syndrome Type, Objective, The Research Progress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及客观化研究进展宫爱民*,魏方志,宋逸天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收稿日期:2020年1月23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19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28日*通讯作者。
宫爱民 等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证”是遣方组药及治疗的内在依据。
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众说纷纭,严重制约了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型认识的标准化,治疗方面也百家争鸣。
本文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和客观化的相关文献,以期能更好地指导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辨证,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的标准化提供思路。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
SLE 患者使用中医疗法有其优点,除了降低西药副作用,也提高了其生存周期[2]。
中医药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证”是遣方组药及治疗的内在依据,正确的辨证对中医治疗SLE 具有重大的意义。
范永升等[3]查阅了与SLE 相关的近三十年的文献,分类整理后发现有八十多种的证候分型。
其错综复杂的中医证型,严重制约了中医对SLE 认识的标准化,治疗方面也百家争鸣。
本文通过总结SLE 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其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关文献,综述SLE 中医辨证分型和客观化的现状,希望可以更好地指导SLE 的辨证施治,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的标准化提供思路。
2. 系统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2.1. “权威机构”层面1987年,政府部门颁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标准》[4]将SLE 分为四种证候: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热毒炽盛和气血瘀滞型。
1993年,政府部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将SLE 分为六种证候:热毒炽盛、风湿热痹、阴虚内热、肝肾阴虚、瘀热伤肝和脾肾阳虚型。
1993年,政府部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将SLE 分为六种证型:热毒炽盛、风湿热痹、阴虚内热、肝肾阴虚、瘀热伤肝和脾肾阳虚型。
2002年,政府部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6]将SLE 分为七种证候:风湿热痹、热毒炽盛、瘀热痹阻、脾肾阳虚、阴虚内热、肝肾阴虚和气血两虚型。
2.2. 名家层面范永升[7]运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辨证,将SLE 分为:① 轻型3证:气血亏虚、风湿痹痛和阴虚内热型;② 重型6证:热毒炽盛、饮邪凌心、肝郁血瘀、饮热迫肺、风痰内动和脾肾阳虚型。
范瑞强在《中国皮肤性病学(临床版)》[8]上将SLE 分为3型:热毒炽盛、脾肾阳虚型和阴虚内热。
刘维等[9]从阴阳毒角度辨证将SLE 分为:阳毒相当于SLE 发作期,主要为热毒型;阴毒相当于SLE 缓解期,主要有血瘀宫爱民等型和气阴两虚型。
王蔼平等[10]将SLE患者按病程活动度分为:急性活动期、亚急性期、慢性迁延期,对应的证型分别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和脾肾阳虚。
王文生[11]根据王俊志的治疗经验将SLE分为四型:气阴两伤、阴虚火旺、毒热炽盛和风湿痹阻。
何世东等[12]按分期辨证将SLE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并认为SLE这两期皆有瘀热。
王思羽[13]从体质学说出发,按照虚实辨证将SLE分为:虚性体质型,实性体质型。
胡艳等[14]根据五体痹、五脏痹理论将儿童SLE分为:筋、脉、肉、皮、骨痹证,肝、心、脾、肺、肾痹证。
周翠英[15]采用分期辨证将SLE分为:急性期——热毒炽盛;稳定期——肝肾亏虚。
温成平[16]等从“伏邪学说”角度将SLE分为:伏邪隐匿期、发作期和缓解期。
呼永河[17]则根据病机将SLE分为:肾阴亏虚、热毒炽盛和瘀阻脉络证。
2.3. 文献数据挖掘层面朱方治[18]统计1995~2000年相关论文,发现SLE患者前8种证候依次为: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虚内热、风湿热痹、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和脾肾气虚证。
钟兴华[19]搜索从1996年1月~2010年12月SLE的治疗相关文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SLE高频次证候为:热毒炽盛、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内热,瘀血伴随SLE患者始终。
何美莹[20]通过检索中外文各大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之时起至2018年9月,整理分析文献信息后,发现SLE的主要中医证候涉及19种,排在前5的证候是:热毒炽盛证(72例),阴虚内热证(41例),脾肾阳虚证(33例),肝肾阴虚证(30例)以及气阴两伤证(27例)。
这5种证候共占总证候数的80.24%,其认为这是SLE临床最常见的5种证候。
3. SLE证型客观化3.1. 免疫学检查3.1.1. 自身抗体孙然等[21]认为ANA抗体滴度在SLE急性期偏高,而在后期偏低,对于病程辨证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抗ds-DNA抗体阳性率高容易表现为“虚证”,因此其对“虚实辨证”有参考价值。
刘瑞萍等[22]也得出ANA抗体滴度在三种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抗ds-DNA抗体阳性率最高的为脾肾阳虚证,且与热毒炽盛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陈志伟等[23]研究表明抗心磷脂抗体(ACA)对脾肾阳虚证的辨别有一定价值。
潘杰[24]研究显示抗Sm抗体和抗SSA抗体在瘀热痹阻型和阴虚内热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SB抗体在阴虚内热和脾肾阳虚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1.2.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及组织具有酶活性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球蛋白所组成的酶反应系统,补体活化途径包括: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和替代途径三种,补体C3和C4是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与SLE的发病相关。
王芳[25]研究表明补体C3水平对脾肾阳虚证具有独立的参考意义,而补体C4水平在不同的组别存在不同的统计结果。
李松伟等[26]研究发现热毒炽盛型和阴虚内热证的C3、C4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
曹左媛[27]对初发SLE患者(发病时间≤ 2个月)研究表明C3水平对阴虚内热证具有参考价值,而各证型间C4水平不存在差异。
而张爱芹[28]的研究揭示C3、C4均对SLE 的辨证分型无影响。
3.1.3. 细胞因子宫泽琨等[29]研究发现细胞因子IFN-γ、IL-4、IL-10和IL-2的浓度高低对SLE的辨证具有参考意义,活动期IFN-γ、IL-4、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而IL-2恰恰相反。
俞烜华等[30]研究表明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 BAFF)与SLE是否处于活动期有关,热毒炽盛型和正虚邪恋型的BAFF水宫爱民 等平与其它证型存在统计学差异,BAFF 作为辨证分型具有参考价值。
孙然等[21]研究发现TNF 水平在风湿热痹型和脾肾阳虚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作为SLE 分期辨证的指标。
赵高阳等[31]研究表明IFN-γ浓度在脾肾阳虚型和其它证型组中存在差异,因而可作为脾肾阳虚证的参考指标。
华银双[32]等研究表明CD4分子在气血两燔证和其它证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作为其辨证的参考,828CD CD ++分子的下调和828CD CD +−的上调可作为气阴两虚血瘀型的辨证指标。
3.1.4. 可溶性黏附分子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I)与SLE 患者密切相关,主要作用在B 细胞与内皮细胞的活化、炎症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