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41风湿病科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版)

41风湿病科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版)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红蝴蝶疮相关标准。

相继或同时出现下述4 项以上,即可诊断。

(1)蝶形红斑:颧部隆起的或平的固定红斑。

鼻唇沟部位无皮损。

(2)盘状红斑:红色隆起斑片,表面附有粘着性、角化性鳞屑及毛囊栓,陈旧损害可见萎缩性瘢痕。

(3)有光敏史或检查发现对光异常反应所致皮疹。

(4)口腔或鼻咽部有渍疡,常无痛感。

(5)可有累及两个或更多的周围关节触痛、肿胀或积液。

(6)有确切胸痛史或体检发现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

或心脏听诊有心包摩擦音,实验室检查有心包积液。

(7)持续性蛋白尿、24 小时尿蛋白大于0.5 克并可见有尿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状等。

(8)排除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出现抽搐或精神症状者。

(9)血液检查: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少于4000/ 立方毫米(4×109/升);或淋巴细胞少于15%(1.5 ×109/升);或血小板少于10 万/立方毫米(100× 109/升)。

(10)免疫学检查:红斑狼疮细胞阳性或抗dsDNA抗体滴度异常或有SM抗体或梅毒血清学反应假阳性。

(11)荧光抗核抗体阳性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SLE分类标准,中华医学会2010 年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二)证候诊断1. 轻型(1)风湿热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四肢肌肉酸痛或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2)阴虚内热证:持续低热,盗汗,面颧潮红,局部斑疹暗褐,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脱发,眼睛干涩或视物模糊,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或细数。

(3)气血亏虚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头晕眼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 重型(1)热毒炽盛证:高热,斑疹鲜红,面赤,烦躁,甚或谵语神昏,关节肌肉酸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洪数。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一、阴阳毒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阴阳毒。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ICD10编码为:M32.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红蝴蝶疮》”。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7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常见证候:轻型:风湿热痹证阴虚内热证气血亏虚证重型:热毒炽盛证饮邪凌心证痰瘀阻肺证肝郁血瘀证脾肾阳虚证风痰内动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住院患者。

2.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15,无严重脏器及系统损害。

3.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抗核抗体谱(包括抗dsDNA、抗可溶性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类风湿因子(RF)、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糖、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结核等)、凝血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胸部正侧位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谱、抗心磷脂抗体、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蛋白电泳、性激素常规、贫血三项、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痰培养;骨密度(腰椎、股骨)、胸部及头颅CT、MRI、心脏彩超、骨髓穿刺(常规+活检)、肌电图、脑电图、眼底检查等。

中医临床路径11-风湿科

中医临床路径11-风湿科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 (231)骨痹(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236)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242)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247)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253)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258)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

一、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大偻(TCD 编码:BNV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M45.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50~135-2008)(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

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常见证候: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大偻(TCD 编码:BNV070)和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M45.991)的患者。

2.若患者已使用西药治疗,可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22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22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一、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ICD-10编码为:M32.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SLE的分类标准(ACR,1997)1.颊部红斑2.盘状红斑3.光过敏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7.肾损害:尿蛋白0.5/24小时或3+或细胞管型8.神经系统异常:抽搐或精神病9.血液学异常:溶贫或白细胞<4000/mm3或淋巴细胞<1500或血小板<103/mm310.免疫学异常:dsDNA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或Sm抗体+11.抗核抗体养性以上11项中先后或同时至少4项阳性者可诊断敏感性97%、特异性89%(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轻型病例只需应用非甾体抗炎药。

2.重症患者: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血浆置换疗法、透析疗法与肾移植3.中医中药治疗4.避免日晒及紫外线照射(四)标准住院日为3-4周,每周门诊复诊(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ICD-10编码:M06.991)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PR)、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3)抗核抗体普、抗磷脂抗体、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血清补体检测(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培养、其他方法的病原学检查、胸部CT、心脏超声、有创性检查(支气管镜)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重症患者主要为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注意激素副作用(八)出院标准1.症状缓解2.病情稳定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 伴有影响本病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2.有透析治疗指征需肾内科治疗者,转肾内科治疗路径(十)疗效判断标准治愈标准:症状消失,肾功能及尿检查正常,浆膜炎消失,狼疮细胞阴性,抗核抗体阴性或明显降低好转标准:症状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部分恢复正常无效标准:症状体征加重,肾功能及尿检异常,狼疮细胞持续阳性,抗脱氧核糖核酸(DNA)抗体、抗核抗体(DNA)增高。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思路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思路
中国 中医 急 症 2010年 8月 第 19卷 第 8期 JETCM.Aug.2010,Vo1.19,No.8
· 证 治 探 讨 ·
系 号 :R593.24 1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4—745X(2010)08—1337—02
为肝 肾 阴虚症 候 ,所 以肝 肾 阴精 亏 虚是 SLE发 病 的基 2 注重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
如 前所 述 ,SLE治 疗在 国际上是 一 大难题 ,现在 主
浙江 中医药大 学(杭 州 310053)
(下转 第 1343页 )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010年 8月 第 19卷 第 8期 JETCM.Aug.2010,Vo1.19,No.8
SLE的 治疗颇 有 心得 ,笔者 有 幸侍 诊 于左 右 ,撷 取点 滴 。本 文将结 合 跟师 体会 及诸 多 医家 的经验 4个 方 面 进行 整 理概括 ,论 述 如下 。
1 明辨 SLE 的病 因病机 1.1 从传 统 医学角度 明析 SLE病 因病机 (1)素体 亏虚 。《素 问 ·评热 病论 》云 “邪 之所 凑 ,其 气 必虚 。”正 气不 足是 疾病 发 生 的 内在 根据 。流行 病学 及 临床 观察 表 明 ,SLE发生 具有 遗传 倾 向。即患 者多 有 SLE的易患 体质 ,即先天禀赋不足 。此外人体反复感受外邪 ,损伤 正气 ,正 伤后也 易 发病 。先 天不 足是 患病 的根 本 。在临 床上 SLE患者常表现为头晕眼花 、腰酸腿软 、发热、面 红 、心烦 不寐 、脱 发等 一派 肝 肾 阴虚 内热症 状 。 同时本 病好 发于 育龄期 女 性 ,女子 以血 为用 ,阴常不 足 ;肾 阴 为全 身之元 阴 ,肝 藏 血 ,肝 肾 同源 ,故 SLE患者 常表 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016.12中医中药177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赵志勇1 马玉琛21解放军医学院学员队 北京市 100853 2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摘 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o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出现各种自身抗体为特征可以侵及全身各个系统,可累及皮肤、黏膜、浆膜、血管、关节、心、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皮疹、光过敏、脱发、乏力、贫血、发热、关节疼、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肾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尤以皮肤和肾脏损害显著。

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西医治疗主要以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其毒副作用较多。

中医药治疗红斑狼疮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现将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红斑狼疮;中医药治疗;综述1 中医命名中医学文献中无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名,因本病乃系统损害,病情复杂多变,其中医病证范畴实难确定。

若临床表现以皮损为主时,中医则谓“温毒发斑”、 “阴阳毒”、“丹疹”、“蝴蝶丹”、“日晒疮”;从皮疹特征出发可称之为“红蝴蝶疮”、“蝴蝶丹”、“阴阳毒”等;当表现为以关节、肌肉、肢体疼痛为主时则属中医“痹证”范畴,即中医风湿病范畴原称为“痹证”或“痹病”,有“周痹”、“热痹”、“三焦痹”之异;影响脏腑称脏腑痹,有肾功能损害、水液代谢障碍者属“肾痹”、“水肿”;有肝损害属“肝痹”、“黄疽”、“胁痛”;有急性心内膜炎、心肌损伤者属“心痹”、“心悸”;狼疮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属“肺痹”;狼疮性肌无力属“脾痹”;出现消化系统表现称“肠痹”;小便不畅为“胞痹”;有胸水者属“悬饮”;雷诺现象称“肢端脉痹”;因其损害脏器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别常可见饮证、血证、关格、虚劳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较多的脏腑症候很难明确地划属于某一具体病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红蝴蝶疮病”作为SLE 的中医病名,199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SLE 统一命名为“蝶疮流注”。

医学论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医学论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疗法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见于年轻的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5~10[1]。

研究提示,SLE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紊乱、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SLE发病时不仅可有全身症状如疲劳、发热、关节痛等,更可以侵犯如肾脏、胃肠道、呼吸道、心血管、中枢神经和淋巴系统等全身多个系统。

SLE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血浆处理、全身淋巴结照射疗法等药物和方法[2]。

然而,至今这些药物和方法仅仅可以暂时控制病情。

与此同时,西药的某些毒副作用也日趋显现,如激素对于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反馈抑制作用引起的器质性变化,免疫抑制剂所致的肝病、骨髓抑制、致畸胎等毒副作用。

在激素所致免疫抑制状态下,感染已跃居SLE的第一死因[3]。

中医中药的干预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还可以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无论在SLE的急性期还是缓解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文献中无SLE 病名,根据红斑、发热等症状可将其归属于"阴阳毒"、"蝶疮流注"、"阳毒发斑"、"脏腑痹"等[4]。

中医认为,SLE的病因病机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气滞血瘀,而以肝肾阴亏为主;外因则由于湿热与热毒侵袭肌表,流注肌肤、肌肉、四肢关节,进而内舍五脏六腑。

SLE的基本病理特点是肝肾虚损为本,热毒瘀血为标,本虚标实,互为因果[5],在病理演变过程中虚实互见,错综复杂多变。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SLE的概况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 1.1 急性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活动期即急性期,急则治其标,一般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法,同时应当注意顾护阴液。

SLE活动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热毒炽盛、血热妄行、瘀血阻络、风湿热痹、阴虚内热、脾虚湿盛等类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医生版).doc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医生版).doc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医生版)。

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路径(XXXX版)一、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标准和住院程序(一)适用对象:根据以下诊断标准,首次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代码:ICD-一、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路径标准和住院程序(一)适用对象:根据以下诊断标准,首次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代码:ICD:每天超过0.5g或超过二次尿,或(cast ——可以是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cast或混合cast 8。

神经系统异常(1)惊厥——不是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2)精神异常——不是药物或代谢紊乱。

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

9.血液学异常(1)伴网织红细胞增多的溶血性贫血(2)白细胞减少少于4×109/L(4000/mm3),至少两(3)个淋巴细胞少于1.5×109/L(1500/mm3),至少两(4)个血小板减少。

小于100×109/L(100000/mm3)(药物效应除外)10。

免疫异常(1)狼疮细胞阳性(2)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阳性(3)抗钐抗体阳性(4)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11。

抗核抗体的异常滴度免疫荧光抗核抗体或与此方法相当的其他试验滴度,不包括药物诱发的“狼疮综合征”,上述11项标准中有4项或4项以上符合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条件。

(2)诊断依据: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见表1。

上述标准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制定的。

在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单个案例,而不应机械地应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不限于此,但进入此临床路径的患者必须符合此标准。

根据上述分类标准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将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进一步评估疾病活动性(见表2)。

得分是5- (2)诊断基础: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见表1。

上述标准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制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轻型患者。

一、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阴阳毒(TCD 编码为:BNV070)
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ICD-10 编码为:M32.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7 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和中华医学会2004 年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2.疾病分型轻型: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者,但临床稳定,所累及的靶器官(包括肾
脏、血液系
统、肺脏、心脏、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关节)功能正常或稳定,呈非致命性。

重型:诊断明确,狼疮活动明显,伴有重要脏器累及并影响其功能的情况;如病情危重而凶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则称为狼疮危象。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轻型临床常见证候:热
毒血瘀证
风湿痹阻证
气血亏虚证
肝肾阴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阴阳毒(TCD 编码:BNV07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ICD-10 编码:
M06.991)的患者。

2.疾病分型为轻型。

3.对已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维持原剂量并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
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
(3)ESR、CRP;IgG、IgA、IgM、C3、C4
(4)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谱、抗心磷脂抗体
(4)心电图
(5)腹部超声
(6)胸部X线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尿沉渣、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抗C CP、 AKP、RF、肿瘤筛查、血清蛋白电泳、性激素检查、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痰培养、抗结核抗体、骨密度、CT、MRI、心脏彩超、脑脊液检查、骨髓穿刺(常规+活检)等以及其他合并系统损害的相关检查。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热毒血瘀证:凉血解毒,祛瘀消斑。

(2)风湿痹阻证: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3)气血亏虚证:益气补脾,养血活血。

(4)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辨证取穴,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穴位注射。

4. 外治法: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选择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薰治、中药全身浸浴、中药穴位贴敷等。

5. 其它疗法:伴发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使用骨质疏松治疗康复系统。

6. 调摄与护理:一般护理、心理干预和饮食调摄。

(九)出院标准
1.临床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疾病活动度指标有所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本病常并发多系统受累,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TCD 编码:BNV070、ICD-10 编码:M32.901)疾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分型:轻型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 天) 年 月 日 (第 2-7 天) 年 月 日 (第 8-14 天) 主要 诊疗 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初步诊断和病情评估 □完成病历书写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和 注意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治疗方 案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中医证候判断 □对 S LE-DAI 进行评分 □完善必要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 整治疗方案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中医证候判断 □完善必要检查 □处理并发症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盐优质蛋白饮食 □中药汤剂 □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 □针灸 □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 便常规+潜血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 解质、血脂;ESR 、CRP ;IgG 、 IgA 、IgM 、C3、C4
□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 胞浆抗体谱、抗心磷脂抗体 □心电图;腹部超声;胸部 X 线检查 其它检查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盐优质蛋白饮 □中药汤剂 □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 □针灸 □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其 他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盐优质蛋白饮 □中药汤剂 □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 □针灸 □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其 他检查 □对症处理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 □进行入院教育 □介绍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 施 □执行入院各项检查护理工 作 □按照医嘱执行治疗辅助工 作 □饮食指导、心理护理 □指导病人康复训练 □按照医嘱执行护理辅助工
作 □饮食指导、心理护理 □日常护理指导 □指导病人康复训练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1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 15-21 天) 年 月 日 出院日 主要 诊疗 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确定出院时间 □完成病程和查房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中医证候判断 □进行日常治疗 □开具出院证明 □完成出院记录 □出院宣教: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及随 诊方案 重点 医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盐优质蛋白饮食 □中药汤剂 □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 □针灸
□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相关检查
□对症处理
主要护理工作□执行入院各项检查护理工作
□按照医嘱执行治疗辅助工作
□饮食指导、心理护理
□指导病人康复训练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健康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