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天命观,儒家文化

合集下载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认为自己的天命就是恢复和秉承反映在周礼中的文命。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在孔子眼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将天与时结合起来,天以时行。

孟子更是将天与时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

即孔子是最能把握天时尺度的人。

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时命。

古人将天与理同用,性与命相对,中间以时为纽带。

每个人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要领会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由此,上应时代,下安个体。

在孔子那个时代,有人就认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即孔子是秉承中华文明精微的人,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代表。

但孔子所言的天命,并不是只有伟大人物才有的。

使命有大小,主体有不同。

每个个体都要参究自己的天命。

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岁就应当知道自己的天命。

这是他文化生命的成熟期。

揭示了人到五十,由四十不惑而进一步参悟到事物的背后有天理的必然,而不去违逆天命。

同时要从自身的禀赋出发,在自己身上体会到生命到五十岁时的优劣与时代使命的交合。

孔子的天命观揭示了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使命,让我们不要去叹息时代不好,而要与时同命,领略时代的使命,做自己生命范围内的事,以印鉴人生的时命与光彩。

所以,天命所在,时命所显,时代与天命的内涵要与主体生命相印证。

中国儒家文化概述

中国儒家文化概述

中国儒 家文 化概 述
由易 可 知 , 天命 就是 “ 创造 ”这 里 的“ , 创造 ” 是指 创 造万
物 自身 , 而不是物之现象。 此创造物不以质论 , 不以量论 , 不 以关系论 , 只是“ 物之 自在”故非经验 、 , 知识界里所说的“ 创 造” 我们了解知识 , 。 获取知识是通过我们的“ 感性的直觉” ,
的 , 的只是 “ ”只是天命 流 行 , 不变 善 , 更无其 他 。
儒家文化的脉络, 首先以“ 天理”“ 、天命” 为发端。
“ 行” 流 也不 是 “ 行 歌 曲 ” 类 的流 行 义 , 的是 “ 流 之 指 天
[ 作者简介 ]程健乔 , 陕西汉 中职业技术学 院( 陕西汉 中,2 o 0 。 73o ) 2 8



天命 的流 行
天命观是儒家思想里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天命” 并非 世人常说的“ 生死在天”“ 、生死由命” 中的“ 天命 ” 生死在 。“ 天”“ , 生死由命” 说的是人物的 自然生命 。 这里的“ 、命” 天”“
都是 一种 不可 知 的力 量 , 一种 无法 抗拒 、 无法 甘心 顺从 的 也

理 ”“ 、天命 ” 的流 动 、 运行 , 以达化 育万 物 。 因此 , 天命 的特 征
种宣扬 , 更应该是全然 的践行。只有践行 , 才是使 民族文
并不针对于分解的事和物及人 , 以科学的眼光看“ 不 天命 ” , 不以科学的方式分析“ 天命”也无法得以分析 , , 它根本就不 属于科学范畴 , 科学在“ 天命 ” 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 对科学的
[ 关键词 ] 家文化 ; 儒 天命 ; 人性善 ; 与天道默契
中图分类号 :2 2 B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 5 ( 0 0)1 0 2 — 4 17 —6 32 1 1— 08 0

儒家的“天命观”

儒家的“天命观”

卷首语“民心即天心”是朱熹私淑弟子真德秀向宋理宗进谏的一句名言,出自真德秀所著的《大学衍义》,原句为:“始以天与民并言,而终独归之民者,民心即天心,能保小民则能保天命矣。

”(《大学衍义》卷二七,第28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儒家自尧舜开宗以来,强调心的重要性,他们提出天命观要以心为本,用心体察天命,著名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他们提出的十六字心法。

人心必须符合道心。

为此,他们还提出“天命”的概念,要求为政者要按照自然规律治理天下。

“天命”是主谓结构词语,也是拟人化的词语:“天”是主语,是天子帝王;“命”是命令,即天子发出的命令。

(《朱子语类》卷五八)在原始儒家看来,天之所命不偏不倚、至公至善。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孔子《易大传》),即使是石缝里的小草也会萌芽,在一年四季中成始成终。

“天命”于人类社会同样如此。

天地生人,一世百年,生而长,长而衰,衰而终,是人百年的过程。

天子治理天下,必须奉天之所命致治。

为此,儒家不仅提出百姓要修身,而且帝王也不能例外,因为“人君是天所子”(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二八,第302页),是天下之表彰。

理学家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天命观,强调物我同体、天人合一。

他们以理代道,提出“天即理也,命即性也,性即理也”(《朱子语类》卷五)的主张。

同时,他们认为天地之心必须发挥人的主观作用,但这个主观不是任意作为,而是必须符合天之所命,天之命就是天之心。

他们认为,“天”是最高的准则,也是最普遍的准则,百姓的愿望就是天的愿望,天的愿望代表百姓的愿望,违反百姓的愿望就是违反天的愿望。

《尚书》之所以成为儒家的“大经大法”,就在于其历述数千年来的祖宗故事,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凡顺承天命者,国家安宁、天下和谐;违反天命者,国家消亡、百姓失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天下国家归于人之身,人之身归于人之心。

反过来说,心是身之本,身是家之本,家是国之本,国是天下之本。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都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意的支配,而人们应该顺应天命,以遵循天道。

孔子认为,天命是一种真实存在,是超越人类能力的神秘力量。

天命涵盖了万物的命运,包括人类社会的兴衰和每个人的命运。

他认为,天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力量,即使一个人付出了多少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社会,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和治理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遵循天命,尊重天的意志,那么它将会繁荣昌盛。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遵循天命,那么这个国家将会衰落。

对于个人,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境遇。

他认为,一个人的出生、职业和身份都是由天命决定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放弃努力,而是应该顺应天命,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天下作贡献。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天命,以达到和谐、平衡和发展。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1000字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人,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天命观。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之路是被天命所决定,相信天命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本文将从若干方面进行分析孔子的天命观。

首先,孔子的天命观来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包括仁爱、礼义、忠诚、孝道等等。

这些思想并不是孔子所独创,而是儒家学派几位先贤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重要思想。

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受到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等其他思想的影响和融合。

其次,孔子的天命观注重人与天的关系,强调天命的正义和不可抗拒性。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当与天道相符,否则就会遭到天道的惩罚。

天命就像一个无形的法则,它可以调整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纠正人类的错误行为,以达到大道的和谐。

再次,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人类的责任,使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

孔子认为,在天命的引导下,人类有责任成为道德之人,影响周围的人并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通过成为道德之人,人类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准确地辨明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最后,孔子的天命观表明了一种文化价值观。

孔子的天命观深化了中国尊重先祖和自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

这种文化价值观穿透了中国古代社会,影响了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还为现今人类社会所崇尚和借鉴。

孔子的天命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宝贵的智慧,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

先秦儒家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解读

先秦儒家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解读

先秦儒家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解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含有正负两种属性,儒家思想亦然。

它一方面有其正面的精华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具有普适性的积极意义,也有其负面的糟粕,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笔者仅就其中部分自认为较为主要的思想观点开展一些简略评述。

一、天人观天人观简言之即为尊天命、循天理。

天人观认为,天命是“天的意志”;另一方面,它又是某种神秘的必然性。

孟子曾曰:“莫知为而为者,天也;莫知至而至者,命也。

”(《孟子·万章上》)[1]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家认为,天命首先是人力不可改变的自然,因为有天命的必然性,故而派生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谓“天意不可违”.除此之外,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解释也被贯以天人相与的立场,把天作为其本原加以神秘化。

《论语·述而》载孔子语:“天生德于予”;孟子也曾经说过“夫仁,天之尊爵也。

”(《孟子·公孙丑上》)在他们看来,既然人类社会的纲常伦理是天理的体现,而天理是不可违背的,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恪守纲常伦理。

在理论形态上,先秦儒家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设计了一套大一统的政治秩序。

《礼记·坊记》转述了孔子的话:“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这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

他们认为,理想国度里,只能有一个权力中心,理想国度的政治秩序只能是由专制君主对国家实现绝对的专制统治,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基于“天人相与”的观念,先秦儒家思想家们进一步论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天人相与”必须通过君主方能实现,君主的意志与天的意志是一体的,即“天授君权”;同理,专制统治下的臣民对于君主也应尽人臣之道,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先秦儒家思想家们用天道和天理来为封建政治秩序正名,其实本质上就是把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原则合法化、合理化,作为顺乎天道和天理的不二之选。

二、内圣外王之学在天授君权的思想原则支配下,先秦儒家思想家们再一次论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力,进而顺理成章地把治理国家的责任尽数归于君主。

《论语》中天命观的内涵解读

《论语》中天命观的内涵解读

《论语》中天命观的内涵解读摘要:“天”在《论语》中有三层意义:主宰意义的天、宿命意义的天、自然现象的天;“命”在《论语》中有三层含义:生命意义的命、言辞意义的命、宿命意义的命。

基于此,“天命”在《论语》中的应用传达出的倾向有两种:一是敬畏之情;二是上天之命是不可抗拒。

“知天命”是先儒们对上天意志的把握,是人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可达到的效果。

“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则是强调知天命而为之,“为之”是在尊崇天命的基础上积极做自己能做的,并不是“违之”。

先儒们在积极践行自己的道德标准的时候能心生愉悦,不怨天尤人。

乐天知命是《论语》所反映出的天命观的最终归宿,乐天知命包含着遵天命而又不失自由的内涵。

关键词:“天”; “命”; “天命”; 乐天知命; 《论语》;传世本《论语》中多次谈到“天”“命”“天命”以及“知天命”这样的概念,“天命观”是《论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一个重要范畴。

诚如韩云忠所说:“儒家道德的最高范畴是‘天命’。

”[1]然而,在《论语》文本中,这样的概念通常总是针对具体事件而言的,并未针对概念本身,谢遐龄曾在学术月刊上提及:“《论语》中记载的孔子言论大体上都是就事论事。

”[2]这固然是由中国的学术传统所决定的,但就哲学层面而言,我们有义务对每个概念给出明确的界定。

1、“天”从词源来看,“天,巅也。

至高无上,从一大”[3]521。

在《哲学辞典》里,将“天”定义为处于自然状态范畴时的最高存在,天本来就是处于最高并且无以加上的地位。

“天”字在《论语》中有主宰的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天”字的单独使用中,也体现在诸如“天”“天子”“天道”“天禄”等用法中。

在《论语》文本中,“天”字多次单独使用,就此而言,通常是指人所存在的依据,进一步讲指代的是世间的主宰。

如: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4]65(《论语·八佾》)奥:指的是厅堂的的西南角,古人通常以西南为尊,所以一般在此祭祀神灵。

孔子 论语中提到天命的句子

孔子 论语中提到天命的句子

孔子论语中提到天命的句子孔子论语中关于天命的句子:1. 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论语·为政》)2. 子曰:“天命可知也,可行也。

”(《论语·为政》)3. 子曰:“天命有时,宜有所忍。

”(《论语·述而》)4. 子曰:“天命汉恢恢,疏而不漏。

”(《论语·述而》)5. 子曰:“天命多辟。

”(《论语·述而》)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述而》)(此句暗示了天命的存在,君子应遵循天命,成就美德,而小人则与天命背道而驰,表现出恶劣行为。

)7. 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论语·颜渊》)8. 子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论语·为政》)(此句中的“赞天地之化育”意味着顺应天命,与天地同步。

)9. 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里仁》)(此句表达了君子应当重视修道,而不是忧虑贫穷。

)10. 子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论语·卫灵公》)(此句表达了只有天命所赋予的君主才有权力讨论礼仪、制度和文化。

)这些句子中,孔子论述了天命的概念和作用。

他认为天命是人性的本质,是人们应当遵循的道路。

天命既可以被理解和知晓,也可以被实践和行动。

孔子强调了天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宇宙的规律和人伦的道德准则。

君子应当顺应天命,修道养性,成就美德,而小人则背离天命,表现出恶劣行为。

孔子还指出,顺应天命的人可以与天地同步,参与天地的创造和发展。

他强调了修道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当忧虑的是道德修养,而不是物质财富。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天命对于统治者的影响,认为只有天命赋予的君主才有权力制订礼仪、制度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天命观,儒家文化
中华文明自盘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萌芽、积淀期,至春秋战国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论语》作为其中代表流派儒家的经典被流传下来。

公元一九九八年,当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的三分之二在世者于巴黎聚会时,会议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类若生存于21世纪,必须回首2500年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这里所说“孔子的智慧”应该主要是指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文化,其代表当然首推《论语》。

比如其中的“畏天命”、“和为贵”、“过犹不及”、“其生也荣”、“节用而爱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等,无不闪烁着浓郁的生态思想。

下面我们根据《论语》原文,并结合有关材料,对其蕴涵的生态思想进行阐释。

秦代由于历史原因而采用了法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并未得到重视。

至汉代高祖安邦定国,经董仲舒等人的努力及汉武帝的推动,儒学成为治理国家的典范理论,从而形成了封建社会历代沿用的儒外法内的治世模式。

自此,由于儒家的特殊地位,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论语》作为儒家的代表著作,其意义更为重大。

天本身是在人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决定性,人顺天之性,回应天命,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和天职,对天命的认同和领悟,意味着天人之间积极,亲和关系的建立与确认。

这是对天命之性的承接与顺从,是人对其自身使命的自觉。

孔子将天命与人为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将天命意义的昭显体现为圣人道德智慧的昭显,这种统一是通过“知”的体认和“畏”的实行来实现的。

“知”,不仅是认知之知,而且是实践之知。

“知天命”即体现天命蕴涵,因为知的转换,天命才能由外在的他律化为内心的自律,踏踏实实在人心寻一个安置处。

换言之,天命即人生,天命的意义便体现为人生的意义,天人合一即天命
与人生的合一,所谓“体天理立人极”的意义便在于此。

以人生践履天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者的基本精神。

知天命的过程便是体认天命的过程,用自己的一颗心去体贴认知天命,体认天命的过程是人心血的付诸和生命的实现
人最初对天的敬畏,缘起于天的存在和力量。

天,自始起便具有自然与超越的二重性,代表一种无所不在的自然存在和覆盖万物的宇宙秩序,在天的临照下,人是孱弱与渺小的,自然力量的无边化成了神格力量的无边,人最初向上天的顶礼膜拜,是对神性的尊崇。

相信天的创生力、明辨力、赏罚力,世人往往对天有最高的期望:“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

非天夭命,民中绝命。

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

”<<尚书商书高宗肜日>>)无论超越的人格神存在与否,丝毫不能作为否认人类对天的这种最早崇敬之情的依据。

由对天的感激崇拜之情,到庄严而神圣的祭天仪式,事天而致福佑,正因为人的敬意和诚意,才能迎来神的降临。

人神同在,是对人的虔敬之心的一种最好的回应。

人对天的虔诚,是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感情,在参与祭祀的人毕恭毕敬的活动中显应出来。

说这种敬畏之情是宗教情怀也罢,是信仰也罢,这是人对天最早最初的肯定与回应。

人立志顺天知命,作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最终落实于自己的道德实践,切实地将天命之性给予妥善的安置。

仁是内在于个人生命的必然根源,也是个人生命的引发力量。

但它敛于内,尚未完全的表现为天命的外在发用。

它所应该面向的是如何在现实的生命中得到确
立,精神上的体验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中确证自身。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者,履也”。

孔子认为,君子获仁,不仅止于自己的人格养成,还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仅是个别生命的完成,还应是群体生命的成全。

君子的仁,应在自己的周围泛起涟漪。

礼是联结仁与外在世界的纽带,它是制度文化的构成,文明的基本模式,对于人类所特有的美德与力量而言,依礼而行的能力和意志乃是非常重要的。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论语颜渊〉〉)因而礼是成就道德人格的必然要求。

“礼是制度性的,也是法则上的厘订,可以说是仁之用,在人的分际中谋取和谐,在和谐中掌握分际。

”礼在孔子那儿具有神圣性与实效性,礼由仁而发出,是活动与灵动的,并非那些陈旧死板的繁文缛节,那样的礼,贫乏空洞,徒具形式,缺乏精神。

礼,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1.指行为观念上的;2.行为礼节上的;3.典章制度上的。

在《论语》中,孔子对“礼”的诸多描述,组成了一幅礼乐升平、其乐融融的图画。

表明了人的道德是在人际交往的具体行为中实现的,这些行为是得到人际交往所认可的,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表达,礼是成就道德人格的必经门户。

《论语》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有些外国学者建议将其灵活运用于其国家机制中。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几乎都可以发现儒家思想的痕迹,它已经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对于构建和谐发展的中国的未来,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