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枪问题
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反思

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反思(最新版4篇)篇1 目录1.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反思2.红色文化的重要性3.反思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4.结论篇1正文近年来,红色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时期形成的文化,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奋斗历程。
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奋斗历程。
它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
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红色文化的正式诞生。
通过学习红色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精神。
反思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我们可以发现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案的设计过于简单,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其次,教案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教师指导和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结论认为,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在红色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不断优化和改进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精神。
篇2 目录1.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反思2.红色文化背景介绍3.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分析4.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的意义和价值5.总结和反思篇2正文一、背景介绍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文化形态。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文化形态。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文化形态。
二、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分析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文化形态。
红色文化打响第一枪教案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文化形态。
辛亥革命第一枪怎么打响的

辛亥革命第一枪怎么打响的辛亥革命第一枪,狭义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在辛亥革命的战争中用手枪开出第一发子弹,广义理解的话可以认为是辛亥革命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这场战争可以认为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第一枪怎么打响的,希望大家喜欢!辛亥革命第一枪首先来谈谈辛亥革命第一枪所指的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这个战争是有依据的,依据其实就在这场革命的名称之中,辛亥革命可以说是在辛亥年所发生的革命,辛亥年换算成为公历后就是1911年,这个时间段确实是有一场大战爆发,那便是武昌起义。
可以说,武昌起义便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接下来再来看看在武昌起义中究竟是谁开了第一枪,这一枪可以说代表着武昌起义的全面展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熊秉坤被认为是在武昌起义中打响第一枪的人,但后期经过真实回忆和事情还原之后,才发现程正瀛打响的第一枪。
为何在第一枪这个问题上会有争议呢?主要是因为武昌起义的消息外泄,原计划中的很多人、事、物未能及时到位所导致的。
在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打响之时,也代表了辛亥革命的正式爆发,武昌战役的胜利,代表了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得了较大的胜利的,也代表着我国从封建社会正式迈入资本主义社会。
辛亥革命的主要人物辛亥革命主要人物有很多,因为辛亥革命是一大批仁人志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为了推翻清政府到处奔走,筹集资金、宣传革命、发动起义,不少革命志士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中不仅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还有为革命浴血奋战的黄兴,更有饱受争议的袁世凯、黎元洪等,他们都是辛亥革命主要人物。
说起辛亥革命的主要人物首先就要提到孙中山先生,早在1895年,孙中山就领导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1905年又领导成立同盟会,倡导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起义纲领。
辛亥革命成功后,它担任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第一任总统,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辛亥革命的主要人物中还有一位不得不提,那就是孙中山的挚友黄兴,他长期为革命事业积极奔走,几次发动推翻清王朝的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他本人也多次遭到清政府的通缉,被迫流亡海外,但是黄兴却不改初衷,坚持信念,而且为了革命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最终积劳成疾,不幸早逝。
【精品】南昌起义第一枪南昌起义的意义有

【关键字】精品南昌起义第一枪-南昌起义的意义有南昌起义的背景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当权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省城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
国民党“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民吓倒、征服为挽救革命挽救人民挽救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武装起.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
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的二十军、十一军二十四师和十师一部、四军二十五师两个团,第五方面军的三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警察武装,共两万余人。
起义原定7月日夜发动,后因张国焘的阻挠而延期。
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
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
旋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议依中央原定方针转兵广东,相机夺取广州,再次北伐。
1927年南昌起义前后1927年南昌起义前后,老百姓究竟苦到什么程度?刚好我手边有几本书,其中两本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的回忆录,一位是张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可看出当时的生活状况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水深火热。
武汉的纺织女工一月30多块大洋这两本回忆录对大革命时代的记述,主要是工人运动,那我们便沿着他们的记述往下看吧:张金保曾经担任过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妇委书记。
小学生怪题选及答案

小学生怪题选及答案一、选择题1、黄花岗起义第一枪谁开的?A、宋教仁B、孙中山C、黄兴D、徐锡麟。
2 黄花岗起义第二枪谁开的?A、宋教仁B、孙中山C、黄兴D、徐锡麟。
3、黄花岗起义第三枪谁开的?A、宋教仁B、孙中山C、黄兴D、徐锡麟。
答案:三题全选C。
因为教材中有说到“黄兴连开三枪,揭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二、1、有三组数字,分别是(1、3、7、8);(2、4、6);(5、9),每组数字都因一个共同规律而归为一组,请说出规律。
答:(1、3、7、8)读音都是一声;(2、4、6)是四声;(5、9)是三声。
(答案令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2、用蓝笔画5个圆圈,打一个成语。
答:无孔不入(五个孔,蓝色的英文是blue,连起来读是“无孔bule”)。
3、一头牛带着青蛙去超市买东西,它们买了啥?答案:“木瓜”。
牛只会叫“哞……”青蛙只会叫“呱”,连起来是“木瓜”。
4、阿拉丁的哥哥有几个?答:3个(阿拉甲、阿拉乙、阿拉丙)。
5、一人有3个,二人有4个,三人有5个,四人有7个,五人反而有6个,问这是什么东西啊?答:笔画数。
6、崔气球家里养着一群牛,有一天栅栏坏了,小牛们跑了出来,该怎么办?(打一歌手名字!)答案:王力宏(往里轰)!7、小明钓鱼回来,小玲问他钓了几条鱼,小明答:“钓得真不少啊!6条没头,9条没尾,8条只有半个身躯。
”你知道小明到底钓了几条鱼?答:23条或0条鱼。
8长春小学一年级“神题”,一家人全答错我在排队,排在我前面有5个人,我后面的人比前面少2个人,队里总共有几人?答:总共有8个人。
(因为“我”是兔子,不是人。
)9、小学三年级寒假作业题有一只熊,掉进了一个10米深的坑里,用了一秒钟,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的?答:熊是白色的。
因为只有地球两极的重力加速度最接近10,南极没熊,北极只有北极熊,所以说白色的。
10、第一问要求用同一个字,分别能和“艹”、“氵”、“丿”“少”组成另外一个字;第二问同样要求同一个字,分别能和“火”、“旦”、“子”、“阝”组成另外一个字。
打响第一枪教案

打响第一枪教案
打响第一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3.研究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南昌起义”对我党我军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介绍“南昌起义”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起义的时间、组织者、参与者和结果。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南昌起义的时间,谁组织了南昌起义,结果如何?”
2.指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并加以指导。
三、再读课文,体会起义军将士的情感。
1.展示八一起义相关图片和视频。
2.学生谈一谈感受。
3.联系课文再次深看完这篇“打响第一枪”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通过反复阅读文章和观看相关视频照片,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烈们为了建立自己的武装队伍,付出的艰辛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他们在南昌城打响了中国红色革命的第一枪,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为了心中的理想而牺牲小我,为了让子孙后代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不懈奋斗。
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因为这都是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收集全国以“八一”命名的街道、建筑和单位。
2.简短写出本文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打响第一枪八一”起义
建军节的由来。
南昌起义第一枪是谁打响的

南昌起义第一枪是谁打响的南昌起义,它发生的具体时间是1927年的八月一日。
这场起义在最后其实是失败的,但是尽管失败了,它的历史意义仍然是非常重大的。
它的发生是中国那时的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标识。
南昌起义第一枪其实是有三个意思的,第一个意思是这场起义是反抗国民党的开始。
第二个意思是,这场起义的第一枪是谁按下扳机的?第三个意义是,这场起义是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道路的第一把枪。
下面就来看看这三种具体的含义。
如果南昌起义第一枪指的是第一个意思,那么可以说南昌起义第一枪主要侧重的是这场起义对当时的中国的历史意义。
并且标志着两党之间已经出现了对立状态,它从侧面暗示了国民党的腐败。
如果指的是第二个意思,那么那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哨兵”。
其实这个哨兵并不是共产党的军人,而是国民政府的人。
因为当时已经发现了起义的苗头,那个哨兵为了对起义表示警告,就对着天空打了三枪。
但是三枪也是起义发起的一种信号,所以鬼使神差的,那个哨兵开始了南昌起义。
如果南昌起义第一枪指的是第三个意思,那么它侧重的是一种历史,这不仅是中国革命开始一种新局面的历史,也是共产党开始一次尝试的历史。
南昌起义第一枪有着三个意思,可见这场起义对那时的中国的重要之处,对共产党发展的重要之处。
南昌起义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一场起义,起义人数大约有2万人。
南昌起义是具有革命性质的,它是共产党人对当时局势的一种反抗。
南昌起义顾名思义,它是江西的省会南昌进行的,这场起义由当时聚集起来的共产党人发起的。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南昌起义时间是在1927年的8月1日,因为是在八月一日举行的,所以人们一般它”八一南昌起义“。
因为南昌起义对共产党的发展非常的重要,为了纪念这一天,中国政府将这一天设为建军节。
南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十分难得的,因为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不是太成功,国民党背信弃义,杀害了好多的共产党人。
南昌起义在8月1日发生,这无疑是对汪精卫代表的国民政府的示威。
南昌起义在8月1日的发生极大的抑制了汪精卫等卖国贼的嚣张气焰,南昌起义是应时发生的,这大大的鼓舞了中国有志之士的革命勇气。
【历史史料】武昌首义第一枪是谁放的.学者称起义成功很偶然

【历史史料】武昌首义第一枪是谁放的?学者称起义成功很偶然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出版界也正掀起一阵辛亥题材热。
不少研究者通过对史料的重新梳理以及深度发掘,从不同视角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多元化的阐释。
这让发生在百年前的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学者笔端呈现出多样的注脚和复杂的风貌。
▇首义“第一枪”变得更扑朔迷离——伍立杨《中国1911》“陶启胜摇晃站起还想挣扎逃跑,士兵陈定国举枪对准他,毫不犹豫就扣动扳机,情急之下的这一枪,打中他的腰部。
这就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这是学者伍立杨在《中国1911》中对武昌首义第一枪的场景描述。
这种说法让本已存在争论的“第一枪”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伍立杨说,武昌首义第一枪到底是谁放的?这可能是历史上一个谜。
一般记载均认为第一枪是工兵营的熊秉坤放的。
但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首义同志会开会时,吕中秋却认为第一枪是他放的,会中熊秉坤与吕中秋两人均在场,为了谁放第一枪问题,两人吵起来。
后来,还有说是金铫龙在跟陶启胜争斗时开的第一枪。
伍立杨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其时排长以上才有挂表,一般老总们连挂表都没有,因此,时间之先后就很成问题。
此其一。
就地点而言,有的在工兵营放第一枪,有的在炮兵营放第一枪,虽然都是第一枪,但到底谁先谁后,就很难考证了。
此其二。
到了武昌首义的3年后,即1914年在日本,中山先生曾指着熊秉坤,向各位同志朋友介绍说,“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
伍立杨对此认为,不管是金铫龙、还是陈定国,其营代表都是熊秉坤,说熊先生打响第一枪,可视为广义的第一枪。
至于狭义的第一枪,还得归于陈定国。
驻扎在城外南湖的第八镇炮队立即起义响应,并经武昌中和门入城。
武昌起义军将士改写了中国历史进程。
▇武昌首义的成功很偶然——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卢沟桥事变真相:谁打响了第一枪?

导读:卢沟桥事变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几个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上级的授意下,对卢沟桥进行了挑衅,导致战争爆发。
那么若追溯源头,究竟是谁打响了卢沟桥事变的第一枪呢?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
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219团严词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到底是谁开了第一枪?"卢沟桥事变到底是谁打响了第一枪"?其实,早在卢沟桥事变7年后的1944年,当时指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最高长官牟田口,这时升为中将,任侵缅第15军司令官。
他已十分清楚日本战败的局面,追忆当年,牟田口对人说:"大东亚战争要说起来的话,是我的责任,因为卢沟桥射击的第一颗子弹引起战争的就是我。
"(见儿岛襄《太平洋战争》,东京1975年出版。
)他在笔记中也写到:"我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后来事变进一步扩大,导致卢沟桥事变终于发展成这次大东亚战争。
"(见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记闻录——太平洋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中译本。
)牟田口率部向中国军队打响了第一枪,这是铁的事实;但他说发生侵华战争是他个人的责任,这不符合历史。
因为发动侵华战争,是日本国早就规划在他们军事侵略的筹谋之中。
北平警备司令部军法处和保定绥靖公署军事法庭1946年6月审判战犯茂川秀和的问答笔录对谁挑起战争有过涉及。
法官问:七七事变是谁挑起来的?茂川答:是日本军国主义。
法官问:七七事变近因是为什么?茂川答:(日军)北平驻军外出演习时被打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辽宁抗战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第一枪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在辽沈大地上打响了第一枪。
(一)、打响中国抗日第一枪--北大营突围战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军自毁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爆炸声过后,埋伏在北大营外的600多日军开始向北大营发起进攻,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北大营,是东北军第七旅驻地,约有官兵7000余人。
参谋长赵镇藩向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报告请示,荣臻却命令不准抵抗。
于是日军在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北大营西北角,其状惨不可言。
620团团长王铁汉听到北大营的爆炸声后,马上骑马赶回团部,命令各连保持战斗姿态,旅长王以哲打电话指示不要抵抗,等候交涉。
王铁汉眼见己方士兵被日军残酷杀害,认为等待等于挨打,便毅然命令部下阻击日军的进攻。
由于620团猛烈炮火的阻击,迫使日军始终不敢接近620团的营区。
日本侵略者的攻势遭到初步的压制。
全旅在日军进攻受挫之际,撤退到东山嘴子集结待命。
王铁汉指挥620团与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早晨4点多钟,共毙敌10余人。
1931年9月18日,在北大营突围战中,王铁汉将军率部顶着不抵抗命令的强大压力奋起抗战,悲壮地拉开了中国14年抗日战争的序幕。
(二)打响中国地方武装抗日第一枪--黄显声率部在“九一八”事变时的对日战斗
“九一八”事变前,时任省警务处处长的黄显声收集到日本关东军准备发动战争的情报后,马上赴北平向张学良请示对策,并得到张学良的指示,你们地方武装,可以加紧训练,严加戒备。
“九一八”事变当天上午,黄显声立刻到市公安局坐镇指挥,传令各警察分局和各公安分队严阵以待。
日军进攻北大营的同时,兵分三路直逼沈阳古城。
在此危急时刻黄显声下达命令:“各警察分局和公安抵抗,非到不能支撑时,绝不放弃阵地。
黄显声明知敌强我弱,难以取胜。
但他仍面不改色,镇定自若地发出
命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黄显声让各余部向东关公安总局及公安总队集中。
9月19日晨,经过5个小时战斗,日本占领了沈阳城,黄显声带领他的公安队伍边战边退,他们人少力薄,但仍坚持战斗,守卫战打了三天三夜。
在入侵之敌进犯之危急时刻,黄显声率公安队和警察打响了地方武装抗日战争的第一枪,这一枪虽然杯水车薪,但却显示了中国人不甘做亡国奴的气概。
(三)打响全民族抗日第一枪———卢沟桥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把侵略魔爪又伸向进出北京西南大门的重要门户卢沟桥下。
“卢沟桥事变”就此爆发。
日军接连发起两次进攻,均被中国守军击退。
7月8日,日军在4架飞机、9辆坦克的掩护下向中国守军阵地发起了猛攻。
在日军冲上桥头阵地后,守军抡起大刀,冲入敌阵,展开了激烈的肉博战。
后因寡不敌众,80余名勇士全部战死桥头。
黄昏前,日军又发动第三次进攻,吉星文团长组织守军发动夜袭,手持大刀,从城墙上跳下杀入敌阵。
与此同时,援军也向日军展开反攻,激战至深夜,收复了卢沟桥附近的铁路桥等阵地,日军1个中队几乎被全歼。
9日黎明和10日凌晨,日军又连续两次炮轰宛平城,并向卢沟桥我军发动多次进攻。
中国军队英勇抗士,歼灭日军100余人,日军被迫后退。
“卢沟桥事变”首战由此暂告结束。
卢沟桥的炮声,燃起了抗日的烽火。
事变爆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7月17日蒋介石在卢山发表讲话,主张抗战到底。
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全民族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