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
抗日英雄马占山简介

抗日英雄马占山简介马占山,满族秀芳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1885年11月30日出生于吉林怀德县,祖籍河北冯润县。
军队的中将被世人称为“抗日英雄”。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抗日英雄马占山简介,供大家阅读参考。
抗日英雄马占山简介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吉林怀德人(今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市)。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九一八事变后,任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驻该省副司令,后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领导了江桥抗战,打响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七七事变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率部在晋绥抗击日本侵略军。
解放战争期间,他又为和平而奔走,对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立下了功劳。
1950年病逝于北京,终年65岁。
马占山人物生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1月30日生于今吉林省公主岭市一个农民家庭。
贫苦农民,行伍出身,早年当磨房工人,精于射骑。
他从小给地主放马,后因丢失一匹马,被抓进官府,遭毒打和关押并被逼赔偿。
后来,那匹马跑回来,地主仍不退钱。
马占山一怒之下,上山落草,因善骑射,为人讲义气,不久被推为头领。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马占山决定“金盆洗手”,率弟兄接受从军。
1911年他投靠清军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吴峻升,从四营中哨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升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等职。
1925年11月,郭松龄反奉,张作霖在新民巨流河一带组织力量抵抗郭军。
1925年12月,马占山随同吴俊升在辽宁新民白旗堡附近,同郭松龄军展开激战。
郭军大败,马占山部尾随搜索,并活捉郭松龄夫妇。
1925年,马占山升任东北陆军第17师骑兵第五旅旅长。
1928年6月4日,日本侵略者在皇始屯炸死张作霖和吴俊升,他发誓“公仇私恨,必报复之”。
1929年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
任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兼黑河警备司令。
1930年,任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他出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
抗战英雄吉星文的个人资料

抗战英雄吉星文的个人资料吉星文是中国抗日战争名将、国民革命军,是吉鸿昌的侄儿,七七卢沟桥事变中,他指挥第29军219团在卢沟桥抗击日军二十余日。
下面店铺整理了关于抗日名将吉星文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的阅读! 抗战英雄吉星文子女吉星文生前与妻子育有三子三女,吉民立先生为其幼子。
据吉民立先生回忆,当年金门炮战,吉星文殉职之时,他才五岁。
阔别大陆多年,此次前来南京,一是为向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捐赠父亲生前遗物,二也是为了与全国同胞一同缅怀抗日战争中为国家、为民族抛洒热血的抗日英烈。
抗战英雄吉星文的悲剧吉星文的悲剧,始于身为军人的宿命。
早在1922年,他便立志以叔叔吉鸿昌为楷模,从军报国,肩负起天下兴亡。
在西北军任职的数年间,他刻苦钻研军事,作战身先士卒,凭借军功一路晋升至团长,并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重创日军。
其勇猛的军人本色令素来以武士道精神藐视我中华男儿的日军闻风丧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一声枪响,掀起四万万中华同胞携手抗战的高潮。
时任西北军29军219团团长的吉星文立刻率部迎击日寇。
二十多天激战中,219团官兵在吉星文的带领下浴血奋战,利用地形优势多次组织敢死队痛击日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谱写了中国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八年抗战,吉星文几度出生入死,御敌杀寇,其抗日爱国精神深深感染了麾下众将,他也因此英名远播,广受赞誉。
然而,历史有情也无情。
抗战结束后不出三年,国共两党决裂,战事一触即发,一场华夏大地近代史上最大的内战浩劫随之而来。
1958年,在解放军炮轰金门的激战中,金门国民革命军司令部被炮弹击中,作为副司令的吉星文当场阵亡。
一代抗日英雄,就此撒手人寰,空留千古遗憾。
吉星文之悲剧,满含历史教训,当为今人所谨记!吉星文的人物评价如今,卢沟桥事变已广为人知,但鲜有人知道吉星文其人其事。
事实上,在卢沟桥事变中,是他下令:“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从而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谁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

谁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作者:戴炜来源:《时代报告》2013年第08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场亘古未有的国家之间的大决战——抗日战争在古老而又饱经沧桑的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无比惨烈地进行着。
在这场攸关中国国运的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这场战争带给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沉重的灾难,但抗战的胜利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的革命进程、社会形态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抗战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从近代100多年来的衰败开始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对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回望历史,我们感慨万千。
一直以来,有一个疑问盘旋在很多人的心头,那就是究竟是谁打响了这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呢?之所以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有几种说法一直在争论不休。
我们按时间顺序梳理一下这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东北军的一个叫王铁汉的团长。
据史料记载,1931年9月18日22点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并布置假现场,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
那时北大营是王以哲第7旅驻地,王铁汉任620团团长。
王铁汉生前所著回忆录《不抵抗的抵抗》中记述道:“接到奉旅长由城内来电话指示:不抵抗,等候交涉。
……但等候不等于挨打。
当敌人向本营房进攻时,我即下令还击,毙伤敌人40余名。
”有人问王铁汉,“你咋那么傻?上头有命令了,就你敢打?”王铁汉说:“那时候气急眼了,不管是死是活了。
日本人太欺负人,就跟他们拼了。
”“王铁汉在不抵抗命令下打响了第一枪,非常难能可贵。
”辽宁省“九一八”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一波教授说。
第二种说法是东北名将马占山。
马占山,又名秀芳,1885年生于吉林怀德,祖籍河北丰润。
抗战胜利纪念手抄报内容

抗战胜利纪念手抄报内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它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一些关于抗战的重要事件和数据,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
一、江桥之战: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1931年11月4日,1300多名日军在七架飞机的掩护下,对我军江桥阵地发起猛烈攻击。
马占山将军立即下令还击,日军的攻势很快被我军打退。
随后几天,日军连续发起进攻,都被我军成功抵御。
11月7日,日军增兵至8000人,加上汉奸共计1.5万人,拥有重炮30门、飞机20多架、坦克多辆。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伤亡都在500人以上。
在敌军重炮和飞机的轰击下,我军阵地难以坚守,马将军下令部队从江桥退守至齐齐哈尔南郊的三间房阵地。
同日,马占山将军通电全国,宣告抗战的决心:“占山守土有责,一息尚存,决不使尺寸之土沦于异族。
”东北大部分国土沦陷之际,黑龙江省区区数千地方守备部队以简陋的武器阻击强大的日军,使全国的抗日热情达到了高潮。
当时,齐齐哈尔江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焦点,马占山将军也被誉为“抗日英雄”。
全国人民掀起“援马运动”,支援马占山为首的黑龙江省抗日军民。
我黑龙江省军队的顽强抗击,让号称无敌的日本军队丢尽了面子。
11月12日,日军大本营将专门用于寒地作战的精锐部队多门师团调至齐齐哈尔前线,日军兵力达到了两万多,含步兵、骑兵、炮兵、坦克部队、空军等多种兵种。
16日、18日两天,双方展开了决战,战斗达到了白热化。
多门师团团长的弟弟被我军击毙,团长本人也险些被俘,多名联队长级敌酋毙命,也有敌机被我军击落。
但由于装备简陋和缺乏援军,我军损失极大。
为保存抗日力量,马占山部队不得不撤出战斗,向海伦方向转移。
11月19日,省城齐齐哈尔落入敌手,江桥战役结束。
1931年的齐齐哈尔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对日军的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又有效果的抗击,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抗日战争:中国开始为反抗入侵者而战

抗日战争:中国开始为反抗入侵者而战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军队在卢沟桥附近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打响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这一天,中国开始了长达 8 年的抗日战争,为了反抗侵略者而战,不畏艰难险阻。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充满磨难和牺牲的战争。
面对入侵者的野蛮行径,中国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而不惜一切代价。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中国军队的装备比较落后,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对敌人的抵抗。
尽管战争当中中国军队的伤亡情况很严重,但是他们还是坚持战斗,不屈不挠地进行抵抗。
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力量也在为抗日战争作出巨大的贡献。
许多民间志愿者参与到战斗之中,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积蓄了无尽的力量。
在日本佔领了中国的大片土地后,中国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他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庭和财产。
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勇敢地抗争着。
在抗日战争的长期斗争过程中,中国军队逐渐打破了“防御性的消耗战”的局面,展开了一系列反攻行动。
中国军队打了一些胜利战役,如密云汤河口、台儿庄战役等,坚定了人民的抗战信念。
这些胜利的战役为全国抗战注入新的动力,人民再次感受到了胜利的希望。
在长期的战斗中,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实后盾。
同时,以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抗战中也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全国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5 年 8 月,日本军队向盟军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返回了和平。
经过长达 8 年的斗争,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者而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军队和民间力量表现出了无尽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这场战争不仅是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动力和信心。
卢沟桥事变真相:谁打响了第一枪?

导读:卢沟桥事变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几个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上级的授意下,对卢沟桥进行了挑衅,导致战争爆发。
那么若追溯源头,究竟是谁打响了卢沟桥事变的第一枪呢?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
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219团严词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到底是谁开了第一枪?"卢沟桥事变到底是谁打响了第一枪"?其实,早在卢沟桥事变7年后的1944年,当时指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最高长官牟田口,这时升为中将,任侵缅第15军司令官。
他已十分清楚日本战败的局面,追忆当年,牟田口对人说:"大东亚战争要说起来的话,是我的责任,因为卢沟桥射击的第一颗子弹引起战争的就是我。
"(见儿岛襄《太平洋战争》,东京1975年出版。
)他在笔记中也写到:"我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后来事变进一步扩大,导致卢沟桥事变终于发展成这次大东亚战争。
"(见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记闻录——太平洋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中译本。
)牟田口率部向中国军队打响了第一枪,这是铁的事实;但他说发生侵华战争是他个人的责任,这不符合历史。
因为发动侵华战争,是日本国早就规划在他们军事侵略的筹谋之中。
北平警备司令部军法处和保定绥靖公署军事法庭1946年6月审判战犯茂川秀和的问答笔录对谁挑起战争有过涉及。
法官问:七七事变是谁挑起来的?茂川答:是日本军国主义。
法官问:七七事变近因是为什么?茂川答:(日军)北平驻军外出演习时被打击了。
抗战英雄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杰出人物与故事

抗战英雄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杰出人物与故事抗战英雄: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杰出人物与故事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对抗侵略者的一场重要战争,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杰出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值得我们深思与缅怀。
一、焦裕禄:平凡人中的英雄焦裕禄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
他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命运,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焦裕禄以其朴实和真诚的为民服务精神,被人们誉为“人民的好干部”。
在抗战期间,焦裕禄被派往陕北地区,他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的困难和需求。
他积极推动土地改革,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引导群众抵抗侵略者,建立地方武装。
他不仅带领群众进行斗争,还深入亲自参与生产劳动,以身作则,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焦裕禄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一个平凡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成为抗战英雄的典范。
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奋斗,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徐海东:战场上的英勇将军徐海东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被誉为“钢铁将军”。
在长乐作战中,徐海东带领部队成功击退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海东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热爱国家的人。
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身到抗战中,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并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英勇的作战风采。
他深入研究日本侵略者的战术,善于运用地形和兵力优势,成功地打击了敌人,保卫了国家的领土。
徐海东的事迹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佳话,他所展现的英勇和智慧,不仅给予了人们信心和勇气,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周恩来:民族英雄与杰出政治家周恩来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杰出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抗战英雄。
周恩来带领中国人民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他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第十位,马占山.9.18事变后,中国正规部队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军队指挥官.他率领部队在黑龙江省打了当时很有名的江桥抗战.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也足以给国人自豪.第九位,宋希廉.他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有铁血军人的美誉,参加过第一次凇沪会战,那一次会战打得日军损兵换将,连连换了三次主将.参加过第二次凇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等.第八位,蔡廷锴.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指挥官,带领部队在第一次凇沪会战中连续抗击日军33天(使日军三换主将),有防御战名将的美誉.第七位,张自忠.唯一一位抗击日军牺牲的国民党陆军上将,带领部队打过有名的长城抗战(喜风口和冷口),以临沂大捷而闻名(以杂牌军,差装备打退日军进攻,为台儿庄战役赢得有利时间),后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第六位,廖耀湘.真正令他成名的是第一次缅甸会战时以一个师的兵力抗击日军将近两个师团的兵力达21天之久,本方仅伤亡1500多人,此役战术灵活.创了以少胜多的美名.第五位,孙立人.他有东方隆美尔的美誉.参加过1937年那一次凇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在缅甸战役中,以仁安羌大捷而闻名于世.是国民党指挥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而自身受损失最少的.有过坑杀1200多名日军战俘的记录.第四位,杜律明.中国二战时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是昆仑关大捷的部队总指挥,当时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被其部队击毙,从而扬名.第三位,薛岳.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以四次长沙会战而闻名于世,前三次成功,最后一次失败,当时以天灶战法闻名.也指挥兰封会战(重创土肥源师团),也是万家岭大捷指挥官的军队(击毙日军1万多人全歼一个师团,给当时这个师团退回日本).第二位,卫立煌.中国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联合当时的晋军,八路军打了忻口会战和中条山会战而闻名于世,当时积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军十四年抗日战争史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究竟是谁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北大营突围与江桥抗战之比较如皋蒋文祥究竟是谁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传统的“八年抗战论”学者认为,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宋哲元部何基沣旅吉星文团奋起反击,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随着党史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非八年而是十四年”。
因而有人提出,1931年“九一八”之夜的东北军“北大营突围战打响了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1】也有学者不同意这个观点,提出1931年10月16日至11月21日历时37天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抗战的第一枪。
”【2】笔者赞同“十四年抗战论”,即前六年局部战争,后八年全国抗战。
但对“北大营突围战打响了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提法却不敢苟同。
本文试图将北大营突围与江桥抗战作一多层面比较,从中不难得出“江桥抗战才真正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明确结论。
一、从战斗的初衷看,北大营突围只是部分官兵的无组织、无领导、无计划、无部署的消极的自发逃生战;而江桥抗战则是全体将士的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部署的积极的自主反击战。
1931年9月18日夜11时许,南满铁路柳条湖爆炸的硝烟未尽,全副武装的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便以炮轰加坦克开路,迅速包围并冲进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驻守北大营的是东北军第七旅。
七旅是东北军的一支劲旅,连日本《朝日新闻》也称其为东北军“精锐”。
“然而,九一八那个晚上,这样一支精锐之旅,在几百名敌人的进攻面前,确确实实是输了,丢弃了营房,丧失了武器,有的官兵在睡眼朦胧中成了枪下屈死的冤魂。
”【3】“日军进入营房,如入无人之境,见人就杀,一个不留……”【4】而造成这幕惨剧的原因,就是来自上峰的一道道不抵抗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仓库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一律不得轻举妄动,更不得向日军扫射,原地待命。
当广大官兵忍无可忍要求还击时,得到的答复仍然是:日军进攻,绝对不得抵抗。
缴械任其缴械,占营房任其占营房。
“正是这一道道不抵抗命令,封锁了自卫的脚步,偃息了反击的枪声。
”【5】守营官兵“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甚有抱枪痛哭者,挥拳击壁者。
”后来,在欲战不能、欲死不甘的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出于求生的本能,“部分官兵不顾一切地砸开库门,夺取了部分枪械弹药”冒死突围,这才终于“响起了自卫还击的枪声……”【6】由此可见,北大营突围完全是一种部分官兵的无组织、无领导、无计划、无部署的消极的自发逃生战。
而江桥抗战则与此完全不同。
日军占领北大营后,几乎兵不血刃,便在一夜之间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沈阳城。
随即马不停蹄,仅用9天时间,便迅速侵占了辽宁、吉林两省。
之后,日寇侵略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黑龙江。
就在黑省告急之时,张学良任命黑河警备司令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主席,兼代军事总指挥,任命谢珂为军事副指挥兼参谋长。
马占山尚未到达省城之前,谢珂紧急部署,迅速做好了迎击敌军进攻的各项准备:命卫队团进入江桥北岸构筑正面防御阵地,并在桥面布设地雷;命炮兵团在省城齐齐哈尔城区布防;命骑兵旅在齐齐哈尔城南布防。
为有效阻止和迟滞敌军进攻的步伐,谢珂还命守桥部队主动将大桥拆毁了三个桥孔。
10月16日,日军指使伪军张海鹏部3000余人充当侵黑急先锋,向江桥守军发起进攻。
守桥部队严阵以待,迎头痛击。
张海鹏委任的前方司令、少将旅长徐景隆被地雷炸得血肉横飞,当场毙命。
伪军顿时阵脚大乱,江桥正面阵地守军徐宝珍卫队团乘胜反攻,敌人大败而去。
10月20日,马占山抵达省城通电就职。
10月22日,马占山向全国发出《抵抗宣言》:“于此国家多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救危亡。
虽我黑龙江一隅,尚称一片净土……日后凡入侵我省者,誓与决一死战。
”【7】10月24日,为支持马占山抗日,“张学良电令哈尔滨中国银行拨款50万元接济马占山,作整军、建军费用。
”【8】在此之前,张已“电令马占山,除原驻黑省军队归其指挥外,所有原驻哈尔滨之吉林省军队及洮索路各军、东北屯垦军及前由邹作华统率之炮兵,均归其统一指挥。
”【9】10月27日,为应对日伪军的新一轮进攻,马占山迅速完成了从江桥到昂昂溪以铁路为轴线的纵约40公里、宽约10公里的阻击防御阵地。
该阵地大体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从江桥到五站,由卫队团团长徐宝珍负责指挥;第二道防线从大兴到汤池段,由第一骑兵旅旅长吴松林负责指挥;第三道防线从三间房到昂昂溪段,由马占山亲自指挥。
10月30日,马占山又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自卫反击作战的方针原则:一是要充分占领高地,利用有利地形,以奇制胜;二是要坚持诱敌深入,各个击破,适当反击;三是要抓住战机,当敌受阻或败退时,要拚死猛进;四是要坚持近战歼敌,轻武器不到射程,不准射击。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江桥抗战完全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部署、有作战方针原则的积极的自主反击战,它与北大营突围时的那种无组织状态的消极的自发逃生战恰成鲜明的对照。
二、从战斗的结果看,北大营突围是临阵脱逃、抱头鼠窜、忍辱含羞、拱手让出营盘,助长了日军得寸进尺的野心;江桥抗战则是以死相拚、奋力反击、寸土不让、誓死保卫国土,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九一八”之夜,北大营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遭到日军突然袭击,又在上峰“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下完全丢失。
守营官兵抱头鼠钻、拱手让出营盘后,又被日军故意纵火,“将北大营的大部分营房付之一炬,直到9月19日中午,大火仍未熄灭。
”【10】据《王以哲北大营被占经过报告》称:“步七旅统计伤亡官兵335人,失踪生死不明者483人。
”【11】而日本关东军有关资料证明,“日军(仅)死亡2人,受伤20多人。
”【12】据时任日本驻沈阳总领事的林久治郎在他的一本书中记载:“九一八”之夜,“北大营当时有以王以哲为旅长的第七旅驻军。
中国军队一方面为我军的突然袭击所惊呆,另一方面还得执行上级不抵抗和撤退的命令,所以被我仅600人的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所驱散。
拂晓,北大营即为我完全占领。
”【13】另据日本《朝日新闻》昭和六年(1931年)9月19日报道,“支那方面兵力是22600人。
”“在奉天的支那军兵力是被日军占领的北大营、东大营和其他合起来有18800人,再加3300名巡警(笔者注,这里疑为3800名之误),共有22600人。
”【14】以22600人的东北军“劲旅”,却被只有其一个零头的仅600人的日军打得落荒而逃、狼狈不堪,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军人的屈辱和悲哀!作为军人放弃抵抗、不战而逃,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过和耻辱!试问,军人如果不能抵御外敌,那国家还要军队干什么?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军人应以保卫国土为天职。
如果连自己的营房都守不住,那国家还能指望这样的军队保卫国土吗?毛泽东曾经说过:“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15】北大营突围中,顾命逃跑、保存自己成了唯一目的,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拼命抵抗、消灭敌人呢?人们常说,所谓爱国就是爱护国家的脸面。
北大营突围,说得好听点叫“突围战”,说得中肯点,那是不折不扣的“逃跑主义”的“溃逃战”、地地道道的“失败主义”的“溃败战”!成千上万的守营官兵被几百个日军打得屁滚尿流、狼狈逃窜,说得不客气点,那是丢掉了咱们国家的脸面!是可耻的“懦夫”和“逃兵”!是患了名副其实的“恐日病”、“惧日症”!哪里还能扯得上半点“抗日战”?!“九一八事变”,一夜之间北大营失守、沈阳城沦陷;九天之中东北三省覆亡其二。
这不仅是30万东北军人的耻辱,也是3000万东北父老的悲哀!更是四万万中国人民的国耻!是咱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国殇!“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听听这如泣如诉的悲吟,想想这不堪回首的往事,请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九一八”之夜的北大营突围战打响了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的第一枪?!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无端助长了日寇得寸进尺的侵略野心。
特别是辽、吉两省轻易得手后,他们满以为黑龙江同样能够唾手可得。
但让日寇始料不及的是,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江桥抗战却给了他们当头棒喝和迎头痛击!江桥抗战新一轮战斗一打响,马占山就向全国发出通电:“大难当前,国将不国。
惟有率砺所部,誓死力战,一切牺牲,在所不惜。
”【16】他亲临前沿阵地指挥,鼓励并带领将士奋勇杀敌。
从11月4日开始,日本关东军在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的配合下,向江桥阵地发起新的一轮又一轮猛攻。
但在守桥官兵的誓死抵抗下,不仅未能前进半步,反而招致重大伤亡。
11月4、5、6日连续三天,死伤千余人,一个步兵联队几乎被歼殆尽。
这是自“九一八”以来日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战,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连日本关东军也不得承认此役为“皇军之耻辱”,这与“九一八”之夜北大营失守之中国军人的耻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在给日本天皇的奏文中禀报:“此次战斗,千余将士战死,伤者、冻伤者甚多。
”【17】日军“弃尸遍野”、“死于江内及覆舟灭顶者,不可胜计。
”据不完全统计,此役日军伤亡6000余人,伪军伤亡5000余人。
本庄繁黯然神伤地哀叹:“驱逐马占山及满洲一切反帝国匪军,此问题为最重要亦为最难解决者。
……强思再三,无有良法。
”【18】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也不得不沮丧地认为:“帝国在北满的威信,与嫩江桥出兵以前相比,有显著下降之感。
”【19】三、从战斗的意义看,充满“逃跑主义”和“失败情绪”的北大营突围丧国格、毁军威、失民心、泄士气,不仅丢掉了营房,而且丢掉了应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尊严;江桥抗战则雪国耻、振军威、得民心、鼓士气,不但守卫了国土,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应有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在对日抗战问题上,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20】“根本不战,与敌妥协,这是不抵抗主义,不但应该骂,而且是完全不许可的。
”【21】“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的不抵抗,充满“逃跑主义”和“失败情绪”的北大营突围直接导致了北大营失守和沈阳城沦陷,不但丧师失地,而且丧失了中华民族应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尊严。
可说是丧国格、毁军威、失民心、泄士气。
因此,张学良被指为“不抵抗将军”,东北军被责为“误国军”,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和各界舆论的谴责。
与此相反,江桥抗战则“为国家争国格,为民族争人格”,【22】不但守卫了国土,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应有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可说是雪国耻、振军威、得民心、鼓士气,不但为全国军队树立了抗战的榜样,而且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