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者竟成叛徒
敢为天下先——武昌首义发难处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理清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发难的详细经过;了解重 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正确评价相关历史人物;了解工程营旧 址基本情况;领会“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和勇挑重担的 革命英雄主义,深刻认识清王朝的灭亡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是 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武汉历史文化旅游》
?
33
《武汉历史文化旅游》
工程营旧址,位于武昌首义路和张之洞路 交界处,湖北省总工会院内。可乘公派539 路或地铁4号线到首义路洞路中段湖北省总工会院内。清末, 湖广总督张之洞练新军,后编成一镇(第八镇)、 一协(第二十一混成协),工程八营隶属湖北新军 第八镇,驻扎于武昌紫阳湖畔此处。1911年10月10 日晚,工程八营士兵在此发难,打响了辛亥革命武 昌起义第一枪。旧址原存两幢砖木结构二层营房, 因旧房改造,现已不存。
16
?
15
1961年,鹿钟麟(左)、溥仪(中)和熊秉坤(右)
《武汉历史文化旅游》
?
1717
程正瀛简介
程正瀛(程定国)(1885—1916),湖北省鄂州市泽 林大山村人,早年投入湖北新军工程八营当兵。1908 年他加入共进会,并任工程营革命军第二正队第五支队 队长。其间,他响应孙中山民主革命,秘密联络同志, 共谋反清大业。临近武昌起义当晚,起义之事被当局察 觉,程正瀛率先击中该营前来镇压的二排排长陶启胜, 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1916年因革命派内部矛盾激化 而被杀。
纪念碑的正面
《武汉历史文化旅游》
?
7
纪念碑
纪念碑和碑廊位于园区的正中。 纪念碑由麻石砌成,高有四米多, 上部是三支汉阳造步枪的雕塑。 碑前刻着“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 发难处”几个大字,碑的左右两 侧刻着九角十八星旗,碑的背面, 刻着记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发难 经过的碑文。
蒋翊武调查报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革命烈士蒋翊武调查报告系别:管理系专业:财务管理年级:2011调查人员:调查背景:为深入学习中国近代史,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达到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的目的。
调查对象:革命烈士——蒋翊武调查内容:2012年11月24日下午,我们一行人步行前往位于榕湖畔的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的就义处。
据了解,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纪念碑愿于桂林市秀峰区翊武路南段的人行道上,距翊武路南端路口约300米,与榕湖、丽泽湖毗邻,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于1963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纪念碑向西移20米至丽泽桥头,并围绕纪念碑,在桥头空地建蒋翊武先生纪念园,使之成为“两江四湖”景区中的一处园林小品。
蒋翊武作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积极发展革命组织,从事革命宣传,为辛亥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13年被杀害于桂林城丽泽门外,年仅28岁。
1921年孙中山先生北伐驻跸桂林时,为了追念蒋翊武先生的革命功勋,下令在其就义处建纪念碑,并亲题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碑名。
蒋翊武先生生平:蒋翊武(1885年-1913年),字伯夔,湖南省澧县城关镇人。
中国民主革命家。
1884年12月,蒋翊武生于湖南澧县一城市平民家庭,20岁时加入革命团体华兴会,参加华兴会起义,由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911年1月,他在湖北新军中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并担任社长。
文学社迅速发展成为武汉地区最有影响的革命组织,1911年9月,与另一革命团体共进会联合,组建武装起义总指挥部,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经浴血奋战,首义成功,推翻了数千年封建帝制。
随后,蒋翊武先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嗣继黄兴任总司令,直到南北停战议和。
1913年回湘策动反袁,失败后在广西全州被捕,10月就义于桂林丽泽门外,享年不到29岁。
武昌起义:千年帝制成终结

FIGURE 物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先声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
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9名,其中7名是皇族,汉族则有4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清政府下令镇压。
同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
这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
1911年,荣县独立。
由此,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论辛亥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的异同

论辛亥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的异同[摘要] 马克思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虽然,辛亥革命与俄国的二月革命发生的时间前后相差六年,但是,对俄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仔细研究,便会发现它与中国辛亥革命在许多细节上存在不少惊人相似之处。
同时,由于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情的不同,两国的革命又有不同之处。
对于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让人们认识到中俄两国革命的不同结果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辛亥革命二月革命比较研究异同在中国,普通人基本上都知道俄国的十月革命,但对于同一年发生在俄国的二月革命却很少有人提及。
而基于俄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仔细研究俄国二月革命便会发现,它与中国辛亥革命在许多细节上居然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借用马克思那句名言,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由此,对这两者展开比较研究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澄清一些史实。
因为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鉴别,才有认识。
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且能借助被比较对象更清楚地认识所要研究的客体,从而为本国、本地的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和参考。
首先,中国的辛亥革命和俄国二月革命各自发生的背景不同。
中国的辛亥革命发生在晚清末年,当时的中国人民处在晚清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列强殖民统治双重压迫之下,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尽管已有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但小农经济仍占相当比重。
辛亥革命前夕,四川掀起的保路运动正轰轰烈烈,迫使清廷从其他省抽调军队前去镇压。
而保路运动恰恰是国人捍卫民族利益同洋人及清廷之间发生的斗争。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11年湖北武昌新军中受进步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影响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了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辛亥革命

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
背景革命党ຫໍສະໝຸດ 清运动清朝衰落立宪运动
清朝衰落
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 主词条: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中国狂潮
最早的英文版《伦敦蒙难记》 1896年,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 亡海外。同年9月23日,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当时孙中山是钦犯。一星期后他 在英国利物浦登陆。10月11日,孙中山被公馆抓住 。12日到14日,孙中山设法与老师康德黎(James Cantline)取得联系,但全都失败了。他扔出去的小纸条由于地理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而被人发现。清使馆决 定以“遣送疯子”之名通过水运把孙送回清国。但是17日,租船之事在公馆仆人间传开,基督徒的女管家贺维太 太知道后于心不忍,便送信至康家。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里并且报案,但是马格里不在,警察也不 管此事。次日,再次去苏格兰场警察局报案,并无所获。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泰晤士报》。 而康德黎担心公使馆可能连夜把孙弄走,专门监视公使馆动静。19日,外交部已经开始行动——康、孟对此事并 不知道,直到20日。外交部录口供,申请开庭,监视水运。22日外交部转守为攻。马格里称需要公使放人才好, 他夹在中间确实难做。但龚拒不放人。当时英国首相梳士巴利勒令中国使馆释出孙中山,否则将驻英大使龚照瑗 及一众外交人员驱逐出境。《地球报》揭发这一消息,舆论力量介入——至此,有研究称英庭因为舆论压力才放 孙中山之说也不成立。1......
关于辛亥革命的作文范文

关于辛亥革命的作文范文导语: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赞扬,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辛亥革命的作文,欢迎查阅,谢谢!【范文一】关于辛亥革命的作文想起辛亥革命就想起了懦弱无能的清政府,想起了闭关锁国。
国门被轰开,主权被践踏,想起了那些屈辱的历史。
因此,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它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它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经济。
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但,始终是利大于弊。
辛亥革命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固有的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贯穿着一种勇抓机遇,顽强拼搏的果敢精神。
而这些精神正体现在不同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体现在新中国成立至今领导人身上。
辛亥革命在莫种程度上也是失败的。
因为袁世凯窥取了胜利的果实,他是叛徒,他出卖国家来服务帝国主义国家。
导致了人民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没能重视三民主义,为人们所唾弃。
辛亥革命在清政府的强压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下,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时革命军面临着武器不先进等问题还能取得突破说明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如果当时清政府的君主开明圣贤,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实行改革,使中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何乐而不为;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当时没有人才,人们被书本儒化,钝化。
意识不到。
当时清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导致大门洞开。
金银大量流出,圆明园背毁,当时统治者也太迂腐,抹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也抹杀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
他们不重视国防能力,只在朝野上勾心斗角。
他们以为中国地大物博。
一次战役成功了。
就忘乎所以,而不分析为什么成功,连续失败也无所谓,用赔钱,割地来保全自己。
他们为了利。
加大赋税,对帝国主义者惟命是听,对人民不停压榨。
想尽一切办法来讨取帝国主义者的开心。
着也难怪会有辛亥革命,清政府会破灭,封建制度被毁,这全部是必然。
名词解释

马关条约。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
1895年4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主要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中国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及所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这个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合法化,并使日本国力大增。
辛酉政变。
1861年11月,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即“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被清除,恭亲王奕 和慈禧太后掌控政权。
奕 等人因为由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列强进行交涉并签订《北京条约》而受到外国侵略者的赏识,从此清政府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
黄祸论。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甚至亲自构思了一幅《黄祸图》,西方还出现了一批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
有的黄祸论鼓吹者说:“一旦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领事裁判权。
历史上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在亚非国家的领事按照本国法律对本国侨民实行司法管辖的特权。
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以亚非国家的法律制度劣于或异于他们的制度为由强迫亚非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将领事裁判权强加于许多亚非国家。
从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看,英美两国曾分别于1843年和1844年通过中英《虎门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领事裁判权在世界范围内不复存在。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从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必须冲破闭关自守的牢笼,改变盲目排外的态度,向西方国家学习,以实现富国强兵。
他受林则徐之托,编成《海国图志》。
在《海国图志序言》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知识,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百年辛亥知识问答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1、1892年,____在香港成立辅仁文社,以‚开通民智,讨论时事‛为宗旨。
1895年,他在香港加入兴中会,被推举为会长。
A.孙中山B.陆皓东C.杨衢云D.谢缵泰2、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起建立兴中会,在入会誓词中提出____的革命纲领。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C.军政、训政、宪政D.光复汉族,还我山河3、____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奴役,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马关条约》B.《辛丑条约》C.《南京条约》D.《瑷珲条约》4、1900年7月,维新派激进分子____邀集维新人士在上海张园召开‚中国国会‛,主张推翻清朝政府,请光绪帝复辟,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A.严复B.康有为C.唐才常D.徐勤5、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____,‚班列六部之首‛。
A.学部B.商务部C.陆军部D.外务部6、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后,____与刘坤一联衔合上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成为‚新政‛活动的重要蓝本。
A.李鸿章B.袁世凯C.张之洞D.盛宣怀7、在清政府实行的____中,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学校教育实现了与科举取士彻底脱钩。
A.戊戌变法B.清末新政C.洋务运动D.预备立宪8、1902年,____与伍廷芳一道出任修律大臣。
他融通中西法律,修订了《大清现行刑律》,主持制定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等,被誉为近代中国‚法学泰斗‛。
A.沈家本B.唐绍仪C.顾维钧D.吴经熊9、1902年2月,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____,介绍西方的政治文化,宣扬君主立宪,后来又反对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A.《国闻报》B.《时务报》C.《新民丛报》D.《东方杂志》10、1903年,____发表了传诵一时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明确指出以革命推翻清王朝,实行民主共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者竟成叛徒
武昌起义爆发前夕,起义消息泄密,多名革命志士相继遇害。危难时刻,程正瀛挺身而
出,冒险犯难,对着清廷的忠实爪牙、工程营二排排长陶启胜举枪一射,打响了震惊中外的
辛亥首义第一枪。吊诡的是,这位在推翻清廷的历史关键时刻立下重大功劳的程正瀛,后来
竟沦为了可耻的革命叛徒。
程正瀛,字定国,湖北武昌人,清末在湖北新军工程兵八营当兵,曾任工程营革命大队
部参议。
武昌起义原定于1911年10月6日,谁知计划泄露,起义只好延期至10月11日。这期
间,又出事了。孙武等革命党人在俄租界的宝善里制造炸药,不慎爆炸。爆炸后,大火一发
不可收拾,浓烟从窗户、屋顶冒出,四邻大呼救火。引来了俄租界的巡捕,搜走了未及带走
的起义名单、旗帜、文告、弹药、印信等。
湖广总督瑞澂在接到俄租界转来的起义名单、旗帜和文告之后,立即下令关闭武汉三镇
城门;另外,军队停止一切外出和休假,加强管控。瑞澂严令按照名册抓人。武昌顿时笼罩
在一片白色恐怖中,革命党人人人自危。
情势万分危急,起义只好提前。10月10日,工程营革命同志在营代表和革命军大队长
熊秉坤的带领下,决定率先发动起义。
起义的导火线很快出现了。当晚,工程营二排排长陶启胜带兵巡哨,发现金兆龙、程正
瀛等革命党人正擦枪装弹,就斥责说:“你们想干什么?”金兆龙一语双关地说:“预备不测”。
陶启胜大怒,上前抓住金兆龙说:“你想造反吗?”金兆龙说:“反就反,你能怎样?”陶启
胜叫护兵逮捕了金兆龙,金兆龙大呼:“再不动手,等待何时?”
程正瀛持枪射击,打中了陶启胜,陶启胜带伤逃跑了,因伤势过重而后死于家中。
这就是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的第一枪,划破了千年帝制沉沉黑夜的宁静,这一枪敲响了清
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这一枪之后,人声沸腾,枪弹如雨。武昌起义爆发了。
听到这第一声的枪声后,工程第八营的代理管带阮荣发、右队队官黄坤荣、司务长张文
涛各持手枪,前来弹压。程正瀛开枪又打中了右队官及司务长。阮荣发见程正瀛连毙两人,
正欲跑时,忽又被程正瀛一枪毙之。程正瀛不仅打响了首义第一枪,且击毙了陶、阮、黄、
张四人。
辛亥革命胜利后,程正瀛荣膺原国民革命政府授予的“一等功臣”和获得“首义第一枪”
金匾。
在武昌起义中担任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总代表的熊秉坤,1918年在上海寓所写的
《武昌起义谈》中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二排长陶启胜竟不听乃弟劝,反率护兵二名,径
奔余棚,意欲先发制人。呵下士金兆龙:汝造反乎?金答曰:‘老子即造反,汝将奈何?’
陶唤捕,金与陶扭,金不能胜,即呼曰:‘吾辈今不动手,尚待何时?’同棚程定国(即程
正瀛)应声起,以枪托击陶头部血淋,陶释金逃,程继射一枪中陶腰部此即首义第一也。”
熊秉坤的这些文字都写于首义后不久,属于“实录”,极为可信。
那么,“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者程正瀛为何后来名气很小鲜为人知呢?原来,程正
瀛并非真正的革命党人,他所打响第一枪完全是偶然事件造成的。武昌起义后不久,程正瀛
就投靠北洋军阀,成为残害革命党人的反动势力的帮凶,后来终于被革命党人贾正魁诱捕,
将他灌醉酒后抛入长江淹死。他的“打响了武昌首义革命第一枪”之功,也随之被人们选择
性地遗忘,很少有人再提起。
其好友金兆龙也不是什么好鸟,他在武昌起义中倒是表现得极为勇敢,武昌起义后却因
不满起义军现状而离队。中华民国成立后,金兆龙被授勋章,但很快他就投附了北洋政权,
得授“湖北税务缉私队长”的肥缺。曾任湖北督军差遣员兼陆军部候差员、武汉总稽查处侦
探员,与革命党人为敌,人们都弃而远之。北伐军攻克武昌后,金兆龙被免职,后一直默默
无闻。九一八事件爆发后,金兆龙再次复出,任湖北省“清乡”总局黄冈县团佐,后于1933
年病死。(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