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总过程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武装起义的主力、过程、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得大的反香反封建的资产阶袋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和不断断进取的意识。

武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师:大家还记得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分别代表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投影显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

”—孙中山师:当时的中国,国家是不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不是人民所共管,利益又是不是人民共同享有? 生:不是。

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攫取在华利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同盟会成立后,有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看看都有哪些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联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

辛亥革命的过程 , 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辛亥革命的过程 , 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辛亥革命的过程, 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和各省宣告独立,这个导致清朝帝制覆灭的全国性革命浪潮,史称辛亥革命。

但1911年的事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20世纪初年勃然兴起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高潮的表现,因此,辛亥革命时期又是泛指这场民主革命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而言的。

(一)革命运动不断高涨20世纪初年,比起半年前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大地上沉寂得仿佛要人窒息。

这是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就要席卷古老的中国大地。

资产阶级革命派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集结革命力量,准备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1.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推行所谓的新政,企图苟延残喘。

兴办学堂和奖励留学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

从新式学堂出身或留学归来的学生接受了资本主义西学、新学的熏陶,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青年被培养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人实现了从封建文人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出现给近代革命事业提供了一支新的力量,他们的爱国思想日益发展,逐渐以各种方式为振兴中华而积极行动起来,逐步从爱国走向革命。

1900年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以及孙中山和革命派的共同努力,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20世纪出年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译著,除了严复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陆续翻译出版的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穆勒的《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书以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颜慧庆译的《理财学课本》、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

这些译著的出版发行和广为流传,极大地冲击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思想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辛亥革命》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辛亥革命》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第9课辛亥革命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开展的重要源泉。

重点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

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

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起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时间1906年冬1907年夏1907年1910年人物刘道一蔡绍南徐锡麟秋瑾孙中山黄兴孙中山黄兴赵声结果失败失败失败失败意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鼓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分,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略新课讲授: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萍乡、浏阳、醴陵)起义:时间:1906年领导人:刘道一、蔡绍南结果:失败影响: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人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绍兴起义:时间:1907年领导人:徐锡麟、秋瑾结果:失败3.广西(镇南关)起义:时间:1907年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结果:失败4.广州(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领导人:孙中山、黄兴、赵生结果:失败,后来收敛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影响: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的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领导人: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起义。

过程:密谋起义——计划泄密——士兵首义——三镇胜利——各省积极响应结果:胜利。

1911年农历辛亥年,因此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

影响:推翻了清王朝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意义: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课堂小结: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都是空前的。

布置作业:同步练习册第8课板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革命志士的奋斗二、武昌起义三、辛亥革命的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八上历史笔记

八上历史笔记
积极性: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 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 化开辟了道路。
第 7课
戊戌变法
一、序幕——公车上书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时间、地点:1895年,北京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主张: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列强侵华罪行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概况——时间:1856-1860
主犯:英法 2、侵华罪行 (1)英法:
1、攻占北京 2、火烧圆明园
帮凶:美俄
(2)俄国: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思想: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教育: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四、失败——戊戌政变 1、原因: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2、时间及发动者:1898年、慈禧太后 3、表现 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中国为变法流血牺牲 的第一人)等六人被杀害。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 (3)内容 ①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地点:上海
(2)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
②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③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 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备课讲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备课讲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背景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教案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教案

第八课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学院专业学号姓名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课程名称新川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六课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P43-47教学目的和要求:1.知识与能力记住兴中会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了解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和相关事件,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过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从事的革命活动,结合教材小字部分叙述孙中山从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的史实,培养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的学习,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逐步掌握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材中孙中山的生平资料和有关图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了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进行的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学习革命志士为振兴中华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课程类型:新课教学方法与手段: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和形势图等,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可从名称、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誓言)、性质几方面归纳。

3、综合运用讲解法、讨论法、谈话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地名往往蕴含着历史信息,例如这幅渝中区地图中的这几条道路,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三路等。

这些地名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有中山)教师:那我们能想到谁呢?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孙中山先生(展示孙中山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起义总过程
前夕策动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武昌起义一呼百应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

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大计。

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

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同日,南湖炮队党人暴动未果。

炮队事件后,清湖北当局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

当局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28日,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

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

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临时决定
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

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

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
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

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星夜起义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

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武昌城内的29 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

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

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

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

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

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的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与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立即将军校学生组织行动起来,第一时间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武汉光复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
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