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
孝感市志·大悟概况

《孝感市志·大悟县》(1949—2005年)第一节县情概览一、地理位置、面积大悟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脉西端,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北依中原,南扼江汉,属武汉城市圈范围。
地处东经114°02´~114°35´,北纬31°08´~31°52´;东西距42.4公里,南北距43.8公里;北与河南省罗山县、新县交界,南与武汉市黄陂区、孝昌县接壤,东邻红安县,西连广水市;县人民政府驻地“二郎店”,位于县境西部,南距省会武汉市中心151公里,西南距孝感市中心95公里。
国土面积1985.71平方公里,耕地39万亩。
二、区划、人口、民族1949年底礼山县辖6个区,区辖21个乡。
1952年9月改称大悟县,年底辖10个区,区辖155个乡(镇)。
1955年底辖7个区,区辖125个乡(镇)。
1958年撤区建社,年底全县辖8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辖40个生产大队;1959年生产大队改为管理区。
1961年撤社复区,人民公社改区,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小公社),年底全县辖8个区、1个县辖镇,区、镇辖39个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年底辖15个公社;1979年在15个公社下设39个管理区。
1983年撤社建区,全县设8个区、3个县辖镇,区、镇辖36个乡、4个镇。
1987年撤区建乡(镇),全县设6个乡、14个镇。
2005年底全县辖14个镇、3个乡、360个行政村、3660个村民小组。
1949年末全县总户数67225户(农业户口65487)、总人口301478人(农业人口293773),男性164905人、女性137173人。
2005年末全县总户数167423户(农业户口123248)、总人口616247人(农业人口496853),男性324706人、女性291541人。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县境内居民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人口为258人,占普查总人口的0.43‰,有回族、土家族、壮族、侗族、满族、朝鲜族、锡伯族、瑶族、傣族、苗族、蒙古族、白族、布依族、布朗族、彝族、黎族、佤族、哈尼族、仡佬族共19个少数民族。
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中原突围,是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初期的一场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原解放区成了蒋介石向华东、华北乃至东北发兵的重要障碍,也是全国解放区的前沿,因此它便成了国共双方都十分看重的战略枢纽。
1946年6月23日,蒋介石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
其结果是被包围的6万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成功摆脱了30余万国民政府军的围剿。
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成为国民党军从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和东北的战略枢纽。
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和部署进行内战的兵力,蒋介石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并先后占领鄂中、襄西、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地,企图消灭中原军区的部队,打通国民党军向华东、华北和东北进军的通道。
突围背景 编辑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虽然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定》,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
至6月,国民党军已将中原军区部队6万余人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罗山、光山、商城、经扶、礼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中原解放区的面积只及原来的十分之一。
为了避免内战,中共中央多次与国民党谈判,表示愿意让出中原解放区,将部队转移至其他解放区去。
但蒋介石却一意孤行,不断加紧调动部队,至6月下旬,蒋介石用于包围中原军区的兵力已增至10个整编师(相当于军)约30万人。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
具体过程 编辑一九四六年六月中旬,国民党当局已决定大打,任命刘峙为进攻中原解放军的总指挥,刘即率其参谋长在驻马店设立了指挥所,限所属部队"六月二十二日前完成秘密包围态势",二十六日开始围攻,七月一日发起总攻击,妄图在"四十八小时内,一举包围歼灭"我中原部队主力。
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中原突围战役

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中原突围战役史实08-19 07:261946年6月26日,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开始,解放战争的帷幕由此拉开,解放战争的第一枪由此打响。
中原解放区,其前身是抗日战争入相持阶段,准备开始反攻时,由新四军五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原,是扼制华中九省通衢重镇武汉和平汉铁路南段的战略屏障,是堵截国民党北运重兵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咽喉,是和平与内战、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两大势力争夺的前沿阵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武装力量,党中央命令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从广东北返,命令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嵩岳军区部队从豫西南下,在桐柏地区与新四军五师会师,于1945年10月30日,组建以新四军五师为主体的中原军区,使其拥有的主力军和地方县大队以上武装共计6万余人。
中原军区的建立,无疑对蒋介石出川“下山摘桃子”、挑起全国内战设置了障碍。
因此,国民党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操纵下,调集了30万美式装备的兵力,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企图首先消灭中原解放军,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的通道。
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虽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议》,但蒋介石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从未停止。
至6月,中原解放区仅剩下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其面积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蒋介石认为彻底消灭中原解放军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密令郑州绥署主任刘峙统一指挥第五绥区和武汉行营之第六绥区按既定计划,先速歼中原李先念部,并指令担任攻击的各部队,务必于6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围态势及攻击准备,于7月1日占领宣化店,实施攻击。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和毛主席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无比的勇气,在关键时刻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指示中原解放军坚决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实行战略移,粉碎敌人的阴谋。
其实,早在抗战胜利初期国民党军队未形成包围圈之前,中原军区6万将士完全可以大摇大摆地移到其它解放区,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从全国战局的大棋盘上看到,中原军区的历史使命是牵制和吸引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必须准备作出重大的牺牲,哪怕是全军覆没,也要保障战略全局的胜利。
周志坚回忆录(中原突围)

周志坚回忆录:中原突围(未刊用稿)中原突围周志坚抗战胜利后,鉴于中原地区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为加强这一战略要地的我军力量,党中央命令由王震、王首道率领南下广东的三五九旅自粤北返;命令王树声、戴季英同志率领的嵩岳军区部队自豫北南下,与新四军五师在枣阳以北地区会师。
中共中央于10月底决定成立以郑位三同志为书记的中原局,成立以李先念同志为司令员的中原军区。
中原军区下割第一、第二两个野战纵队和江汉、鄂东、河南三个军区。
我被任命为第二纵队副司员兼参谋长,我率领的五师十三旅也编入了中原军区第二纵。
一、桐柏山战役一九四五年秋。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步步进逼,五师野战部队在应山以北的浆溪店、吴家河举行了誓师大会。
然后,从十月十七日起在桐柏山地区连续实施了自卫作战,以锐不可挡之势,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克桐柏,继占枣阳,又夺湖阳镇占唐县,再下新野城。
一连串的战斗,使得以桐柏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为我军所控制。
党中央致电中原局,祝贺取得桐柏山第一阶段作战的胜利。
我中原野战军控制桐柏山地区后,国民党军队恼羞成怒,重新进行了部署:北面用五战区八个师的兵力,以南阳、泌阳、确山为第一线,方城、舞阳、遂平为第二线,逐步向南压进;南面有六战区六个师的兵力,由钟祥一线向北逼进,企图南北夹击,“肃清”鄂豫边区的我军,实现其先取桐柏,继夺枣阳的阴谋。
我党中央鉴于鄂豫边区敌情,当即电示中原局、中原军区:只要你们在现在地区坚持,蒋军就不能集中主力北上。
平汉、陇海两路是蒋军和我军决战地带,在将来决战中你们处于外线,直接配合华北、华东我军作战,因此你们应在豫南、鄂北、鄂东、大洪山、大别山广大地区回旋坚持一年时间,不做大的转移打算,战略作用很大。
为执行党中央的指示,中原局、中原军区在敌合击尚未形成之际,令部队主动出击,展开桐柏山第二阶段作战,组织实施了一系例战斗。
应该看到,我军挺进桐柏山地区以来,虽然连战皆捷,但所遇之敌均系地方杂牌,一触即溃,未能给其他来犯之敌以震摄作用。
红色传承参观中原突围纪念馆有感

红色传承参观中原突围纪念馆有感红色传承参观中原突围纪念馆有感深入推进第十八个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在迎来中原突围71周年纪念日之际,**县审计局全体干部职工来到了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的宣化店镇,瞻仰了中原突围纪念馆。
一份份珍贵的史料和生动的解说,仿佛再现了那段光辉的历史,带领大家踏上了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坚定信念的红色之旅。
重温历史,弘扬中原突围精神1946年5月10日,国民党一方面假借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之名与共产党签订《汉口协定》,一方面以多达30万人的兵力对我方6万余人的中原军区部队进行包围,妄图围剿歼灭,毛泽东亲拟电文:“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可中原军区数万人马想在国民党30万大军眼皮底下撤走,并非易事。
中原军区决定派遣鄂东独立旅政委张体学率一部进入宣化店接防,上演“空城计”迷惑了在宣化店的军调部第三十二执行小组的美、蒋代表,由皮定均率一纵队一旅向东行动,造成主力东进态势,以迷惑敌人,转移敌人的视线,中原解放军的主力则分为南北两路向西突围,接防的鄂东军区部队则充分利用部队熟悉大别山地理民情的特点,挺进大别山腹地,一边牵制敌人兵力,一边兵分三路向东突围。
1/ 4中原军区部队作为全国解放战争棋局中的一个“活眼”,审时度势,科学应对,果断决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以坚决服从全局、大无畏的勇于牺牲精神,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团结协作精神,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迎击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的首战告捷,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不仅如此,由于牵制蒋介石三十万主力部队达十几个月之久,为华北的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和华东的七战七捷,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不动摇七十多年前,英勇的中原军区部队紧紧依靠大别山广大人民群众,靠着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保留了革命的火种,成为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战火虽已远去,但将士们征战拼搏的精神却依旧熠熠生辉,成为我们锐意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我们坚定信念、不忘初心。
2017-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 人民解放战争(含解析) 新人教版

人民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毛泽东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
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
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渡江战役D. 平津战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期间,解放军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使千年古都免于战火的破坏,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故选D。
2.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们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①《武昌起义》②《鸦片战争》③《大决战》④《开天辟地》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③④②①D. ②④①③【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正确的顺序是:鸦片战争——武昌起义——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大决战,故选B。
3.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某班历史小组要创办一期历史板报。
在“烽火中的周恩来”版面中,能选用的素材有①南昌起义②秋收起义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④重庆谈判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周恩来的史实。
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重庆谈判都与周恩来有关,秋收起义是毛泽东,故选D。
4.(如图所示)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
横跨陇海线,涉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
请问这一军事行动有何重大意义?()A. 粉碎了国民党速战速决的计划B. 打破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C.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D. 标志着国民党军政权的垮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横跨陇海线,涉越黄泛区,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故选C。
5.被毛泽东誉为“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是()A. 百团大战B. 千里挺进大别山C. 三大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的史实。
中原突围回延安

中原突围回延安作者:张肇俊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3年第8期1946年6月26日,在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率领下,中原军区部队打响了解放战争第一枪,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
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中原突围部队得到了解放区各兄弟部队大力支援与接应,尤其是以习仲勋为书记的西北局和由他兼任政治委员的晋绥联防军,以及其领导下的陕西省工委、陕南游击队等。
中原突围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以一线进攻部队7个旅共8万余人,兵分四路,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直指湖北宣化店,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公然挑起全面内战。
中原军区部队按照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于本日晚开始分路举行中原突围。
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第十三旅、第十五旅第四十五团、第三五九旅和第十四旅(即干部旅)等为北路军向西突围,于29日聚集在平汉路柳林至李家寨、武圣关附近。
6月29日,王震率第三五九旅向李家寨发起进攻,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
7月1日,中原局、中原军区对干部旅进行整编,令其随第三五九旅行动。
3日,中央军委致电郑位三、李先念、王震等:“你们进至(随县)天河口以西、枣阳以北地区,争取数天休息。
待查明敌情后,在有利条件下可考虑用伏击方法,歼灭国民党军一部,顿挫其追击计划。
”4日,北路军越过天河口之线。
6日,进至枣阳以北地区。
7日,部队在强忍饥饿和疲劳状况下,顶风冒雨,昼夜兼程,抢在国民党军之前渡过唐河、白河,穿越豫西平原。
9日,蒋介石令整编第九十师第六十一旅及关中地区整编第一师第一旅赶赴淅川荆紫关,参加“堵歼”中原突围北路部队。
11日,北路军到达内乡西南师岗地区。
鉴于国民党军追堵日急,为缩小北路军目标,分散追堵敌军的兵力,中原局、中原军区在师岗召开会议,作出北路军兵分两路向西转进的部署,由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第十三旅、第十五旅第四十五团共7000人为左翼;由王震率第三五九旅、干部旅共8000人为右翼,分路突围。
大悟概况

一、基本情况大悟县原名礼山县,建县于1933年,1952年更名为大悟县。
位于鄂东北部,地处大别山西端南麓,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县境北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新县交界,南与武汉黄陂区、孝昌县接壤,东与红安县相邻,西与广水市相连。
全县国土面积1986平方公里(即29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237万亩,耕地面积37万亩,水面22万亩,俗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属低山丘陵地区。
境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1.3%,动植物种类较多。
境内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4℃,降水量在1049—1170mm之间,无霜期在227—242天之间,属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气候。
县辖3乡14镇、362个行政村、368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万人。
大悟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在大悟境内第一次活捉了国民党将军——少将师长岳维峻;俘获了第一架国民党飞机,并命名为“列宁号”,成为红军的第一架飞机;李先念率领的中原军区部队在大悟宣化店发动了闻名中外的“中原突围”,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大悟“山上少了一茬树,村里少了一代人”,当时全县26万人中,先后有15万人参加革命,6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在册烈士就达1万多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大悟孕育了徐海东、刘华清、聂凤智等100多位共和国高级将领和领导人,其中大悟籍开国将领37位。
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大悟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
大悟也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故乡。
大悟县资源比较丰富。
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38种140处矿产地,主要矿藏有铜、金、银、重稀土、磷、萤石、硅石、大理石、花岗岩等。
主要农特产品有板栗、花生、茶叶、山野菜、乌桕、水果、银杏等,其中乌桕年产量居全国县级之首,花生、板栗年产量居全省前茅,先后被授予“全国乌桕之乡”、“中国板栗之乡”、“国家绿色食品花生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花生板块大县”,被列入全省优势农产品板栗、花生、蜂产品基地建设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突围: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
1945年10月30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建以新四军五师为主体的中原军区。
成立后的中原军区由在鄂豫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部、从豫西南下八路军嵩岳军区王树声部和从湘粤边北返的八路军三五九旅王震部三支部队组成,有兵力约6万人,计有两个野战纵队7个旅、3个独立旅及其他地方部队。
由于战略地位比较突出,尚未撤离中原军区部队(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必须撤离)立即遭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军包围,计有正规军11个师25个旅及地方部队30多万,把中原军区部队压缩在方圆仅200华里的湖北大悟县宣化店地区,大战一触即发。
针对这一险恶的形势,1946年1月中共中央向中原部队发来了停战令,二三月间又指示中原部队力争合法转移。
同年5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汉口协议》,规定停止中原地区武装冲突,但蒋介石国民党军蚕食进攻从未停止。
中原军区根据形势进行突围前的准备,先后复员及化装转移1万人,部队整编为6个野战旅、2个独立旅和几个独立团队。
6月18日,蒋介石认为彻底消灭中原解放军的时机已经成熟,密令郑州绥署主任刘峙统一指挥第五绥区和武汉行营之第
六绥区按既定计划,先速歼中原李先念部,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的通道,并指令担任攻击的各部队,务必于6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围态势及攻击准备,于7月1日占领宣化店。
6月21日,中原局、中原军区给中共中央发出请求突围的电报。
23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中原军区:“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中原军区遵照这一指令,作出具体突围部署,决定把主力部队分为南、北两路突围:北路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机关和二纵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共1.5万人,从广水与信阳之间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向西挺进;南路由王树声等率一纵第二、三旅和二纵十五旅(缺45团)共1万人,从孝感、花园之间突破平汉路封锁线向向西挺进。
其中王海山率二纵十五旅(缺45团)提前控制宜城及襄河渡口一带,掩护南路主力通过。
黄林、罗厚福分别率河南军区和江汉军区部队,在平汉路西侧掩护两路主力突围。
由皮定均率一纵第一旅7000人向东佯攻,造成主力东进态势,掩护主力向西突围;张体学率鄂东独二旅及地方武装约1万人,东进大别山腹地,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21日至24日,皮定钧所率部队故意在宣化店东北泼陂河前沿加围工事,并频繁调动部队,造成主力向东突围的假象,迷惑和牵制敌军。
其他部队则秘密集结,向突围方向运动。
26日清晨,张体学率独二旅1个营换成便衣秘密进入宣化店接替了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机关的警卫部队。
晚上,李先念又巧设“空城计”,设宴招待美蒋代表,又请其到中原军区大礼堂看戏。
正当美蒋人员兴高采烈地观看着文艺节目时,各路部队已按预定方案,借着夜幕的掩护,开始了秘密突围。
到29日下午张体学宣布“李先念将军已率领中原军区部队胜利突过平汉铁路”的消息时,一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慌忙离开宣化店。
由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和副司令员王震率领的北路突围部队,于29日悄然靠拢平汉铁路东武胜关至柳林段,当晚突围第一仗就是消灭柳林车站等地之敌,经短时激战,胜利突过平汉线向西挺进,于7月中下旬进入陕南,同当地游击队会合,并于8月初成立鄂豫陕军区,执行创建游
击根据地的任务。
其中王震率领第三五九旅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继续北进,于8月底进入陕甘宁解放区,和其他部队组建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整编为解放军第二军第五师进军新疆。
而从中原突围出来的新四军第五师主力据《新四军发展史》载:“1947年11月南返大别山,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挺进中原的部队会合后进抵江汉地区,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九军。
”由于战局的迅速发展和武汉解放,五十九军并未集中,这支部队主力2万人改编为湖北军区两个独立师,其余两万余人分别为5个军分区的独立团、县指挥部部队。
(注:新四军五师是由160人96杆枪发展起来的,部队没有红军底子,部队的成分非常复杂。
)这是后话。
由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率领的南路突围部队,在阳平口受阻后,只好迂回移动,在王家店与敌激战,虽伤亡较大,但仍杀出一条血路,于7月1日越过平汉路,直指襄河,进入鄂西北的郧阳山区,创建游击根据地,于8月下旬组成鄂西北军区。
由皮定钧率领的一纵一旅,在完成迷惑和牵制敌人的任务后,按预定计划先向西、再折向东于6月29日,在麻城以
北突破封锁线,7月中旬进入苏皖解放区。
即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后整编为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一军一八一师。
由张体学率领的鄂东独二旅,在宣化店完成“空城计”和吕王城阻击任务后,奋力向东突围,后坚持转战在大别山区。
虽减员较多,但在1947年9月与刘邓大军会师时,仍保存骨干1000余人。
此外,由黄林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罗厚福率领的江汉军区部队,在完成警戒和掩护主力部队突越平汉路后,亦各自冲破敌人的包围,分别向陕南和鄂西北挺进。
其中在鄂西北地区坚持斗争的一纵队一个半旅和江汉军区
独立旅,1947年春,其中一部由副司令员刘昌义率领转战皖西,与当地坚持斗争的华中部队合组为皖西人民自卫军,继续开展游击战争。
10月与刘邓大军会合,刘昌义被任命为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其中一个团编入三纵队后,参加淮海战役。
鄂西北军区的另一部,由李人林、张才千分别率领,先后由鄂中、鄂西北横渡长江,直捣湘鄂西,改编为江南游击纵队。
1947年5月奉命北返与仍在鄂西北坚持斗争的另一部会合,组成中原游击纵队,共三个团,近3000人。
7月转战到豫皖苏,改称中原独立旅,后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而一直在陕南、豫西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原军区二纵队(即五
师)主力和一纵一部、河南军区一部共7000人,于1947年5月转入太行解放区,后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
知悉中原部队胜利到达陕南和鄂西北地区。
毛泽东对此十分欣慰,7月13日,毛泽东以中央名义致电中原军区领导人指出:“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
”“我中原军的任务是以机动灵活之行动,在鄂、豫、皖、川、陕境内,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
7月15日,又指示“牵制大批敌军在敌后创立根据地是我中原军的光荣战略任务”。
9月11日毛泽东再次以中央名义,指示中原军要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在当地立稳脚跟,钳制敌人,并强调指出:“你们过去两个多月英勇斗争已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中央希望并责成你们今后还要起同样的作用。
”中原部队坚决执行这一指示,继续在陕南、鄂西北和鄂中、鄂东的崇山峻岭中坚持斗争,打击敌人,迫使国民党整编十五师、六十七师、十七师、十四师、六十六师、七十二师、四十八师、五十二师等全部和一部32个旅约36万人(占进攻解放区总兵力165个旅的五分之一)在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上半年不能及时北调陕北及苏、鲁、豫战场,从而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军的进攻能力,为我军彻底粉碎敌人进攻并转入全面反攻作出了贡献。
据统计:在突围战役
中,歼国民党军约1万人,中原军区部队伤亡及非战斗减员共8200人。
中原突围,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以迅猛果敢的行动,抢在国民党军7月1日总攻之前,突破其30万大军、6000余座碉堡的重围,使蒋介石限期围歼中原部队的阴谋彻底破产,成功地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