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合集下载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一、生平与著作董仲舒(公元前176~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这说明董仲舒虽不在职但仍受汉武帝的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主要的政治哲学著作。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

《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

“蕃”与“繁”古字相通。

《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缀玉而下垂。

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

繁:多;露:润。

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82篇。

其版本有《永乐大典》所载《宋本》,明代兰雪堂活字本,清代卢文抱经堂校刊本。

注释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主要哲学思想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是西汉末年的一位儒家学者,他的主要贡献是他的治国思想和政治建议。

他的建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地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秩序和规律,人类应该遵守这些规律,与天地宇宙保持和谐。

他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宇宙的法则,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他认为只有在人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

其次,董仲舒主张周天子道。

他认为周朝是历史上最完美的王朝,成为了他提倡的政治理想。

他认为天下之民应该遵循天道来实行政治治理,国家应该依法治理,君主应当依循天命来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主要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便能够实行仁政和民主的治理。

第三,董仲舒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修身齐家是为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而治国平天下则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他强调理性思考,以及正确的行为准则,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董仲舒主张教育致治。

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主张教育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培养民众的德行和才能,以培养优秀的人才来服务国家和社会。

总结起来,董仲舒的建议主要包括尊重天地宇宙的法则,遵循天命来治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通过教育来培养
德才兼备的人才。

这些建议强调了个人修养、政治治理和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和政治理念。

它们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治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董仲舒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董仲舒名人故事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出生于公元前179年,西汉政治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创始人。

“三年不窥园”是说他少年时候专心学习、目不他视的故事。

董仲舒自幼喜欢读书,读起来十分刻苦。

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常有客至家。

客人听说他学习刻苦,都很喜欢他,茶余饭后,每每把他叫出问来问去。

时间一久,董仲舒感到絮烦,便在后院收拾出一间书房,独自搬进去居住。

董仲舒搬人后院,因离前院客厅较远,客人也就很少去打扰他。

幽静的环境,使他学习更加专心致志。

他给自己规定,除了推不掉的礼节事宜,决不走出后院一步。

他家后院和一个大花园相邻,从窗内就可以看到园内的百花盛开,隔着墙就可以听到园中的鸟叫,出角门一步,就能跨人园内散心。

但是这些,都没有使他动心;不要说去花园游览,就连隔窗看一眼也不曾有过。

父亲知道后,感到这孩子很有志气,从心眼里高兴。

有一天,一位叫安溪的朋友来家做客,当问到董仲舒的情况时,其父回答说:“搬到后院读书去了。

”安溪道:“你后院和花园相邻,每日花香鸟语,景致迷人,不分散精力吗?”董父说:“不,他连隔窗看一眼也不看!”安溪觉得好奇,也有些不信,便要求单独去后院看看。

董父觉得,客人有如此要求,不便拒绝,就同意了。

安溪来到后院,蹑手蹑脚地来到书房窗下,见董仲舒正在桌前专心读书。

安溪故意在窗外来回走动,且脚步很重,而董仲舒却无动于衷。

过了一会儿,安溪又故意咳嗽了两声,董仲舒还是充耳不闻。

就这样,安溪在窗外足足呆了两个时辰,而董仲舒对窗外竟连眼皮也没抬。

安溪心中感动,不忍心进屋,便回到前院,对董父说:“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竟然如此专心用功,实在是少见啊!”从此,安溪每年都要来访一两次,而每次来访,都要到后院去看一看;他每次去后院,都不进屋打搅,使董仲舒从没发现过他。

一晃三年过去,安溪再次来到董家,对董父说:“今天我可要见见仲舒了,你也要和我一块去!”董父被友人的关心所感动,便和他径直来到董仲舒的书房,对儿子说:“仲舒,休息会儿吧,快来见过安叔叔!”董仲舒闻言,慌忙起来见礼。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画像【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中文名:董仲舒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汉代的广川郡出生日期:公元前179 逝世日期:公元前104 职业:哲学家,经学家信仰:唯心主义主要成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代表作品: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

目录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人物生平董仲舒的故里考证故里旧县村介绍相关事迹主要经历董仲舒与胡母生韬光养晦为西汉初对策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历史评价史籍记载传世佳句教育思想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论人性、教育对象与作用论知识和教学大一统思想中国(广川)董子文化园董仲舒像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人。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

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

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

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

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5步舒。

褚大至梁相。

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译文: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

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

董仲舒的名言名句以及历代名人对董仲舒的评价

董仲舒的名言名句以及历代名人对董仲舒的评价

董仲舒的名言名句以及历代名人对董仲舒的评价
董仲舒的名言名句:
1. “以天下之心共尊天子,各让其位,以安天下。


2. “道法自然。


3. “百姓安而家业利,天下治而海内宁。


4. “先王明德以为天下法,所以行之者众,故天下法也。


5. “仲舒议曰,天地自然理气,万物自然生长,非人力所能为也。


历代名人对董仲舒的评价:
1. 汉武帝:汉武帝曾说董仲舒“学问渊博,人民无不知晓。


2. 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五行志》中称赞董仲舒是“圣人中的贤人”。

3. 陈寿:陈寿在《三国志·董允传》中认为董仲舒“超凡入圣,至高无上”。

4. 陆机:陆机在《文选·论语类》中称赞董仲舒是“有才智而能为治世之具”。

这些评价表明董仲舒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位学问渊博、才智过人的圣贤,他的思想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以及保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性被历代名人广泛认可和尊重。

董仲舒最出名十首诗

董仲舒最出名十首诗

董仲舒最出名十首诗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董仲舒最为人所知的主张,强调儒家学说在政治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2. “天人感应,灾异谴告。

”董仲舒认为天象与人事之间存在感应关系,自然灾害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示。

3. “三纲五常,礼乐教化。

”董仲舒强调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4. “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认为天道是永恒不变的,人间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5. “教化之本,在于明德。

”董仲舒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德行。

6. “仁者爱人,义者正己。

”董仲舒认为仁是爱人的表现,义是自我修养的准则。

7.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董仲舒强调礼的作用,认为礼是区分人际关系、解决疑惑、辨别是非的重要工具。

8.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董仲舒认为君子应该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也就自然产生了。

9.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董仲舒引用《中庸》中的话,强调天命赋予人性,遵循人性就是道,修道就是教育。

10. “治国必先齐其家,齐家必先修其身。

”董仲舒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而管理好家庭首先要修养自身。

1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在和谐中保持独立见解,而小人则盲目附和。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

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

1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利益。

1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虑。

这些句子虽然并非董仲舒的诗作,但它们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张,是后人对他学术贡献的总结和赞颂。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任江都相
将自己比作春秋霸主齐桓公,将董仲舒比作 贤相管仲。董仲舒回答认为:依靠诈谋攻伐 而称霸的,绝不是“仁人”,真正的“仁人” 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易王刘非听后表示欣赏。
01 人物生平
晚年逝世
董仲舒辞职以后,回到长安的老家,一心研究现实问 题和儒家经典《春秋》,修学著书。此外,他还给汉 王朝做顾问。朝廷如果有关于礼法方面的问题,就派 使者和廷尉张汤到家里来咨询,董仲舒总是能给出清 晰明确的应对解决办法。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前后,董仲舒于家中病逝。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宽 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 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 育家。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思想主张
02 思想主张
历史观
董仲舒从其“人理副天道”的思想出发,引出 了以“奉天”“法古”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因而圣 人必须要效法天来制定法则。天又是永恒不变 的,因而圣人所继承的道也是一贯的,所以 “奉天”与“法古”也是相互贯通的。在解释 朝代变更的问题上,董仲舒则提出了“三统三 正”的历史循环理论,认为夏、商、周三代的 改朝换代,只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 是新王朝重新接受天命的表现。
公元前约179年,董仲舒于汉代广川的一个地 主家庭出生。家庭富有,且有大批藏书。当时 汉朝刚建立不久,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社会 环境较为和平,而且大幅放开了对书籍的限制, 社会上流行的典籍较多,这为董仲舒修学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董仲舒本人学习也很刻苦, 除了熟读儒家典籍,还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的学 说,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观☐在儒学的政治意识形态化过程中,最具影响的就是汉儒董仲舒建构了一套系统的天人合一的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西汉景、武之世的著名公羊学大师,西汉中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以儒为主,揉以阴阳五行、法、墨等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天人政治论,对于传统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可谓前承孔、孟,后启朱、王。

☐他的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神学目的论,他的政治学说是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作为相辅相成的统治原则和手段结合起来,把严格的等级名分同维护君主专制和君权至上结合起来,在神学的外衣下融合以“三纲五常”为准则的政治理论。

董仲舒的全部政治学说就在于把封建制度全面肯定下来,论证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神圣性和永恒性。

正是他把维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统治的理论系统化和神秘化,甚至庸俗化,从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统治思想。

(一)天的体系与天人合一--天人政治论。

☐汉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从宏观上把握政治上的根本问题☐1、天的体系:董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和基本条件,这三方面构成了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

他试图从天人关系入手解决时代的政治难题,把天人关系作为他创建政治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天人政治论。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

”2、天的权威:☐董认为,天是具有某种神秘性和人格化的至上神,它的权威是无限的。

☐首先,天的内容极其博大,涵盖整个宇宙和社会,由十项内容组合而成——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

☐其次,天通过阴阳五行与人联系,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具有了与人一样的意志和感情。

☐再次,人是天的造物。

天是依照自己的形态和规律造出了人,人的形态和内在道德、感情、意志都是从天那里塑造演化而来。

在董看来,天与人外在相同,内在相通,小而为人,大而为天,天人合一。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366,副日数也;大节12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也;外有四肢,副四时也。

”☐“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性,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晴;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3、天人合一:☐董杜撰了天的体系,通过天人合一完成了天的神秘主义人格化。

他对天进行了神秘主义的改造,融自然规律、伦理原则和神秘权威为一体,成为一种理性主义的混合物。

董天人合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汉代儒学向神秘主义转化的形成,使传统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有了宗教束缚力。

☐天人合一的内在逻辑是:天是人的主宰,人是天的附属物,人必须服从天道的指引,服从天意的约束。

天人合一为调解天人关系规定了基本模式,一切有关人类社会政治问题的解答都可以从中找到依据。

(二)君权神授与一统政治☐1、君权神授:☐董以“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为基础,对“君权神授”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和进一步完善。

董认为,天对人的统治是通过其意志的代表,即人间君主来实现,君主受命于天,能体察和代行天意,所谓“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为天子。

”所以,天子就是天的化身,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尊君就是尊天。

☐他重新塑造了天的权威,把君权的合法性重归于天,神圣的上天成了君权的保护伞,势必将上天的至上性和神圣性注入了君权,从而使君权变的神圣不可侵犯。

2、政治一统☐(1)君主专制:☐董认为,没有君主制度,社会就会陷入无组织、无道德的混乱之中。

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就是身体与心脏的关系,一国之君,犹如一体之心也。

☐对于君主之道,董认为,君主是绝对的,臣民对君主只能绝对服从,绝对尽忠。

☐(2)辨析名号:☐董通过辨析名号,为政治一统树立了认识标准。

☐“名者所以别物也”,认为名是区别事物的名称和概念,物必有名,名的制定权由圣人执掌。

名号一旦制定,本身就具有了真理的意味。

而天是万物的主宰,万物之理是天意的体现,所以,名号之正,取之于天,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

☐这样一来,经由圣人仰通天意,俯察物理而制定的名号,就成了人们借以认识事物和申辩是非的标准。

☐董把名号视为身份地位的标志,董通过正名为现实存在的复杂多变的政治关系和身份定位,为形成以君主为中心的统治秩序规定认识标准。

圣人制定的名具有绝对的真理性和无可抗拒的权威性,于是,人们置身其中的政治关系和身份就不再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一切将依照既定的标准化秩序排列开来,这里没有怀疑也没有例外。

☐(3)强杆弱枝:☐董还提出强杆弱枝,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君权至上的纲领。

其目的在于强化君权,树立君主的绝对主宰地位,抑制群臣百官(韩非)。

依照强杆弱枝建立的政体形式必然要以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为根本特征。

3、文化一统:☐董在《天人三策》中明确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把儒学定为西汉王朝的正统思想,其根本目的是是用儒家伦理政治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使统治者能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一统,被统治阶级在思想上也能有所遵从。

☐他认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是天经地义的必然规律,也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共同要求。

统一的君主专权制,还需要统一的思想作为保证,只有思想统一,才能制定出统一的法令制度,(1)发展“天命观”:☐他把“天”神秘化、人格化和道德化,认为天是百神之中地位最高的神,而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支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命运。

把天作为其政治思想中的最高范畴。

(2)提出道统论:☐他提出了王朝更替不过是道的外在形式的简单循环,也就是“三正”、“三统”的依次交替。

三正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三种历法,夏正建寅,以一月为首;殷正建丑,以12月为岁首;周正建子,以11月为岁首。

三统指三代尚色的区别,夏为黑统,殷为白统,周为赤统。

☐“改正朔,易服色”,三正与三统说与道统论相配合,说明朝代可以改变,但社会制度不可以变化,故王朝有改制之名,无改道之实。

☐这种道统论,是在封建社会统治稳固后地主阶级企图永远保持其政权的理论依据。

(3)两种具体手段☐一是神化孔子及其思想,认为孔子受天命而立法,所以他的思想成为万古不变的真理。

☐二是建议汉武帝立五经博士,采取以经取士的办法。

自董以后,孔子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接受的宗教化的信条,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三)以天道制约君主☐1、利用天道规律即四时之政约束君主的政治活动--四时之政。

☐如“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天之四时为春夏秋冬,王之四政为庆赏罚刑,四时与四政相一致,形成政治运行的规律性和秩序化,君主只能遵行,不能扰乱,这显然是对君主政治活动或行为的一种约束。

☐为了进一步加强四时之政的有效性,董又对君主的情感好恶、行为举止和政治要素等提出了种种要求,他认为君主在个人感情上必须与天道相谐和,君主的情感好恶要随着四时流转变化,施行庆赏罚刑就能恰如其分,合乎时宜。

在行为举止和政治素质方面,董根据五行提出了王者五事,即:貌、言、视、听、思。

☐“貌曰恭,言王诚内有恭敬之姿,而天下莫不肃也;言曰从,言王者言可从,明正从行,而天下治;视曰明,王者明,则贤者进,不肖者退;听曰聪,则闻事与臣下谋之,故事无失谋也;思曰容,王者心宽大无不容,则圣能施设,事各得其宜也。

”☐2、利用天人感应即“天谴说”来制约君主的个人行为和政策。

☐董认为,假如君主滥用权力,逆天道而行,致使国家将有失道之败,天就会给予责罚,这就是他的天谴说。

☐从总体上来看,天谴说有它的合理性,董利用天的权威批评君主,把君主看作天灾人祸的总根源,的确是很巧妙的。

(四)阴阳合分与三纲五常☐1、阴阳合分论:☐董所谓的天是一个有着内在秩序的运动着的体系,天道之常,一阴一阳,天执其道为万物主,阴阳之道作为天的运行法则直接规范着人民的社会政治关系。

董在阴阳之道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阴阳合分论,阴阳之道的内在秩序为阴兼于阳,阳制约阴。

如:君阳臣阴、父阳子阴、夫阳妻阴等。

2、三纲五常☐(1)三纲:“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形成了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方,一方的君、父、夫是天生的主宰,另一方臣、子、妻是天生的从属。

这三对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其间的主从关系则是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根本原则,董把它称为王道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人类社会就由无数这样的主从关系叠垒而成,而君主则居于顶端。

在董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要这种伦理道德,并不是处于人对社会的需要,而是处于天意的需要,伦理道德是天为了规范人的行为而设立的。

☐从董的阴阳之道到三纲的提出,表明了汉代统治阶级政治视野的基本走向。

三纲将实际存在着的复杂多样身份和关系简明化,这种高度概括性的认识的形成,不仅仅标志着汉朝统治者政治思维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汉代统治阶级已经具备了推行有序化统治和控制整个社会的能力。

三纲作为实现有序化统治的基本规定从根本上决定了谁统治谁的问题,从此以后,在中国的历史上,只要存在着君主政治,三纲的政治生命力和政治指导意义就难以枯竭或丧失。

三纲从此成为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最有力武器,同时,也成为束缚人性的最大精神枷锁。

☐儒家的伦理思想和封建的政治合二为一,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伦理政治。

(2)五常:☐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行为规范。

五常即五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

☐从孟子的五伦十教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得到了强化,君、父、夫方的权力得到了确认,而臣、子、妇方的则不得不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

这种不平等的伦理关系,是家族本位的道德观念的必然产物。

☐五常是人在处理人伦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它不仅具有道德的意义,还有政治意义,是统治者能够永享天命的根本保证。

在五德之中,仁义是关键,在孔子、孟子和董那里都是母德之首,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最高准则。

(3)礼制:☐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三纲的贯彻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

“立尊卑之制,以等贵贱之差”,建立礼制。

☐董的礼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扩大了礼的内涵,把礼说成是阴阳之道的体现。

☐二是注重通过服章文饰发挥礼的功能。

礼的功能就是要保持和促成这种差别,使贵贱有别,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

在具体的功能发挥方面,董注意到等级原则对人们的行为和观念的制约作用,通过礼来体情而防乱,同时又特别提出,服章文饰在在维护等级差别方面的特殊作用。

(五)以德治天下的德治主张☐“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害民者,天夺之。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