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与朱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是说我国伟大的哲学先驱,其哲学思想历经几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富有无穷奥妙。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无”为天地之始就是世界的开始状态,“有”为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

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

名轲,字子舆。

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山东邹城人。

著有《孟子》一书。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董仲舒朱熹王

荀子董仲舒朱熹王

(二)荀子的思想
• • • • • 1、荀子主张性恶论 2、以义制利的义利观 3、荀子反对天命鬼神 4、荀子隆礼重法的礼法治思想 5、荀子重视民众的力量
总论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同时重视礼。认为仁必须通过礼表 现。即仁不只是一个人内在的情感,它还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 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常强调通过学习礼乐 来陶冶人的性情。孟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中“仁”的 观念,荀子则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礼”的部分。荀子也以继 承了孔子思想自居,但探询荀子思想会发现,荀子继承的只是 孔子思想的外壳,他更多是从其他方面汲取思想资源,实质上 ,荀子和孔子一样,对礼的内涵意义做了一番重新的发掘和阐 释。
荀子的义利观,主张在以礼节欲的前提下,义利两有,力图既 克服纵欲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的错误,又避免禁欲主义和“ 寡欲”说的消极倾向,它显然是汲取了儒家“见利思义”说 及墨家”贵义“”尚利“说,法家的”人性自然论“及”趋 利避害“说等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在先秦诸子的义利之辩中 具有批判总结的意义。
3、荀子反对天命鬼神
当时荀子曾经力图说服齐当权者选贤任能,重用儒生,实行 王道政治,争取统一天下,但忠告未被采纳。后来有人向齐 襄王说荀子坏话,荀子离齐投楚,结交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楚 国春申君,被任命为兰陵令(今山东苍山县兰陵)之后荀子 还曾经游说秦昭王和赵国的孝成王,但都未被重用,后被春 申君劝回楚国,仍做兰陵令,春申君遇刺后,就在兰陵的家 中潜心学问著述立说数万言,死后葬在兰陵。
在当时多数人敬天事神的情况下,他认为“天行有常,不 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反 对天命鬼神,天是自然存在的物质,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天也不能控制万物,不能 主宰人类。相反,人却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 ,运用它,以趋吉避凶。这种思想有科学进取的积极倾向 。

请分别介绍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的君臣关系论

请分别介绍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的君臣关系论

请分别介绍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的君臣关系论中国传统哲学历来以孔孟之义体系为最主要的先秦思想特色,诸子百家均属于“学术传承”,其中孔子、孟子是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共同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学派儒家学派。

及至宋代,董仲舒和朱熹继而延续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学派的影响,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

因此,仔细探讨孔、孟、董、朱共同建立的儒家学派的本质,进一步认识其君臣关系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即孔子,又名孔丘,是西周末年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以“天道”“仁义”礼智信为本,以“礼”为主旨,认为“礼”既可调和人心,又能保护社会秩序。

其君臣关系论提出“尊君爱民”以及“礼乐”“制度”“忠孝”,他彰显了以忠为精神的“儒家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重大成就。

孟子是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诸子学派的代表,孟子的“君臣关系论”是建立在“礼乐”的基础上的,其倡导“仁义”“仁爱”“仁德”,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强调上下调和。

他还认为“仁”是“政令”“御服”的首要原则,强调“以情为质”,用“仁政”服务于人民,使国家得以和平发展。

董仲舒是宋代古典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着整个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他继承了孔孟传统,但又有所创新,他认为“君臣”是建立在“忠贞”的基础上的,强调“以德报怨”,即对敌对者以宽容和仁慈相待,以此帮助敌对者回老本行和拯救被抛弃者。

其“君臣关系论”提出,上下必须相互尊重,要遵守反复考量的分寸,尊重协商,共同实现君臣的和谐共处。

朱熹是宋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以其见解深入的思想穿越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影响着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发展。

朱熹的“君臣关系论”延续了孔孟传统,但同时又有所创新,他强调“君以忠臣以贞”,认为“以德报善”是关系君臣的最高原则,从而推动国家发展,促进社会和平稳定。

朱熹特别强调“忠孝”,认为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应当用于维持上下关系的稳定,以及保护一切涉及人民利益的事务。

浅析朱熹的“三纲五常”思想

浅析朱熹的“三纲五常”思想

三纲 五 常之 说 , 起 于董仲 舒 , 完 成于 朱熹 但是 董仲 舒没有 “ 饿死 事小 , 失节事 大” 正 是对这 种行 为规范 的体现 , 。他 极力 赞 将“ 三纲” 和“ 五常” 并提连称 , 首 次并提连称 的 是东汉后 期的经 学 赏 当地 的孝 子 、 孝孙 、 义夫 , 并贬斥 夫丧 改嫁 的做法 。
三纲 、 五 常两词 , 出 自于 西汉 董仲舒 的 《 春秋 繁露》 一 书。但 与悌是 人子 与兄 弟的 行为规 范 。 孝悌 是子 、 弟 的责任和 使命 。 朱 作为 一种 道德 原则 、 规 范 的内容 , 它渊源 于先 秦时 期的孔 子 。孔 熹把孝 悌 作为维 系“ 父 为子 纲” 的核心 和纽带 。
会规 范 的当然 的产物 , 是永恒 不 变的协 调社 会关 系 的妙药” , 至 中的基本角色, 尽到孝悌, 然后才是对上尽忠, 对他人尽责等。 这 此, 朱熹 的“ 理一分舒 ” 论便 成 为社会 生活秩 序 的规范 了 。
二、 “ 三纲 ” 与“ 五常 ” 的涵 义 关于 三纲 的涵义 , 朱 熹指 出 , “ 三纲者 , 君 为 臣纲 , 父为 子纲 ,
里贯彻 的 是儒家 “ 亲亲 ” 与“ 尊尊” 的原 则” 。 那 么仁 、 义、 理、 智、 信表 现于行 为又是什 么 ?朱 熹指 出, “ 仁” 是“ 爱人” “ 人道 ” 的意思 ; “ 义” 是承 担合理 的责 任的 意思 ; “ 礼 是
夫 为妻纲 ” 。 三 纲之 中 , “ 父 为 子纲” 是基础 , 而 它所要 求 的社会规 道德约 束 , 起 到为达 到“ 义” 而 预防 的作用 ; “ 智 是指 知识 , 尤其 是 范就 是孝敬 , 这里 的孝是指 子女对 父母 的绝对 服从 , 父母 有过错 , 现代知 识经 济 的时代 我们 更需要 ; “ 信” 是信任 、 诚信 的意 思。 “ 仁 做子 女的也 只能柔 声 以谏 , 不能触 怒父母 , “ 按照“ 父子相 隐, 直在 表现于恻隐之心; 礼表现为恭敬; 义表现为羞恶; 智是明辨之理, 其 中” 原则, 子 女隐 瞒父母 的罪 责和 过失 , 是符合 天理 人情 的 。 在 其心理表现为是非; 信表现为忠信。在朱熹看来, 如果人们能真

【史料及解析】从董仲舒的天命到朱熹的天理

【史料及解析】从董仲舒的天命到朱熹的天理

【史料及解析】从董仲舒的“天命”到朱熹的“天理”传统儒学在董仲舒把许多主观唯心和迷信思想引入经文后,便充斥了“天命论”,认为皇帝是天之骄子,受命于天,大宗世袭——“天是神化了的皇帝,皇帝是人化了的天”。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巧妙地以客观唯心的“天理”取代了“天命”。

天理无所不包,无始无终。

天理虽是抽象之理,但一与人事相结合,就成了实理实学。

这就是朱熹在理气论中论证的理气分合、虚实相兼的道理。

抽象的天理,通过说明,万事万物都成为具体的理,包括宇宙生成、万物演化。

依据“理气二元论”、“心性二元论”和“理欲二元论”,对主体意志作广泛又精微的分析论证,确立了理学的道德标准。

朱熹深入细致地研讨了心、性、情、意、志、理、命各种哲学范畴及其中的关系,将之概括为“一以贯之,理一分殊”一句话。

以天理贯穿始终而借“理一分殊”来具体分析万物演化,这包含了辩证因素。

从对立两方面来分析事物,最后归于一统。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的主体。

其主要内涵,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一是理与欲,也是公与私的对立。

朱子说,“只要一人之心,合道理的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

革尽人欲,排除过份的私欲便是去恶;复尽天理,循道而行的便是存善。

二是“人心”必须服从“道心”。

人心只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到合理不合理;道心则在考虑到自己需要之外,还要考虑是否合理。

凡事如果不掺杂私心贪念,坚守道心,则办起事来可以执中不偏、恰到好处,这自然合乎天理了。

三是强调道德,德教使人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

纵然有良好的道德基础,要想消灭犯罪活动,谈何容易!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达,经济方面是有长足的发展,但人的精神文明却每况愈下,沦丧殆尽。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互信力消失,个人主义盛行于世,这一切都导致社会丑恶现象不停地上演。

在这种形势下,极需“天理”“良心”来洗涤过份的人欲。

文公说:“若能持敬以穷理,则天理自明,人欲自消。

”这是我们应该奉行的道理信条。

孔子之后,中华民族就沿着仁义的方向发展。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著作:《道德经》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

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

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

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著作:《国语·齐语》、《管子》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

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

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

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评价: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的教育启示

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的教育启示

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的教育启示我们来说一下南宋理学家朱熹,他的朱理学自南宋之后,是封建统治阶级所遵循的一个学说。

朱熹的思想是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的来表述教育观的作用,他认为宇宙的万物是两种因素所构成的:一种叫做理,另外一种叫做气。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它是第一性的;而所谓的气,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性的范畴,它是第二性的。

也就是说先有理而后有气。

朱熹认为人和万物一样,也是有第一性理与第二性气所组成的。

天命之性是纯善的,从而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在于发挥气质之中的善行。

从这点出发,他就认为是所谓的天理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理论道德,而人就是违背了这样的道德,必须去禁止和根除。

从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还修复了白鹿洞书院,把白鹿洞书院作为他教育的场所,在那里他很好的阐述和宣言了他的教育目的和思想,并且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书院的学规和宗旨,明确了教育的目的。

董仲舒和韩愈的性商品的学说,朱熹很好的继承了下来。

简单的来说,普通人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圣人的高度。

朱熹还认为人性与人心是有关系的,而这些都是隐性的教育的目的就要把这些给显现出来,从而把天理凸显出来,而把人的私欲藏起来,所以朱熹就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

第二个要说的是明朝一个心学大家王守仁,说到王守仁,他是明朝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一些有关他的生平资料,这里我们主要讲述王守仁的教育作用观。

王守仁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很重视教育而他自创的一个心学,并用这个心学的观点来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因此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的,所以他就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就是理。

王守仁又继承了和发展孟子的良知学说,进而认为良知就是天理。

王守仁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的良知,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这些良知在与外界的接触当中,由于受到外界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引诱这些良知就被物欲和邪念所蒙蔽,就好比一个镜子被尘埃所蒙蔽,而失去了光亮一样。

国学经典导论03-11 朱熹的民本思想

国学经典导论03-11 朱熹的民本思想

五、朱熹的民本思想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授国学经典导论第三章董仲舒与朱熹,第十一节朱熹的民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原始的民本主义学说起源于西周初期奉行仁政、总结了商纣灭亡教训的开明政治家集团,最著名的表述是《尚书•泰誓》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和“敬天保民”的基本政治理念。

虽然西周成康之治以后,统治者很少按此对待人民,但这个理念是没有人出来予以否认的。

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是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出身士大夫底层乃至平民家庭的知识分子。

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阶层既可以受到起码的教育,又由于他们处于一种对国家、社会、民众所面临的问题最为客观而最有利的观察和审视、思考的位置,在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和基本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上与民众最为接近,最容易相互认知、同情和关爱。

如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学说追求的是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和睦,是古代的人本主义;孟子希望以“仁政”重新使天下“定于一”,提出的“民贵君轻”,对民本主义进行了全面阐释和总结。

除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外,他还充分肯定了民众有秉天述己、替天行道、借天易君,也包括起义推翻暴君的权利。

朱熹与孔孟一样,恰恰也是出身于这一社会阶层,且一生多数时候依然处于或接近这一阶层;原始的孔子、孟子的学说和思想又是他自幼在父亲教导下学习的主要对象,对朱熹的成长影响至大。

尤其是孟子,朱熹自接受启蒙教育开始就深受孟子学说和为人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孟子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

”朱熹一直喜欢《孟子》,并长期研习体验它的内涵。

他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等许多民本主义思想都集中在《四书集注·孟子集注》里,既是这两位伟大思想家跨越一千多年的唱和,也是朱熹对民本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

而宋代理学代表人物普遍具有对民众、国家命运的深度关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大大超过魏晋以来历朝士大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与朱熹
姓名:欧建林班级:2016年春季班成绩:85分1
董仲舒被誉为__________。

A、宗圣
B、亚圣
C、汉代孔子
D、复圣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2
董仲舒以研究_________闻名天下。

A、《周易》
B、《春秋》公羊学
C、《春秋》左传
D、《礼记》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3
秦始皇治理天下,采取的治国学说是___________。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黄老学说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4
董仲舒指出汉朝革除秦敝的关键是___________。

A、修饬“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B、约束君主
C、君主励精图治
D、经济建设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5
董仲舒的学说体系,从总体上可以归为________。

A、杂家
B、黄老道家
C、儒家
D、思孟学派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6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

A、周敦颐
B、程颢
C、朱熹
D、张载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7
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_。

A、孔孟思想
B、董仲舒的思想
C、王阳明的心学
D、朱熹的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5.0分
8
理学,又称_______。

A、心学
B、新儒学
C、道家
D、道学
我的答案:D 得分:5.0分
9
理学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

A、诚
B、仁义
C、格物致知
D、忠孝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10
理学家们认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最佳方式是__________。

A、著书立说
B、致君泽民
C、教书育人
D、惩处豪强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11
“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中蕴含了理学家们_________。

A、对民众关怀
B、对国家命运关注
C、责任意识
D、入世情怀
E、致君泽民的追求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0.0分
12
朱熹的学术成果,包含了哪些方面________。

A、哲学
B、文献学
C、自然科学
D、经济学
E、文学
我的答案:ABCD 得分:2.5分
13
在朱熹看来,“理”实际上是__________等的共性。

A、忠
B、孝
C、义
D、礼
E、智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5.0分
14
朱熹是一位_________。

A、思想家
B、教育家
C、哲学家
D、剧作家
E、理学家
我的答案:ABCE 得分: 5.0分
15
理学的理想是________。

A、消除佛道之学
B、匡扶社稷
C、凝聚人心
D、让所有人都敬畏服从“天理”
E、建立全社会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自律
我的答案:BCDE 得分:5.0分
16
董仲舒的有哪些主张被采纳实行________。

A、君主专制
B、抑黜百家
C、兴办学校
D、征讨匈奴
E、官员选拔制度
我的答案:BC 得分:2.5分
17
董仲舒的“三纲”指的是_________。

A、子为母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君为臣纲
E、臣为君纲
我的答案:BCD 得分:5.0分
18
董仲舒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_______________。

A、上承孔子下启朱熹
B、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
C、糅合了先秦各家思想学说
D、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
E、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
我的答案:ABCD 得分:2.5分
19
董仲舒影响中华文明的重要文献叫___________。

A、天人三策
B、盐铁论
C、美芹十论
D、贤良对策
我的答案:AD 得分:5.0分
20
董仲舒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_______________。

A、上承孔子下启朱熹
B、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
C、糅合了先秦各家思想学说
D、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
E、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
我的答案:AB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