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孔子董仲舒简介

合集下载

汉代孔子

汉代孔子

“汉代孔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是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学识渊博,遍通五经,尤精于“春秋公羊学”。

汉景帝时任博士,此时他在学界已有很高声望,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

汉武帝即位不久,让各地荐举贤良之士,董仲舒得到荐举。

汉武帝就治国大道进行策问,董仲舒连对三策,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学术造诣,颇受汉武帝欣赏。

但是,董仲舒后来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主要从事讲学活动。

晚年辞官居家,不问家产,一心著书立说。

董仲舒的著作大部分都散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

(二)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提出了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等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通过大力尊崇儒学,给予培养和作官的前途,自然成为大多数士人的追求方向,其他学派也就难以与之“并进”了。

2、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与独尊儒术相联系,董仲舒提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他认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大学,大学是“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

他还对如何办好大学提出意见,要求“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加强考核选拔,“数考问以尽其材。

”在办好太学的同时,地方教化也很重要。

董仲舒

董仲舒
209宿舍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衡水人,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 “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 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 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 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 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 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 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 他家,问他的意见,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 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 分裂的危险。 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 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统一 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 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 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 儒者宗"

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 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 基本治国原则。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 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 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思想家 董仲舒

思想家 董仲舒

思想家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

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

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

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董仲舒年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五岁。

葬于长安下马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董仲舒死后,其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新儒学。

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从理论上论证新的政治社会制度的”存在的根据"。

他的看法是:既然人是天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为,自然应依据天的所作所为。

他和阴阳家持同样的见解,认为天人之间有一种密切的相互作用。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阴阳家的形而上的宇宙观和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他的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先秦时期儒家原始的民主思想。

转而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

产生背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此时汉代初期盛行的“黄老之学”讲究的“无为而治”逐渐不适于汉代的发展,汉武帝力图变无为为有为。

汉武帝刘彻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

他下诏书"招贤良文学之士"。

在三次殿试中,董仲舒获贤良对策第一.汉武帝本想重用,但皇太后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

对董仲舒倡导的儒学不感兴趣,武帝刚继位不久,不敢得罪太后,只好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去辅佐他的哥哥易王。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任江都相
将自己比作春秋霸主齐桓公,将董仲舒比作 贤相管仲。董仲舒回答认为:依靠诈谋攻伐 而称霸的,绝不是“仁人”,真正的“仁人” 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易王刘非听后表示欣赏。
01 人物生平
晚年逝世
董仲舒辞职以后,回到长安的老家,一心研究现实问 题和儒家经典《春秋》,修学著书。此外,他还给汉 王朝做顾问。朝廷如果有关于礼法方面的问题,就派 使者和廷尉张汤到家里来咨询,董仲舒总是能给出清 晰明确的应对解决办法。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前后,董仲舒于家中病逝。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宽 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 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 育家。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思想主张
02 思想主张
历史观
董仲舒从其“人理副天道”的思想出发,引出 了以“奉天”“法古”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因而圣 人必须要效法天来制定法则。天又是永恒不变 的,因而圣人所继承的道也是一贯的,所以 “奉天”与“法古”也是相互贯通的。在解释 朝代变更的问题上,董仲舒则提出了“三统三 正”的历史循环理论,认为夏、商、周三代的 改朝换代,只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 是新王朝重新接受天命的表现。
公元前约179年,董仲舒于汉代广川的一个地 主家庭出生。家庭富有,且有大批藏书。当时 汉朝刚建立不久,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社会 环境较为和平,而且大幅放开了对书籍的限制, 社会上流行的典籍较多,这为董仲舒修学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董仲舒本人学习也很刻苦, 除了熟读儒家典籍,还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的学 说,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记载。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董仲舒的背景和思想1. 董仲舒的生平简介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学者,出生于公元前179年。

他在当时的政治和思想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上。

他提出了“性即圣人”和“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人的本性和宇宙的道德秩序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 董仲舒与儒家经典的关系董仲舒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对《大学》、《中庸》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为儒学的发展贡献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

2. 董仲舒对儒家仁义道德的强调董仲舒对仁义道德的重视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人们可以达到道德高度,实现自己的完美。

三、董仲舒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董仲舒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该以公正、仁爱的方式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2. 董仲舒对君主的影响董仲舒对君主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在西汉时期曾担任过宰相,为汉武帝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建议,对于帝国的发展和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董仲舒对后世的影响1. 董仲舒的学说传承董仲舒的学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董仲舒的影响与现代社会董仲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仍然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总结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思想对儒家教育和政治理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他的思想也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董仲舒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指引。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生平和教育活动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广川(今河北冀县)人,是西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的拥护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以“三年不窥园”(王充评为夸大之辞,认为学习应该有张有弛)的精神,攻习儒家的经典,当时被推为群儒之首,有“汉代孔子”之称。

他精于《公羊春秋学》,景帝时为博士。

他的学生很多,有的见不到他的面,采取以老学生教新学生这种“久次相授业”的教学形式。

武帝时诏贤良,对策第一。

他的三篇对策,成为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政策的基础。

《汉书·董仲舒传》说:“推明孔氏,仰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因与当时当权的公孙弘发生矛盾,出相胶西王。

不久辞官回家,以讲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为《春秋繁露》,全书今存八十二篇,根据“公羊派”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并应用于社会政治;发挥《易经》的阴阳学说,结合五行思想,创立“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了“性三品”观点,形成了一套神学化儒学新体系,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另有《董胶西集》一册,“三对策”收集在内,提出了较具体的政治和教育主张。

他的书流散不全,今本《繁露》未必皆董氏的原著,但可视为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的汇编。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董仲舒生在西汉封建政权已经建立、但仍有待巩固的时期。

自汉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一时期安定的局面之后,又出现了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七国之乱平息之后,统治者的锋芒便要指向农民阶级了。

董仲舒就是站在当时地主阶级的立场,适应当时这种政治要求而提出来的。

董仲舒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要神化汉代政权,主张“君权神授”之说,以提高君权,树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巩固封建统一政权。

他的政治主张,是以儒术为主,以刑法为辅。

他口口声声说,要“任德而不任刑”,好象很同情人民的疾苦,主张教化,反对刑罚;实际上却是企图发挥统治者软硬两手中麻痹欺骗从而软化人民这一手的作用。

汉代董仲舒

汉代董仲舒
汉代孔子——董仲舒 董仲舒 汉代孔子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陶金玲 Tjling2000@
董仲舒的生平
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 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人, 生于公元前179 179年 卒于公元前104 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 享年75 75岁 传世《春秋繁露》 年,享年75岁,传世《春秋繁露》 82篇 82篇 博学君子” 汉代孔子” “博学君子”、“汉代孔子” 三大文教政策 下帷讲诵” 弟子相传” “下帷讲诵” “弟子相传” 下马陵” “下马陵”
二、道德教育思想
天意在任德教而不用刑罚" 天意在任德教而不用刑罚" 把道德教化视为防奸止邪的堤坝 三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 臣纲、父为子纲、 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政权、君权、神权、父权、夫权、 政权、君权、神权、父权、夫权、 族权
三、教学法思想
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学校授儒经, 学校授儒经,学生皆儒生 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
设立察举制 所贡贤者有赏, 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量材而授官,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遍得天下之贤人
罢黜百家,独尊儒同 法制数变,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代学校养士和察举取士有了统一 的标准 为隋唐以后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 内容、 内容、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
1.精通教技,注重实效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 德才兼备,为人师表) (德才兼备,为人师表) 及时施教,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因势 及时施教, 利导, 适时早教; 利导, 适时早教; 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学习的主动 积极性相结合; 性、积极性相结合;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 和特长因材施教。 和特长因材施教。

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政治哲学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04年)。

广川(在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是汉代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汉代孔子”。

他对《公羊春秋》与《易经》有特别的研究,学识渊博。

汉景帝时,被选任为博士,但因景帝崇尚黄老之术,故其主要活动是收徒讲学.“下帷讲诵”。

武帝时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L以备咨询.连对三策,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故称《天人三策》(或称《举贤良对策》)。

汉武帝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许。

对策后.先后担任汀都易王刘非、胶西王刘端的国相,晚年致仕在家,专心从事写作与讲学。

但朝廷有大事,仍常派人向他请教。

死后葬于京师长安西郊。

有一次武帝经过他的墓地,特下马致意,所以他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以及《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用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来改造先秦儒学,并容纳刑名法术、道、墨、阴阳家思想,以天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

其要点如下。

(一)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董仲舒所要做的就是为当时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的根据。

照他的说法,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

他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主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的根据与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董仲舒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天安排的,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他说天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人的形体以及精神上的各种表征,完全跟天相同,以此为依据,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即天人之间相互感应。

他宣称“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能创造和安排万物和人类,并进行严格的赏罚。

皇帝是神的首脑的显现,是天的儿子,是天派下来统治万民、“替天行道”的,是唯一合法执行“天意”的人,其他三公、九卿、元士是神的耳目口鼻手足各部分的体现,是派来协助皇帝的,要服从“天意”,就要服从皇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道德教育思想


天意在任德教而不用刑罚" 把道德教化视为防奸止邪的堤坝 三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 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政权、君权、神权、父权、夫权、 族权
三、教学法思想
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学校授儒经,学生皆儒生 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

1.精通教技,注重实效

兴太学以养士

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以 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 蒙学产生

重选举以取士


设立察举制 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遍得天下之贤人



家 殊方,指意不同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代学校养士和察举取士有了统一 的标准 为隋唐以后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 内容、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 (德才兼备,为人师表) 及时施教,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因势 利导, 适时早教;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积极性相结合;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 和特长因材施教。
2.多连博贯,约节反精


“多连”与“博贯”就是指读书时不要就 事论事,画地为牢,而应开阔视野,拓 宽思路 ,做到融汇贯通,这对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价值的见解。 博节适宜
四、董仲舒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思想


天人感应"的唯心 主义哲学体系 “天意”在“尊阳抑阴 从哲学的高度演义了孔子提出的“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之道 ,完成了封建 道德的建构任务 天数在阳而不在阴,务德而不务刑 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
3.

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 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 而大有功。
4.贱二贵一,虚静以求


“贱二贵一”指的是 学习的时候必须专 心致志,注意力集中 “虚敬以求”是指学者治学必须实事求 是,客观公正,真实地体会经书的意旨 和所学事 物的实际情况,不可过于主观, 不能先入为主,用自己的意思去体会圣 人之言,去误解所要 研习的对象。
汉代孔子——董仲舒
董仲舒的生平


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人, 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 年,享年75岁,传世《春秋繁露》 82篇 “博学君子”、“汉代孔子” 三大文教政策 “下帷讲诵” “弟子相传” “下马陵”
一、三大文教政策
1. 兴太学以养士 2.重选举以取士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