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大全汇总

合集下载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孔子资料大全

孔子资料大全

孔⼦资料⼤全个⼈简介孔⼦(前551-前479)英⽂名字:Confucius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

公元前551年9⽉28⽇(农历⼋⽉⼆⼗七⽇)⽣于鲁国邹⾢昌平乡(今⼭东省曲⾩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11⽇(农历⼆⽉⼗⼀⽇)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城北泗⽔之上,即今⽇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约在孔⼦前⼏世就没落了。

孔⼦年轻时做过⼏任⼩官,但他⼀⽣⼤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多达三千⼈,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并且被后世尊为⾄圣(圣⼈之中的圣⼈)、万世师表。

因⽗母曾为⽣⼦⽽祷于尼丘⼭,故名丘,鲁国陬⾢(今⼭东曲⾩东南)⼈。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学术贡献孔⼦思想、学说的精华,⽐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书,共⼆⼗篇,⼀万⼀千余字。

《论语》就是孔⼦的语录,也有⼀些是对孔⼦弟⼦⾔⾏的记录,是孔⼦及其再传弟⼦对孔⼦⾔⾏的追记。

此书对中国历史产⽣了深远⽽巨⼤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了我们民族的⾎液,沉淀在我们的⽣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内涵----仁。

“仁”是⼀切理论的中⼼,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段,是为实现“仁”这⼀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

《论语》作为中华⽂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了朝鲜和⽇本,⽇本〈⼤宝令〉还指定它为⽇本学⽣的必修课。

1594年,传教⼠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后,它⼜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字,在西⽅各国⼴泛传播。

孔⼦其思想以“仁”核⼼,以为“仁”即“爱⼈”。

提出“⼰所不欲,勿施于⼈”,“⼰欲⽴⽽⽴⼈,⼰欲达⽽达⼈”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以为推⾏“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复礼为仁”。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关于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二)早年好学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

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三)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孔子简介——精选推荐

孔子简介——精选推荐

孔⼦简介孔⼦简介 孔⼦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当代作家华轩居⼠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下⾯是⼩编给⼤家整理的孔⼦简介的内容,欢迎⼤家查看。

孔⼦(公元前551年9⽉28⽇~公元前479年4⽉11⽇,即农历⼋⽉廿七~农历⼆⽉⼗⼀),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今⼭东曲⾩市南⾟镇)⼈,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孔⼦集华夏上古⽂化之⼤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圣、⾄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化名⼈”之⾸。

孔⼦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当代作家华轩居⼠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早年好学 孔⼦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所逐,于是带孔⼦庶兄孟⽪与孔⼦⾄曲埠阙⾥,过着清贫的⽣活。

孔⼦长⼤后,亦不得不为⽣活做许多粗活。

孔⼦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常将祭祀⽤的礼器(俎⾖)摆设起来,练习⾏礼演礼,作为⼀种游戏。

孔⼦长成后,⾝⾼九尺有六⼨,因此乡⼈称其为“长⼈”。

季⽒曾飨⼠,孔⼦也前去,但为季⽒家⾂阳虎所绌,于是孔⼦返回。

孔⼦⾏礼 传说,孔⼦年少⽽好礼,有⼀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太冷,他⼜穿着单薄的⾐服,不时地搓着⼿。

坐在⼀旁的母亲⼼痛地说:“孩⼦。

歇⼀会⼉吧!” “好啊!”孔⼦答应着站起⾝,拿起放在桌旁的俎⾖(当时⾏礼⽤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外⾯风⼤,天⼜这么冷,眼看就要下⾬了,你不要到院⼦⾥去玩了吧。

” 孔丘⼀脸正⾊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礼呢!” “你⾏⼤礼⼲什么呢?”母亲问他。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孔子简介(一)基本信息 (二)经 历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个人概况 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 民族汉 族 出生地 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 出生日期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 日期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个人背景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他信息 信 仰 儒学 祖 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 主要著作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性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直道而行;5.与人为善;弟 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孔子知识点介绍

孔子知识点介绍

孔子知识点介绍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孔子的知识点,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思想。

一、生平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的人。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孔子年轻时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广泛涉猎各种经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他曾远行学习,结识了许多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二、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目标。

1.仁爱:孔子主张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帮助和理解。

只有通过仁爱的实践,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2.修身: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

他主张家庭应该和谐、亲密,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支持。

4.治国:孔子关注政治和社会治理问题,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和管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一个道德高尚的君主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与和平。

三、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影响至今。

1.重视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普及教育,认为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机会。

2.师德师风:孔子强调教师的师德和师风。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以学为乐:孔子主张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和投入到学习中。

他认为只有对知识的热爱和积极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4.以文化为基础:孔子主张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中文名称: 孔子
又名: 孔丘字仲尼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前551~前479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

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

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

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

“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

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

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

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
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

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

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

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

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

《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

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

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

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

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

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

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

孔子的教条。

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

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

在孔子的教条下,
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

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

他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是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孟子为“亚圣”。

孔子又称“文圣”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
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