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介绍

合集下载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论语导读讲稿2-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导读讲稿2-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成为后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孔子整理了《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乐经》 等古代文献,为中华文化的传承
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 和地区,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02 孔子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
培养德行
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 人的德行,使人具备仁、义、礼、
民的福祉,实现公平和正义。
礼乐制度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 序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仪和音乐 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促进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大同社会理想
大同思想
孔子向往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中, 人们共享和平、公正、和谐的生活,没有贫富差距和阶级 分化。
天下为公
孔子认为天下应该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的私有财 产,他主张公有制和社会福利制度,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 共享。
道德伦理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以及孝、悌、忠、信等 伦理观念,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东亚文化的广泛影响
1 2
儒家文化圈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东亚各国,如韩国、日本、越 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儒家 文化圈”。
教育制度
孔子的教育观念对东亚的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影 响,如科举制度等,促进了学术和文化的繁荣。
编纂《论语》
孔子编纂《论语》,收录 了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 行记录,成为儒家经典之 一。
游学经历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增长见识、宣扬其教育理 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03 孔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 尊重和帮助,以达到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学思结合

[简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平介绍

[简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平介绍

[简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平介绍【员工思想】孔子生平介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生平介绍,供大家参考!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

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

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

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

「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

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

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

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

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

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

孔子的资料资料

孔子的资料资料

孔子的资料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关于孔子的基本资料。

1.生平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山东曲阜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武官,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信奉神明的女子。

孔子小时候失去了父亲,便跟随母亲生活。

孔子年轻时学习经史子集,对于礼仪、道德、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思考。

他曾经游历各地,到处向有名的学者请教学问,并尝试着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传授给他人。

后来,孔子在鲁国担任过各种职务,如春秋时期的掌管司法的大宰、掌管兵事的司马等,以及卑微的屠夫等,他虽然历经人生坎坷,但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最终,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在鲁国去世,享年72岁。

2.著作孔子的著作主要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其中《论语》是他的代表作品。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这本书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线,以提炼经验,讨论道德和政治问题,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例如,“吃饭先问候”,“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些语言,为后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宝贵财富。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书名以孟子的名字命名。

这部书主要是孟子对儒家思想和自己的思想观点的阐述,它的特点是在论证人性的善恶问题上,比《论语》和《大学》的思辨更为深刻。

《大学》是一篇关于教育原则的文章,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知行合一,如何达到自我超越。

这篇文章与孔子提出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紧密相关。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中庸之道”,即在一切事物上持中立态度、追求平衡。

这篇文章也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思想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

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礼仪道德、尊重家庭与祖先、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与来自周朝的“天命观”形成对抗。

孔子的简短介绍

孔子的简短介绍

孔子的简短介绍1.孔子简单的介绍孔子(前551-前479)英文名字:Confucius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的简介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

家中排行第二。

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

孟子为“亚圣”。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成就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孔子知识点介绍

孔子知识点介绍

孔子知识点介绍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孔子的知识点,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思想。

一、生平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的人。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孔子年轻时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广泛涉猎各种经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他曾远行学习,结识了许多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二、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目标。

1.仁爱:孔子主张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帮助和理解。

只有通过仁爱的实践,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2.修身: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

他主张家庭应该和谐、亲密,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支持。

4.治国:孔子关注政治和社会治理问题,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和管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一个道德高尚的君主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与和平。

三、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影响至今。

1.重视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普及教育,认为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机会。

2.师德师风:孔子强调教师的师德和师风。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以学为乐:孔子主张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和投入到学习中。

他认为只有对知识的热爱和积极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4.以文化为基础:孔子主张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孔子的简介-孔子人物介绍PPT(经典)(22页)

孔子的简介-孔子人物介绍PPT(经典)(22页)
社会评价
Social evaluation
社会评价
孔子不但是儒家的开山祖,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公开教学的教育家,最先把古代氏族贵族所专有 的诗、书、礼、乐这类学问,普及给民间,不问来学者出身贵贱,实行“有教无类”,把官学变成私学。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 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 有重要的帮助的。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 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 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 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 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4
2
主要经历
Main experience
贵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 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 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 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 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
3
重点成就
Key achievements
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 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 (“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 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 想体系。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 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 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 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 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 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苏格拉底皆为万世名师,有很多共同点,善搞“移动课堂”,追求“有教无类”,喜欢“对话体”,注重“启发式”,一味“述而不作”,结果“弟子满天下”。

署名孔子的《论语》是弟子们根据“课堂笔记”整理而成,苏格拉底的“无名”学说系由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而来。

哈哈,原来两人都是毫无科研成果的“纯教学型教师”:
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三千多年的“德”化教育,可是今天国人的素质几乎是全球最差。

孔子只说不过是教导羊对狼要温顺,实在看不去下去狼的暴行时,劝狼对羊要好一点,免得羊揭竿而起。

还不如孟子说:民为贵、君为亲,结果孟子被朱元璋视为大逆不道。

苏格拉底确实助长了科学思想,孔子确实助长了封建权威!这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仅仅从历朝历代皇家尊孔,就可以得到结论(皇家只要有利于他的统治的,不会无缘无故去尊这些的)。

要说师承关系,斯大林同志的老师是列宁,列宁是马克思,马克思是黑格尔,黑格尔是苏格拉底。

怀疑、方法才是真理!中国因为尊孔,所以一直把领导人的言语当成真理,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改变!涂毒万年!
孔子的“科研成果”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东西,所以,他成了圣人;苏格拉底的“科研成果”是老师从学生脑子里引出来的东西,所以,他成了哲学家。

两者区分大了,孔子总希望给社会定规矩,意淫理想社会,而苏格拉底则崇尚怀疑,通过辩论让人民知道事无绝对,强调人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无知,孔子过于说教,对自然心无敬畏,无知而无耻。

人际关系学只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罢了。

西方到了今天不是讲“情商可能比智商更重要“吗?可见过了几千年,大家才意识到,人类社会,和人打交道的本领才是永远都不可或缺的技能。

苏格拉底要伟大些,他是世界级。

……孔子休了老婆,苏格拉底有一个悍妇。

人性大师与奴性大师之别。

……孔子传的是做奴的方法,苏格拉底研究的是人的存在。

这还差不多,我们学习孔子,当然不会忘了苏格拉底。

但是作为中国人只知道有苏格拉底不知道孔子在苏格拉底之上,那就可惜啦。

孔子研究政治,苏研究人性。

孔子为上层打算,苏为平民着想。

孔子鼓吹复古讲究等级,苏讲究平等。

孔子学说走不出中国,苏学说遍及世界……苏格拉底的万世之表是历史验证的,孔子的万世之表是董仲舒、汉武帝之流竖起来的。

二者有本质区别。

儒法是专制统治的不二法宝。

专制统治一依赖于恐怖暴力来恫吓人民,所以需要法家。

二需要麻醉奴化驯养人民,所以需要强调等级秩序,强调服从,强调教化“愚民”的儒家。

孔子只说不过是教导羊对狼要温顺,实在看不去下去狼的暴行时,劝狼对羊要好一点,免得羊揭竿而起。

还不如孟子说:民为贵、君为亲,结果孟子被朱元璋视为大逆不道。

苏格拉底确实助长了科学思想,孔子确实助长了封建权威!这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仅仅从历朝历代皇家尊孔,就可以得到结论(皇家只要有利于他的统治的,不会无缘无故去尊这些的)。

孔子诛少正卯,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苏格拉底则誓死捍卫敌人说话的权利,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孔子也就一个“仁”跟“推己及人”拿得出手,其他都是批量制造顺民的理论。

内王外圣,打天下是法家,打完天下就跟你来儒家。

拿儒家来制造顺民,家天下、家国概念一日不除,中国一日不得富强。

中国人不是历史的包袱背的还不够而是历史的包袱背的太重。

都是好的老师,民族得先贤。

只不过一个被神化,被教条,一个作为先贤,可以被辩驳,可以被剖析。

这是土壤不同,结出的果子也不同
孔子不及苏格拉底万分之一,是土丘和泰山。

……一个导致了科学方法的出现,一个导致了愚昧崇拜的出现
作为一代思想大家,在其所处的整个封建时代是一盏明灯。

只是从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也断送了2000年思想之花盛开的大好时代,从此往后道、法、墨等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也再无如孔老般的人物出现,思想之花似乎在这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了一次之后就一直被掩埋了!
儒家提出人治,是中国封建思想的基石,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中国学生的可悲是失去自由思考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