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合集下载

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1、义利之辩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孔子问礼《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3、孔子访乐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

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百姓深为痛惜和敬仰。

其“碧血丹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周》中记载:“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开头就用这一问,二访,三历,四考,五察,五句话,概括了孔子整个适周的主要活动内容。

最后更简括的语言阐述了孔子适周的巨大收获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观周》把“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列在文章的前头,这里说明孔子在成周访问苌弘是事实。

4、孟子受教《韩诗外传》载: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他带领弟子在六国讲学,发扬仁的思想。

孔子用言行教导三千弟子,也留下很多典籍给后世人学习。

那么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子路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渊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创始人。

他带领弟子在六国讲学,发扬仁的思想。

孔子用言行教导三千弟子,也留下很多典籍给后世人。

那么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子路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渊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在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他开创了儒家思想,并传授给了许多弟子,他们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就来讲述孔子的弟子们的一些故事。

孔子的弟子们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颜回、子路、子贡等人。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才能,但都受到了孔子的教导,成为了忠诚的门徒,传承着儒家思想。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谦虚好学,勤奋向上。

有一次,孔子问他:“你觉得我是不是很有学问?”颜回谦虚地回答说:“我并不敢这样说。

”孔子听后很是高兴,赞扬颜回懂得尊敬师长,不妄自尊大。

颜回的谦逊和虚心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子路是孔子的另一位得意门生,他性格直率,善于言辞。

一次,在与孔子讨论礼仪之事时,子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孔子并不完全同意,但却欣赏子路的坚持和思考。

孔子说:“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成为后人赞美子路的代名词,他的坚守原则和率直直率深受大家尊敬。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他深得孔子信任,被委以重任。

有一次,孔子让子贡去见齐宣王,希望他可以为儒家思想宣讲,提倡礼仪之道。

子贡虽然面对困难,但他勇敢坚毅,最终取得了齐宣王的赏识,为儒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除了这几位得意门生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孔子弟子,他们各有卓越之处,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通过讲述孔子的弟子们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精髓,更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学习,踏实行事,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伟业。

愿我们继承孔子的教诲,传承儒家思想,让这份价值观得以永续。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孔子门下许多弟子,基本孔子与每个弟子都有过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弟子漆雕的故事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其中以德行著称的人就是漆雕开。

他在早年的时候就很是聪慧,天质非凡而且还勤学好问,在很小的时候就拜蔡地俊彦名流为师,所以在他小的时候就很有名了。

在他成年之后的师傅是孔子,并为深受孔子的喜爱。

“子使漆雕开仕”中讲的就是师徒二人之间的故事。

当时,孔子推荐自己的学生漆雕开出来考取功名,在朝堂上担任官职。

可是漆雕开却辞谢了师傅孔子的好意,还说自己对于考取功名,担任官职的事情没有任何信心,想要继续学礼,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去考取功名,担任官职。

孔子听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很高兴。

从《史记》中的相关资料中,我们都知道漆雕开要比孔子小个十一岁,并且还曾随孔子学习《尚书》。

在孔子的众多学生弟子中,急功近利,着于从政的弟子大有人在。

但是我们都知道,想要从政,前提就必须使自己的修养到位,不然的话将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人人都会所江湖险恶,但实际上政治官场上才是危险的。

在官场上,很少会有人能够全身而退,严重的还要拖累家人。

一个老师做不好那会误人子弟,一个官位做不好,就会耽误了平民百姓。

所以,做官先做人。

在孔子推荐漆雕开做官的这一事件中就能够看得出来漆雕开的为学之诚,所以孔子听了才会感到高兴,这就是子使漆雕开仕的故事。

孔子和弟子高柴的故事高柴是孔子的坐下弟子,是齐国人。

关于高柴这一人物,他很有政治才能。

曾在20的时候就被子路派去当“费宰”,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担任管理刑狱一职。

历史上的他更是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弟子高柴,身材矮小,在孔子的门下悉心学习,而他的老师孔子则认为高柴的性格比较憨厚忠实。

记得有一次,子路在季氏那里担任一定的职务,想要举荐高柴担任费宰一职。

还没等高柴做决定,他的师傅孔子害怕高柴的性格恐怕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于是说道:““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关于高柴的为官路程,在历史上的记载说,高柴曾在在鲁国、卫国这两个国家先后担任了四次官职,担任过鲁国的费宰、郕宰以及武城宰,在卫国担任的是士师一职。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后世留下了众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他的教导和哲学观念对于他的弟子们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跟随和传承孔子的思想,不仅继承了他的智慧和品德,也在各自的实践中展示出了孔子教育的成果。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弟子们的故事展开,探索他们与孔子的关系、他们的行为和成就,以及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

1. 弟子颜回:承传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弟子颜回被誉为“回溯圣贤之迹,建立历史之实”。

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精通音律、礼仪和各种学问。

在孔子度过颜回的寿而没有得到埋葬的悲伤时,颜回主动为孔子请求准许臣生以示孝道之意。

通过这一行动,颜回充分展示了他对孔子的敬爱和对孝道的追求。

2. 弟子子思:重视道德修养子思是孔子的贤弟子之一,他承袭并发扬了孔子的道德教育理念。

子思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他认为礼仪、义理、德行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基石。

他曾提出:“君子之所修学者三:事亲、事君、事神”,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子思的观点对于后世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弟子子贡:以诚待人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没有成为官员的人。

子贡对孔子的教诲深感荣幸,并以孔子为师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他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以诚待人的原则,认为只有通过真诚的交往才能建立起长久的人际关系。

子贡所追求的以诚待人的精神,对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维系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启示。

4. 弟子曾子:追求真理与谦逊曾子以聪明才智、谨慎和勤奋而著称。

他对孔子的教诲充满敬意,并把孔子视为宗师。

曾子遵循孔子的教导,谦逊地追求真理,注重自我修养。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指导,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追寻道德与知识。

曾子的谦逊和学习态度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5. 弟子子路:勇于实践和崇尚公正子路是孔子最年轻的弟子之一,也是最具沉稳和果断性格的弟子之一。

子路注重实践并勇于践行道德原则,他主张“实学以质行”。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弟子们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的一些故事。

孔子教书育人,弟子们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次,孔子正在教书,忽然下起了大雨。

弟子们都很着急,因为他们怕孔子会淋湿。

于是他们纷纷拿起衣服,为孔子撑起遮雨的伞。

孔子看到弟子们这样关心自己,非常感动,他说,“吾虽不得见君子,其心亦远矣。

”这句话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亲眼看到君子的行为,但是从他们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他们的高尚品德。

弟子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孔子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呢?”孔子回答说,“礼仪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一种方式,它能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

”子贡听了以后,深有感触,他决定好好学习礼仪,将孔子的教诲传承下去。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一起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孔子发现酒席上的菜肴非常丰盛,但是他却没有动筷子。

弟子们都很诧异,他们问孔子为什么不吃饭。

孔子说,“我不是很饿,而且我觉得吃饭的时候,应该先让长者和贵宾吃饱,我要学会谦让。

”弟子们听了以后,都深有感悟,他们决定向孔子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是孔子思想的生动体现,它们告诉我们孔子的思想是如何通过他的弟子们传承下去的。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思想,还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孔子与弟子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古代的历史,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我们应该向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让它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篇11、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成心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刚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刚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缺乏靠的时候。

2、树德与树怨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

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分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此用刑砍断了您的脚。

我如今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当初您审讯臣的时候,一开场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讯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

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

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擅长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擅长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

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孔子弟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乃我国千年难得的教育家,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教育上,弟子足足有数
千人,子贡就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

子贡是特别尊重老师的,这件事一直被后人称道,
现在就来说一下他尊重老师的几个事例。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

他特
别生气,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留面子,就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
子的话,那么我老师的房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
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

他还把自己孔子比作是太阳,
比作月亮,太阳以及月亮光芒万丈,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超越的。

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
这些话之后,感觉十分尴尬,羞愧万分。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贡特别伤心,在他的墓地旁守
了六年。

还有子贡的一个好朋友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贤良吗?”他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
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才能还是很厉害的,可以说一定程
度上是超过了孔子的,他才能那么高,却还是如此尊重老师,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
大家学习。

子路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
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上面的这些品质,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有很多的夸奖之语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孔子对于子路的了解甚至是超过了子路对于自己的了解,可以说孔子对于子路还是比
较喜爱的,其中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子路的孝。

汉代刘向的《说苑-建本》就记载了《子路负米》的故事,子路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困,自己经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双亲早一点吃到米饭,不远百里去外
地背米,在路途上不愿意休息,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双亲可以早一点吃到自己背回去的米,后来双亲去世了,子路离开家远游到楚国,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条件非常的好,但是还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饭菜,去远方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也可以看到子路的勇敢与担当,后来为官为宰,但是父母已经不在,所以也提醒我们今天的人行孝一定要早,不要想着以后我要如何
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许当你发达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到那时再后悔就已经太
晚了。

在古代有种说法,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一准则已经非常的不合
时宜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远离父母在外面打拼,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去世
了才后悔不已。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1,卒于公元前481,虽然颜回生存在世间的时间比较短,但是颜回却是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首,就连孔子的大弟子子贡也认为自己不及颜回的聪慧,说颜回是知一得十,而自己是知一得二,可见颜回是非常聪明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又非常好学,所以可以知道其学问有多高。

《史记》记载,颜回才二十九岁头发就早早的白了,并且在刚刚不惑之年就去世了,孔子听说颜回去世非常的难过,痛哭说:“自从有了颜回,学生更加的亲近我。

”并且赞扬颜回是第一好学的学生,从来不将自己的怒气随便的发在别人的身上,犯过一次的错误从来就不再犯,颜回死后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了。

颜回能够得到万世之师孔子这样的赞誉是非常难得的,更何况孔子的门生据说有三千人,在这三千人之中能够让孔子赞赏为唯一好学要有多么难得,可见颜回不愧是七十二贤之首,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特别是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更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品质,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想发脾气,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很多无辜的人头上,特别是服务行业,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态度恶劣的情况,别人责怪他还毫不知错,觉得自己心情不好发泄一下是应当的,是可以原谅的,对自己的要求何其低也。

“不贰过”更是难得的一种品质,犯过的错误如果不再犯,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将少了多少悲剧,会多多少成功的人生,很多人不成功,就是因为总是在一个问题上不断的犯错,比如那些反反复复进出监狱的人,为什么总是会在一个地方摔到呢?
颜回是孔子称赞最多的弟子,可能也是俗人眼中最无用的弟子,甚至是不能让自己的生活条件好一点,但是却能够成为万代的楷模,是需要我们认真的思索一下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