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
孔子及弟子的故事

1. 孔子误会了颜回,后来发现颜回是因为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这使孔子意识到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有时候人们会受到自己主观判断的影响。
2. 孔子到卫国后,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给他的俸禄跟鲁国一样,但派了一个心腹监视孔子。
孔子打算上陈国去,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匡的地方,匡人却将孔子误认为阳虎,将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欺辱过匡人,而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
后来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误会了。
3. 孔子又回到卫国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孔子。
南子屡次派人请孔子去见她,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效法先贤 典故

效法先贤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们对前贤事迹的敬仰和学习。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传达了忠诚、孝顺、友谊、谦虚等美好品质。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故:1. 孔子弟子颜回执烛的故事:颜回是孔子的弟子,家境贫寒,但学习勤奋。
有一次,孔子到颜回家访,颜回因事外出,家中无烛。
孔子就让学生们执烛照明,自己坐在暗处。
颜回回来后,感到非常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
孔子却说:“我坐着等你回来,是因为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
”这个故事传达了忠诚和敬师之道。
2. 孟子与孟母教育故事: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常常模仿邻居们的丧葬活动。
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带着孟子搬到了市集附近。
孟子在新环境中,开始模仿邻居们的买卖活动。
孟母觉得还是不够好,又带着孟子搬到了学校附近。
这次,孟子开始模仿学生们读书的样子。
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这个故事传达了母爱和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抗金将领,他忠诚于国家,勇敢善战。
然而,岳飞遭奸臣秦桧陷害,被赐死。
岳飞临死前,写下“精忠报国”四个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无尽的思念。
这个故事传达了忠诚和英勇的品质。
4.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曾任江州祭酒、荆州从事等职务,但因为不愿屈从于世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意为不愿屈服于权贵),于是辞官归隐。
这个故事传达了忠诚、廉洁和自尊的品质。
5. 荀子与叶公子高交友故事:荀子和叶公子高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贤人,他们性格互补,互相敬重,结为好友。
荀子擅长辩论,叶公子高擅长实践,他们共同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个故事传达了友谊和互相学习的品质。
通过学习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先贤们的品质和精神风貌,从而激发我们向他们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篇11、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成心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刚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刚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缺乏靠的时候。
2、树德与树怨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
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分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此用刑砍断了您的脚。
我如今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当初您审讯臣的时候,一开场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讯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
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
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擅长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擅长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
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开卷篇孔子和颜回的故事•马军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带众弟子周游列国时,途中断炊,多亏颜回讨来一些米,才解了燃眉之急。
饭快要煮熟时,孔子无意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心里很不高兴。
片刻间,颜回恭请老师吃饭,孔子却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正好这饭洁净,我就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
”颜回一听就急了:“使不得,这饭已经不干净了。
刚才煮饭时,有炭灰掉进锅里,丢掉可惜,我就将脏的地方抓起来吃了。
”孔子一听,不禁慨叹道:“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倘若人们自以为是,不能自觉地时时“自省”,就会不自觉地犯错误。
“自省”乃一剂良药。
荀子靠它“日参省乎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孔子靠它"见不贤而内自省”,进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
看来,“一日三省”的确很有必要。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20期,标题为本刊所加)=鬱感悟这个小故事情节很简单,道理很深刻。
孔子只看见颜回用手抓饭吃,而没有看见锅里的炭灰,险些错怪了颜回。
可贵的是,孔子并未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是用语言交流来辅助眼睛观察,终于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教师观察学生的行为,总有看见的,有看不见的。
所以,不可武断,务必常常“自省”。
《论语•子罕》中有一段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是说,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这段话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长思之。
(解本利)。
孔子学生偷吃米的典故

孔子学生偷吃米的典故
在《孔子家语》中有一篇古文叫《颜回偷食》,讲述了孔子弟子颜回在孔子穷困的时候被孔子发现抓米吃,但实际上是颜回吃了脏的米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颜回在困境中对老师的忠诚和敬爱。
具体故事内容为: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被困,已经七天没有吃到米了。
一天,孔子听见颜回在唱歌,歌声中透露着欢愉。
孔子感到很奇怪,因为颜回是他的弟子中最穷的一个,平时连饭都吃不饱。
于是,孔子派人去问颜回,为什么要唱歌。
颜回回答说,他之前在路上捡到了一些米,虽然脏了,但仍然可以煮粥吃。
于是,颜回就把这些米煮成了粥,并且分给了孔子和其他弟子。
当孔子知道真相后,他非常感动,认为颜回是一个忠诚、仁爱、有担当的学生。
从此以后,孔子对颜回更加器重,并且把他当作自己的得意门生之一。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困境中,忠诚、仁爱和有担当的人是最值得尊敬和信赖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那些对我们真诚、善良的人,因为这些人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称赞最多的弟子,那么孔子与颜回之间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颜回之间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颜回之间的故事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
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的崇拜,即使是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孔子对颜回也是非常信赖的,《吕氏春秋》记载的《颜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信赖,孔子见到颜回从甑里面取食,但是还是相信了颜回的说法,相信是由于炭灰弄脏了米饭,所以颜回才拿出来吃了。
从这里可以见到颜回的品德,也可以见到孔子对颜回高度的信赖。
从颜回与孔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人的师生情谊是非常难得的,彼此互相信赖互相推崇,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师生情谊的最高境界。
孔子谓颜回曰有何典故颜回是春秋时期的人,他14岁就跟随孔子,跟他学习各种为人之道和知识。
并且他自己很争气,成为了孔子的最得意的学生,在这么多弟子当中,孔子对他的称赞可以说是最多的,说他是个好学的人,也是一个“仁人”。
孔子冤枉弟子偷吃米饭的故事

孔子冤枉弟子偷吃米饭的故事
你知道孔子冤枉弟子偷吃米饭这事儿不?可有意思啦。
有一天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赶路,走得那叫一个累啊,肚子也饿得咕咕叫。
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地方,弟子颜回就去找吃的。
找了半天,弄回来一些米饭。
颜回就在那儿煮饭呢,孔子呢,就眯着眼休息,休息着休息着,突然闻到一股饭香,还夹杂着一点奇怪的味道。
孔子睁眼一瞧,看到颜回正伸手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塞呢。
孔子心里可就不太舒服啦,心说这颜回平常看着老老实实的,怎么这时候偷吃呢?但是孔子毕竟是孔子啊,他没有马上发火,而是想等个合适的时机教育教育颜回。
过了一会儿,米饭煮好了,颜回端着饭过来给孔子吃。
孔子就故意说:“颜回啊,这祭祀祖先的食物,得先让祖先享用,我们才能动,这是礼节啊。
可是我刚刚看到你自己先吃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颜回一听,赶忙解释说:“老师啊,您误会了。
刚刚煮饭的时候,有灰尘掉进锅里了,我要是把沾了灰尘的米饭扔掉,多可惜啊,这可都是辛辛苦苦找来的粮食。
所以我就把沾了灰尘的那点儿米饭抓出来吃了。
”
孔子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自己错怪颜回了。
孔子心里那个愧疚啊,就对弟子们说:“我平常总是教育你们眼见为实,可今天我差点就因为自己看到的一点表面现象错怪了颜回。
看来啊,就是亲眼看到的事情,也得好好调查清楚再下结论啊。
”你看,这孔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呢。
颜回举一反三的故事

颜回举一反三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一位门徒,他非常聪明,善于举一反三。
有一次,他和孔子一起行走在山林之间,突然看到一只鸟在枝头欢快的唱歌。
颜回想了一下,对孔子说:“老师,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只鸟在唱歌的时候,它必须要表达一些信息,那么我们人类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
孔子点了点头,鼓励颜回说:“你说得对,继续想下去。
”
颜回思考了一会儿,继续说道:“人类交流的时候,除了语言
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眼神交流、手势、表情等等。
这些方式并不比语言差,甚至有时候比语言更能传递信息。
”
孔子听完后大为赞赏,对颜回说:“你真是聪明,你的话让我
想到了一句古语:‘言为心声,身为外表。
’这就说明了人与人
之间交流的重要性。
”
颜回听后非常高兴,因为他的举一反三不仅让自己更加聪明,还能够帮助他的老师更好地传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勤于思考,不断从生活中去寻找启示,我们就能够不断开拓思维,提高自己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
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
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
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
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
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
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的崇拜,即使是
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
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孔子对颜回也是非常信赖的,《吕氏春秋》记载的《颜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说明了孔
子对颜回的信赖,孔子见到颜回从甑里面取食,但是还是相信了颜回的说法,相信是由于
炭灰弄脏了米饭,所以颜回才拿出来吃了。
从这里可以见到颜回的品德,也可以见到孔子
对颜回高度的信赖。
从颜回与孔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人的师生情谊是非常难得的,彼此互相信
赖互相推崇,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师生情谊的最高境界。
颜回是春秋时期的人,他14岁就跟随孔子,跟他学习各种为人之道和知识。
并且他
自己很争气,成为了孔子的最得意的学生,在这么多弟子当中,孔子对他的称赞可以说是
最多的,说他是个好学的人,也是一个“仁人”。
因此后世对颜回的赞扬依旧是络绎不绝,后世的君王或文人都尊崇他为颜子。
说起这一对师生,就不得不提一下,孔子曾跟颜回有
过这么一段对话。
孔子说:“颜回啊,你先过来。
你想想你家境比较低微,为什么就不去做官,然后以
弥补家用呢。
”颜回回答道:“对于做官这件事情,我一点儿心思也没有,城郭外面我有50亩田地,我可以用来耕种粮食;在城郭内部的40亩田地,我们可以养殖蚕和种植麻;我
有着自娱自乐的方式,那就是波动鼓琴,并且夫子你跟我说的那些道理足以让我感到愉悦,我又为何非得要去做官呢。
”孔子听了他的回答之后,先是变了一个脸色,说:“说的实
在是好啊,我知道这是你心愿。
我听说善于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益来使自己劳累;那些
安闲自得的人,知道自己已经失去很多东西,但是也不会觉得有丝毫的畏惧;注重自己内
心修养的人,不会因为自己不做官而感到惭愧。
这样的话我曾说了很多次,但是在你的身
上我才是真正的看到,让我有了收获,可喜可贺。
”
颜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顾忌这些,日常的贫困对他来说,这才是享受,享受生活,有着自己的乐趣。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1,卒于公元前481,虽然颜回生存在世间的时间比较短,但是颜回却是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首,就连孔子的大弟子子贡也认为自己不及颜回的聪慧,说颜回是知一得十,而自己是知一得二,可见颜回是非常聪明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又非常好学,所以可以知道其学问有多高。
《史记》记载,颜回才二十九岁头发就早早的白了,并且在刚刚不惑之年就去世了,孔子听说颜回去世非常的难过,痛哭说:“自从有了颜回,学生更加的亲近我。
”并且赞扬颜回是第一好学的学生,从来不将自己的怒气随便的发在别人的身上,犯过一次的错误从来就不再犯,颜回死后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了。
颜回能够得到万世之师孔子这样的赞誉是非常难得的,更何况孔子的门生据说有三千人,在这三千人之中能够让孔子赞赏为唯一好学要有多么难得,可见颜回不愧是七十二贤之首,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特别是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更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品质,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想发脾气,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很多无辜的人头上,特别是服务行业,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态度恶劣的情况,别人责怪他还毫不知错,觉得自己心情不好发泄一下是应当的,是可以原谅的,对自己的要求何其低也。
“不贰过”更是难得的一种品质,犯过的错误如果不再犯,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将少了多少悲剧,会多多少成功的人生,很多人不成功,就是因为总是在一个问题上不断的犯错,比如那些反反复复进出监狱的人,为什么总是会在一个地方摔到呢?
颜回是孔子称赞最多的弟子,可能也是俗人眼中最无用的弟子,甚至是不能让自己的生活条件好一点,但是却能够成为万代的楷模,是需要我们认真的思索一下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