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他带领弟子在六国讲学,发扬仁的思想。
孔子用言行教导三千弟子,也留下很多典籍给后世人学习。
那么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子路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渊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孔子和弟子有趣的故事

孔子和弟子有趣的故事文章1:孔子的趣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和他的弟子们留下了许多有趣和启发性的故事。
其中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把他的棺材放在路边等待追悼者。
突然间,一个人跑过来,一把拔掉孔子的头发,然后就跑了。
孔子的弟子们惊恐万状,不知道该怎么办。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告诉他们:“别担心,他只是对孔子太敬仰了,所以想把他的头发留下来以示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的影响力在民众中是无与伦比的。
他的理念和思想不仅在他的弟子们中传承下来,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用词中的“惊恐万状”和“影响力无与伦比”等词语的使用能够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强调孔子的重要性。
文章2:孔子的弟子们孔子的弟子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一群学生,他们跟随孔子学习思想和理念,也为后来的社会模范奠定了基础。
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孔子的弟子们时常争论哪种颜色是最美的。
孔子听到这个讨论后,让弟子们到附近的花园里寻找五彩缤纷的花朵,然后告诉他们:“每种花都有它独特的美丽,所以没有绝对最美的颜色。
”弟子们非常感悟,从此不再争论颜色的美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这是一种宏观的思想,但也体现在细微的事物上。
他的弟子们也因此受到荐奖,被誉为“君子”。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用词中的“荐奖”和“宏观的思想”等词语的使用,能够增强文章的语气和对孔子的理解,使故事更加全面。
要点分析:这两篇文章都围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展开,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同时,这两篇文章还从不同的角度和词汇表达出孔子的思想和理念,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这呈现出作者丰富的表述技巧和思想阐述能力。
孔子及弟子的故事

1. 孔子误会了颜回,后来发现颜回是因为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这使孔子意识到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有时候人们会受到自己主观判断的影响。
2. 孔子到卫国后,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给他的俸禄跟鲁国一样,但派了一个心腹监视孔子。
孔子打算上陈国去,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匡的地方,匡人却将孔子误认为阳虎,将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欺辱过匡人,而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
后来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误会了。
3. 孔子又回到卫国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孔子。
南子屡次派人请孔子去见她,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弟子们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的一些故事。
孔子教书育人,弟子们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次,孔子正在教书,忽然下起了大雨。
弟子们都很着急,因为他们怕孔子会淋湿。
于是他们纷纷拿起衣服,为孔子撑起遮雨的伞。
孔子看到弟子们这样关心自己,非常感动,他说,“吾虽不得见君子,其心亦远矣。
”这句话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亲眼看到君子的行为,但是从他们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他们的高尚品德。
弟子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孔子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呢?”孔子回答说,“礼仪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一种方式,它能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
”子贡听了以后,深有感触,他决定好好学习礼仪,将孔子的教诲传承下去。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一起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孔子发现酒席上的菜肴非常丰盛,但是他却没有动筷子。
弟子们都很诧异,他们问孔子为什么不吃饭。
孔子说,“我不是很饿,而且我觉得吃饭的时候,应该先让长者和贵宾吃饱,我要学会谦让。
”弟子们听了以后,都深有感悟,他们决定向孔子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是孔子思想的生动体现,它们告诉我们孔子的思想是如何通过他的弟子们传承下去的。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思想,还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孔子与弟子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古代的历史,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我们应该向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让它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与弟子的互动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互动故事孔子呀,那可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之间发生了好多有趣又有意义的故事呢。
有一次,子路风风火火地跑来找孔子,满脸兴奋地说:“老师,我有个想法!”孔子微笑着看着他,子路接着说:“我觉得我可以去做强盗,抢那些为富不仁的家伙,然后把抢来的东西分给穷人!”孔子听了,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慢悠悠地说:“子路啊,你知道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啊。
做强盗可不是什么好办法,那会让你陷入危险,也会让别人受到伤害呀。
你为啥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去帮助别人呢?”子路听了,挠挠头,觉得老师说得有道理。
这就像我们平时做事呀,不能光想着走捷径,得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还有颜回,那可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
颜回特别勤奋好学,每天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有一回,孔子看到颜回一直在看书,就问他:“颜回啊,你天天看书,不累吗?”颜回笑着说:“老师,学习让我快乐呀,怎么会累呢?”孔子听了,欣慰地笑了,说:“颜回啊,你真是好学的典范啊!”这就好像我们如果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再辛苦也不会觉得累,反而会乐在其中呢。
再说说子贡,他很会做生意,也很聪明。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老师,我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呢?”孔子说:“子贡啊,你要真诚待人,说话算数,做事靠谱,这样别人自然就会尊敬你啦。
”子贡恍然大悟,从此更加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这不就跟我们在生活中一样嘛,只有真诚对待别人,别人才会真诚对待我们呀。
孔子和弟子们的这些互动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的样子。
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思考方式,都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选择,有时候可能会迷茫,会不知所措。
但是想想孔子和弟子们,他们在那么久远的年代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们为啥不行呢?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通过学习,通过思考,通过和别人的交流,来不断提升自己呀。
孔子和弟子们的故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流传了几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1、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
中午,师生聚在树荫下休息,先解马放青,然后师生进行野炊。
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
农人见了,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
子贡追上农夫,给他作揖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
请您原谅,将马还给我们,我们还要赶路呢。
”农人置之不理。
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
孔子说:“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这是你的错,不能归罪农人。
”说着,让养马人去要马。
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快要饿死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
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你不管饭的话,我们饿死在你家也不走,还怕你不偿命不成。
”农人听了,吓得直打哆嗦,慌忙将马交还。
养马人牵回马,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
子贡羞愧无地自容:身为言语科的学生,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
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明言啊。
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2.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
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啊。
”子贡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
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归大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养育万物而从没听过它说什么。
”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孔子名声越来越大,人们仰慕他古博今的知识,佩服他匡扶君王的方略,有抱负的君臣或派使者或亲自远道慕名来曲阜向孔子请教问题。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篇11、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成心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刚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刚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缺乏靠的时候。
2、树德与树怨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
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分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此用刑砍断了您的脚。
我如今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当初您审讯臣的时候,一开场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讯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
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
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擅长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擅长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
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名称
1、《孔子与张仪》:传说孔子在讲学时,一位叫张仪的少年努力听讲,不顾疲惫,直到隔夜,孔子问他有没有疲惫,张仪回答道:“老师,我感到非常疲惫,但是当我想到您所讲的道理,我就觉得又不累了。
”孔子感动地把他抱在怀里,表示赞赏。
2、《孟子与梁惠王》:梁惠王得知孟子的智慧,想要请他来臣子,孟子却拒绝了,梁惠王便出示一个空盒子,对孟子说:“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愿意来当我的臣子,它就属于你。
”孟子答应了,梁惠王把盒子打开,里面竟然是一本书,上面写着:“孟子,我只要你来教我,其它的都不要。
”
3、《孔子与子路》:传说孔子一次去拜访子路,子路正在耕田,孔子见他满脸汗水,便说:“子路,你今天劳累了,不如把这些工作交给别人去做吧。
”子路回答道:“贫者有一份,富者有两份,我虽然贫穷,但是我也有责任去做这些事情,毕竟这是我的责任。
”孔子听后很欣慰,便给他鼓励道:“好样的,你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治理国家的八个字
•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 这八个字翻译成今天的话,意思是: 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 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 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 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孔子治理国家的八个字
• 点评:
• 孔子寥寥八个字,言简意赅, 意义深远,没有一句废话、空 话,所以流传至今 。
二、孔子说话的艺术
• 弟子颜回英年早逝,孔子十分悲痛。
• 颜回父亲对孔子说:“我家贫没法厚葬颜回。颜 回生前深得先生厚爱,您能否将您的车子卖掉, 为他添置一口大棺材呢?”
• 孔子答道:“儿子早逝,做父亲的当然心痛,可 是不一定要用大棺材来表达心情。我儿子孔鲤死 后也是没有大棺材就下葬了,然而我对他的疼爱 和悲痛的心情,却一点也没减少。再说,我曾做 过官,虽然现在不做了,但是身份还保留着,按 礼制出行必须坐车,所以我不能为颜回而卖车悖 礼。”
7个与弟子的故事ppt
(网名 duanxinxyz)
摘要
• 本ppt讲述了七个关于孔子与其弟 子的故事:一、孔子治理国家的八 个字;二、孔子说话的艺术;三、 孔子客观识人标准;四、廉絜专攻 所长终成大器;五、子贡“抑己扬 人”;六、子贡妙辩齐景公;七、 子贡与棘子成”文采”之争。
目录
• 一、孔子治理国家的八个字/4 • 二、孔子说话的艺术/6 • 三、孔子客观识人标准/8 • 四、廉絜专攻所长终成大器/10 • 五、子贡“抑己扬人”/12 • 六、子贡妙辩齐景公/14 • 七、子贡与棘子成”文采”之争/16
• 宰予因上课睡觉,被孔子骂为朽木不可雕。后 来,宰予担任齐国大夫,参与田常作乱,身死 族灭。
• 孔子痛心地叹道:“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
废言。” 并深刻总结道:“现在,我对于一个 人的判断,是听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三、孔子客观识人标准
• 点评:
• 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即君子不因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 因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这 一至理名言发人深省。
六、子贡妙辩齐景公
• 有一天,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鲁国 的仲尼!”齐景公:“他是贤人吗?”“他岂止贤人,是圣人!” 子贡答。齐景公:“他是怎样的圣人呢?”子贡:“不知道!”
• 齐景公大声质问:“你刚才还声称,你老师孔仲尼是圣人!现在 又失口答不上来他是圣人的理由,你是存心愚弄本王吗?愚弄本 王,罪该杀头。”
二、孔子说话的艺术
• 点评:
• 孔子提倡儒学,遵守礼制,这是他做 人的原则。孔子这番话先是拿自己小 儿子的事,证明了自己对颜回像对儿 子一样疼爱,接着再讲自己不能卖车 的原因,入情入理,令颜路信服。
• 我们应学习孔子,通过语言来消除隔 阂,既讲原则,又不伤害感情。
三、孔子客观识人标准
• 孔子弟子宰予能言善辩,位列孔门“言语科” 之首,孔子亦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 子贡不慌不忙回答:“我终身戴天,并不知道天有多高;终身践 地,却不知地有多厚。我求学于孔仲尼,是拿勺子到江海中饮水, 我又怎会知道江海有多深呢!”
• 齐景公继续刁难:“孔仲尼是鲁国人,你是我们齐国人。鲁国, 与我国是仇敌,你私通鲁国之人,认贼为师,居心叵测,卖国求 荣,犯了死刑,当诛九族!”
• 子贡回答:“天上的太阳不但要照耀我国,也照耀别的国家,难 道天上的太阳因为私通国外,要把它抓回来治罪吗?”
• 孔子听后,对子贡很是满意。
五、子贡“抑己扬人”
• 点评:
• 子贡“抑”自己“闻一以知二”,“扬” 子贡“闻一以知十”,足见他有愿学人之 长与为人诚实的优秀品行。这是一种低姿 态、一种高境界。
•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能说出“抑己扬人” 的话,既能和谐彼此关系,又能实事求是 地看到别人之长,找出自身之短,有助于 自己进步。
• 孔子这句名言在当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唯 有这样,方能锻炼出“心如明镜,洞照万物” 的慧眼,客观识人,提升内在修为。
四、廉絜专攻所长终成大器
• 廉絜认为自己生性愚钝,便想回家务农。
• 当他前去向老师辞行时,孔子说:“廉絜 啊,你不是擅长礼数吗?那你就把别方面 的学习都放下,一心一意地去研学各种礼 仪道德和文明准则。只要你把这个研究好 了,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一样可以为 国家和天下百姓效力,流芳于世。”
七、子贡与棘子成”文采”之争
• 棘子成对子贡说:“君子最重要的是要坚强、正直、 公道和平和待人,具有这些内在的本质就可以了, 至于外表、衣着和言谈举止这些所谓文采的东西, 有没有都一样。”
• 齐景公听后,为了给自己台阶下,站起来鼓掌说:“我相信子贡 真的拜师为孔仲尼了,今天一考,得到了证实。”
六、子贡妙辩齐景公
• 点评: • 子贡在驳齐景公质问时,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终
身戴天,不知道天多高;终身践地,不知道地多厚; 饮于江海,不知道江海有多深。以此类推,从师, 而不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深的智慧,这不是很自然 的事吗?子贡的推理简单易懂,形象直观,不但替 自己解了围,而且还借机赞美了孔子的伟大。 • 子贡在驳齐景公继续刁难时,运用了归谬反证的方 法:鲁国和齐国是敌对国家,所以不能共同分享孔 子的学问,如此说,也不能共同分享阳光的温暖。 阳光当然不能不要,子贡按照齐景公的逻辑,推出 一个荒诞不经的结论:“不能与鲁国分享阳光”, 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五、子贡“抑己扬人”
•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之中,最有成就的有七 十二贤。在七十二贤中,绝顶聪明的有两 个,那就是颜回和子贡。一次,孔子问子 贡:“你跟颜回相比,谁更优秀些?”
• 子贡回答:“我怎么敢与颜回相比呢,颜 回从老师您那里听到一个道理,就能够推 知十个道理。我从老师您那里听到一个道 理,不过能推知两个道理。”
• 廉絜听后下决心按老师的指导去做。终于 学成大业,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四、廉絜专攻所长终成大器
• 点评:
• 面对失望的廉絜,孔子肯定了对方在礼仪 道德方面的研学底蕴,鼓励他放弃其他, 专攻自己所长。廉絜振作精神,专攻术业, 终成大器。
• 当学生对前途迷惘时,老师可以通过肯定 其局部潜能的方式,让学生专心致志于一 处,增强学业上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