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他带领弟子在六国讲学,发扬仁的思想。
孔子用言行教导三千弟子,也留下很多典籍给后世人学习。
那么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子路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渊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孔子和弟子有趣的故事

孔子和弟子有趣的故事文章1:孔子的趣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和他的弟子们留下了许多有趣和启发性的故事。
其中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把他的棺材放在路边等待追悼者。
突然间,一个人跑过来,一把拔掉孔子的头发,然后就跑了。
孔子的弟子们惊恐万状,不知道该怎么办。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告诉他们:“别担心,他只是对孔子太敬仰了,所以想把他的头发留下来以示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的影响力在民众中是无与伦比的。
他的理念和思想不仅在他的弟子们中传承下来,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用词中的“惊恐万状”和“影响力无与伦比”等词语的使用能够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强调孔子的重要性。
文章2:孔子的弟子们孔子的弟子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一群学生,他们跟随孔子学习思想和理念,也为后来的社会模范奠定了基础。
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孔子的弟子们时常争论哪种颜色是最美的。
孔子听到这个讨论后,让弟子们到附近的花园里寻找五彩缤纷的花朵,然后告诉他们:“每种花都有它独特的美丽,所以没有绝对最美的颜色。
”弟子们非常感悟,从此不再争论颜色的美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这是一种宏观的思想,但也体现在细微的事物上。
他的弟子们也因此受到荐奖,被誉为“君子”。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用词中的“荐奖”和“宏观的思想”等词语的使用,能够增强文章的语气和对孔子的理解,使故事更加全面。
要点分析:这两篇文章都围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展开,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同时,这两篇文章还从不同的角度和词汇表达出孔子的思想和理念,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这呈现出作者丰富的表述技巧和思想阐述能力。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创始人。
他带领弟子在六国讲学,发扬仁的思想。
孔子用言行教导三千弟子,也留下很多典籍给后世人。
那么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子路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渊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有关孔子和弟子的故事

有关孔子和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一次对话》
有一天呀,孔子和他的一群弟子们围坐在一起。
孔子看着弟子们,笑眯眯地说:“你们呀,平日里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呗!”子路一听,立马就跳起来了,他大声说:“我呀,就想去带兵打仗,保家卫国,那多威风啊!”孔子笑着点了点头。
这时候子贡也说话了:“老师,我呢,就想去做个大商人,让大家都能享受到各地的好东西。
”孔子还是微笑着,不置可否。
颜回呢,他一直静静地听着,等大家都说完了,他才慢慢地说:“老师,我就想好好地研究学问,把您的思想传承下去。
”孔子一听,眼睛都亮了,他高兴地说:“颜回啊颜回,你这志向真是太好了!”
子路一听不乐意了,撇撇嘴说:“颜回这志向有啥了不起的,又不能立马看到成果。
”孔子一听,佯装生气地说:“子路啊子路,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传承思想就像种树,难道你能一下子就看到大树参天吗?”
弟子们都不说话了,陷入了沉思。
孔子看着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都很好,但不要忘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和毅力啊,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才能爬到山顶啊,你们说是不是?”弟子们纷纷点头称是。
哎呀,这不就像是我们的人生道路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可都得踏踏实实地去努力呀!难道不是吗?。
孔子及弟子的故事

1. 孔子误会了颜回,后来发现颜回是因为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这使孔子意识到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有时候人们会受到自己主观判断的影响。
2. 孔子到卫国后,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给他的俸禄跟鲁国一样,但派了一个心腹监视孔子。
孔子打算上陈国去,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匡的地方,匡人却将孔子误认为阳虎,将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欺辱过匡人,而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
后来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误会了。
3. 孔子又回到卫国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孔子。
南子屡次派人请孔子去见她,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春秋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

春秋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门下弟子很多,那么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弟子子路的故事孔子是子路的老师,但是更多的时候两个人却像一对好朋友,不仅仅因为子路可以直言不讳,更是因为子路可以顶撞孔子,批评孔子,可能这在孔子的弟子中是唯一的,所以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子路对于孔子也是非常尊敬的。
子路对孔子是尊敬的,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子路见了文弱的孔子有点不屑,孔子教导其要学习,子路说“何学之有?”可见其傲慢与伉直。
孔子也不生气,说,要是能够装上羽毛,装上锋利的箭头做成一只弩箭,那么不就射得更加的深了吗?于是子路拜谢,说“敬受教。
”可见子路是鲁莽的,而孔子对于子路也是大度的。
而听过孔子的话后,子路立即对孔子表现出了尊敬。
在子路与孔子相处的过程中,子路有问题总是向孔子积极的讨教,比如子路问强、子路问孔子怎么治疗国家等,同时子路也毫不讳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与孔子不同的意见,比如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去见南子,子路就非常不赞同,孔子也并没有摆出师长的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向子路解释,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将子路完全的当做是一个弟子。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是积极的启发自己的弟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子路总是第一个发言的,孔子问学生们的志向的时候,子路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志向,愿意与朋友共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一起乘坐自己拥有的车马,一起共用好的衣服,即使是弄坏了也无所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豪放。
孔子与子路之间在长期的共处下也建立起了非常好的信任,孔子在周游列国找不到施行自己思想的国度的时候,想要扎起小木筏漂流出海,孔子说,跟随我的可能只有子路了,子路听了很高兴,可见两个人是互相信任并且推崇的。
孔子与子路的情谊是相当深的,孔子对子路也是相当了解的,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后,孔子就说“子路死矣!”真的知道子路惨死,孔子在中庭大哭,甚至是“覆醢”。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后世留下了众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他的教导和哲学观念对于他的弟子们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跟随和传承孔子的思想,不仅继承了他的智慧和品德,也在各自的实践中展示出了孔子教育的成果。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弟子们的故事展开,探索他们与孔子的关系、他们的行为和成就,以及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
1. 弟子颜回:承传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弟子颜回被誉为“回溯圣贤之迹,建立历史之实”。
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精通音律、礼仪和各种学问。
在孔子度过颜回的寿而没有得到埋葬的悲伤时,颜回主动为孔子请求准许臣生以示孝道之意。
通过这一行动,颜回充分展示了他对孔子的敬爱和对孝道的追求。
2. 弟子子思:重视道德修养子思是孔子的贤弟子之一,他承袭并发扬了孔子的道德教育理念。
子思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他认为礼仪、义理、德行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基石。
他曾提出:“君子之所修学者三:事亲、事君、事神”,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子思的观点对于后世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弟子子贡:以诚待人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没有成为官员的人。
子贡对孔子的教诲深感荣幸,并以孔子为师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他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以诚待人的原则,认为只有通过真诚的交往才能建立起长久的人际关系。
子贡所追求的以诚待人的精神,对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维系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启示。
4. 弟子曾子:追求真理与谦逊曾子以聪明才智、谨慎和勤奋而著称。
他对孔子的教诲充满敬意,并把孔子视为宗师。
曾子遵循孔子的教导,谦逊地追求真理,注重自我修养。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指导,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追寻道德与知识。
曾子的谦逊和学习态度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5. 弟子子路:勇于实践和崇尚公正子路是孔子最年轻的弟子之一,也是最具沉稳和果断性格的弟子之一。
子路注重实践并勇于践行道德原则,他主张“实学以质行”。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弟子们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的一些故事。
孔子教书育人,弟子们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次,孔子正在教书,忽然下起了大雨。
弟子们都很着急,因为他们怕孔子会淋湿。
于是他们纷纷拿起衣服,为孔子撑起遮雨的伞。
孔子看到弟子们这样关心自己,非常感动,他说,“吾虽不得见君子,其心亦远矣。
”这句话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亲眼看到君子的行为,但是从他们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他们的高尚品德。
弟子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孔子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呢?”孔子回答说,“礼仪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一种方式,它能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
”子贡听了以后,深有感触,他决定好好学习礼仪,将孔子的教诲传承下去。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一起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孔子发现酒席上的菜肴非常丰盛,但是他却没有动筷子。
弟子们都很诧异,他们问孔子为什么不吃饭。
孔子说,“我不是很饿,而且我觉得吃饭的时候,应该先让长者和贵宾吃饱,我要学会谦让。
”弟子们听了以后,都深有感悟,他们决定向孔子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是孔子思想的生动体现,它们告诉我们孔子的思想是如何通过他的弟子们传承下去的。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思想,还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孔子与弟子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古代的历史,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我们应该向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让它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1、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
中午,师生聚在树荫下休息,先解马放青,然后师生进行野炊。
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
农人见了,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
子贡追上农夫,给他作揖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
请您原谅,将马还给我们,我们还要赶路呢。
”农人置之不理。
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
孔子说:“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这是你的错,不能归罪农人。
”说着,让养马人去要马。
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快要饿死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
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你不管饭的话,我们饿死在你家也不走,还怕你不偿命不成。
”农人听了,吓得直打哆嗦,慌忙将马交还。
养马人牵回马,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
子贡羞愧无地自容:身为言语科的学生,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
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明言啊。
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2.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
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啊。
”子贡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
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归大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养育万物而从没听过它说什么。
”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孔子名声越来越大,人们仰慕他古博今的知识,佩服他匡扶君王的方略,有抱负的君臣或派使者或亲自远道慕名来曲阜向孔子请教问题。
这些天,连连有鲁定公、齐景公的使者向孔子问政,子贡均在场奉陪。
事后,子贡问孔子:“齐公请教老师为政的首要之务,老师的回答是节约财用;鲁公请教老师时,老师回答是了解下臣。
为什么一个问题两个答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两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齐国是个奢侈过度的国家,所以我给齐公的回答是节约财用。
鲁国最大的问题是大夫间互相争权夺利,企图架空鲁公,所以我以鲁公的回答是了解臣下。
”子贡听了,颇受启发,心中更加敬佩起老师来。
3.一次,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呢?”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道,没有坠入地下,仍旧留存人间。
贤能的人能够认识它的重要方面,不贤的人只能认识他的次要方面。
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道是无处不在的,我的老师是无处不学习的,又何必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子贡事后将他和公孙朝的话告诉孔子。
孔子点头说:“你回答得比我想的还精妙得当呀。
”4.公元前493年春天,子贡随孔子离开卫国,一路逶迤,次年春天到了宋国。
宋国本是孔子先祖受封的地方,也是他夫人亓官氏的家乡,他年轻时还到宋国考察过殷礼,为此,孔子达算在宋国多停一段时间。
谁知到了宋国,宋景公对孔子一行的到来表现十分冷漠,不仅内没有留用孔子的意思,连食宿也不予以安排,师徒的生活显得十分窘迫。
看着先生愁眉不展的样子,子贡对孔子说:“先生,我还有块美玉,是把它继续收藏在行囊里呢,还是把它卖掉?”孔子脸上有了喜色,笑着说:“卖掉,卖掉,但要卖给识货的买主。
”孔子联想到眼下自身的遭遇,打趣地说:“连我自己都在等待识货的人,想将自己卖掉呢。
”听了先生风趣而有几分伤感的话,看着手中的玉,子贡心里沉甸甸的。
这快玉,还是他拜师时想作为拜师礼献给孔子的,当时孔子不收,他一直带在身边,没想到,在这种场合用上了它。
子贡其实已物色了买主,这个买主就是宋国的大夫孙明子。
孙明子为政勤勉,事君忠诚,却受到朝中善于弄权的司马桓魋的排挤。
孙明子不畏权势,洁身自爱,为此特别喜玉。
孙明子对子贡这位珍宝巨商的来到很关注,他在昨天宋景公会孔子的时,曾暗派使者向子贡打听美玉行情。
子贡就将这块美玉卖给了他。
孔子看着子贡卖玉得来的一大袋金银,心里踏实了许多。
5.子贡和孔子离开宋国,经郑国、陈国要去楚国,途中经过一片桑林,遇见连两位长相清秀的养蚕女子在林中采桑,孔子随吟了一句:“南枝窈窕北枝长。
”一采桑女随即答道:“夫子在陈必绝粮。
九曲明珠穿不得,著来问我采桑娘。
当师徒十多人走到陈国和蔡国边界时。
边界守军不让他们前往楚国。
孔子师徒围困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
被困的第四天,粮食没有了,他们只得挖野采充饥。
几个弟子相继饿出了病,躺在地上,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孔子却神色坦然地坐在舆帐里,诵诗、唱歌、弹琴不止。
子路心烦意乱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侯吗?“孔子看着满脸忧怨之色的子路,心平气和地说:”君子在穷困的时侯能坚守节操,小人遇到穷困不能控制自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子路想说什么,却没说,赌气地扭身便走。
孔子深知,在这危难关头,弟子们的思想很活跃,对他的作为不理解,对他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
他想,很有必要和弟子们进行一下思想交流。
于是,叫来刚刚离他而去的字路,问道:“《诗?何草不黄》里说:‘我们既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为什么要流在荒无人烟的野地里。
’我们的主张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困在这里?”子路寻思了一下说:“恐怕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们才不信任我们;恐怕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人家才不放我们通行。
”孔子摇头:“假使有仁德的人能使人信任,那还会有伯夷、叔齐这样的好人饿死在首阳山呢?要是有智慧的人必定能够处处畅行无阻,哪还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孔子又把子贡叫来,问他同一个问题。
子贡说:“是不是老师的主张太大了,因此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
老师何不降低一下自己的政治主张,靠近一下现实呢?”子贡直来直去的话,其实是他思索了好久,早想向老师建议的一个问题。
孔子不满意地说:“赐呀,一个善于耕田的农夫,不见得有好收成;一个好的工匠虽有精巧的手艺,然而却未必能使人都称心如意;君子也是一样,他只能专心地修道,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却不一定被社会容纳。
现在,你不能坚信自己的理想,反而想一味地迎合众人,志气真是小啊!”子贡听了老师的话,开满心里虽然不舒服,也不完全同意老师的看法。
但老师矢志不移的精神和高尚的操守却深深感动了他。
孔子又叫去了颜回,也问了同样的问题。
颜回说:“老师的道理太大了,天下虽大却还是容不下。
虽说如此,老师不改其志,依然推行自己的主张。
不被世俗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被世俗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愁苦了几天的脸上有了笑容,说:“好小子,好小子!要是你将来成了大富翁,我一定做你的管帐先生。
”颜回走了,孔子看着颜回的背影,心花怒放地想弹奏一曲。
他去拿琴,不经意碰了琴旁的一个袋子。
袋子里面装的是前些天子贡卖玉的金银。
看着这些钱袋,孔子想起刚才称赞颜回,批评子贡的话,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他放下琴,一下子没了弹奏乐曲的兴致。
孔子师徒被围困的第七天,来了位骑马的将军,他有意戏弄这些书生,令人拿出十多个九曲珠说:“如果用丝线穿起来,就让你们进楚国。
”孔子和弟子们不能穿这九曲珠。
孔子想起采桑女的话,叹道:真是一语成谶啊。
孔子便让子贡返回去向采桑女求教。
子贡回到桑林旁的那户人家门前。
家中人称女子不在,并以一菜瓜给子贡。
子贡说:“‘瓜’子(籽)在内也。
”这时,那个与孔子对诗的女子从房内走出来,她说给子贡穿九曲珠的办法:“用蜜涂珠,以丝系蚁,如不肯过,用烟熏之。
”子贡给女子施礼,并掏出银子,让女子给些吃的。
女子给了子贡一大块羊肉和两条鱼。
子贡再次谢女子。
子贡回到孔子身边后,依采桑女教的方法穿了九曲珠。
将军也不食言,便解除了对孔子师徒的围困。
孔子师徒被围已达七日,师徒们已吃了几天野菜,许多弟子都饿得无精打采。
围军一散,子贡急忙拿出向采桑女讨来的鱼和羊肉,大师兄颜回充当火头军,点火做起了野炊。
颜回见老师和师弟们都饿得大眼瞪小眼,恨不得抓住生鱼就吃,拿过羊肉就肯的样子,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把鱼肉、羊肉放在一个锅里煮起来。
孔子向来主张“食不厌精”,他见颜回把鱼和羊肉放在一块,眉头皱了洲,但已有指责颜回的力气啦,只好听之任之,眯着双眼就等开锅了。
过了一会,肉做熟了,颜回先给孔子端上了一碗。
不知孔子是饥不择食,还是确觉得好吃味美,刚刚喝了一口汤就连连赞道:“真鲜,真鲜!”孔子望着弟子们的吃相,突然皱起了眉头,自言自语地说道:“仓颉造字,将合、赞二子的合写称鲜,这个鲜字是毫无道理的,鱼、羊肉合炖才叫鲜哪!干脆,从今天以后,就把鱼羊二字的合写当成‘鲜’吧!”弟子们听了,一边大吃二喝,一边连声称赞:“改得好,鱼羊合炖为‘鲜’,真是名副其实!名副其实!”从此,汉语中便有了这个看了令人口中生津,富有韵味,使人遐想的“鲜”字。
6.这天,子贡随孔子在楚国汉水采风。
他们经过一处村庄时,看见一位美艳动人的少女正在溪畔浣纱。
孔子对子贡说:“去向那姑娘采一下风。
她外表十分庄重安适,不知她的心底如何?你可以用巧言试探她。
”子贡看着老师,神情有点不自然。
孔子微笑着说:“是碍于男女大防吧。
”子贡笑着默认。
孔子说:“我曾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动。
这都是指的非礼举止,至于采风,是合乎礼的。
过去,为考察风俗民情、政事得失,古代帝王常常专设官职去做这样的事情。
你去采风,不必忌讳。
”子贡奉师命,走到姑娘身旁,举着一只杯施礼:这位大姐,俺是从北方来的,天气炎热,你能否给俺一杯水,以解口渴?" 少女看了子贡一眼,微笑道:"南国溪水,清凉透底,它属于过路人,并非俺个人所有.你要喝水尽可自己去舀,为何还要征得俺的同意呢?"少女嘴上虽这么说,还是接过子贡手中的杯子,舀了满满一杯,放在地上,很有礼貌地说:"按照俺这里的礼节,这杯水俺不能亲自递到您手里,请原谅!"子贡把水端给孔子,将自己和少女的对话说了一遍.孔子听了点电头,又从车上拿出一张琴,对子贡说:"你把这个拿去,在同她说几句,看她怎么回答."子贡拿着琴,又走到少女跟前说:"刚才喝了您送的水,听了您说的话,好似秋风送爽,仿拂雪中送炭,令俺周身舒畅.俺这里有琴一张,不知您会调情乎?"子贡故意把"琴"说成"情",以观察少女的反应. 开始那少女很反感地皱皱眉,接着又心平气和地对子贡说:"俺是山野村姑.不通五音六律,怎么能与你调情呢?"少女也故意把"调琴"说成"调情". 子贡抱着琴回到孔子面前,把与少女的对话一说,孔子还是点点头说:"再把一些银两送她,看她怎么说."子贡第三次来到少女身边,说:"刚才多承您的指教,因是赶路人,无以报答,现送您些银两略表寸心."少女一听,站了起来,指着子贡怒斥道:"你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有路不走,却三番两次在次纠缠俺?又为什么平白无故地送俺银两?你究竟安的什么心?俺一个年轻女子,怎会随便收你的东西?你要是还不走,俺就要喊人来对你不客气啦!"子贡见状,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孔子听了子贡的叙说,连连点头,赞叹道:“对呀!对呀!《诗经.汉广》中说:‘南国有很高大的树木,却不能在它下面休息;汉水有游春的少女,但不能对她行为不端.’南国少女果真如此呀!”公元前479年三月初,子贡从齐回鲁去探望老师,孔子在儿子孔鲤、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世后,心情一直不好,前些天,他得了病,今天,他感到时身体有所好转,正柱着柺仗由几个弟子陪着在院子进而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