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17篇)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17篇)孔子的小故事篇1孔子有一个儿子。
孔子出生时,恰巧鲁昭公送给孔子一条大鲤鱼。
孔子觉得很荣幸,就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于波,以作纪念。
于波是孔子的独子,但孔子没有宠坏他。
他从小就教育他,督促他好好学习。
有一天,孔子把伯鱼叫到身边,问他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这两部分你学过了吗?如果不学这两部分,就如同面抵墙壁时走路,根本迈不开步子一样啊!”伯鱼连连称是。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鱼从孔子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忙叫住他问:“你学了《诗》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孔子就教导他说:“不学《诗》,你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无法明白你的意思。
”伯鱼退下去后就遵照父亲所说的话,开始专心学习《诗》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鱼又快步从旁走过,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
”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 ”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孔子认为,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
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
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
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
孔子的小故事篇2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动。
孔子坐车行到跟前就问:你看见马车来了,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动。
孔子坐车行到跟前就问:“你看见马车来了,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说:“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一听这孩子讲得很有道理,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孩子答:“我叫项橐。
”孔子的小故事篇3有一天,孔子游手好闲,在室内弹琴自娱。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孔子的小故事篇一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
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
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
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
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
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
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一点_孔子的真实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一点_孔子的真实故事在古代如果说一个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那么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令人敬佩的。
而我们的孔圣人就是这样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一点,供大家参考。
孔子的故事1圣者情怀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
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
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
”孔子点头称赞。
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
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
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
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不是吧?”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
但说无妨”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
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
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
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
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
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孔子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孔子的故事1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
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落水的人家人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一只牛给了孔子的徒弟。
后来这片村庄就开始流传孔子教导无方的话,说是:救人一命还收人家的钱财。
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又传回了孔子的耳朵里面。
孔子见自己的徒弟还是有些伤心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人家心里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事。
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又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行过抨击的人都不再议论了,孔子就这样用客观的做事方法推动了好事。
孔子的故事2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
”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孔子的故事3众所周知,孔5261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4102乐家,既会唱歌,又会1653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孔子小故事 简洁

孔子小故事简洁
1. 孔子与门徒在树下读书,大树被砍,孔子弟子害怕。
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
2. 孔子带领门徒出海游学,遇到风暴,躲进老渔翁的山洞。
老渔翁指出孔子的诗句不切实际,孔子虚心接受并与老渔翁唱起了渔歌。
3. 孔子在乡间表现得和善,但在朝廷上善于辩论,敢于说实话。
4. 孔子曾经担任过官职,但因为看到官场的腐败而辞职,回到故乡开办学堂,致力于传道授业。
5.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学问,老子告诉他:“君子居之,游者不可涉也。
”孔子感叹不已,决心一生致力于追求道德修养。
6.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问他:“夫子何为而至此?”孔子回答:“吾欲言之,而口不能言,欲行之,而手不能行。
”
7. 孔子曾经向子路请教学问,子路问:“君子何如而不失道?”孔子回答:“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
8. 孔子曾经问子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回答:“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导语】孔⼦的仁说,体现了⼈道精神,孔⼦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以下是为⼤家整理分享了三篇有关孔⼦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欹器满覆】 这个典故出⾃《荀⼦·宥坐》,原⽂为:“孔⼦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问于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顾为弟⼦⽈:‘注⽔焉!'弟⼦挹⽔⽽注之,中⽽正,满⽽覆,虚⽽欹。
孔⼦喟然⽽叹⽈:‘吁!恶有满⽽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
⾔⼈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 译⽂:孔⼦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个欹器,设计得⼗分巧妙,就问守庙的⼈说:“这是什么器⽫?” 守庙的⼈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的器⽫。
” 孔⼦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
”孔⼦接着回头对他的学⽣⼦路说:“灌⽔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舀⽔往⾥⾯灌。
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就端正。
孔⼦很有感慨地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古⼈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
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警觉的铭⽂(格⾔等)。
“欹器”并不叫⼈⽆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不要⾃满,因为,灌满⽔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清朝皇帝让⼈在紫禁城⾥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孟懿⼦问孝,孔⼦为何答“⽆违”?】 ⽆违,即不违背“礼”。
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 孟懿⼦在鲁国权势很⼤,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为。
⾝为⼤夫,有庭院多处,孔⼦54岁时,是鲁国⼤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没有实⾏得了。
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很⽣⽓。
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臧⽒囚季平⼦,叔孙⽒家⾂救季⽒。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6则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6则关于孔子的小故事6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故事一:孔子的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故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2、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
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
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
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
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
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
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
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
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
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篇一: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关于孔子小故事以下四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很有哲理的!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
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
还读书干什么。
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
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
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
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
孔子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
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孔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的智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篇二: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 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
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
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7、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
”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
”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8、颜渊做人,大智若愚。
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
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他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这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
”人往往被小聪明限制住了视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总将目光投向他的事业,沉默着奋斗,而不在乎身边的一些小争执。
9、宰我问道孔子。
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
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10、孔子在路上听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说:“我叫丘吾子,我有三个过失,晚年而自觉,追悔莫及:我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回到家里,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遂投水而死。
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引以为戒啊!”听了孔夫子的教导,学生们告辞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个之多。
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11、子贡去见孔子。
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12、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
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快乐,无一朝之忧。
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
”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
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
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13、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
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
孔子起于累土,最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14、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
但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