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孔子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范文

孔子的小故事范文有关孔子的小故事(精选42篇)有关孔子的小故事(精选42篇)孔子和他的儿子孔子有一个儿子,出生时正逢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大鲤鱼,孔子感到很光荣,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以示纪念。
伯鱼是孔子唯一的儿子,但是孔子并不溺爱他,从小就教导他、督促他要勤奋学习。
有一天,孔子把伯鱼叫到身边,问他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这两部分你学过了吗?如果不学这两部分,就如同面抵墙壁时走路,根本迈不开步子一样啊!”伯鱼连连称是。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鱼从孔子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忙叫住他问:“你学了《诗》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孔子就教导他说:“不学《诗》,你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无法明白你的意思。
”伯鱼退下去后就遵照父亲所说的`话,开始专心学习《诗》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鱼又快步从旁走过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
”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孔子认为,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
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
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
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
演琴自娱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孔子小故事:把握一个度_哲理故事

孔子小故事:把握一个度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
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左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
”“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盎里。
”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
只见水注入不多寸,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
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
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
“当然有!”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英武,要当做还很怯弱;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
人们常说的不偏不侍,截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
一切事物无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度”——界限、分寸、火候。
它反映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关系,量变在一定限度内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走向反面。
孔子经典小故事

孔子经典小故事古人云:“故事能言志,文章尽在其中。
”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诲和故事深深影响了后世。
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既往往富有启示,又能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以下将分享几个孔子的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温故知新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叫子路的学生,他向孔子请教道:“如何才能迅速增加自己的知识?”孔子回答道:“你可曾温习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吗?”子路摇摇头说:“没有。
”孔子又问:“你有考虑过这些知识的各个方面吗?”子路再次摇摇头。
孔子认真地说:“回去温习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你会更加深入地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温故知新,不断地复习和思考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识。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及时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故事二:以德服人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用道德和真诚来影响别人远比使用权力和金钱更为有效。
有一天,孔子与弟子们走过一片破旧的墓地,这时他看见一只小鸟陷入一个罐子里无法自拔。
孔子立即让他的弟子打开罐子,小鸟获得自由后,欢快地飞走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人之心灵也像这只小鸟一样,只有通过接触有道德品质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要以德服人,在言行间展现出高尚的品性,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相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带领一个家庭,进而治理一个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境地。
孔子曾经对弟子们说:“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规范家庭。
家庭中的和睦与快乐,是一切社会和谐的基石。
一个家庭良好的环境,才能育人有方,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再去领导一个国家,才能带来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自我修炼和努力,才能带动整个社会走向更好的方向。
儒家经典小故事和哲理

儒家经典小故事和哲理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达宋国,和弟子们在城门外一棵大树下读书。
宋国的司马桓魋嫉恨孔子,就派人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害怕了,对孔子说:“咱们快点离开宋国吧,桓魋实在太可怕了。
”孔子笑着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这个故事阐释了勇敢(无畏),自信的主题。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向襄子学琴艺的。
孔子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完全掌握好。
”随后又练习了一个月,直到把弹这首曲子的意境都参透。
到最后,孔子对这首曲子滚瓜烂熟,也弹得出神入化,连老师襄子都对他无比佩服。
这个故事阐释了刻苦练习,重视基础,学习方法的主题。
眼见不一定为实_哲理故事

眼见不一定为实
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只能吃野菜充饥,七天没有吃到粮食。
孔子白天躺着睡觉,颜渊去讨米,回来烧火做饭,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渊抓锅里边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做熟了,颜渊拜见孔子并且端上饭食,孔子假装没有发现颜渊抓饭吃的事,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我看把饭食弄干净了然后我们去祭扫先君。
”
颜渊回答说:“不行。
刚才灰尘落进饭锅里,扔掉粘着灰尘的食物不吉利,我抓出来吃了。
”
孔子叹息道:“我们所相信的是眼睛,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心里揣度的还是不可依靠。
各位学生你们要记住: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呀。
”
人常以眼见为实,可是眼睛看到的也往往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如果再嵌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看外部事物,那就更看不清事情的真实和本来面目。
1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孔子的是非观哲理故事

孔子的是非观哲理故事
一个人不能只随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顾全社会大众利益为中心。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
春秋时期,鲁国是一个弱国,它呈现出这样的社会状况:富贵人少,贫苦人多。
有很多穷人为了求得生存被卖到周边国家做奴隶。
按照当时鲁国的法律,若有人在国外见到本国奴隶并把他赎回来,鲁国政府就发奖金给这个人。
子贡用自己的钱在国外赎回一个奴隶,他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于是拒绝了政府的奖赏。
孔子知道后皱了下眉,温和地纠正道:“你错了!”
相反,一个人失足落水,子路勇敢跳下将他救上岸。
这个人非常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毫不客气地把牛牵回家,孔子见到子路对他大加赞赏。
为什么子贡拒绝奖金的高尚行为会受到孔子的批评,而子路接受赠牛的求报行径却能得到嘉许呢?
孔子的人学观点是这样认为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也就是说,只要符合道义,该获取的尽管获取,人们对此是不会反感和厌恶的。
子贡以自我标
准倡导的善为小善,它影响面小,时间短促,这样的行为将阻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这种小善是“非”。
而子路的善为大善,很多社会人士看到做善行不但使人内心光明,而且还可以扬名获利,所以纷纷效仿,鲁国人将因此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此是大善,大善是“是”,其影响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起到改良世风,教化百姓的劝德作用。
孔子的是非观:一个人不能只随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顾全社会大众利益为中心。
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孔子东游的故事在春秋时期,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子、子思等。
孔子的教诲和智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天,孔子决定带着他的弟子们东游,去拜访各地的名士和君主,传播他的儒家思想。
他们从鲁国出发,经过齐国、宋国等地,最后来到了卫国。
在卫国的首都卫城,孔子见到了卫国的国君——卫出公。
卫出公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对孔子的儒家思想非常感兴趣。
于是,他决定请孔子到皇宫里讲学。
孔子欣然接受了邀请,带领弟子们来到了皇宫。
在皇宫里,孔子给卫出公和其他大臣们讲了很多关于仁、义、礼、智等方面的道理。
他说:“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君主的明理和臣子的忠诚。
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为民谋福祉;臣子应该尽忠职守,为国家效力。
”卫出公听得如痴如醉,他觉得孔子的思想非常高深,对他的统治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他决定聘请孔子担任国师,让他在国家里主持教育事业。
孔子来到卫国后,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创办了私塾,招收了很多学生。
他教授弟子们诗、书、礼、乐等知识,还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
孔子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
他告诉弟子们:“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如果品德不端正,也无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他的学生们都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才,有的成为了大夫,有的成为了文学家。
孔子的教育理念也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家,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孔子在卫国的时间并不长。
公元前484年,卫国的权臣公子赤发动政变,推翻了卫出公的统治。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迫离开了卫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涯。
在这十年里,孔子和弟子们走遍了列国,传播他们的儒家思想。
虽然他们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们的信念从未动摇。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理故事——孔子小故事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
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
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
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
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颜
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
我颜回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回曰: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
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曰:此
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