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合集下载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551-479年),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尊为“万世师表”。

而孔子周游列国,是他一生中重要的经历之一,也是孔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写照。

孔子周游列国始于公元前517年,那年秋孔子已经54岁。

此前,孔子曾在鲁国(今山东省南部)任教,但因政治变局,孔子被迫离开鲁国。

他决定离开鲁国,游历列国,寻求真理和理想国家。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广交各方贤才,寻找理想的政治家,并试图将自己的理念推广开来。

行程中,他曾先后访问许多国家,如齐国、宋国、陈国等,每到一国,孔子都会与当地的政治家、名士学者交流,并传播他的思想。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不但关注国家政治问题,对文化、风俗、礼仪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致力于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倡礼乐教化,力求塑造出儒家思想的社会风貌。

他对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风土民情都十分尊重和包容,这也为他周游列国的畅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执着。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不仅包含了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结交了一大批学生,并深刻影响他们的思想,在他们身上传承了孔子自身的思想和理念。

这也为孔子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所宣扬的仁政德治在当时并不被所有国家和政治家所接受,他所提倡的礼乐教化在一些地方也遇到了障碍和阻力。

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继续周游列国,不断推动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也亲历了各国的政治风云,目睹了各种社会制度的差异,对此他也有着自己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在此期间,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实践者和政治家,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也是传世佳话。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是孔子一生中最为传奇的经历之一。

在孔子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在各国之间游历,向各国君主宣讲自己的思想,并寻求机会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这段经历也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始于他年轻时在鲁国担任官职。

当时,鲁国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孔子深感忧虑。

他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学识和经验,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于是决定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寻找更多的学问和治国的道理。

孔子先后游历了齐国、宋国、卫国、陈国、蔡国等地,他在这些国家中广泛交往,向各国的君主和贵族宣讲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之道。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治国,以礼义之道治民,以德行之风治家。

他的言行举止深受当时各国君主和士人的尊重和爱戴。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学生,他们一起探讨人生、治国、修身养性的道理,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孔子的思想在这些国家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也为他日后在鲁国的政治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有的国家的君主不愿听取他的教诲,有的国家的士人对他的思想持怀疑态度,甚至有的地方对他进行了排挤和迫害。

然而,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最终,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以他回到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而告终。

他在鲁国创办了私学,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传播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为后世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段传奇的经历。

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孔子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言和教诲被广泛地流传和传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也是他成为历史传奇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和影响。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家族是一个显赫的贵族家族,但父亲去世后,他的家境就一落千丈。

孔子非常聪明,他年轻时就对礼仪、文化和宗教有很大的兴趣。

他也明白,要改变贫穷的命运,必须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自己的能力。

于是,孔子开始四处寻求名师,深入学习和研究,对很多领域都有所涉猎。

公元前527年,孔子离开家乡,开始了独自游历列国的漫长旅途。

他的旅途可谓是艰难曲折,经历过许多艰难险阻和遭遇。

但孔子不断学习,不断进修,不断总结,不断教导,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能够挽救天下之局的伟大人物。

孔子走遍了几乎所有的列国,他在这些列国中尝试了不同的职位和角色,一路上也结交了很多有才干的人才。

同时,他还在不断地劝诫各路领袖,希望他们能够尽快采取行动,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不断强调教育,认为教育是挽救国家和民族危机的最有效方法。

他认为,只有建立合适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仁爱、中道、智慧、勤劳。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人的为目的,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分数、绩效或者职业前景。

他同时也认为,教育应该是深入人心的,应该是从实践出发,从社会事务中来。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他认为是要培养一个心智健全、技术娴熟、有仁爱之心的人。

只有这样,在社会和历史的大潮流中,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总结起来,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修的过程,他的教育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

孔子认为,要真正拥有学问和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来发现和掌握,这也成为他一贯的理念和方法。

而他的教育思想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个人发展问题,也是要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经历也是他人生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末期,当时我国正处于分裂混乱的时期。

而孔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担任了鲁国的官员,但他始终感到不满与失意。

于是,他决定去周游列国,寻找自己的道路。

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前497年至483年,他游遍了郑、卫、陈、蔡、吴、越、曹、宋、卫、晋等十个国家;第二阶段是公元前468年至472年,只到过齐、许、宋三个国家。

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孔子虽然身处陌生的环境中,但他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不断地探讨和发掘着自己的思想。

他认为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引领,来救治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

他不断地寻找、思考着治理国家的方案,这也是他周游列国的目标之一。

在苏门选举的地方,孔子亲身经历了“赐桂”的情形。

当时,一个年轻人要被赶下台,但是他忠于原则,不惧权贵,因此被保送到后台,赐予桂冠,取得了胜利。

孔子大为赞叹,在笔记中写下了“高行盎”的名字,标志着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大臣。

通过这个经历,孔子的治理思想逐渐清晰起来,他强调必须要保留一个人的良心和品德素质,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同时,孔子也和很多名士交流,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他和卫国文学家子贡金牆寺讲道学,与宋国丞相子车策划撤卫,与晋国大夫子思话政治变革,还向许国的雍叔学习三綱五常等政治道德,这些交流不但拓宽了孔子的视野,还为他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孔子在周游列国中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难。

他到齐国时被当地官员驱逐,到曹国时被关押,在吴国被逐出城门等。

但孔子自信坚持,不断地寻求方法和途径,以取得进展,并在周游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和政治智慧。

总而言之,孔子周游列国不仅在策略上形成了“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原则,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孔子思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为他成为一名伟大领袖打下了基础。

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_历史故事

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_历史故事

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导读:鲁哀公2年(59岁),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

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人多次被困遇险。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

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

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20xx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

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

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

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很用功。

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

他办事认真。

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

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

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

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

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

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

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教学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周游列国是孔子在学术思想上取得成就的过程,这一历程也是孔子成为伟大思想家的重要阶段。

下面将从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经过和成果等方面来详细介绍。

一、周游列国的目的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主要是寻求理想国家的理想政治,为其修齐治平的理想进行践行。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断,天下大乱。

对于这种混乱的社会状况,孔子深感忧虑和痛心。

他认为只有君主执政得当,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定。

孔子希望通过周游列国,与各地的统治者和贵族交流学术思想,传播仁政之道,以期为国家的改革和复兴做出贡献。

孔子周游列国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人才。

他希望通过与人交往,结交贤人,为自己的教育事业寻找志同道合之人,以便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传承下去。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约十年,期间游历过齐、卫、宋、陈、卫、燕、鲁等国。

在周游列国期间,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们辗转于各地,与当地的政治精英、贵族和文化名流交流讨论,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弘扬儒家的礼教思想。

尽管对于孔子具体在各地的行踪,历史资料的记录不是很清晰,有些具体的地点和时间难以确切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地倾听和交流,不断地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启发,也不断地完善自己关于政治、伦理、礼仪等方面的思考。

在鲁国的周游结束之后,孔子回到故乡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也即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活动。

此后的数年间,孔子在鲁国继续倡导仁政、教育弟子,为儒家学派的兴起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孔子周游列国让他获得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和人生哲学。

孔子所得到的批判和启发也帮助他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正是这一系列的沉思和探索,使得孔子的思想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孔子漫游列国简介公元前 497 年,阳春三月,春色明朗。

这本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孔子却不得不走开生他养他的父亲母亲之邦——鲁国。

为了保持自己高傲的人品,也为了追求新的从政时机,在众弟子的拥簇下,疲马凋车,孔子开始了为期 14 年漫游列国的生涯。

对鲁国,他一往情深,对它也充满希望,他曾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雍也》)“道”指“天下有道”的西周时代。

他以为鲁国比齐国好,只需稍事改革,就能够上拟于天下太平的西周。

在数年为政生涯中,他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热情,希望在鲁国重致太平,中兴周公之业。

即便不可以为政,在鲁国隐居也是一件乐事。

那沂水的清波,舞零台的清风,还有二三同道,都深深地令他恋恋不舍。

当他走开时,却行道迟迟,一步三回头。

在鲁国的边疆上还住了三天,以示对父亲母亲之邦的怀念。

孔子一行出境的第一站是卫国。

卫国是周公弟弟卫康叔的封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

”也拥有“一变至道”的长处。

历史上卫国曾是拥有“带甲之士八万”的强国,但进入春秋,也是江河日下。

卫灵公在位时,因为用人适当,政局稳固,民物殷阜,倒还有点太平情景。

孔子一踏入卫国国土,便被那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往了,就此阐发了一番“庶、富、教”的政治理论。

到达帝丘,卫灵公给孔子很高的礼遇,让他享受上卿之禄。

可是卫灵公其实不是大有可为之1君,他厚待孔子可是出于“爱贤”美誉,其实不真是对孔子的学说感兴趣。

孔子重礼轻刑,他却问战阵之事;孔子小看女人,他那妖冶淫荡的南后却招见孔子;特别让孔子痛苦的是灵公与南后和太监坐首车,让孔子乘次车,招摇过市。

孔子对他也只有绝望,于是再申“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之叹。

但对比之下,在孔子接见的大小国君中,卫灵公对孔子最优惠,所以,当孔子在别国不利时,老是回到卫国,卫国算是给孔子暖和最多的国家,他在那边几进几出,呆的时间也最长。

1 / 3除卫外国,孔子还到过匡、蒲、陈、曹、郑、蔡、楚等国家和地域,拜会过大小封君 70 余人。

中国历史故事-孔子的周游列国

中国历史故事-孔子的周游列国

中国历史故事-孔子的周游列国孔子是一个大儒家,至今数千年以来,为历朝所尊崇,中国的人民,都遵奉孔子的教训;虽然没有宗教的仪式,可是中国人民的信奉,和西方各国信仰耶稣天主一般的诚恳。

所以孔子的历史,很有记述的必要。

孔子是东周时人,生在鲁国的陬(zōu)邑,名丘字仲尼。

当他儿童嬉戏的时候,便和普通小孩不同,常陈列俎(zǔ)豆,学着祭祀的仪式,练习升降跪拜的仪容。

等到年龄稍长,即发愤求学,最喜研究古代的礼乐法度。

当时的人,便把孔子当作儒者看待了。

鲁国的大夫孟釐(xī)子很尊重孔子,将死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孟懿(yì)子说道:“孔丘是商朝汤王的后裔,我听得人说:‘圣人之后,必然有显达的。

’如今孔丘年少好礼,将来不是成就这显达的吗?我死之后,你必得去从孔丘为师。

”孟釐子死后,孟懿子果偕他的兄弟南宫敬叔,往从孔子学礼。

孔子的父亲早死,家里很贫穷,为着生活的艰难,便放弃他的求学时间,在鲁国大夫季氏的家中,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又做过掌管兽畜的司职吏,虽然是卑贱的职务,然而孔子却尽忠职守,管理公库时,必使得料量公平,掌管兽畜时,必使得牛羊茁壮。

但是没有好久,他便辞了职,仍然继续求他的学。

孔子的名誉,一天一天地加高,四方的学者,渐渐来从孔子为师,而孔子教训弟子很高兴,没有丝毫的厌倦。

一年,齐景公到了鲁国,慕孔子的名,见了孔子,问以治国的要道,孔子说明霸王之业,都是用贤才得来的,以感动齐景公。

景公听了,很是敬服。

后来鲁国有乱,孔子避乱到了齐国,又和景公谈论一些治国的政事。

景公称赞不止,想把尼溪地方封给孔子。

齐国的宰相晏婴极力诋毁儒者研求礼乐的繁碎,人民毕生不能穷究其学,不合齐国的风俗,景公便不用了孔子,孔子仍回到鲁国来。

鲁定公命孔子为中都(dū)宰(中都,今山东汶上县)。

孔子治理一年,把中都的政事,做了四方各邑的模范,便由中都宰升做司空。

不久又由司空升为大司寇。

齐国见鲁国用了孔子,心里恐惧,便派了使者来鲁国修好,并约请鲁定公在夹谷地方和齐景公相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公元前497年,阳春三月,春光明媚。

这本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孔子却不得不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鲁国。

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孔子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对鲁国,他一往情深,对它也充满希望,他曾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雍也》)“道”指“天下有道”的西周时代。

他认为鲁国比齐国好,只要稍事变革,就可以上拟于太平盛世的西周。

在数年为政生涯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忱,希望在鲁国重致太平,复兴周公之业。

即使不能为政,在鲁国隐居也是一件乐事。

那沂水的清波,舞零台的清风,还有二三同道,都深深地令他流连忘返。

当他离开时,却行道迟迟,一步三回头。

在鲁国的边境上还住了三天,以示对父母之邦的眷念。

孔子一行出境的第一站是卫国。

卫国是周公弟弟卫康叔的封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

”也具有“一变至道”的优点。

历史上卫国曾是拥有“带甲之士八万”的强国,但进入春秋,也是每况愈下。

卫灵公在位时,由于用人得当,政局稳定,民物殷阜,倒还有点太平景象。

孔子一踏入卫国领土,便被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往了,就此阐发了一番“庶、富、教”的政治理论。

来到帝丘,卫灵公给孔子很高的礼遇,让他享受上卿之禄。

但是卫灵公并不是大有作为之
1
君,他优待孔子不过出于“爱贤”美名,并不真是对孔子的学说感兴趣。

孔子重礼轻刑,他却问战阵之事;孔子轻视女人,他那妖冶淫荡的南后却招见孔子;特别让孔子难受的是灵公与南后和太监坐首车,让孔子乘次车,招摇过市。

孔子对他也只有失望,于是再申“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之叹。

但相比之下,在孔子访问的大小国君中,卫灵公对孔子最优惠,因此,当孔子在别国不利时,总是回到卫国,卫国算是给孔子温暖最多的国家,他在那里几进几出,呆的时间也最长。

除卫国外,孔子还到过匡、蒲、陈、曹、郑、蔡、楚等国家和地区,拜见过大小封君70余人。

但是境遇都不理想,有时甚至十分狼狈,十分危险。

刚从卫国出来,到达匡邑,孔子被匡人当成阳虎围了起来。

阳虎曾侵略匡人,孔子又长得有些像他,李代桃僵,真是哭笑不得。

刚从匡邑解围出来,到了蒲邑,又被蒲人围住,幸弟子力战,杀条血路脱离险境。

孔子又去曹,曹国不容;遂往宋,刚在一棵树下演礼,宋国权臣桓囗因从前孔子批评过他,赶来把树拔倒,表示不欢迎。

匆匆跑到郑国,弟子逃散,行李落拓,独自一人立于东门之外。

子贡四处打听,有人告诉说:“东门外有个人,两腮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

腰以下像禹。

然而更像落拓潦倒的丧家之大。

”言下之意,是说孔子以古贤圣人相标榜,却无人赏识,落得个丧家之大的下场。

又到陈国,陈公向孔子问了很多典故,对博学的孔子非常赞赏。

无奈陈国国小力弱,正被吴楚等大国侵凌分割。

孔子的学说只合在和平时期讲讲礼让,摆摆礼容,通过教育来
2
激发人们的向善好仁之心,对这个金戈铁马的场面,却无能为力。

因此,他给此行立下的信条是;“危邦不入,乱邦莫居。

”这个风雨飘摇的陈国,当然不是久留之地,遂南向蔡国进发。

方至陈蔡之间,孔子又被一伙人围了起来,一连七日,粮草罄尽,从者大病,莫能兴起。

最后得楚昭王帮助,才脱离困境。

楚昭王召请孔子,欲以书社之地封孔子,还没让孔子一行来得及高兴一下,便因令尹子西的反对而撂浅了。

无奈只好又回到卫国,等待回国的机会。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四处碰壁,可他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

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雍也》)
他学六艺、知天命,进而形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人格,这是“知之”;四出寻求推行主张的机会,这是“好之”;在求索过程中,虽处处碰壁也不气馁,这就是“乐之”。

孔子曾描绘游历时的情形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老之将至。

”即其“好之”“乐之”精神的形象说明,任凭环境多险恶,打击多大,他都信心百倍,毫不退缩。

甚至还乐在其中,传道授业不息。

最可歌可泣的是,困于陈蔡时,弟子又饿又病,孔子面有菜色,但他依然讲学论道,弦歌之音不绝。

他在蔡国迷路,长沮、桀溺拒绝为他指路;荷囗丈人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楚狂接舆追在他后面狂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为政者殆而!”但是,他汲汲救世,百折不挠的精神,
3
也曾赢得人们的赞许。

仪封人见过孔子后,满怀敬意地说:“天将以夫子为木择!”木择,是宣行教化时用的木铃铛。

仪封人认为,孔子是上天派遣来宣扬仁义礼乐的光荣使者!
就在他68岁那年,他的弟子冉有在鲁国干出了成绩,赢得了季桓子的继承人季康子的赏识,在他的建议下,鲁国派出特使隆重将孔子从卫国迎回,终于演完了周游列国的悲壮一幕。

终于回到了阔别14年的故国首都,江山未改,景物已殊。

鲁定公、季桓子都已谢世,鲁哀公继位,季康子辅政。

但对于孔子,季康子同样是叶公好龙似的尊贤。

他一不采纳孔子的政见,二不委任孔子以要职,而是尊之为“国老”,丰爵厚禄,冠冕堂皇地将他束之高阁。

孔子68岁回鲁,73岁去世,在鲁国又生活了五年多。

时间虽短,但却是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学术上的总结时期,亦是他在认识上进一步纯熟的阶段。

这时,孔子已经历了“60而耳顺”这个不思而能、不虑而知的直觉思维阶段。

将这种纯熟的认识能力与其它知识、修养相结合,孔子又成功地实现了“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知行合一的飞跃。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