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导语】孔⼦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孔⼦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孔⼦周游列国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孔⼦带弟⼦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常尊重孔⼦,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在卫国住了约10个⽉,因有⼈在卫灵公⾯前进谗⾔,卫灵公对孔⼦起了疑⼼,派⼈公开监视孔⼦的⾏动,于是孔⼦带弟⼦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围困了5⽇,逃离匡城,到了蒲地,⼜碰上卫国贵族公叔⽒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师徒从蒲地返回,⾮常⾼兴,亲⾃出城迎接。
此后孔⼦⼏次离开卫国,⼜⼏次回到卫国,这⼀⽅⾯是由于卫灵公对孔⼦时好时坏,另⼀⽅⾯是孔⼦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返回。
鲁哀公2年(孔⼦59岁),孔⼦离开卫国经曹、宋、郑⾄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将孔⼦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吃完,绝粮7⽇,最后还是⼦贡找到楚⼈,楚派兵迎孔⼦,孔⼦师徒才免于⼀死。
孔⼦64岁时⼜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冉求的努⼒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不⽤。
孔⼦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处乱世,孔⼦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中,使强⼤的齐国也畏惧孔⼦的才能,⾜见孔⼦⽆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将很⼤⼀部分精⼒⽤在教育事业上。
孔⼦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周游列国,⼊东周向⽼⼦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执教。
孔⼦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多达三千⼈,其中贤⼈七⼗⼆,便是着名的七⼗⼆贤⼠。
七⼗⼆⼈中有很多为各国⾼官栋梁,⼜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这“七⼗⼆贤⼠”中,⼜数颜回,是孔⼦最爱的弟⼦。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概括20字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概括20字孔子周游列国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重要经历,也是他实
践教育理念、推广仁义道德的里程碑。
在周游过程中,他积极寻觅各
地贤人,发扬智慧,弘扬道德,深化他的教育思想和学说。
在他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首先来到了鲁国,他与当地的贤人、学者交流,取得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在鲁国,他着重强调了教育的
重要性,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思想理念,鼓励人们要
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接着,孔子前往了齐国,这里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在齐国,孔子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也与各界人
士交流讨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他提出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的观点,强调了求知的态度和方法,要求人们虚心学习,不以自我为
中心,争取不断进步。
孔子又来到了卫国,他在这里积极推行教育改革,提倡思想自由,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我,追求真理。
他强调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周”的道德要求,教育人们要懂得包容、宽容,以达到和谐共
处的目标。
最后,孔子抵达了楚国,他在这里与楚国的君主王莽深入交谈,
传授了许多治国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他提出了“君子以文会友,以友
辅仁”的观念,强调了信任和友谊的重要性,倡导了仁政和仁爱精神。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的智慧和见识,也体现了他对教育、道德和治理的思考和贡献。
这些思想和学说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鼓励我们要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推动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个方面是因为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因为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kǒnɡ zǐ)周游列国路线图】孔子周游列国孔子(kǒnɡ zǐ)周游列国路线图曲阜→兖州→帝丘(dì qiū)(濮阳)→匡→蒲(长垣)→帝丘(濮阳)→陶丘(定陶)→宋(商丘)→郑(新郑)→陈(淮阳)→蔡(上蔡)→负函(信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后期伟大(wěidà)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hǎo xué),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 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时机,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九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_孔子周游列国故事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_孔子周游列国故事孔子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为什么孔子要这么辛苦的去周游列国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因为他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
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
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
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
孔子也确实对军事和经济不懂。
不明白生产关系如何调整、财政税赋如何整顿、军队如何训练。
与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孔子在一开始时候是鲁国不能容他,他没有办法才会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正好在宣传自己的思想,为了平息各个地方的战争,希望能够使得各个地区和平发展,让人们懂的教化,孔子后来的思想被推从为儒家思想,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思想理念。
孔子周游列国故事孔子55岁时,因在鲁国难以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带着自己的部分学生开始周游列国。
为了找到实施仁政的土壤,游历十多个国家,历时十四年,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既受尽冷嘲热讽,也受到热情接待。
孔子如此执着地推广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什么没有哪一个国家真心愿意接纳孔子呢?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列国纷争,战乱频起,弱肉强食,强国希望通过武力征伐而称霸,弱国希望通过尚武练兵而由弱变强。
孔子所推崇的儒家学说被崇尚武功急功近利的各路君王视为不切实际,不能解决他们或称霸或变强的需求。
卫国的国君对孔子一直礼遇有加,其夫人南子对孔子非常仰慕,希望与孔子相见。
孔子决定拜访卫国夫人,其学生多有异议,因为南子好色成性不守妇道,在卫国名声不太好。
孔子认为南子是卫国的实际掌控者,若想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须得到南子的支持。
南子在与孔子相见时,风骚宜人,百般诱惑,希望孔子能留在卫国从事教育工作,以便与孔子时常相会。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从小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单独扶养长大。
他少时酷爱学问,渴望得到更广阔的知识,于是决心周游列国,向各地的名士学习。
孔子周游列国的行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孔子出游至鲁国之邻。
在鲁国受夏省,夏省有委陵氏之季氏而爱之,每逢大患,必请季氏焉。
孔子出游至鲁国之东。
到了齐国,受让田,田有喜氏两子,其惠由季氏。
还巴鄂再至燕国。
前燕共和燕地分属东西两部分:前燕地位东部,燕地位西部。
孔子是周朝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孔子时代,是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逐渐开花,百家争鸣。
孔子周游列国,根据《礼记》里有关“周游列国”一篇来,说孔子去燕国西部,见到了四子:“子立、仲尼弗免也;犁首、如之何也?;子曰:‘天曷莫之命也,古今谓之善行。
’”。
又访问到齐国、秦国、楚国、杞国,到杞国见到了子春:“允出则之杞,季康子问焉,遇子閑于陈蔡之野,因徐说以寡人之难。
”季子近季氏而入,遇季孙,子曰:‘之乎几敬?’子路拱而立。
”又到了晋国,见襄公叔。
还到了荆国。
在这次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到访了数个国家,接触了不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结交了众多名士贤人,丰富了自己的见识,也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孔子常常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向各地的名士请教,讨论政治、伦理、教育等问题,吸取经验教训,而后应用在自己的思想之中。
第二阶段,孔子出游至鲁以北。
孔子曾游至鲁以北。
孟懿子用,问恭,孔子讲经过鲁以北的各国,尤其是宋、卫、郑三国的情况,一方面是向学生介绍行知,一方面也是为了了解这些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结识了许多的名士,从他们那些名士身上发生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啊,他常常请教这些名士。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周游列国年序表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路经匡地,被围困。
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
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
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
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
经过曹国到宋国。
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
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
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
是年吴伐鲁,战败。
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
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是孔子。孔
子的一生中,他周游列国,为各个国家的君主和官员传授先进的
思想和文化,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孔子周游列国,首先体现了他的胸怀和远见。公元前6世纪,
春秋时期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个国家相互争斗,内部也存在
诸多的矛盾和纷争。孔子意识到,要想推动中国的发展,就必须
有一种新的思想和文化,推动和引领整个社会的变革。为了实现
这一目标,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不同的国家和君主之间传授
他的思想和思想方法。
其次,孔子的周游列国也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孔子强
调“教无定法”,注重实践与实用,讲究因材施教。他在不同国家
的传授方式也不相同,根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需要,进行个性化
的教学和指导。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德为先”,即培养学生的
人格和品德,让他们在未来担任高官和领导时,能够做出正确的
决策和选择。
最后,孔子的周游列国也维系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孔子
传授的思想和文化,被不同国家和人民欣然接受。他的“仁爱”、
“中庸”、“节制”等思想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
值观。尤其是在后来的汉朝,孔子的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教育,
被广泛地传承和发展。
总之,孔子周游列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一段历史,他的
思想和行动,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
应当从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中,汲取灵感和启示,让中国的教
育和社会发展更加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孔子虽然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但他
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中落,靠母亲把他抚养成人。孔子从小就爱学礼
节,懂得各种礼仪规矩,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
别熟悉。孔子读书很用功,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
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因为办事认真,孔子早年曾当过管
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官。中年以后,孔
子当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最高时曾做到鲁国执掌刑狱的司寇。
孔子在鲁国做了很多振兴国家的事情,也创办了教育事业。在他三十五岁
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枛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
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
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
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
来越多。
后来,孔子看到鲁国国君越来越醉迷于酒色之中,觉得再辅助鲁国已没有
多大意义,便决定离开鲁国。他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
实现他的政治主张。
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
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
没有人接受。
他先来到卫国,后来又到了宋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
没有用他。孔子在每个地方都不能长住,经常匆匆奔波于路途之中。路上还曾
受到过几次惊吓。例如,孔子经过匡时,因为他的容貌与鲁国人阳虎非常相
似,匡人曾受过阳虎侵犯,所以匡人见到孔子时,以为阳虎来了,把他围住了
好几天。还有一次,孔子路过陈国和蔡国一带时,楚昭王派人来请他去楚国。
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就派兵在半路上把孔子阻拦住。
孔子被围困在那里,弄得连饭都吃不上。幸而楚昭王派兵来接,才得以脱身。
2 / 2
楚昭王虽然有用孔子的意思,但楚国的贵族们都不赞成。所以,昭王死了
之后,孔子只得又离开楚国。公元前484年,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孔子又
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等工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