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简介

合集下载

扬雄简介

扬雄简介

扬雄的思想及著作扬雄,字子云,公元前53年生于蜀郡郫县(现今的郫县友爱镇)。

扬氏“世世以农桑为业”,扬季至雄,五世单传,扬雄无嗣,故扬雄死后,蜀中别无扬姓存焉。

扬雄被认为是古代的文学家,一生作赋七篇。

《反离骚》、《广骚》、《畔牢愁》三篇,为扬雄蛰居四川时抒愤明志之作;《甘泉赋》、《羽猎赋》、《河东赋》、《长杨赋》四篇,是扬雄侍从汉成帝郊祀、狩猎时的应制之作。

这七篇赋,奠定了扬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扬雄的赋,可以与他的前辈和同乡司马相如的赋媲美,故世称“扬马”。

扬雄在唐代的名气很大,故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所撰《陋室铭》中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留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名句。

扬雄的论辩才能绝不在孟子、荀子和庄子之下。

《太玄》和《法言》代表了扬雄最高的学术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和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太玄》借鉴《易经》,但其内容比《易经》更为博大精深。

《太玄》对天地与人事(即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阐述,认为这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所谓“绝伦”之作。

《法言》借鉴《论语》,但远比《论语》体例完备、内容广泛而深刻。

《法言》共十三篇,内容涉及人们修身齐家、读书治学、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

后世学者大多将《太玄》、《法言》奉为经典,将扬雄视为“大儒”、“大贤”。

韩愈和司马光更认为扬雄应当享有与孟子、荀子一样崇高的地位。

北宋时期,扬雄被请进文庙陪祀孔子,作为“先儒”接受天下的人顶礼膜拜。

故后人盛赞扬雄多以《太玄》、《法言》为其代表作,如有一对联云:“文高西汉惟玄草,学继东山是法言。

”扬雄是汉语方言研究的鼻祖,他通过调查积累资料,仿《尔雅》体例,撰成《輶轩使者语释别国方言》一书,简称《方言》。

扬雄是研究汉语方言的第一人,《方言》一书奠定了他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扬雄精通古文奇字。

汉代一般人都不认识大篆、小篆故又称为“古文”或者“奇字”。

扬雄为了给一般读书人提供识字方便,于是借鉴李斯《仓颉篇》,撰成《训纂》奠定了扬雄在中国文字学史上的一席地位。

扬雄—搜狗百科

扬雄—搜狗百科

扬雄—搜狗百科扬雄,一作“杨雄”。

公元前53年生于成都。

其本姓杨,扬雄好奇,特自标新,易姓为扬。

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

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

家贫,不慕富贵。

40岁后,始游京师。

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

后经蜀人杨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

其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

年轻的时候,扬雄非常崇拜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外忧内患的汉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但他自认为自己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因为扬雄的辞赋成就可以媲美于司马相如,后世将两人合称“扬马”。

不过,到了晚年,扬雄对赋又有了新的认识。

他首倡“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观点,指出“辞人赋”有“虚辞烂说,劝百讽一”的弊端,应视其为“雕虫小技”,壮夫不宜为之”,于是,他转而研究哲学。

扬雄曾师从著名学者严君平。

严君平精通先秦老庄哲学,他所著的《道德指归》一书,内容博大精深,在探索宇宙方面,体现了较强的哲学思辨性,这对扬雄的影响很大。

汉朝政权被王莽篡夺后,政治变得黑暗。

身处乱世的扬雄便辞官归隐,自甘淡泊,潜心著述。

他仿照《论语》著《法言》,仿照《易经》著《太玄》,在这两本书里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观。

扬雄融会儒道两家思想,创造了一个严谨而精细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与此同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依据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流行于世的天人感应、鬼神图识等宗教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企图恢复先秦儒学注重理性和道德实践的精神,对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有较大的影响。

而扬雄竟然比拟圣人而创作了《法言》和《太玄》两部著作,使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有口吃擅模仿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扬雄

有口吃擅模仿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扬雄

有口吃擅模仿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扬雄“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

”杨雄即扬雄,字子云,西蜀郫县人,西汉晚期文学家、思想家、儒学家,汉赋“四大家”之一。

扬雄自小积极向学,喜欢读书,善于辞赋,不过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口吃.这一点让他无法像其他名人学士那样成为老师。

扬雄四十多岁的时候,到了长安,上奏《甘泉》、《河东》等赋,被汉成帝任命为黄门郎。

王莽称帝后,扬雄在天禄阁校书。

后来王莽打击反叛者,扬雄受到怀疑,于是跳楼自杀,不过并没有成功,只摔伤了脚。

有了解扬雄的人告诉王莽扬雄不会参与这些事,所以王莽最后没有抓捕扬雄。

扬雄喜欢辞赋,十分崇拜司马相如。

《汉书·扬雄传》有云:“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扬雄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写出了《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扬雄不仅模仿司马相如,他还模仿《论语》写出了《法言》,又因老子之道受到启发,以玄学为主旨,模仿《易经》写出了《太玄》,探索宇宙的构造和事物发展规律,对后世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扬雄认为辞赋写作实则是“童子雕虫篆刻”,欲讽反劝,“壮夫不为”,以“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区分楚辞和汉赋的区别,主张文学创作应以儒家经书为典范。

扬雄对于辞赋的评价和论述,影响了后世刘勰、韩愈等人的思想,对后世辞赋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扬雄比较有名的作品是《逐贫赋》:“堪寒能暑,少而习焉。

寒暑不忒,等寿神仙。

桀跖不顾,贪类不干。

人皆重蔽,予独露居;人皆怵惕,予独无虞。

”在《逐贫赋》里扬雄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无法摆脱“贫儿”的无奈之情,实际上这是他对自己生活艰辛悲苦的描述。

扬雄创立了独特的散文风格“连珠体”,所作政论文章《谏不受单于朝书》十分精湛。

韩愈言:“所敬者,司马迁、扬雄。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这里的“子云”指的就是扬子云即扬雄。

《三字经》把扬雄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汉赋四大家都有谁及代表作

汉赋四大家都有谁及代表作

汉赋四大家都有谁及代表作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

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

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

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

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的作品,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四大家简介: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

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

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

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

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

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

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

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认为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重要作家。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

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

刘敏巴蜀史上第一个文化巨星扬雄

刘敏巴蜀史上第一个文化巨星扬雄

272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

西汉末年经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扬雄跟随成都道家学者严君平等学习,喜辞赋,著《反离骚》等。

其汉赋与司马相如齐名,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

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作出了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流的重大贡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蜀文化史上继司马相如之后第一位具有全国性历史影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世称“扬马”。

四川历史名人专刊273刘敏:巴蜀史上第一个文化巨星扬雄 文/《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一首《陋室铭》,让诸葛庐与子云亭流传千古。

子云,何许人也?他是历史上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的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

他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作出了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流的重大贡献。

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看来,扬雄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他的生平并不复杂,思想却极其丰富。

公元前53年,扬雄出生在蜀郡刘 敏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扬雄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天道与人心:道教文化与中国小说传统》《中古宗教与自然审美》等学术专著。

274蜀学薪火 守正创新SHUXUEXINHUO SHOUZHENGCHUANGXIN定程度上,在汉代,扬雄就是蜀地代言人。

此外,扬雄幼子接连去世后,他穷尽所有钱财从长安运回四川安葬。

可见,他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才,扬雄一生成就极高。

今天研究扬雄,仍然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正如刘敏所言:“扬雄的思想与学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他追踪孟子的仁政思想,重视礼治,继承先秦儒家的精神,恢复了孔孟以来的道统,为唐宋以后儒学的复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汉书·扬雄传》评价扬雄道:“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扬雄_精品文档

扬雄_精品文档

扬雄扬雄(约公元前53年-公元前18年),字长君,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末年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文论家,被后人尊称为“双星之一”。

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极高,尤以其散文及文论而著称。

他曾在刘邦的后代西汉武帝朝时担任司隶校尉一职,后来因言官弹劾而被罢官。

扬雄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扬子云是当时有声望的学者,由于家庭的背景,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潜心研究经学,尤其是注疏学说及儒家经典文献。

他的文学才华早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展露,被赋予了崭露头角的希望。

在塾师袁术的指点下,他对诗词和文章的修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始发表一些作品。

扬雄的一生可以说是在乱世中度过的。

西汉末年社会动荡,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政治情势紧张。

在这种背景下,扬雄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文化政治活动,并为世人所熟知。

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价值在于能够传递道德和智慧。

他认为文学可以培养人的品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的观点受到了当时许多人士的赞同,使他在文学界达到了巅峰地位。

扬雄的散文作品以敷衍有余、精确得当而著称。

他的散文风格平实自然,语言简明流畅,描写真实细致。

他力图通过散文体现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人性。

他在散文中常常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他的作品还融入了一些诗性的元素,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除了散文,扬雄还以其独到的文论而闻名。

他撰写了《法言》和《系辞》等文论著作,对当时文学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法言》是他对文学创作原则和技巧的总结和阐述,其中论述了文学的基本分类及其特点,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系辞》是他对经典文献的注疏和解释,对研究古代经典文献的人士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尽管扬雄的文学才华被广泛认可,但他的一生并不顺利。

由于他批评了当时权贵阶层的一些不当行为,遭到了政治打压。

尽管他曾数次被放逐,但他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他在放逐期间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积极参与文学讨论,保留了他的学术地位和声望。

西汉才子之扬雄生平系年上

西汉才子之扬雄生平系年上

西汉才子之扬雄生平系年上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本年。

扬雄生。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

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

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

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

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

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

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

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

【汉书.扬雄传】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先作《县邸铭》、《玉佴颂》《阶闼铭》,及《成都城四隅铭》。

《答刘歆书》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

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

’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

’强心以为不然。

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汉书.王吉传】严遵,字君平,成都人也。

雅性澹泊,学业加妙,专精大《易》,耽于《老》、《庄》。

常卜筮于市,假蓍龟以教。

与人子卜,教以孝;与人弟卜,教以悌;与人臣卜,教以忠。

于是风移俗易,上下兹和。

日阅数人,得百钱,则闭肆下帘,授《老》、《庄》。

著《指归》,为道书之宗。

杨雄少师之,称其德。

【华阳国志】读书台,在县西门外,汉扬子云口。

【郫县志书】扬子云读书台,州西五里许西山观,古名仙云观,山腰盘石,相传为扬子云读书台。

【直隶绵州志】古钟阳镇,其南不数里,扬子云读书台在焉,台下洗墨池,故迹犹存。

【直隶绵州志】汉成帝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

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扬雄的故事

扬雄的故事

扬雄的故事扬雄,生活在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纵横家,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才华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扬雄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段传世佳话,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位古代文学大家的传奇人生。

扬雄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聪慧过人,深得父母的宠爱。

他对文学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喜欢阅读各种经典著作,对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家庭的熏陶下,扬雄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学识。

年少时的扬雄就已经展现出了他的文学天赋,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文章,引起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关注。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思想上也颇具深度,常常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扬雄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形式,而是大胆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内容。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展现出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洞察力。

除了文学创作,扬雄还是一位卓越的辩论家和政治家。

他善于辩论,能够运用言辞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击败对手,赢得听众的掌声。

他在政治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曾多次为当时的君主提供过宝贵的建议,受到了君主和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扬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非凡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成为了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扬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才华、有追求、有勇气,就能够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成为一代传奇。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传承他的精神,不断探索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雄简介
扬雄简介扬雄--蜀中大儒
(前53—18)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
想家两种身份。

《汉书·扬雄传》载其“年七十一,天风五年卒。

”(下引本传,
不再出注)天凤为王莽新朝年号,五年即公元18年。

其生当在汉宣帝甘露元年,为
公元前53年。

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

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
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

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
德纯粹,妙极儒道。

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
“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一、西蜀一廛氓清静事无为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雄自序“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
石之储”,
家境接近于贫困线。

但若考其远祖,可称得上是王侯世家。

本传称:“其先出自有
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

”扬处“河汾之
间”,在今山西南部。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司马叔侯曰:“虞、貌、焦、滑,
霍、扬、韩、魏皆姬姓也。

”扬为姬姓可以无疑,是周王族支庶。

不过,到底扬氏
属于周王哪一支,因时代绵远,后青衰微,到扬雄时已不可考。

雄又说:“周
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

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智)
伯弊。

当是时,逼扬侯,扬侯乃逃于楚巫山,因家焉。

”据此,扬雄的祖先春秋时
曾自称“扬侯”,晋“六卿”之乱,扬侯受韩、赵、魏的逼迫,举族南迁楚国境内
的巫山地区,似乎扬氏是失利的范、中行、智伯的同党。

不过此说有两点可疑,一
是扬氏称侯,不见于史载;二是范、中行、智伯也不是同时被灭,扬氏无由受到牵
连。

东汉张衡对此有不同说法:“晋大夫食采于扬,为扬氏,食
我有罪而扬氏灭。


如此,则扬氏当时不过是晋国的一个大夫,根本没有扬氏称侯这回事。

扬氏南
迁也不是由于三家之逼,而是扬食我有罪绝封,逃难南迁。

晋灼、颜师古极赞成此
说。

扬雄自序家谱容或有为祖先粉饰的嫌疑,“扬侯”也许是当时对有身份者的尊
称,扬雄误以为五等爵的“侯”爵,反有僭越之嫌;但说扬氏出自有封邑的周室子
孙,应当没有疑问,即便是晋大夫,也不影响他的周室血统。

楚汉相争,扬雄的先人们为避战乱,又溯江而上,“处巴江州”,巴郡江州即
今四川重庆。

避乱时期扬雄祖先都没有事迹可述,直至其五世祖扬季稍起其家,官
至庐江郡太守。

庐江郡在今安徽庐江县。

汉武帝元鼎年间,扬季因逃避仇家迫害,
弃官,“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

”郫即今四川郫县,附近郡邑成都,故本传
又说他是“蜀郡成都人”。

今郸县境内犹有扬雄墓、子云亭等遗迹,刘禹锡《陋室
铭》所咏之“西蜀子云亭”即指此。

民国《乐山县志》引《名胜志》《屏山县志》
《方舆考略》《蜀水经》说:“子云,江原人。

初迁沐川;继迁健为,居子云山,
在键为东南十五里,扬雄故宅在焉;再迁成都金花寺。

”并按:“当云:再迁乐山,
四迁成都。

”此外,扬雄有《绵竹颂》,今绵阳市又建有子云亭。

似乎扬氏入蜀后
曾屡迁其居,踪迹几遍川西各地。

扬季来到郸县,再度成为普通平民:“有田一廛,有室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


一廛即一百亩。

《》:许行对齐王“愿受一廛以为氓”;晁错《论贵粟疏》说:
“今农夫五口之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可见一廛土地,在地
广人稀的古代社会实在是个小数,仅是战国秦汉时期五口之家维持生计和提供赋役
的起码条件,属于普通自耕农家庭,还够不上“小地主”的水平。

杨氏人丁也很单
薄,雄云:“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无它扬于蜀”。

在那个重资产、讲族
势的社会里,一个产业甚薄、人丁不旺的普通人家,要在人地生疏的环境里生存下
来,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王充说:“孔墨祖愚,丘翟圣
贤;扬家不通,卓
有子云。

”(《论衡·自纪》)正是指的这一情况。

扬雄之时,家道仍无丝毫改观。

自序说:“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


又作《逐贫赋》云:“扬子适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
贫且窭。

”有人将此赋叙入扬雄晚年,不确。

赋明云“左崇山,右旷野”,正是他
隐居于岷山之南,卜处于成都平原之间的情景。

此时他穷困潦倒,与乞儿为伍,
“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餮。

”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地步
了。

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顶风冒雨,亲操耒耜,参加生产劳动:“身服百役,手足
胼胝;或耕或籽,沾体露肌。

”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

但是,他胸有大志,以圣
人之业自任,不以产业为意,“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对“既贫且篓”
的家道,处之“晏如也”。

他一心研读“圣人之书”,非此无所嗜好。

如果说西汉
初期的董仲舒是一个“三年不窥园”“志在经传”富而好礼的纯儒的话,那扬雄就
是一位“忧道不忧贫”的君子,是“饭疏食饮水”亦乐在其中的颜回似的“臞儒”。

根据扬雄自述,其为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
不见”。

章句是西汉今文经治学特点;训诂是东汉古文经学的特点。

扬雄不讲章句,
只究训诂,开创了朴实的古文家风。

今文经学者,世守师说,规规以师法章句为意,
不敢越雷池一步;古文家则主张博览泛观,东汉时期的古文大师,如桓谭、班彪、
班固、王充等人莫不“博览群书”,以此为法。

可见冲破西汉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