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数学第章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数学第章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数学第章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第11章体验不确定现象

11.1 可能还是确定

第1课时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知识技能目标

1.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

2.认识“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的意义,会结合实例加以区分.

过程性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各种事件的含义,初步获得对概率基础知识的认识,形成解

决这类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2.经历对基本概念的辨析,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重点: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难点: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先让我们两人一组做一个“掷骰子”的游戏.

游戏用具:每组准备一个普通的正方体骰子,它有六个面,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

这6个数字中的一个.骰子质地要均匀,以便使每个数字被掷得的机会均等.游戏中要

求一个同学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做记录,用“正”字法把每个点数出现的频数记录下来,

填入下表.掷完20次后,两人交换角色.

两位同学的试验数据都记录在表1中:

表1:掷骰子40次骰子上每个数出现的频数频率表

二.探究归纳

1.不可能发生

请同学们观察表1,“点数7”出现的次数为_______,如果再多掷几次,“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会不会发生?

观察所有小组表1中,“点数7”出现的次数总是0.骰子上没有7,所以再多掷几次,“掷

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都不会出现的.

师生交流:“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不可能”发生就是指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0.

2.必然发生

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掷得的点数大于6或掷得的点数是8

等等.

掷得的点数小于7这件事会不会发生?发生几次?这件事一定会发生,每次都发生.

师生交流:每次都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100%,我们称之为

七年级数学(下)第11章

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黄军

“必然”发生.

3.可能发生

在刚才的游戏中,什么事是必然发生的?掷得的点数小于7、掷得的点数是整数等等.掷得的点数是2这件事会不会发生?是必然发生?还是不可能发生?

这件事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不是必然发生,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师生交流:我们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机会的大小:

可能发生是指有时会发生,有时不会发生,或者发生的机会介于0和100%之间.

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可能发生的?能否讲讲它发生的机会在6万次中约有几万次?

掷得的点数是1 (它发生的机会在6万次中约有1万次)

掷得的点数是奇数 (它发生的机会在6万次中约有3万次)等等.

师生交流:“必然发生”、“不可能发生”都是确定的现象,而“可能发生”是不确定的现象.

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中,是确定的现象多呢?还是不确定的现象多?请你各举一例说明.(让学生自由回答)

问题1:生活中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哪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

在老师的组织下,每组派代表举出实例,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大家进行判断,由此我们可以把这许多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同学把这些事件分为三类:(一)一定会。(二)一定不会。(三)可能会。

大家再想想看,一定会与一定不会有什么共同之处?

有的同学可能提出:一看就知道。

一看就知道说明什么问题?

就是不要尝试就能判断出来的。

为此我们把一定会与一定不会归为一类:称为确定的事件。而确定事件就包括了“一定会”的必然事件和“一定不会”的不可能事件。

而“可能会”就应该是不确定的事件。

以后我们称那些无需通过实验就能够预先确定它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为必然事件。称那些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为不可能事件。这两种事件在实验中是否发生都是我们预先知道的,所以统称为确定的事件。

与前面那些确定的事件相反,一些事件不是在每次实验中都发生,也不是在每次实验中都不发生,而是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像这样无法确定在每二次实验中会不会发生的事件,我们称它们为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

三.实践应用

例1一次掷三个正方体骰子,请你写出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一件必然发生的事和一件可能发生的事.

参考答案“点数之和等于2”是不可能发生的事.“点数之和小于19”是必然发生的事.

“点数之和等于12”是可能发生的事.

例2一枚均匀的骰子连续掷3000次,你认为出现6点大约有______次,出现奇数点大约有______次.

分析出现6点的机会在6次中约有1次,因此在3000次中约有500次.

出现奇数点的机会在6次中约有3次,因此在3000次中约有1500次.

例3下列哪些事情是必然发生的,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

1.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6点朝上;2.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放动画片;

3.当室外温度低于-5℃时,将一碗清水放在室外会结成冰;4.某汽油油罐失火,消防队赶来用自来水水枪把火扑灭了;5.我们班李强同学100米短跑只要6秒钟.

答1.可能发生.2.可能发生.3.必然发生.4.不可能发生.5.不可能发生.练习:P108练习1、2、3

四.交流反思

本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可能发生是指有时发生,有时不会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介于0和100%之间;不可能发生是指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0;必然发生是指每次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100%.

五.作业:教材P110习题11.1第1、2、3题

补充题: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对”,错误的填“错”:

(1)从一副洗好的只有数字1到10的40张扑克牌里一次任意抽出两张牌,它们的差小于9,是必然发生的.————

(2)同一个骰子掷5次,5次都是同一点数,是不可能发生的.————————(3)同一个正方体骰子掷三次,点数之和为20,是不可能发生的.————————(4)向上抛硬币2次,2次都出现正面,是不可能发生的.————————

2.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10个白子和5个黑子,它们在口袋被搅匀了.在下列可能发生的事件后填A,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后填B,必然发生的事件后填C:

(1)从口袋中任意取出1个子,是黑子.————————(2)从口袋中任意取出6个子,全是白子.————————

(3)从口袋中任意取出6个子,全是黑子.————————(4)从口袋中任意取出6个子,既有白子又有黑子.————————

3.一枚均匀的骰子连续掷3000次,你认为出现6点的机会大约有——————次,出现奇数点的机会大约有——————次.

4.完成下列各题

(1)“明天会下雨”是()事件.(A) 可能(B) 不可能(C)必然

(2)“明年有370天”是()事件.(A)可能(B)不可能(C)必然

(3)“今天是星期一,明天就是星期二”是()事件.(A)可能(B)不可能(C)必然

(4)“从装有5个红球和1个白球的口袋中,摸出1个球是黄球”是()事件.

(A)可能(B)不可能(C)必然

(5)“我班同学中将会出现一位数学家”是()事件.(A)可能(B)不可能(C)必然

(6)“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有理数”是()事件.(A)可能(B)不可能(C)必然

(7)“2月份有30天”是()事件.(A)可能(B)不可能(C)必然

(8)“购买100张彩票,会中大奖”是()事件.(A)可能(B)不可能(C)必然

(9)“从装有3个红球、5个黄球的口袋中任意摸出2个球,它们恰好都是黄球”是()事件.

(A)可能(B)不可能(C)必然

第2课时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

教学目标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分析,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区别不太可能与不可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课前热身

提问:买一张体育彩票会中特等奖吗?你们买过彩票吗?

活动:在装有4个红球和2个白球的袋子里摸2个球,讨论摸出全是红球、白球、黄球的可能性。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往往包括“不可能”、“可能性极小”、“不太可能”多种含义,但在数学语言中,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本节课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分析,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区别不太可能与不可能。

(2)四边互动

互动1:“有同学买过彩票吗?”

明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情

互动2:“买彩票能中特等奖吗?”

明确:买彩票能中特等奖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但会有可能发生。

互动3:“每年我们都买不少有奖明信片,不过就是没中过奖。”

明确: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也许一万次里也没有发生,但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

互动4:“买彩票中特等奖的机会大吗?”

明确:某个结果发生的频率是高还是低,与我们感觉该结果发生的机会大小还是有联系的。

互动5:“在刚才摸球的活动中,有人摸出两个黄球吗?”

“在刚才摸球的活动中,有人摸出两个红球吗?”

明确:不可能发生的事与不太可能发生的事的区别。

互动6:“还能找到生活中其他不可能发生的事与不太可能发生的事吗?”“大家课后多收集一些.”

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级性。

四、达标反馈

1、填空:①在乒乓球猜测中,猜在左手的可能性为.②在围棋猜先中,

猜中奇数的可能性为.③从一副扑克牌中任抽出一张.抽到大王的可能性比抽到红桃的可能性.

2、在一副扑克牌中任抽一张牌,抽到红桃的可能性为多少?抽到小王的可能性为多少?

3、教材109页练习1、2题。

五、小结

(1)内容总结:生活中有许多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事情,而有些事情描述起来还是有些区别的,像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往往包括“不可能”、“可能性极小”、“不太可能”多种含义,而在数学中,“不可能”、“可能性极小”、“不

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他们对应的是三个逐渐增大的机会.

(2)方法归纳: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往往需要非常严谨的精神,科学的态度,要多思考,多总结。

六、作业:教材P110习题11.1第4题

拓展延伸

1、链接生活

调查了解中国体育彩票的获奖情况,认识特等奖发生的可能性。

2、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

考察“用两副扑克牌洗好后,从中抽取4张,恰好是4张王”的可能性(2)巩固练习

(i)用“一定”、“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不可能”等语句来描述下列事件的可能性。

①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②王飞同学跑100米只要6秒;③某客机在空

中坠毁,该客机上乘务员生还的可能性;④人生病;⑤抓一小把小球,小球数是3的倍数.

(ii)请设计一个红、黄、蓝、白四色转盘,使得它停止转动时,指针很可能落在红色区域,不太可能落在蓝色区域,而指针落在黄色区域和落在白色区域的可能性一样大.

11.2 机会的均等与不等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试验、分析试验结果等活动。2.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猜测、试验、分析试验结果等活动。难点: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提问举出生活中的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二、问题的提出

(一)、与你同伴合作,做一做抛弹两枚硬币的游戏,看一看这个不确定事件“出现两个正面”,在你做的实验中各成功几次。

现在活动开始,小华与小明各就各位。一位同学抛时,另一个做记录。

凭我们的经验,你能猜测成功的次数是多少吗?

(我们把出现两个正面就说它实验成功,否则就是失败。)

同学们猜测成功的结果是各式各样的,老师让他们记住这个猜测,看经过实验是否符合。

现在小华、小明各经过10次实验,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华的l0次实验中,成功2次,成功的频率(以下称成功率)l0次中的2次,也就是20%。

小明的10次实验中,成功一次,成功率为10%。很明显可以看出小华的失败率为80%,小明的失败率为90%,小华与小明成功率的差距为10%。

问题2.如果把实验人数扩大了,由2个人扩大到40个人,看看下面的实验结果。(每人都实验10次)

累计出每个同学的实验结果,计算实验累计进行10次、20次、30次……400次时成功率,并画出成功率随实验总次数变化的折线统计图,以了解随着次数的增加,成功率是如何变化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实验次数在10次、30次、50次时,实验的成功率变化比较大,表现出“波澜起伏”,但是到了190次以后实验的成功率变动明显减小,表现为“风平浪静”,差不多都稳定在0.250这条水平线附近。

同学们可能会想如果再做400次这样的实验,肯定又会得到另一张成功率的折线图,但是,不用担心,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成功率的折线图都会表现出“先波澜壮阔后风平浪静”的特点,而且最后差不多稳定在0.250的水平线的附近。

这个成功率与同学们刚才的猜测接近吗?

因为,成功率有这样趋于稳定的特点,所以,我们以后就用平稳时的成功率表示这一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即机会。

(二)、由两个人玩“抡30”游戏,这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2个人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二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二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都可以,但不可不说或连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我们先想一下这个游戏公平吗?

表面上看似乎这个游戏很公平,如果你能认真地考虑就感到不公平了,为什么?

游戏开始后,双方报数要快,不允许拖拉。

大家通过认真思索就不难发现,要抢到30,必要抢到27,要抢到27,必要抢到24,要抢到24,必要抢到21,要抢到21,必要抢到18,要抢到18,必要抢到15……先要抢到3。所以说这个游戏是偏向于第二个的游戏。

(三)、再进行抛掷两个筹码的游戏

准备两个筹码、一个两面都画×;另一个一面画×,另一面画0,甲、乙各持一个筹码,抛掷手中筹码。

游戏规则:掷出一对×甲得1分。

掷出一个×一个0 乙得1分。

这个游戏你认为公平吗?大家的回答应该是不公平的。

那么你认为甲和乙谁赢的机会大呢?

如果你觉得它公平,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与你的同伴玩几回,看看你的猜测对不对。

(四)、最后再搞一个掷三个筹码的游戏

第一个筹码一面画×,另一面画0。第二个筹码一面画0,另一面画#。

第三个筹码一面画#,另一面画×。

甲、乙两个中一个人抛掷三个筹码,一个人记录谁赢。

游戏规则:

掷出的三个筹码中有一对的(××或00或##)甲方赢,否则乙方赢。这个游戏公平吗?较难判断,我们可以通过多次的实验来估计双方各自的成功率。

和你的同伴玩16次游戏,前8次由你抛掷,后8次由你的同伴抛掷,将你们结果记录在案,请班长组织全班同学,每对两个同学作16次同样的游戏。结果也记录下来,最后统计谁的成功率高?谁赢的机会大?

六、作业

课本114习题1、2题。

11.3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教学目的:

1、借助实验,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

2、使学生体会重复实验的次数与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了解用稳定后的频率值估计事件发生的机会的合理性;

3、使学生懂得展开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累加,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规律。

重点:通过实验,探索规律;

难点:认识实验结果的随机性的规律性;

关键:动手实验和观察数据来发现不确定现象的发生并非完全没有规律可循,抓住实验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就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展开讨论与交流。

教学过程:

1.通过实验认识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现逐渐稳定的趋势

实验1: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抛硬币”游戏中获得的数据,他已经将这些数据填入统计表,的频率

观察折线统计图,当抛掷次数很多以后,出现正面的频率会比较稳定在50%左右.这样,在硬币还未抛出之前,我们就能预测到抛掷的结果是有根据的.如果换成其他的实验,我们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

2.用稳定时的频率值来估计机会

实验2 从一副52张(没有大小王)的牌中每次抽出1张,然后放回洗匀再抽.

实验次数的增加,出现红心的频率逐渐稳定在25%左右.我们可以用平稳时的频率估计这一事件在每次抽出的可能性,即机会. 注意:实验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不论你选择了哪种方法,都必须保证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否则会使结果受到影响. 【例题精讲】

例1 准备l0张小卡片,上面分别写上数1到10,然后将卡片放在一起,每次随意抽出一张,然后放回洗匀再抽.

(2)绘制折线统计图;

(3)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发现出现了3的倍数的频率有何特点?

(4)这十张卡片的10个数中,

共有__________张卡片上的数是3的倍数,占整个卡片张数的__________,你能据此对上述发现作些解释吗?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实验思考题,它的第一,二两小题答案不是唯一的,但能肯定稳定时的频率一定能估计机会.

解:(1),(2)因为每个人实验都是随机的,所以只要是自己动手实验的数据都可. (3)出现3的倍数的频率逐渐稳定于30%左右.

(4)3,.出现3的倍数的机会是,当实验次数很大时,出现3的倍数的频率非常接近.

说明:当实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一数值.我们可以用这个数值来估计这一事件在每次实验发生的机会大小.同样当我们预知某一事件在每次实验发生的机会大小的值,就可以知道当实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会接近于这个机会值.

例2 在一个不透明的袋中有大小相同的4个小球,其中2个为白球,1个为红球,1个为蓝球,每次从袋中摸出一球,然后放回搅匀再摸,陈飞在摸球实验中得到下列表中部分数据. 103103

103

(1)请将数据表补充完整;

(2)画出折线图;

(3)观察上面的图表可以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大,出现红色小球的频率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按此题中的方法再摸球300次,并将这300次实验获得的数据也绘成折线图,那么这两幅图会一模一样吗?为什么?

分析:本例复习了频率的定义、折线图画法;运用了在实验中寻找规律的方法,只有正确理解“每次摸出的结果是随机的、无法预测的,但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隐含的规律逐渐显现,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一数值”才能准确理解此题.

解:(1)上排答案分别为:18,60,72,下列答案分别为:20%,25.8%,23.9%,26.2%,24.1%.

(2)折线图如图15-1-2所示.

(3)逐渐稳定.

(4)不太可能一模一样,因为出现红色小球的频率是随机的.

说明:对于类似的题目记住两点:第一,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或者百分比)叫频率,第二,当某一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率随着实验次数增加而逐渐稳定后,可以用这个频率值估计这一事件在每次实验时发生的可能性.

【中考考点】

1.通过实验说明下列问题:

准备23张小卡片,上面分别写上1到23,放在袋中搅匀,每次抽出3张卡片,记录下来,再放回搅匀再抽.(出现3、4、5这样的称为连号)

(2)根据以上数据绘制折线图.

(3)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一枚硬币抛起后落地时“正面朝上”的机会有多大:

(1)写出你猜测的机会.

(2)设计统计表.

(3)根据实验结果填写统计表,并画出统计图.

(4)写出实验结果.

(5)实验结果与猜测有出入吗?为什么?

【常见错误分析】

凭想当然来预测事件出现机会的大小.

例如:抛掷两枚硬币,看看“出现两个正面”和“出现一正一反”的机会各是多少?做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测是否准确?

错解:一枚硬币,一个正面一个反面,因此,当抛掷两枚硬币时,不是两个正面,就是两个反面,要不然,就是一正一反,所以,出现的机会应该各是三分之一.

正解:一枚硬币,一个正面一个反面,因此,当抛掷两枚硬币时,会出现四种情况: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一反一正,所以,“出现两个正面”和“出现两个反面”的机会都是四分之一,而“出现一正一反”的机会是二分之一.

注意:只有多动手实验才能使猜测更准确.

反馈检测: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错误请加以改正)

1.某彩票的中奖机会是1/22,那么某人买了22张彩票,肯定有一张中奖.( ) 2.抛掷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机会均等,因此抛1000次的话,一定有500次“正”,500次“反”.( )

3.世界乒乓球冠军王楠,预定在亚运会上夺冠的机率为100%.( )

二、填空题

1.在抛掷一枚硬币,考察出现正反的实验中,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的频率将趋于稳定在__________.

2.抛掷两枚硬币观察出现两个正面的实验中,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出现两个正面的频率将趋于稳定在__________左右.

3.现有六条线段,长度分别为1,3,5,7,9,10,从中任取三条,能构成三角形的机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副扑克牌抽出大小王后,只剩下红桃、黑桃、方块、梅花四种花色52张,则任取一张是红桃的机会是__________.

5.抛掷两枚普通的骰子,出现数字之积为奇数的机会是__________,出现数字之积为偶数的机会是__________.

三、探究

不透明的袋中有4个大小相同的小球,其中2个为白色,1个为红色,1个为绿色,每次从袋中摸一个球,然后放回搅匀再摸,在摸球实验中得到下列表中部分数据.

(1)请将数据表补充完整;

(2)根据表中数据绘制折线图;

(3)摸球5次和摸球10次后所得频率值的误差是多少?25次和30次之间呢?30次和40次之间,90次和100次之间,190次和200次之间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根据以上数据你能估计红球出现的机会吗?是多少?

(5)你能估计白球出现的机会吗?你能估计绿球出现的机会吗?试一试.

参考答案

一、1.×2.×3.×

二、1.50%左右2.25%左右3.7/204.1/45.1/4 3/4.

三、(1)第二排从左到右分别为6,8,26,33,第三排从左到右分别为100.0%,40.0%,

40.0%,30.0%,30.0%,35.0%,30.0%,28.3%,30.0%,26.3%,24.4%,27.3%,26.7%,25.7%,26.7%,25.6%,26.5%,27.2%,26.8%,27.0%.

(2)折线图如下:

(3)差分别为0,2%,5%,2.9%,0.2%;随着实验次数增加,出现红球的频率逐渐稳定.

(4)25%左右

(5)50%左右25%左右

【学习方法指导】

本节主要内容是要体会“一个随机事件在每次实验中发生的机会可以用该事件在大多数次的重复实验中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结论,但这一结论仅靠现成的书面资料一般是不能办到的,这也是很多人学过统计和概率但不相信统计和概率的原因所在,因而整个学习要以自己动手实验和探索为主,就实验的设计、组织、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与实验结果合理性等问题和同学展开讨论和交流,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共同提高,加深对概率的频率定义的理解与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随机事件中隐含的确定性.

本节内容中问题情景比较简单,不少同学也许认为不经过实验即可预测机会的大小,但动手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以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再者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无法从理性分析的角度事先预测机会的问题,如不知道袋中有几个黑球和几个白球,问摸出黑球的机会有多大等,而这些问题只能用实验的方法加以解决.

作业:教材124习题1、2、3、4、5、6题。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 《不确定现象》数学书96页例1,例2。第97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②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活动中体验有些现象是可能发生的,而有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掌握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难点】 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白、橙乒乓球的袋子8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上课之前告诉同学们一个消息,要从我们班上的数学练习册中抽出一位同学的来进行检查,会抽到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呢?” 2.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不能确定它的结果。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我们也称之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 (1)出示硬币:抛硬币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元向上呢?还是菊花向上?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元向上还是菊花向上。 (3)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5)教师小结: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元向上,也可能是菊花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板书: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 2、研究确定现象 (1)出示乒乓球。猜测小虎摸的是什么球? (2)指名学生摸球验证。 (3)分小组进行摸彩球的游戏,完成教师下发的记录表。 教师:当盒子里全是橙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橙球,都是橙球……。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一定”这个词来说。 教师:这样放球可能从盒子里摸出白球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可能,不会…… 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不可能”这个词来说。 (板书:不可能) 教师:(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白球)当盒子里全是白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又怎样呢? 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

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 算上. .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课时分配课时内容 1 正数和负数1 . 1 4 有理数 2 . 1 5 有理数的加减法 3 . 1 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有理数的乘方 5 . 1 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

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助数轴 2在此,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法则要着重强调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实数》教案

实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 教学重点: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教学难点: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准确地进行实数范围内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 , 3 5- ,478 ,911 ,119 ,59 我们发现,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即 3 3.0= ,30.65-=- , 47 5.8758= ,90.8111= ,11 1.29= ,50.59= 二、新课: 1、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 3.14159265π=也是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整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实数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 ,π 是正无理数, ,π-是负无理数。由于非0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正负之分, 实数也可以这样分类: ???????????????正有理数正实数正无理数实数负有理数负实数负无理数 2、探究 如图所示,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 ′,点O ′的坐标是多少? 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这就是说,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当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与有理数一样,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数a 的相反数是a -,这里a 表示任意一个实数。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3、例1 (1)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5,-7,5π-,0,32,π-3 (2) 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求这个数。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张小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例2和例3,第97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这几天,阳光明媚,冬日的暖阳驱散了初冬的寒气,大家高不高兴?教师想问问同学们,你觉得明天还会是晴天吗? 2.学生猜:可能是晴天,也可能是阴天,问:能确定吗?(不能确定,都

有可能。)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有的现象不能事先确定。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每两个学生准备一枚硬币。老师每组发一张记录单) (1)教师: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玩。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硬币)我们知道,硬币有几个面?(两个)我们这儿规定:有字的一面是正面,另一面这是反面。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不过,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要求。请看大屏幕,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活动要求(学生朗读)活动要求: 1. 抛之前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2. 两人一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每人抛五次,注意观察硬币落地后有几种结果并记录在表格里。 3. 活动后想一想怎么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硬币落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 (3)学生汇报:你们组抛的硬币几次正面向上,几次反面向上呢?。 同学们,从刚才抛硬币的活动中,你们发现硬币落地后出现了几种结果呀?老师也想来抛一抛,你觉得老师抛这枚硬币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不能确定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可能)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 (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章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 问题1: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 场,得17 分。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 3 分,平一场得 1 分,负一场得。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 2 场,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请同学们选一种方法试一试。 解后反思: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 学生尝试设勇士队胜了x 场,平了y 场。 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人数字或式子:(略)(见教科书) 那么根据填表结果可知

x十y=7 ① 3x+y=17 ②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这里的x、y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和是7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是17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①、②。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 x+y = 7 ① 3x+y=17 ② 上面,列出的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有两个未知数,并 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①、②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解释;“元” 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用算术方法或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求得勇士队胜了 5 场,平了 2 场,即x=5, y = 2 这里的x = 5,与y=2既满足方程①即5十2 = 7 又满足方程②,即3X 5十2= 17 我们就说x= 5 与y= 2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巩固练习 1 .教科书第25 页问题2。 2.补充练习。 四、小结 1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如何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组的解? 五、作业教科书第26 页习题7.1 全部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学案

初中数学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1)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养成检验的习惯. 2.理解把握等式性质,并能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 3.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将一元一次方程变形成“x=a ”的形式. 学习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自学指导:请自主学习课本P 95-P 96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 x= 时,方程2.分别把0、1、2、3、4代入下列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1)2x-1=5; (2)3x-2=4x-3 3.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下列各未知数的值,哪个是方程5x-1=7x-2的解 x=0, x=-1, x=3, x=12 . 4.什么叫做解方程? 5.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二.例题学习 例 解下列方程: ① x + 5 = 2 ② -2x = 4 三.自主学习反馈 练习1.解下列方程: 练习2.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文献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它的全部,它 的7 1 ,和等于19”.你能求出这个数吗? 62x )1(-=+(2)3x 34x -=-1(3)x 32=(4)6x 2-=

初中数学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值代入计算的过程,领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归纳等式的性质;利用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填写下表 当x=__________时,方程2x+1=5成立 2.分别把0,1,2,3,4代入下列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1)2x-1=5 (2)3x-2=4x-3 3.见课本P95-P96用天平测物,联想到等式的几种变形.探索得出: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x+2=5→x=5-2,3x=2x+2→3x-2x=2;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到原来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 2x=6→ x=6÷2.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 二.自学质疑提升认识 组内交流自学指导部分,采用学生代表进行讲解、生生互动、教师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约需10分钟,应留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捕捉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以及还存在疑惑的地方。对于自主学习反馈练习的解题可由一个组讲解,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营造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为生生交流提供素材。 三.交流展示形成知识构建 (一)概念教学 1.出示问题情景(1)后,学生考虑:怎样求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分别将1、 2、3、4、5代入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初中七年级数学第章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第11章体验不确定现象 11.1 可能还是确定 第1课时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知识技能目标 1.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 2.认识“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的意义,会结合实例加以区分. 过程性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各种事件的含义,初步获得对概率基础知识的认识,形成解 决这类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2.经历对基本概念的辨析,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重点: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难点: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先让我们两人一组做一个“掷骰子”的游戏. 游戏用具:每组准备一个普通的正方体骰子,它有六个面,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 这6个数字中的一个.骰子质地要均匀,以便使每个数字被掷得的机会均等.游戏中要 求一个同学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做记录,用“正”字法把每个点数出现的频数记录下来, 填入下表.掷完20次后,两人交换角色. 两位同学的试验数据都记录在表1中: 表1:掷骰子40次骰子上每个数出现的频数频率表 二.探究归纳 1.不可能发生 请同学们观察表1,“点数7”出现的次数为_______,如果再多掷几次,“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会不会发生? 观察所有小组表1中,“点数7”出现的次数总是0.骰子上没有7,所以再多掷几次,“掷 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都不会出现的. 师生交流:“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不可能”发生就是指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0. 2.必然发生 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掷得的点数大于6或掷得的点数是8 等等. 掷得的点数小于7这件事会不会发生?发生几次?这件事一定会发生,每次都发生. 师生交流:每次都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100%,我们称之为 七年级数学(下)第11章 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黄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教案.doc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7.1.1有序数对 德育目标: 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8条: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105班学生学习基础太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很差,学习方法不恰当。能称得上好一点的学生几乎不到十分之一,学困生面积很大,加之大部分学生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整天无所事事,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大部分学生有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动笔写作业,更谈不上认真复习的习惯。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Array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新课讲授 1、由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引入: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 数”准确入座。

(2)根据下面这个教室的平面图你能确定某同学的坐位吗?对于下面这个根据教师平面 图写的通知,你明白它的意思吗?“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2,4),(4,2),(3,3),(5,6)。”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 思考: (1)怎样确定教室里坐位的位置? (2)排数和列数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吗?(2,4)和(4,2)在同一位置。 (3)假设我们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你在图书6 1-1上标出被邀请参加讨论的同学的座位。 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1)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2)排数和列数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2,4)和(4,2)表示不同的位置,若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则(2,4)表示第2列第4排,而(4,2)则表示第4列第2排。因而这一对数是有顺序的。 (3)让学生到黑板贴出的表格上指出讨论同学的位置。 2、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3、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doc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河南省陕县的四实验学校傅延玉【教学内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二)能力目标: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教学难点】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教具准备】课件、盒子、棋子、转盘、小黑板等。【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学生状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设计了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二、例1的教学。1、活动一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师摸)师: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5.1.1相交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并会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索邻补角与对顶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2.通过“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的简单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四、教学过程设计:

如图所示,AB⊥CD于点O,直线∠AOE=65°,求∠DOF的度数。

达标测评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 、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 C 、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 、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二.填空: 2.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已知∠AOC+∠BOD=90°,则∠BOC= 。 3.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为补角,则∠2+∠3= 。 三.解答题 4如图所示,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 (1) 写出∠AOC, ∠BOE 的邻补角。 (2) 写出∠DOA, ∠BOF 的对顶角。 (3) 如果∠AOE=30°,求∠BOF ,∠AOF 的度数。

5.如果直线AB、CD相交于O点,且∠AOC=28°,作∠DOE=∠DOB,OF平分∠AOE,求∠EOF 的度数 附达标测评题答案: 1.D 2.135° 3.180° 4.(1)∠AOD、∠COB;∠AOE、∠BOF (2)∠BOC、∠AOE (3)30°、150° 5.62°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2垂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 2.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docx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102、103页 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初步体验和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是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初步认识,所以总体是要求一些初步的接触 和了解。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 认知基础,通过游戏活动和事实举例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确定、不确定 现象的把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能对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硬币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年龄变化和天气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明确人的年龄每过 一年就会增长一岁这一现象是确定的,而明天的天气会是怎样这一现象是不确 定的。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课本例1,初步感知 提问:现在班上决定选一部分同学参加演讲,将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演讲顺序,大家猜一猜谁会抽到第一个呢?会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答:可能是···,也可能是··· 再问:一定会抽到男生或者一定会抽到女生吗?有几种可能? 生答:不一定,有两种可能。

小结:像这样,结果不止一种,并且是不确定的,我们称之为“不确定现象“。 2、探究课本例2,深入理解 师:大家平时都喜欢玩游戏,今天就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接下来要请6个同学上台,两人为一组,每组连抛硬币3次,一人抛,一 人记录下抛出的结果即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 师:现在请举手的同学上台进行游戏并做好记录。(学生上台操作) 小结:从同学们抛硬币的情况来看,每次落地后要么是正面朝上,要么是反面 朝上,所以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 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通常用”可能···也可能···“来 描述。 3.分组讨论例3,自主探究 (1)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有一些彩球分别装在两个盒子里,小虎面前的盒子里全是红球,小猫面前的盒子里全是白球,现在他俩分别要从面前的盒子里摸出 一个球。他们分别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结果确定吗? (2)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结论。 (3)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当出现的结果只有一种时,表明结果是确定的、一定会发生的,叫做“确定现象“,通常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六、巩固练习 1.完成103页说一说(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2.动手完成103页试一试的连线(请学生回答结果)。 学生答完后,教师进行及时的点评并加以提示和分析。 七、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 回答:1.明白了什么是确定现象,什么是不确定现象。 2.明白了确定现象的结果只有一种,而不确定现象的结果不止一种。 3.学会了判断和推理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结果。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八、教学板书 不确定现象 1.不确定现象: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七章教案

7.1.1有序数对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经历感受生活中有序数对应用的实例,体会有序数对的作用。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4、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5、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1、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orderedpair),记作(a,b)。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2、如图,点A表示3街与5大道的十字路口,点B表示5街与3大道的十字路口,如果用(3,5)(4,5)→(5,5)→(5,4)→(5,3)表示由A到B的一条路径,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由A到B的其他几条路径吗? 6大道 5大道 A 4大道 3大道 B 2大道 1大道1街2街3街4街5街6街 分析:图中确定点用前一个数表示大街,后一个数表示大道。 解:其他的路径可以是: (3,5)→(4,5)→(4,4)→(5,4)→(5,3); (3,5)→(4,5)→(4,4)→(4,3)→(5,3); (3,5)→(3,4)→(4,4)→(5,4)→(5,3); (3,5)→(3,4)→(4,4)→(4,3)→(5,3); (3,5)→(3,4)→(3,3)→(4,3)→(5,3); 3.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4.教材练习 三.方法归类 1、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2020最新参考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2020最新参考 篇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整理了关于“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九章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九章

第9章多边形 9.1三角形 序言 教学目的 让学生步人社会、观察地面、墙面上的地砖、瓷砖的铺设,并亲手操作、拼摆,图案设计等活动,从中探索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觉体会某些平面图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 昨天你们已观察大街的人行道上,宾馆、饭店、自己家的地板,墙面。它们是用哪些形状的瓷砖铺成的?并想一想这些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为什么能没有一点空隙?(建议先布置学生去实践) 二、新授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1节前边内容。观察图9.1.1。 问:教科书图9.1.1中的四个图形,它们分

别是用什么形状的瓷砖铺成的? 答:图(1)是用等边三角形,图(2)是用正方形,图(3)是用正六边形,图(4)是用长方形瓷砖铺成的。 让学生再观察教科书图9.1.2,这是某些公园门口或高速公路两边的护坡上,用不规则的图形铺成地面。 这些形状的瓷砖成地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换一些其他的形状行不行呢? 教师可以用硬纸板或木板做成一些模型。如,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正五边形、正五边形等,分别叫几位学生上黑板试一试能不能用它们拼成不留一点空隙的图形? 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都可以拼出不留空隙的图形,正五边形、正八边形都拼不出不留空隙的图形 你从实践过程中,能不能发现为什么有些形状的瓷砖能铺满地面不留空隙,关键是什么? 鼓励学生设计出多种美丽图案,最终让学生明白,能否铺满地面不留空隙,关键在于相邻的几个多边形中,有同一个顶点的几个角它们的和

等于360°时,就能拼成不留空隙的。 什么样的多边形具有这样的特征呢?这些都是我们以后要探索的。 三、巩固练习 补充练习。 四、作业 补充习题。 9.1.1认识三角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等概念。 2.会将三角形按角分类。 3.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 2.难点:三角形的外角。

第章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第 第11章体验不确定现象章 11.1 可能还是确定 第1课时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 知识技能目标 1 ?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 2. 认识“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的意义,会结合实例加以区分. 过程性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各种事件的含义,初步获得对概率基础知识的认识,形成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 .经历对基本概念的辨析,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 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重点: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 述。 难点: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先让我们两人一组做一个“掷骰子”的游戏. 游戏用具:每组准备一个普通的正方体骰子,它有六个面,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 这6个数字中的一个.骰子质地要均匀,以便使每个数字被掷得的机会均等.游戏中要求一个同学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做记录,用“正”字法把每个点数出现的频数记录下来,填入下表.掷完20次后,两人交换角色. 两位同学的试验数据都记录在表1中: 表1:掷骰子40次骰子上每个数出现的频数频率表 二.探究归纳 1. 不可能发生 请同学们观察表1,“点数7”出现的次数为 ____________ ,如果再多掷几次,“掷得的点数是7” 这件事会不会发生?

观察所有小组表1 中,“点数7”出现的次数总是0.骰子上没有7,所以再多掷几次,“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都不会出现的. 师生交流:“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就是指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0. 2. 必然发生 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掷得的点数大于6 或掷得的点数是8 掷得的点数小于7 这件事会不会发生?发生几次?这件事一定会发生,每次都发生.师生交流:每次都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100%,我们称之为“必然”发生. 3. 可能发生 在刚才的游戏中,什么事是必然发生的?掷得的点数小于7、掷得的点数是整数等等.掷得的点数是2 这件事会不会发生?是必然发生?还是不可能发生?这件事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不是必然发生,也不是不可能发生.师生交流:我们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机会的大小: 可能发生是指有时会发生,有时不会发生,或者发生的机会介于0和100%之间. 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可能发生的?能否讲讲它发生的机会在6 万次中约有几万次? 掷得的点数是1 (它发生的机会在6 万次中约有1 万次) 掷得的点数是奇数(它发生的机会在6 万次中约有3 万次)等等.师生交流:“必然发生”、“不可能发生” 都是确定的现象,而“可能发生”是不确定的现象.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中,是确定的现象多呢?还是不确定的现象多?请你各举一例说 明.(让学生自由回答) 问题1:生活中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哪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 在老师的组织下,每组派代表举出实例,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大家进行判断,由此我们可以把这许多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同学把这些事件分为三类:(一)一定会。(二)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小结与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小结与复习教案北师大版教学设计思路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总结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再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本章所学知识作一次系统整理,系统地把握全章的知识要点。 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深化一步,以有利于掌握。 发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整理能力。 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与操作相结合的回顾与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本章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进一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通过本课的复习,既体会知识内在普遍联系的严谨美,又领会了应用的广泛美及创造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本章的所有重点内容。 难点是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以小组为单位,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出本章所学的知识点,写出本章的知识框图。

(一)本章知识结构图 (二)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1.本章主要内容有哪些?通过学习本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2.三角形是我们认识许多其他图形的基础,对这一点你能结合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加以说明吗? 3.你能画出一些用多边形镶嵌的图案吗? 可通过以下问题,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3)除了三角形的边以外,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还有哪些? (4)能举出一些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实际例子吗? (5)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怎样的关系?能由三个内角的关系得出这个结论吗? 让学生回顾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以及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体会三角形的基础作用,并通过“课题学习镶嵌”体会多边形内角和的应用。 (三)典型例题 1.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6,则第三边长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若第三边长为奇数,则第三边长为_______若第三边长为偶数,则第三边长为_______ 2.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6边形外角和的2倍,则n=______。 3.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900°,则这个多边形是______。 4.小明家刚购买了一套新房,准备用地板砖铺新居地面,要求地板砖都是正多边形,每块地板砖的各边长都相等,各个角也相等,某家装饰市场有如下五种型号的地板砖,它们每个角的度数分别是60°、90°、108°、120°、135°,这些地板砖哪些适用?那些不使用?说说你的理由。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 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 算上. .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

课时分配课时内容 1 正数和负数1 . 1 4 有理数 2 . 1 5 有理数的加减法 3 . 1 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有理数的乘方 5 . 1 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华世七年级数学教学体系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3图形的平移 7.4认识三角形 第八章幂的运算 8.1同底数幂的乘法 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 8.3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9.1单项式乘单项式 9.2单项式乘多项式 9.3多项式乘多项式 9.4乘法公式 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 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 二元一次方程组 10.1二元一次方程 10.2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5.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 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 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AOD ∠; AOC∠ 有一条公共边 与OA, 延长线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 ∠与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 BOD AOC∠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的两边分别是BOD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 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